实修就是在生活中消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转烦恼为菩提心,就没有烦恼了,分为两类,自修法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两者结合就是上了一条成佛的高速路,非常给力。读诵佛经掌握理论知识就是解,在生活中转化烦恼习气就是行,所以我们学佛要解行并进。不然光懂了理论行动上没跟上,生死大事同样不能解脱,读经念佛持咒是修,类似于磨刀,发菩提心践行菩萨道,弘扬佛法是行,类似于砍柴,边磨刀边砍柴业力越消除越快速,业障习气消除干净了就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佛世界了。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等等。
Ⅱ 求PS保留质感的人物精修磨皮步骤
一、基础瑕疵调整
我们从原图上可以看到很多小的瑕疵(杂乱的头发,脸部的小疙瘩/痘痘,汗毛,眼白里的红血丝,下眼睑的皱纹,鼻孔的汗毛,嘴唇的褶皱等一些看上去最碍眼的东西)。
首先复制一层原图,通过图章或者修复画笔工具适当的减淡修饰需要去掉的瑕疵,需要说的是图章工具在使用的后要注意控制好“不透明度”和“流量”的数值,根据实际情况来随时调节这两个数值的参数。
另外脸部的杂发这样非常突出的瑕疵可以直接用修补工具简单修饰。左上角几根杂发利用套索或者钢笔工具圈出选取,羽化2-3个像素,再用图章进行覆盖。
嘴唇上的褶皱非常明显,而且出现很不协调的横向褶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图章工具尽量减淡横向嘴唇褶皱,竖向褶皱稍微减淡即可。效果如下。
二、中性灰
第一个重点来了:中性灰。
从上面的图不用辅助方式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在额头,脸颊,嘴巴周围以及嘴巴等很多地方都有明暗过度不均匀的地方。
如何使用中性灰呢?
首先Ctrl+Shift+N新建一个图层,模式选择“柔光”,“填充柔光中性色”前面打勾,确定即可。
新建完中性灰图层发现图片并没有什么改变,继续点击图层面板最下面中间的圆形图标,新建调整图层(渐变映射,黑白,色相/饱和度等)是图片处理成黑白效果。
继续新建曲线调整图层,在曲线上选择两点使曲线呈S型。原本黑白的图片对比变高使原本的过度不明显的区域暴露出来,方便我们在中性灰图层调整。
然后在新建好的中性灰图层上,用柔边画笔工具,“流量”“不透明度”降低至“10,10”左右,在皮肤明暗过度不均匀的地方绘制(突兀的亮就用黑色前景色画笔适当降低亮度,只到和周围亮度过度均匀,反之突兀的暗就用白色前景色画笔绘制)。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一次下笔并没有明显的效果,需要仔细观察,一次达不到效果就多画几次,在绘制到看不出皮肤有明显过度不均的时候要及时调整曲线上的点或者加点调节,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再新建一条曲线调整对比来时各个部分都暴露出瑕疵,适当小范围降低或者提高“流量”,“不透明度”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绘制。
Ⅲ 寿命无常的寿命无常实修法
寿命无常实修法(一)
一、想到寿命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着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着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入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今生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近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死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寿命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死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⑴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死亡,但若毫无死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无益之事,在临死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经续部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修死亡无常。谓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三种根本:即<u>决定死</u>;、<u>;死无定期</u>;、<u>;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u>;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
九种因相见下:
●决定死:以三种因相成立。即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③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死无定期: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②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③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共九种。三种根本每一个都思惟到量时,心中即会发起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修法重点在思惟,思惟结果是内心发起决断。
●第一根本、思决定死
以三条理由证明决定死: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一决断)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即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有四条理由证明:
1、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2、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3、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4、无缘遮止死亡。
⒈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人必定是要死的,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皆有死亡,《无常集》云:;获得自在之佛陀、独觉、诸佛之声闻,尚须舍弃此身,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死亡?
《法集要颂经》云:;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天界大梵天、帝释、遍入天等虽具神通,身体坚固且具光明,寿命长达多劫,然而天身皆会坏灭,色界之身在引业穷尽时,无不坏灭,欲天之身亦皆显现五衰相而死亡。人间福报最圆满者(即转轮王),然而诸转轮王或代代帝王,无有一人能长生不死,周遭之人类,身体形相、势力、寿命等虽有差异,但平等皆为业惑所感有漏身,无法超越坏灭本性,终将如水泡般幻灭。
所有诸佛菩萨、阿罗汉在因缘尽时,亦无不示现涅槃。此世界曾出世贤劫七佛,每一佛尊皆有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而今无一留存。在释尊教法中,五百罗汉皆现涅槃,其后印度二圣六庄严等亦皆离此世界,而今唯见其论典留存于世。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一千多年中,前后出现过无数成就者,譬如,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汉地六祖大师、智者大师等,此等高僧大德,亦唯留名于史册,活在后人记忆中。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死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死。《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
《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
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
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
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又有颂云:;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死亡的能耐?因此,绝不能执着于永恒常住。
2、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无常集》云:;居住何处可遮止死亡进入?如是处所决定无有,空中无有,海中亦无,诸山林间亦不会有。
《法句譬喻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死亡之处,到处都要死亡。
《法句譬喻经》记载:昔日,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当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自都获得了五种神通,通过神通观察,知道七日后他们都会命尽身亡。
于是大家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办法。
他们说:;依靠五种神通的力量,我们可以令天地倒置,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怎么可能无法逃避死亡?
一个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中间,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入须弥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无有丝毫缝隙,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隐藏于虚空中,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当藏入喧闹的大集市中,无常鬼随便找一个人好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后,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来。结果七日之后,藏在空中的,自然堕地而死,犹如果熟从树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丧亡;藏在大海中的,当即死亡,被鱼鳖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众人堆里自然死去。
佛知道这件事后,就对比丘们说,这四人愚昧,不通达生命的真相,古往今来,有谁逃脱了死亡。人们欲求不死,终不可得。
当年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世尊为向世人显示业力不可思议,而藏匿释迦族几个孩子,其中二子被置于月亮上,二子被藏入大海中,又有二子被纳入钵内。屠杀结束后,数子皆死,无一免难。故大限到来,不论住在何处,逃往何方,死亡决定降临,纵使佛陀亦无法改变业力。
此三有世间,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决无死主不到之处。
不论亚洲或欧洲,不论中国或美国,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在家中或旅途中……,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阴影笼罩全世界。不论空中或海上,不论江河或草原,不论山崖或沙滩,不论农田或工厂……,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势力渗透三界每一处所,无处可逃。
即使躲入无有缝隙坚固的城堡中,试图以十万勇士护卫,然而死主魔掌仍会伸入城堡,将我等带走,终究无法在人间停留片刻。因此,不论安住何处,死亡决定会来临。
3、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心性休息》中云:;思维世间前后代,<u>;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u>;,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
《无常集》中云:;过去所生乃至将来生,都要放弃此身而离去,智者悟到一切都毁灭,处于法中定要如法行。一切过去现在已生及未来当生之有情,皆是舍弃此身而去往后世。智者了达诸法无不坏灭,应住正法,决定行持梵行。
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远古人类今无有一人存在,由此可决定彼等皆是以死亡告别世界。鉴往古今,便可断定人类百年之后必将化为乌有,未来世界亦复如是。
4、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即使汝等财宝充满三界,然死主阎罗王根本不会受此贿赂;即使是以威力统慑三界之梵天与帝释,亦无法遮止死亡之路;即使身体如彩云般美丽,通达种种诱人幻术,然夺命阎罗王众威军的毫许汗毛亦不为汝所动。故死亡来临时,无任何法能回遮。
以权势、钱财、药物、咒术等能遮止死亡吗?决定不能。若不见有任何回遮之法,则必须接受必死之事实。迦摩巴说:;即须畏惧死亡,临终时须无所畏惧;如《抛置岩石山经》中说:;诸佛的无比智慧神通力量也比不上无常的力量强大,对规律性无常死亡,一切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能为力。
因此,就医吃药和念经念咒怎救得了命尽之人,改变死亡的规律呢?
总结: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亡。
假使某时某处以某种身,死亡不至,亦有可能不死,或者虽然有方便回遮,亦可免一死,但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皆不能免死,又无法回遮,故决定会死。
以理归摄上述内容:以业惑牵引之凡夫(有法),死主决定当来,且无缘遮止(所立),以任受何身、任住何境、任生何种时代,皆无任何方便遮止死亡之故(能立)。
二、思惟寿命无丝毫可增,且不间断有减少;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死亡吗?
浊世的寿命极其短暂,一部份已经失去,所剩也已不多,何况分分秒秒在减,一分一厘不会增加,时时刻刻在走近死亡,怎么会不死呢?人寿短短数十年,活一天便减一天寿,又无额外可增之寿,根据此点,即可断定自己必定死亡。
比喻:譬如织布,虽然每织一次仅去一缕丝,却能速疾织完;犹如决定被宰之牲畜,随其步步向前,速疾即至杀者前,诸人寿命亦复如是。
犹如瀑布之水,逝者不可再返,如是人寿已去,亦定不复回还。
三有世间一切显现法皆在演说无常,譬如落日浮云、瀑布闪电、落花流水等,悉为显示无常生动之教言。
非但在寿命尽头,被死亡摧坏而趣往后世,即在存活中间,不论作行住卧等何事,无有不减寿量之时。首自入胎以来,即无一个刹那能够安住,唯一往后世奔驰,故在中间存活之际,完全被衰老疾病之使者牵引,唯一为死亡而被引往前行。是故不应认为存活时不趣往后世而安住欢喜。譬如从高崖堕落时,在未至地面正坠落期间,不应有何欢乐。如是从出生开始,恒时为死亡而奔驰,有情在此期间岂能获得真安乐?如颂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人如同少水之鱼,随时光飞逝,生命日渐缩短,故离死亡极近。
总结:业惑牵引之补特伽罗(有法),决定死亡(所立,以有限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故(能立)
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修法时间,减去前面年幼无知与后面衰老无力之年;中间时间段中,又减去睡眠所占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又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之时间,如是所剩修法时间仅为少许。
《入胎经》云:;百岁之中,半数为睡眠覆盖,十年幼稚无知(无修法意乐),后二十年衰老(无修法之力),中间又以愁叹苦忧及恚恼耗去多时,以身体所生种种疾病,又耗去部分光阴。
伽喀巴亦云:;作人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法时间,尚不到五年。
年青人与老人可计算自己修法时间。譬如,已三十岁的年青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亦不能计,中间三十年中,若每日保证修三小时,修法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者,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时间仅为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月。若六十岁之老人,最多存活十年,毎日修二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十个月。若再懈怠,一天修一小时,则修法时间仅剩五个月。
如是稍作计算,便知一生能修法时间极少,几乎无暇修法,决定皆会速疾趣入死亡。因此,勿以为尚有几十年时间可修法。尤其老年人,即时起便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若仅能修行几个月,却仍为余事分心,死时毫无准备,则追悔莫及。因此,须于如是鲜少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毎天上晚殿时皆须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是此意。如经云:;残酷无情死亡神,在它尚未来临前,备好一切善资粮,莫要事后自后悔。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根本——决定死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思维:现世一切圆满,临终时唯一成为忆念之境,如同醒后忆念梦中所受安乐。若死亡怨敌决定将至,无法遮止,为何仍然爱着现法欺诳?如是思惟后,心中当多发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死无定期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南赡部洲寿量无定故,死无定期;
②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故,死无定期;
③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二决断)
(一)、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长短无定数,尤其是浊世的生命长短不定,死无定期。
总之,北俱卢洲寿量决定为千年;西洲与东洲大多寿量亦有决定,西洲为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唯独南赡部洲人寿极不固定,如《俱舍论》中说:;此土无定<u>;末代时,十岁</u>;原初寿无量。意思是说瞻部洲的寿命不同于别的世界,原初寿无量,末代短至十岁。
尤其是浊世寿命更无定数,损伤寿命的逆缘磨难逐日在增多,驱病延寿的术咒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步减低消失。人在老、幼、中年何时死亡,都无定准。《因缘品》中云:;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
《集法句经》云:;上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日不见而亡者;下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日不见者。
此处关键须结合实际生活思惟,如是方能触动内心。由耳闻目睹的现实事例,引发强烈感受。
(二)、死因多生因少、死缘极多,活缘极少而死无定期。
死因、死缘多:
经中说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外因有魔障8000种。
死缘,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即来自有情之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死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死缘。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
观察人类战争导致的死亡情况:
以上世纪战争史而言,上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战争越发残酷。短短二十年中,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三十八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参战将士多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死于战争者约有一千万,受伤人数约有两千万,受战祸波及者超十三亿,约占当时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之久,六十个国家卷入战争,涉战人员占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参战人员达一亿二千万以上,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万。
从二战结束至一九九四年为止,世界上发生大小战争有一百六十场,造成二千二百多万人死亡。其中重大战争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非洲种族战争。二十一世纪初,又爆发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战争中的牺牲者,皆是在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谁亦不曾预料自己何时死去,何处死去。此等皆反映南洲死期不定之事实。以战争类推,可以观察:当今人类有多少死于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疾病;有多少死于地震、洪水、海啸、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多少死于政治运动、暴力谋杀;有多少死于车祸空难、饮食中毒;有多少死于心理压力、劳累过度。彼等均于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如是全面观察,定会理解此世界人寿不定之含义。尤其当今时代,生存状况日益恶化,突发死亡事件比比皆是。我们生于此时代,身处此世界,不可能不受共业支配,勿幻想自己命运胜过他人。暂时安稳,不等于真正生存在太平世界。实际作人时刻都处于死亡边缘,难有生存保障。
自身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亦互相违害,四大若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此等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故身命无有保障。四大种界平等,方能维持健康,若一大有所增减,即会导致四大不调,引发疾病。
活缘极少:
由于时代恶浊,众生内在福报下劣,饮食药果等皆无精华,少有营养,难以治病养身,从内相续而言,以平时资粮极少积集、恶行严重,故念诵长寿咒、长寿经等法事,力量极微,极难修集大福业,故活缘极为稀少。
活缘亦成死缘:
为了生存,寻求饮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为死亡因缘。即受用饮食本为活命,反而以食多食少或食不相宜,成为死缘;寻求住房本为御寒避暑,挡风遮雨,反而因房屋倒榻等丧命;觅亲求友,本为扶助生活、事业等,反而遭亲友欺辱等,成为死缘。甚至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死的原因。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内外因缘悉为致死因素,此生命唯是坏灭之本质,无丝毫保障。如是明了后,智者唯应修习正法,此是唯一可以信赖之处。
总结:所依身,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所立),因为具有有心、无心极多死缘,且五浊极浓厚时,活缘极少,活缘亦无不能成为死缘之故(能立)。众多经论皆云人身速死,若究其因,即死缘极多。
(三)、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假若人的生命本身坚固有力,即使是损寿的已按原再多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经中说:;生命如水泡,就像水上吹起的气泡,十分脆弱。不须大损害,即使小伤,亦能摧坏命根,故违害命根是极容易之事。《亲友书》说:;劫末七日悬空,彼时大地、须弥及四大海皆被烧尽,不留颗尘,何况至极微弱之人身?
总结:身体极为微弱(所立),以无须大损,仅以芒刺即可毁坏命根之故(能立),如大水所淹火星,大风所吹云雾,重压下之鸡蛋,烈火中之水滴。
如是思惟死无定期后,当想:不知死主何时决定毁坏我身命。莫以为尚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修习正法。如《迦尼迦书》所说:;死主与谁皆不沾亲,从不预约忽然降临,莫想明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法。(第二决断)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此四大假合暂借之身,在未病、未衰老、身心乐住之时,应当摄取心要,(即应摄取于病死衰时无畏之坚实),否则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欲修又有何益?
身体本自具有,为何称为所借之身?若身为己有,为何死时带不走丝毫,故身体非受我等支配,唯是随惑业而转,一旦业力成熟,不欲病须病,不欲老须老,不欲死须死,是故此身无法保有,暂时借用几十年而已。
为何须于身心乐住时摄取心要?因年轻健康时,身心堪能,精力旺盛,此时作闻思修,能取得心要,而无畏于老病死。反之,少壮未努力,一旦老病死衰降临,身心不堪能,欲修亦无力。故须于身心乐住时,取得心要。
三根本中极为重要者,即是思惟死无定期。乃因思惟死无定期,能转变自心,故应努力修习。
过去有一宁敦大师,一次,侍者汇报预备夏天用木柴之事,大师说:;夏天你我在否尚不能保证,备之何用?果能活至夏日,到时再作商量。根本不考虑此等琐事。
喀喇共穹格西在洞中修行时,洞口长有荆棘,常刮破衣服,起初格西欲砍荆棘,忽又转念:;我或死于洞内,不知能否出去,唯修法最为紧要。故一直未砍。格西出洞时又想:;不知能否返回洞内。如是在洞中修行多年,直至获得成就。
Ⅳ 电脑用ps怎么修照片
方法/步骤
首先将拍摄的自己的照片发送到电脑中,并且打开PS软件,拖拽进去备用。
我没有放自己的照片,而是在网络图片中搜索了一张人物生活照片来使用,这张照片还是挺清晰的。
图中的美女希望不要介意哦,我拿来做练习了。
Ⅳ 水龙头关不紧,老是这样滴水怎么修啊需要详细一点的操作方式。在线等。 真实图片:
一般为水龙头阀芯破损严重,或者是阀芯质量差造成水龙头关不紧,出现滴水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更换整个水龙头了,更换阀芯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完成的,配套的阀芯也不好买。因此,建议直接更换一个水龙头。
Ⅵ 学佛如何实修
人们对待佛法的态度,有口头喜欢、有作为幌子、有坚决实修等多种表现。前两种自不用说,就是坚决实修也可能产生误区,不知不觉影响修行效果。 在真心奉行佛法的人群中,最常见的修行方法是诵经、念佛、持戒、行善、修福等,而在顿悟的修法上下功夫不够。总之属于渐修和渐悟的范畴。这种修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使心性越来越柔软,并且会使人的外在行为越来越接近佛法的要求。但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不太彻底,只解决了外在行为的“合规”问题,但没有解决“放下”自我的问题。诵经、念佛、持戒、行善、修福等,这一切行为后面仍然有一个“自我”的主体。但修炼佛法的根本是放下“自我”。把“自我”放不下,再往上走很难。第二、可能造成外在行为与内心诉求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对佛法理解有偏差,就会造成我们精神上的自我强制和“变形”。第三、可能不自觉产生骄傲倾向。因为“自我”有一种很强大的心理倾向,喜欢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而实修佛法作为一种毋庸置疑的明智之举正好可以作为这种借口。而且这种不自觉的心理倾向自己还很难觉察。如果是这样(我是说“如果”),就会越修离佛法越远。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内外兼修,外修福,内修德。在行为上,积极行善、布施、持戒,用行为促进内在人格和精神的完善。而在修心上,针对自身情况破除“我执”偏见。把破除我执作为修炼的根本。 这样说的理由是: “我执”是根、意志是茎,而行为只是叶。对于铲除烦恼、痛苦、无明之杂草来说,斩草必须除根。连根拔掉,一劳永逸。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行为上奉行佛法,积极行善、布施、持戒等,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修心才是治本。 两个月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谈起,老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干部,奉行佛法几十年,心肠特好。前两年把全部积蓄捐给了附近的寺院,自己也进了寺院修行。我说:“这位老人很不简单啊!境界很高。”然后我问他:“这位老人性格怎样?是不是平时显得很安详、很高兴?”为什么我有此一问?我并不是嫉妒这位老人。而是因为判断修行境界的标志,外在行为固然重要,没有实际行为当然什么都不用说,但更重要的标志是内心感受。内心真实生起大欢喜心,是佛门“由凡入圣”的第一道标志。否则,内心欲念只是被佛法“压制”住了而非根本去掉,这和内心真实生起大欢喜心有天壤区别。佛经讲,即使修行到了色界第四禅定的境界,内心真实生起大欢喜心是圣位,而由于“压制”内心没有欲念只是凡夫的“无想”位。一凡一圣,似同而实异,差别当然很大。 此中异同,我辈不可不察。蠡窥管测,希冀有所助益。
Ⅶ 怎么用PS 修照片
PS修照片需要熟练掌握Photoshop各功能和众多PS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所以需要从最基本的功能开始学习,以下介绍下最基础的修复照片方法。
第一步,打开一张图片;
修复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Ⅷ 如何用禅修快速入定实修实练方法
首先你要选定一个禅修业处,比如:安般念
日常生活中要能够至少持守五戒,并尽可能的保持正念
每天早晚禅修365天不中断
打坐要放松,不放松是不可能入定的,即使入了定力也很难持久
有机会的话去参加禅修营,亲近那些有定的导师或善友
只注入善因,不问果,任果自熟。
Ⅸ 佛教说的实修,怎样才是实修
实修是相对于学理论来说的。佛教的经书很多,一本经书就是一个法门,就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也就是说,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按其中一个法门去修,就能成功了。只专一精进地修行一个法门,就叫做实修。与实修相对而言,有些人是博览群经的,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就是以学理论为主了。
怎样开始实修呢?方法很多,就是选定一本经书读下去。比如,你可以选定《地藏菩萨本愿经》,坚持每天都读一遍以上,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久而久之。这样就是修地藏法门了,非常殊胜、功德无量的。要行动起来、坚持做下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玄妙无穷的。
Ⅹ 现代人应该如何实修
上节讲到,第一步先把一部经诵到会背诵了,然后可以听闻古代及现在的各位法师对这部经的注解和讲解。可以广泛的请教善知识,你心中有不明白的,有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请教各位善知识,就象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这时候才可以参学,才不会被各种自相矛盾的讲法所惑乱而无所适从。现在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学一年心中还有个目标,知道怎样修行,学十年了,反而不知怎样修了,被各种方法迷糊的不知道怎么样是对怎么样是错,生气不学了,你学可笑不可笑。不但可笑,而且可悲,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产生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二个,第一个就是心中没有一部经,就是说没有每天当做定课的天天持诵的这么一部经,第二个原因,打个比方说,你天天诵的是《无量寿经》你就听法师讲《无量寿经》,讲别的经可以不听,或者即使去听,也不能当做修行或行为标准,能给你当修行行为标准的只有你专一持诵的这部经。这样永远都不会越学越迷茫,千万不要刚开始你发心修学持诵《无量寿经》,过了两年又听别人讲《金刚经》特别好又去学《金刚经》,再过两年又听别人讲《法华经》能当下成佛,赶紧再去学《法华经》,这样就乱套了,那能不越学越迷糊呢?(待续)敬请转发,功德无量。
欢迎下方评论留言点击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