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清除铜香炉上的污垢
清楚香炉油污时要分清香炉的材质,对不同材质的香炉要有不同清理油污的办法。
1、如果是室外铜制香炉,在清理时尽可能的采用干清理方法,可以借助工具钢锯条、刷子、扫把、干抹布进行清理。
2、室外香炉具体清理方法,先用扫把或刷子将外表面的灰尘打扫干净后,再用钢锯条将香炉中的油污刮一刮,然后再用干抹布和香灰粉将其油污擦干净。如果实在擦不干净也可以用用抹布蘸洗涤剂或洗衣粉溶液擦拭,不过擦拭速度要快,快速清洗干净,然后快速擦干或吹干,尽量减少氧化反应。
3、如果室外香炉是用金银镀层做的,就好用洗涤剂或洗衣粉之类的去污能力强的溶液刷洗,具体方法用抹布蘸洗涤剂擦洗或用抹布包碎肥皂进行擦洗,然后再用干香灰和干抹布擦干净即可。
4、如果室内湿使用的陶瓷香炉有油污,洗涤方法就相对简单很多,用洗涤液或小苏打溶液擦洗都成,用洗涤剂清晰后,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与家中的其它陶瓷花瓶、碗碟清洗的方法一样。
5、如果家用陶瓷香炉不喜欢用化学之类的洗涤剂清洗,也可以用抹布蘸酒精或黄酒擦拭油污渍,或用淘米水、菜树叶擦洗,最后再清洗干净即可。
❷ 铜香炉怎么保养
1、铜器使用久了,会变得黯然无光,可以敷上蜂蜜,并用干布擦拭。
2、铜器长了铜绿,可用一些柠檬汁加盐反复擦拭。
3、也可用布蘸煤油擦一遍,再用牙膏粉擦拭。
4、铜制品应该放在干燥的地方,不可接触的物品除了酸性物质之外,还有盐水等一类的杂质,铜受高温后暴露在空气中会变乌。
若生锈了,可以用以下方法除锈:
1、在刷子上蘸取适量食盐。
(2)铜香炉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铜香炉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铜香炉中最知名的是明朝制造的宣德炉。
现代铜香炉本以仿古居多,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围绕香炉的自身意义在演变,大胆创新,造型新颖,比例协调大方,比起古代香炉,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浓了些色调,更加象征着国家的文化底蕴。现代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
高27厘米、炉口直径26厘米,炉身有款识,上款为“光绪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为“德溥南天”,下款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号袁铭初敬涭,粤东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质为黄铜、兽头耳,炉身炉底连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铜香炉
❸ 介绍一下古时的香炉和用的香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香炉:是指可燃点盘香、沈香木块、丸香及香粉的圆形香炉。
2、卧香炉:专门焚烧横式线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炉。
3、香筒:长筒式香薰,为直式线香所用。
4、立香香炉:是指专门焚烧有竹枝为柱脚的立香所用的香炉,大多以金属或石材为炉身材质,用于祭礼时上香之用,避免香炉身温度过高。
5、手炉:即一般所说的柄香炉,以焚烧香丸、沈香木块为主,方便上堂时以手持之。
6、薰球:为镂空圆球,内放香品焚烧,无论球如何转动,球内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会倾倒。
7、香囊:指将各种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发香气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以不同的方式来散发香气,也会造成特别的效果。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燃烧、薰炙及自然散发等三种方式,而有不同的香器来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须以燃烧的方式,而龙脑之类的树脂性香品,则必须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将香品放在炙热的炭块上薰烤。而调和成香油的香品,就用自然挥发的方式来散发香气。此外,各式各样香气浓郁的香草、香花,也被装入花薰、香囊之内,让其自然散发香气。混合数种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纸包裹,装入香囊。
随着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香器的样式也不断出奇翻新,从香器开始出现到现今,香器的演变,几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让人们无论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时,在嗅觉及视觉的心灵意境上,都达到了美好的升华。
中国历代香器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在室内薰香的习俗,焚烧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其实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
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大理的薰香器从各地的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薰香习俗已经很普遍。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
在汉代蔡质所着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的文献记载:“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
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炉,而中原地区出现得稍晚。从这种出土不少专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来,薰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而许多高级香料也是从南海输入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西汉时龙脑香在广州已非罕见之物。
汉通西域后,还从陆路自西方输入苏合香。《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这是汉代以杂丝、白素等布料,要买月氏马及苏合香。《后汉书》“西传传”说大秦国“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外毛内答)(外毛内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为古代着名的香草。
汉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树脂类的龙脑香、苏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为了能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会有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这类炉具的容积也较大。同时为了容纳自进气孔落下的灰烬,通常也设有承盘。
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出土的汉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两晋南朝的香具
东晋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风俗开始盛行。薰衣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笼。
三国的荀□好薰香,文献中记载:“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竭。”由于荀或经常让自己的衣服薰上浓郁的香味,所以当他到别人家中之后,他坐过之处往往留下香气,经过三日还没有散去。在东晋时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来比喻学养的渊博。
在两晋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样之中,从三国吴到南朝晚期圆罐式及豆式有承盘的香炉式样大略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孙吴中期至西晋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简单,整体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镂刻三排圆形镂孔,没有承柱和底盘。
第二期:东晋前期“东晋立国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体为短直口圆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镂孔,承柱亦为上下小大的圆柱体,承盘则为平底钵形器。
第三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酱油,罐形薰体,小口鼓腹,腹部满布密集的长三角形镂孔,圆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则为宽沿盘形。
第四期:相当于南朝中晚期“齐、梁、陈”(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发现见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焚香礼忏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仪式中,几乎经常可见。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铺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宫中每有行幸,即以龙脑、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开始有新兴的式样。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长柄手炉,质地多为金属器或鎏金银器。唐代流行有提炼的金属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薰十分独特,也有附提炼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门寺。法门寺的文物中鎏金银香薰、鎏金银香球,是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专门制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宋人还有所谓的“试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时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节目之一。
宋人对于合香的薰烧法特别讲究,香品点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炉内铺厚厚的有保温作用的炉灰,拣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盖一层,灰只露出一点。用薄银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银片上薰烤,于是香气自然舒发,没有烟燥气。讲究一点的,炭块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馆,宋影青鸟形香炉(十一——十二世纪),炉盖有一只似鸳鸯的水鸟蹲伏着,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也有承盘。盘底有如意云头花式足。香炉就从鸟嘴逸出,炉身挖有小气孔,而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飘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种豆形香炉,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则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纪的绘画中就已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是为了方便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
明朝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制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宣德年间,曾使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铜料,铸制三千三百余件的“宣德炉”。明晚期民间大量制作铜香炉,设计精良。铜香炉的盛行与当时盛行燃烧各种品级的沈香木块有关。
香品的类型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后的灰烬能有固定收集的场所,也为供养与祭祀的过程增添了无限灵性美感。
在香炉制作的原料上,大约有陶磁、石头、金属等类。
陶瓷制的香炉,一般而言,由于土的塑性极强,所以造形特多变化,多以圆形为主;或雕镂花纹,或塑莲花衬为底座等,适于使用立香、盘香、香粉。也有陶瓷制卧香炉,造形与色泽变化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炉,在制作上比陶瓷制的香炉费功夫,由于其雕刻必须一体成形,否则一处刻坏之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在石材的选择上,则有大理石、玛瑙石等。
香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称为三具足之一,其材质多为金属、𨱎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约而言可以分为四类:
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
2、持于手上的炳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古时,于佛前行礼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的柄香炉,就是承袭此遗风而来。在新疆地方所发现的佛教遗迹,其中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也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炉之一种,为密教用具之一,后世并列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与炉具的设计息息相关。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铜香炉,炉壁厚实不惧热焰,而且造型变化多端,有竹节、松干、古铜器及狮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为沈香木块。木块直接在烛火上引燃,然后插在炉内的炉灰中。炉灰的成分是烧过的香,灰其作用为保温和透气。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炉底放置隔热砂如石英砂之类,作用是防热,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而铜香炉,尤其是厚胎的铜香炉,则较少过热炸裂的顾虑,可以不断地添插点燃的沈香木块。现今所见的铜香炉,大多用来点直立的线香,在众人祈福祝祷,香火鼎盛的场面,铜香炉是较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与书斋所用多为小香炉,一般的铜制香炉,大多作为大型祭祀之用。
博山炉
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博山炉,晋代出现了青瓷薰炉,是室内薰香除秽的器具。博山炉的炉盖装饰着神山、异兽、珍禽和仙人,代表汉代流行神仙思想。
这类博山炉炉顶多半站立了一只凤凰。博山炉中有的设计奇特,例如有设计成一骑异兽的胡人,手托着博山炉炉身,人与兽成为基座,炉身的盖面为仙山、四灵兽“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异兽及仙人等。炉中的香炉就从镂空的孔洞飘逸出来。博出炉的盖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兽和神仙故事。
像这种在炉盖上装饰连绵的山峦,异兽与仙人点缀其中的博山炉,逐渐设计成熟、定型,炉盖饰以仙山、飞鸟等,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时代的博山炉,和晋代又有不同。
例如云岗第二洞的楼阁式浮图,七、八、九、十洞的龛楣,飞檐、博山炉,做为装饰花纹的蟠龙、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时期所雕的飞天,四天飞天捧一博山炉,炉式为有山峦起伏的盖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两侧有S形耳。
手炉
手炉是行者以手持之长柄香炉,用以供佛的香炉。
在《法苑珠林》中,有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蹭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此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长沙赤峰山二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铜香炉,底座作覆莲形,中有小柱与香斗通,柱柄柄头有一鎏金小兽。出土时香炉中满储香料余烬,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还有一件铜香薰,球形炉身,炉盖呈圆锥状,底座为喇叭形。出土时已残破。同样式的手炉在各处唐墓也曾出现,这说明了手炉在唐代相当流行。虽然唐代的焚香器中还有博山炉、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画中所出现的焚香器以手炉和博山炉为主。
敦煌莫高窟画中,常可见到供养人像手持手炉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设色绢本引路菩萨图,图中菩萨即手持铜手炉。
在古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罗汉画及礼佛图之中手持手炉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长柄的手炉与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颗粒状或小丸状。也就是常被称为香丸的丸状的合香或是呈小块的龙脑。
在《清嘉录》卷八有“烧斗香”条中说:“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
尤崧镇斗诗香诗: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杜桂正临风。
薰球
香器中有另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别。薰球的出现,始于唐代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这种薰球多呈圆球状,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上下两半球体以铆接的叶片状卡榫连接。球体内有小杯,以承轴悬挂于中央,小杯可随时保持水平。因此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保持水平,而杯内正在焚烧的香品则能随时保持平衡,不致于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烟不会熄灭,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条中说:“今镀金香毬,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正仓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炉。
宋代的皇家仪队就有执香球者。根据文献记载,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寿,孝宗至德寿宫问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随行,除了法驾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乐四十八人,架乐正乐工一百八十八人,还有仪仗鼓吹,仪仗有二人各执一香球。香云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自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亲的队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选定时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烛,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清凉伞、交椅及花轿(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香囊
将各种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随身携带,散发香气的香具。佩带用的香囊在宋代记载中处处可见。南宋于端午佳节,后妃诸合、大珰近侍获赐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门口“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袋,排饤果粽。虽至贫者亦然。”六月六日显应观崔府君诞辰,热闹的庙会也有“关扑”,即掷钱赌胜而赢得奖品或彩金奖品有香囊、画扇、珠佩等。
香筒
香筒是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香具,又称为“香笼”,以便与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别。明清两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为长直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饰镂空花样。通常在筒内有一枚小插管,这样就很容易插稳线香。这种线香是不含竹木签心的。
明清时代的香筒,其质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宫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龙凤镂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发现一件镂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质地为白,玉圆筒外壁镂空梅花、螭纹,盖面镂刻盘螭。
香篆
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压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然,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
古时禅寺中常烧香篆以测知时间。也有烧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并有将香印作成种子字、纥利字之香印,并将香炉观想为法界,纥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当香印依次焚烧时,则显现真实之理,当烧尽时,则代表万法归空之理。以此观法修持者,能获观世安称、无有障碍之福报,如同微妙莲花一般众人爱敬。
香篆又称香印,在焚香用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
在宋人的笔记中有印香的记载。“印香”很可能就是压印香篆。《萝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云:“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可见北宋末有雇请专人印香焚香的习俗。
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为顺利,宋人又制香饼,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饼、环形及指形的“冰环玉指”香饼。宋人李居仁“天香词”中有“几度试拈心字”的句子,说明心字香饼是可用手指拈起的,类似现代使用的盘香。
香盒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为木制加漆,亦有陶制与金属制。常见的形状为扁平圆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别。原来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后世则用于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还有香盘也经常可见。香盘是指焚香之盘,又作香台、常香盘。以木或金属作成之方形台,盘中盛香作梵字形,常点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时,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为“炉、瓶、盒”的组合,即香炉配上香盒,而瓶则是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铲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❹ 铜香炉怎么清洗
铜香炉清洗方法:
1.一般人都是会用清水清洗,但是清水清洗只能清洗表面的灰,清洗不了已经结块的污垢,所以要用别的方法来清洗铜炉污垢。
2.拿到铜炉,先把铜炉里面的灰倒掉,然后再把铜炉装满热水,清洗一下,倒掉。再把铜炉装满水。往装满水的铜炉里面加些食用醋。
3.食用醋可以和铜炉上面的污垢发生化学反应,能让铜炉上面的污垢溶解。这种方法清洗铜炉污垢非常方便,只需要重复用食用醋清洗几遍就可以了。
4.除了用食用醋清洗铜炉污垢。生活中常用的小苏打粉也可以用来清洗铜炉污垢。它的清洗原理和食用醋是一样的,只需要往铜炉里面加入小苏打粉即可,然后等它溶解了就可以用清水很容易的清洗掉了。
5.铜炉上的污垢还可以用酒精来清洗。不过这种方法清洗的效率不高,而且清洗起来也比较耗酒精,一般不建议用这个方法。
铜炉,焚香之器具。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包括炭炉(又称燎炉)、温酒炉、熏炉、手炉等,这些铜制的炉基本上都是实用器具。
❺ 为什么古代有铜香炉与瓷香炉之分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场合
有钱用铜香炉,没的用瓷的呗。古代铜就是钱啊!
❻ 黄铜香炉怎么包浆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自然的光泽。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会有包浆。包浆温润细腻,幽光沉静,显露出一种年代感。与刚出炉的新货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形成反差。
而在金属器具中,铜制品以其厚重沉稳的颜色和漫长的历史积淀显得尤为出挑。而铜质水龙头为了防止氧化,会刷多层油漆隔离,阻断了空气和水的接触,自然不可能形成包浆。
而铜质水龙头为了防止氧化,会刷多层油漆隔离,阻断了空气和水的接触,自然不可能形成包浆。
焚香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应用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黄铜做旧
非原创铜器做旧唐朝以前的青铜器称古代青铜器,唐朝以后的青铜器称近代青铜器。古代青铜器、近代青铜器被埋在地下或藏在洞穴中千百年,被挖掘或开采出来,铜器地子上有红、黄、蓝、白、黑、绿、紫、碱、沙土等20余种锈色,且有深有浅。锈色很美,美得自然,美得很“野”。我们复制古代青铜器就要照着古代青铜器的“面貌”复制。作旧方法是:
把新铜器浸泡在酸梅液中,一泡就是十几天,捞出。将漆皮泡在酒精中至漆皮溶化,再调入矿石色,在其铜器上作旧。这样,即使是一位技术十分熟练的工匠,复制一件不大的古代青铜器也得50多天,而且做的地子和锈不牢固,用指甲一划就掉下来了,新铜也露出来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打磨好的新铜器埋在地下,上面留一个浇水孔,经常倒水湿闷着,二三年后挖出来。首先用钢锯把铸口锯掉,锯时别伤了器体,再用钢锉把锯口锉平;
其次用砂布将铸口及整个铜器磨平、磨细;
最后用磨铜碳(椴木炭放在水中浸泡透)蘸水将整个铜器内外特别是花纹处表面磨得平光柔细。
二、煮黑
按硫化钠(Na2S·9H2O)与水H2O1∶3的重量比倒入铁容器中,加热煮沸后,放入已经预处理好的青铜器(硫化钠水溶液要没过器面),煮沸20分钟后取出。这时平光柔细的青铜器面变成黑色,放入清水中浸泡。用毛笔或棕刷蘸着咬旧液在已经煮过黑的青铜器上均匀涂抹,至少涂抹两次。
咬旧液配制的方法是:
将硫酸铜(CuSO4·5H2O)与氯化氨NH3Cl按1∶1的重量比,倒入广口玻璃瓶中(如硫酸铜块大,可将其放入石臼中砸成小米粒状),再倒入好的白酒(二锅头即可),白酒要没过硫酸铜和氯化氨混合体、泡24小时,调和均匀了即用。
涂抹两次后,待器上的咬旧液未干而潮时,用清水冲咬旧液。再用羊毛刷子沾水轻轻刷器,最后用拧干的湿毛巾将器上的水蘸净、晾干。
❼ 新香炉里面可以放什么
新香炉里面一般可以放大米、泥土、或者是香灰来帮助你立住香的。
(7)铜香炉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西关铜艺)香炉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❽ 卧香炉如何使用
“香炉”是焚香之器,也叫做“香炉”、“香垆”或“薰炉”。在法华经第五“分别功德品”、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六、净饭王般涅槃经、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弟六等典籍里,都曾提到“香炉”的事。“香炉”是“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须经常安置的“香炉、花瓶、烛台”等三种供具。“香炉”也是大乘比丘们,必须经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 “香炉”的质料:有金质的、银质的、铜质的、铁质的。也有用玉石、宝石、普通石料、象牙、琉璃等雕刻的。还有用瓷土泥土等烧成的“瓷炉”、“瓦炉”。 “香炉”的大类,略有两种:一种是放置在桌子上的“置香炉”,另一种则是用手擎持的“柄香炉”。在习惯上,“置香炉”被称为“供炉”或“座炉”。“柄香炉”被称为“手炉”。 在使用上来说,在“供炉”(座炉)之中,又可分为三类:一种是立烧线香的“插香炉”,一种是卧烧线香的“卧香炉”,另外一种则是焚烧檀香的“檀香炉”。 “香炉”的形状,大致来说:有宝鼎形的、有方斗形的、也有狮子形的、鹤形的、莲花形的。还有两层式的“火舍香炉”。在那些类型中,有的还须要描绘一些花纹、或是雕刻一些龙凤、鬼神、文句等等。 “香炉”的体积大小,差距很大。大的口径在二、三尺左右,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至于“香炉”的名称,随着它的质料和形状的不同,因而就产生了很多的名目。例如:金香炉、银香炉、铜香炉、铁香炉、石香炉、瓷香炉、瓦香炉、龙凤香炉、狮子香炉、宝鼎香炉、方斗香炉、莲花香炉……等等。现时业已所见不多,所以也就无法备举了。
❾ 如何辨认清代铜香炉
1、看铜香炉的器型
铜香炉是焚香用具,或作祭奠之用,或作书房之用的重器。以端正庄严为上,切不可以大小论之。上品的铜香炉欣赏时有种肃穆、古朴的感觉。尽量避免买器型怪异,花俏的铜香炉,违背了铜香炉的用途,仅作工艺品之用。
2、看铜香炉的铜质
铜质精良不等于铜香炉胎质粗大,厚重。而是要求整体比例协调。铜质精良是指铜经过多次提炼后致使铜的密度高,有糯的感觉,非现在的铜仿制所能达到。
3、看铜香炉的款式
好的铜香炉款式精良。第一标准是清晰,一笔一划必须清晰。笔划中联着铜质导致不清晰,致使笔划不清、缺少、多余的皆不可取。好的炉款不仅端正庄重,还透出飘逸、清秀的感觉,一般多为清中早期前的铜香炉。工整,呆板的多为清中后期,或是电脑刻款。
(9)铜香炉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熏香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着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
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❿ 铜香炉内可以用酒精烧吗
可以。酒精是一种溶剂,一般使用的时候对一些金属、橡胶、塑料会产生化学反应,铜香炉内用酒精灼烧可以去除香炉内堆积的污垢,并不会对香炉造成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