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园林水景设计有哪些常见营造手法
园林水景设计营造手法,总结如下:
1、衬托手法
• 营造手法:
(1)以大水面包围建筑物,形成开敞空间,水面衬托建筑空间向外伸展
(2) 建筑群环抱水面,形成闭合空间
(3) 空间随水体而变幻
• 营造效果: 视野开阔、空间感漂浮、流畅、 视野收缩、空间感静谧、亲切、视野亦收亦放、空间感流动、渗透
2、对比手法
• 营造手法:
(1) 取水体之色貌与建筑实体形态虚实、刚柔的对比
(2)以水体的动势与建筑的静态空间形成开合、动静的对比
(3) 营造效果:空间感平稳、安定,产生环境空间的静态美 空间感生动、热烈, 产生环境空间的动态美
3、借声手法
水声在庭院空间中是形成感觉空间的因素之一,它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水声反衬环境的幽静、水声激发欢快的情绪、水声增添空间的热烈情绪水声现出动听的节奏
• 营造手法:
(1) 滴水传声
(2)溪流泻涧
(3)涌泉瀑布
(4)喷泉潜流
• 营造效果:幽静感、活泼感、激情感、音乐感
4、点色手法
• 营造手法:
(1)以素淡水色点缀环境色调、用明快水色突破周围之深沉、借助塘植四季变幻色调
• 营造效果:取浓丽中之淡雅、得到空间之生气、带出庭园空间之不同情趣
5、光影手法
• 营造手法:
(1) 波光使水景空间游动,得到浮游飘洒的情趣(康桥)
(2)倒影使水景空间扩大,给人以深虚新奇的联想
(3)反光使水景空间生辉,构成闪亮的装饰效果
• 营造效果:漂浮感、深虚感、装饰感
6、贯通手法
• 营造手法:
(1) 利用水体贯通景区,使空间序列展开
(2)水体沟通室内空间
• 营造效果:沟通庭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空间渗透
7、藏引手法
在水体处理上就是要藏引得法,切忌方池一片,一览无余。
• 营造手法:
(1) 水体藏源:对水体源头做隐蔽处理
(2)水体引流:引导水体在空间中逐步展开,引流宜曲不宜直。
(3)水体的集散:水面有适度的开合间和穿插,既要展现水体主景空间,又要引伸水体的深度,避免水面的单调、呆板。
• 营造效果: 引起人们循流追源的兴趣、增加了水景的空间层次、避免水面的单调、呆板。
‘贰’ 如何设计园林景观中水景的营造效果
园林景观中水景是少不了的,但是怎么利用水景去营造效果,也是要讲究技巧的,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其使用的水景形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现在中式庭院景观中常见的水景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假山流水,另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水池,两种水景形式都非常具有自然生态的气息!
而像日式庭院景观也会打造水景的,要么在一种是在庭院中打造小巧的水池,另一种则是利用水钵和竹竿去打造惊鹿水景,这两种水景形式在日式庭院水景中都是具有禅意气息的!
而在欧式庭院景观中所打造的水景形式,一般以喷泉,壁泉为主,而这两种水景形式,一般都是配合雕塑来营造景观,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更具华贵的气息!
现代风格的园林景观中所呈现的水景形式就更加丰富了,例如镜面水景,水帘,水幕,跌水,叠水,水景墙等等都是可以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
‘叁’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有几种营造方法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下几点:
充分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可以不断的采用水景和照明的烘托作用。
充分利用水景和植被的氛围。
水景设计当中的动植物搭配。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置更加注重水景的生态功能,要将当代水景设计与传统美学充分的结合,这样才能做好景观设计,如果有更多园林景观设计需求,可以咨询绿动园林。
‘肆’ 如何制作景观图,详细说流程
用3DMAX
一、概念设计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设计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学会变换角色,站在不同立场上考虑,尽量满足政府,居住者,游人,甲方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另外还要注意人与景的关系,即人是否可以参与其中,做到情景交融。本阶段具体内容包括:
(一)搜集资料(包括甲方设计委托书,地界红线图电子文档,地质勘察报告,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实地拍摄的照片,当地文化历史资料)。
(二)分析消费者心态,确定方案立意,大体构图形态 。
(三)交通功能分析,做功能区划分,进行绿化分析,景观分析,深化方案。
二、方案表现阶段
方案确立后,下一步的任务是通过手绘或计算机对设计方案进行 表现。一套完整的方案应包括设计说明,区位现状图,总平面图,功能结构图,交通分析图,绿化结构图,景观分析图,总体鸟瞰图,局部鸟瞰图,局部剖立面图,绿化景观示意图,公共设施铺装示意图。其中平面图可采用在CAD中绘制,导入Photoshop中填色的方法,也可直接手工绘制。各种分析图是在总平面图的基础上添加路线或区域绘制而成的。鸟瞰图手绘表现需要看区域的大小而定,若面积较大,适合用轴侧图来表现,面积较小,适合用透视图来表现;也可采用 3ds max7建模photoshop后期处理的方法来实现。接下来重点介绍一套完整方案的制作流程。
(一)总平面图绘制
(1)启动CAD软件,绘制总平面图,局部立面图,局部剖面图。
(2)将总平面CAD图形以tif格式输出。具体过程如下: 在打印设备选项卡中点击打印按扭,在弹出的打印对话框中选择名称为TIFF Version 6(不压缩).pc3,点击名称右侧的特性按钮设置自定义图纸尺寸,设置输出文件的文件名和路径,进入打印设置选项卡,选择刚刚设置的图纸尺寸,点击窗口按钮框选打印范围,此时要注意先用矩形画外框,以确保以后每次选取都在相同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输出。然后按上诉方法依次输出建筑层、植物层、小品层等具 有不同高度的景观要素图层。
(3)合并输出文件到总平面图中。启动Photoshop, 打开刚才输出的总平面图,在图象菜单选择调整—色相/饱和度,将饱和度调到最低,再选择调整—亮度/对比度,将对比度调到最大,复制背景层,在选择菜单中 点取色彩范围,调大模糊度,选择白色区域,按Ctrl+X键删除白色区域留下黑色线条。同理,将其它tif格式图象饱和度调到最低对比度调到最高,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区域或线形,按住shift键的同时将其拖动到总平面图中。
(4)在Photoshop中填色。选取各个区域填充适当的颜色或定义图案来填充,将各景观要素图层复制后填充为黑色,设置透明度为40%,然后按住Alt键用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沿光线照射方向移动复制图象,产生阴影效果,保存图象,总平面图就此完成。
(二)功能图绘制
功能图包括功能分区图,景观分析图,交通分析图,绿化分析图等,绘制方法与总平面图相同。首先在CAD中用复合线绘制各轴线、节点;在格式菜单栏点选线形打开线形管理器对话框,加载所需线形;点击特性按钮修改线形比例为合适值,然后输出tif格式图象,在前一步总平面图的基础上加半透明层,再将输出的功能图按住shift键拖入,加入必要的文字说明后功能图即制 作完成。
(三)总体鸟瞰图制作
(1)建模。总体鸟瞰图可将总平面CAD图形导入3ds max7中,导入时注意勾选焊接选项。选择图形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冻结选择的]将其冻结,在3dsmax7中描线,布尔运算后将二维线挤出,简单建模。挤出时注意取消[封口始端]选项,以减少面数,挤出后根据需要可通过单击右键,打开[属性]命令对话 框,取消[投影阴影],使选择对象不投射阴影。对于有相同截面的模型可用二维线绘制截面,再绘制路径,用放样命令将其生成。绘制的线形可在修改命令面板中线的顶点、线段、样条线层级进行修改,以便提高线形的准确度。
(2)贴图。模型建好后打开材质编辑器,设置材质球,并将材质指定给模型。多数材质需要对漫反射指定贴图;对于表面凹凸的材质,勾选凹凸选项,并将漫反射贴图复制到凹凸贴图按钮上;对于玻璃材质需降低透明度,提高 高光级别和光泽度;对于水材质需设置透明度,勾选反射选项进行光线跟踪,勾选凹凸选项设置燥波贴图。贴图设置好之后在修改命令面板中选择UVW Map贴图,设置贴图坐标,调整贴图大小。
(3)设置摄象机。在创建命令面板中点选摄象机,选摄象机焦距为28mm、35mm,选相机观察点、目标点,平移Z轴设置视高,激活视图按C键转换为相机视口,shift+C键隐藏摄象机。
(4)设置灯光。通常有现成的灯阵可以套用。
(5)渲染输出。注意渲染输出文件时须设置文件大小,文件名(A.tga)及路径,并在渲染场景对话框的渲染器选项卡中勾选贴图、阴影、自动反射/折射和镜像复选框。
(6)输出用做选区的tga文件。将3ds max7文件另存为新的文件在材质编辑器对话框中将材质配成不同的颜色,注意去掉[透明]、[高光]、[凹凸]、[反射]等通道上的贴图或材质,再将场景 所有灯光和模拟天空球体删除,最后对场景进行渲染,图象大小及虚线框位置与前面的tga文件相同,注意修改渲染的文件名(B.tga)以免覆盖前面的文 件。
(7)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首先通过前面渲染输出的B.tga文件建立选区,对A.tga中各景观要素分层并调节其色彩、透明度、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然后将选好的图片(天空、地面、近景、中景、远景)拖动到图象A.tga中,调整人物和配景大小以及与整体色调的关系,使其统一于整体光照环境之中。另外,适当加强建筑主体的明暗对比,注意天空与整体画面的搭配。
(四)局部鸟瞰图绘制
局部鸟瞰图与主要景点效果图电脑绘制方法与总体鸟瞰图基本相同。
(五)绿化景观、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示意图
从平时搜集的图片中选取合适的贴入图中即可,也可手工绘制。
以上对概念设计、方案表现的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意在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在实际工作中想要把方案做得更完善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提高和升华。学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toXWIlJDSDh6_GuzBJiMvEK_-jdboaEGoUsNhfGVw8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