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有哪几类
数据预处理有多种方法: 数据清理, 数据集成,数据变换,数据归约等。这些数据处理技术在数据挖掘之前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挖掘模式的质量,降低实际挖掘所需要的时间。
❷ 下面哪种不属于数据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需要把一些方法全部都列举出来才能够进行明确的判断
❸ 数据预处理的流程是什么
数据预处理的常用流程为:去除唯一属性、处理缺失值、属性编码、数据标准化正则化、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
去除唯一属性
唯一属性通常是一些id属性,这些属性并不能刻画样本自身的分布规律,所以简单地删除这些属性即可。
处理缺失值
缺失值处理的三种方法:直接使用含有缺失值的特征;删除含有缺失值的特征(该方法在包含缺失值的属性含有大量缺失值而仅仅包含极少量有效值时是有效的);缺失值补全。
常见的缺失值补全方法:均值插补、同类均值插补、建模预测、高维映射、多重插补、极大似然估计、压缩感知和矩阵补全。
(1)均值插补
如果样本属性的距离是可度量的,则使用该属性有效值的平均值来插补缺失的值;
如果的距离是不可度量的,则使用该属性有效值的众数来插补缺失的值。如果使用众数插补,出现数据倾斜会造成什么影响?
(2)同类均值插补
首先将样本进行分类,然后以该类中样本的均值来插补缺失值。
(3)建模预测
将缺失的属性作为预测目标来预测,将数据集按照是否含有特定属性的缺失值分为两类,利用现有的机器学习算法对待预测数据集的缺失值进行预测。
该方法的根本的缺陷是如果其他属性和缺失属性无关,则预测的结果毫无意义;但是若预测结果相当准确,则说明这个缺失属性是没必要纳入数据集中的;一般的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
(4)高维映射
将属性映射到高维空间,采用独热码编码(one-hot)技术。将包含K个离散取值范围的属性值扩展为K+1个属性值,若该属性值缺失,则扩展后的第K+1个属性值置为1。
这种做法是最精确的做法,保留了所有的信息,也未添加任何额外信息,若预处理时把所有的变量都这样处理,会大大增加数据的维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完整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不用考虑缺失值;缺点是计算量大大提升,且只有在样本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才好。
(5)多重插补(MultipleImputation,MI)
多重插补认为待插补的值是随机的,实践上通常是估计出待插补的值,再加上不同的噪声,形成多组可选插补值,根据某种选择依据,选取最合适的插补值。
(6)压缩感知和矩阵补全
(7)手动插补
插补处理只是将未知值补以我们的主观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在许多情况下,根据对所在领域的理解,手动对缺失值进行插补的效果会更好。
❹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墓于粗糙集( Rough Set)理论的约简方法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研究不精确、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目前受到了KDD的广泛重视,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数据进行处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精简数据维数的方法。我们所处理的数据一般存在信息的含糊性(Vagueness)问题。含糊性有三种:术语的模糊性,如高矮;数据的不确定性,如噪声引起的;知识自身的不确定性,如规则的前后件间的依赖关系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在KDD中,对不确定数据和噪声干扰的处理是粗糙集方法的
2.基于概念树的数据浓缩方法
在数据库中,许多属性都是可以进行数据归类,各属性值和概念依据抽象程度不同可以构成一个层次结构,概念的这种层次结构通常称为概念树。概念树一般由领域专家提供,它将各个层次的概念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
3.信息论思想和普化知识发现
特征知识和分类知识是普化知识的两种主要形式,其算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数据立方方法和面向属性归纳方法。
普通的基于面向属性归纳方法在归纳属性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归纳过程中,当供选择的可归纳属性有多个时,通常是随机选取一个进行归纳。事实上,不同的属性归纳次序获得的结果知识可能是不同的,根据信息论最大墒的概念,应该选用一个信息丢失最小的归纳次序。
4.基于统计分析的属性选取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分析中的一些算法来进行特征属性的选取,比如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公共因素模型分析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用少量的特征元组去描述高维的原始知识基。
5.遗传算法〔GA, Genetic Algo}thrn})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的全局随机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的可能解按某种形式进行编码,形成染色体。随机选取N个染色体构成初始种群。再根据预定的评价函数对每个染色体计算适应值。选择适应值高的染色体进行复制,通过遗传运算(选择、交叉、变异)来产生一群新的更适应环境的染色体,形成新的种群。这样一代一代不断繁殖进化,最后收敛到一个最适合环境的个体上,从而求得问题的最优解。遗传算法应用的关键是适应度函数的建立和染色体的描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它和神经网络方法综合使用。通过遗传算法来搜寻出更重要的变量组合。
❺ 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有
1、列表法:是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的作用有两种:一是记录实验数据,二是能显示出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
2、图示法:是用图象来表示物理规律的一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一般来讲,一个物理规律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表述:文字表述、解析函数关系表述、图象表示。
3、图解法:是在图示法的基础上,利用已经作好的图线,定量地求出待测量或某些参数或经验公式的方法。
4、逐差法:由于随机误差具有抵偿性,对于多次测量的结果,常用平均值来估计最佳值,以消除随机误差的影响。
5、最小二乘法:通过实验获得测量数据后,可确定假定函数关系中的各项系数,这一过程就是求取有关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从几何上看,就是要选择一条曲线,使之与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更好地吻合。
❻ 机器学习中的数据预处理有哪些常见/重要的工具
大数据发展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七大方面的挑战: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逐渐流失;内部数据孤岛严重,导致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导致数据无法利用;数据相关管理技。
机器学习之常见的数据预处理:原始数据存在的几个问题:不一致;重复;含噪声;维度高。
1.1 数据挖掘中使用的数据的原则
尽可能赋予属性名和属性值明确的含义; 去除惟一属性; 去除重复性; 合理选择关联字段。
1.2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的目的不只是要消除错误、冗余和数据噪音,还要能将按不同的、不兼容的规则所得的各种数据集一致起来。 数据集成: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合并,并存放到一个一致的数据存储(如数据仓库)中。这些数据源可能包括多个数据库、数据立方体或一般文件。
数据变换:找到数据的特征表示,用维度变换来减少有效变量的数目或找到数据的不变式,包括规格化、规约、切换和投影等操作。 数据规约:是在对发现任务和数据本身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依赖于发现目标的表达数据的有用特征,以缩减数据模型,从而在尽可能保持数据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精简数据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属性选择和数据抽样,分别针对数据库中的属性和记录。
二、数据清洗
2.1 缺失值处理的两种方法
删除法,根据数据处理的不同角度,删除法可分为以下4种:
(1)删除观测样本 (2)删除变量:当某个变量缺失值较多且对研究目标影响不大时,可以将整个变量整体删除 (3)使用完整原始数据分析:当数据存在较多缺失而其原始数据完整时,可以使用原始数据替代现有数据进行分析; (4)改变权重:当删除缺失数据会改变数据结构时,通过对完整数据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加工,可以降低删除数据带来的偏差。
插补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到缺失值的替代值进行插补,尽可能还原真实数据是更好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均值插补、回归插补、二阶插补、热平台、冷平台等单一变量插补。
(1)均值法是通过计算缺失值所在变量所有非缺失观测值的均值,使用均值来代替缺失值的插补方法。 (2)均值法不能利用相关变量信息,因此会存在一定偏差,而回归模型是将需要插补变量作为因变量,其他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出因变量的值对缺失变量进行插补。 (3)热平台插补是指在非缺失数据集中找到一个与缺失值所在样本相似的样本(匹配样本),利用其中的观测值对缺失值进行插补。 (4)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当变量数量很多时,通常很难找到与需要插补样本完全相同的样本,此时可以按照某些变量将数据分层,在层中对缺失值使用均值插补,即采取冷平台插补法。
2.2 噪声数据处理
噪声是一个测量变量中的随机错误和偏差,包括错误值或偏离期望的孤立点值。
噪声检查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1)通过寻找数据集中与其他观测值及均值差距最大的点作为异常 (2)聚类方法检测,将类似的取值组织成“群”或“簇”,落在“簇”集合之外的值被视为离群点。 在进行噪声检查后,通常采用分箱、聚类、回归、计算机检查和人工检查结合等方法“光滑”数据,去掉数据中的噪声。
分箱:分箱方法是一种简单常用的预处理方法,通过考察相邻数据来确定最终值。所谓“分箱”,实际上就是按照属性值划分的子区间,如果一个属性值处于某个子区间范围内,就称把该属性值放进这个子区间所代表的“箱子”内。把待处理的数据(某列属性值)按照一定的规则放进一些箱子中,考察每一个箱子中的数据,采用某种方法分别对各个箱子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在采用分箱技术时,需要确定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分箱以及如何对每个箱子中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2.2.1 分箱的方法:有4种:等深分箱法、等宽分箱法、最小熵法和用户自定义区间法。
等深分箱法(统一权重):将数据集按记录行数分箱,每箱具有相同的记录数,每箱记录数称为箱子的深度。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分箱方法。
设定权重(箱子深度)为4,分箱后
箱1:800 1000 1200 1500
箱2:1500 1800 2000 2300
箱3:2500 2800 3000 3500
箱4:4000 4500 4800 5000
等宽分箱法(统一区间):使数据集在整个属性值的区间上平均分布,即每个箱的区间范围是一个常量,称为箱子宽度。
设定区间范围(箱子宽度)为1000元人民币,分箱后
箱1:800 1000 1200 1500 1500 1800
箱2:2000 2300 2500 2800 3000
箱3:3500 4000 4500
箱4:4800 5000
用户自定义区间: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区间,当用户明确希望观察某些区间范围内的数据分布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帮助用户达到目的。
如将客户收入划分为1000元以下、1000~2000、2000~3000、3000~4000和4000元以上几组,分箱后
箱1:800
箱2:1000 1200 1500 1500 1800 2000
箱3:2300 2500 2800 3000
箱4:3500 4000
箱5:4500 4800 5000
2.2.2 数据平滑方法
按平均值平滑 :对同一箱值中的数据求平均值,用平均值替代该箱子中的所有数据。 按边界值平滑:用距离较小的边界值替代箱中每一数据。 按中值平滑:取箱子的中值,用来替代箱子中的所有数据。
三、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是:
(1)如何对多个数据集进行匹配,当一个数据库的属性与另一个数据库的属性匹配时,必须注意数据的结构; (2)数据冗余。两个数据集有两个命名不同但实际数据相同的属性,那么其中一个属性就是冗余的。
四、数据变换
数据变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光滑:去掉噪声; 属性构造:由给定的属性构造出新属性并添加到数据集中。例如,通过“销售额”和“成本”构造出“利润”,只需要对相应属性数据进行简单变换即可 聚集:对数据进行汇总。比如通过日销售数据,计算月和年的销售数据; 规范化:把数据单按比例缩放,比如数据标准化处理; 离散化:将定量数据向定性数据转化。比如一系列连续数据,可用标签进行替换(0,1);
五、数据归约
数据归约通常用维归约、数值归约方法实现。维归约指通过减少属性的方式压缩数据量,通过移除不相关的属性,可以提高模型效率。常见的维归约方法有:分类树、随机森林通过对分类效果的影响大小筛选属性;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通过把原数据变换或投影到较小的空间来降低维数。
❼ 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数据预处理(datapreprocessing)是指在主要的处理以前对数据进行的一些处理。如对大部分地球物理面积性观测数据在进行转换或增强处理之前,首先将不规则分布的测网经过插值转换为规则网的处理,以利于计算机的运算。另外,对于一些剖面测量数据,如地震资料预处理有垂直叠加、重排、加道头、编辑、重新取样、多路编辑等。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1、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例程通过填写缺失的值、光滑噪声数据、识别或删除离群点并解决不一致性来“清理”数据。主要是达到如下目标:格式标准化,异常数据清除,错误纠正,重复数据的清除。
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例程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结合起来并 统一存储,建立数据仓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据集成。
3、数据变换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
4、数据归约
数据挖掘时往往数据量非常大,在少量数据上进行挖掘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数据归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归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并结果与归约前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
❽ 数据预处理主要针对哪些数据
动画当然有那个针对性的可以根据那个数据的连接还有自己下载输的一组数
❾ 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一、混凝-絮凝
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剂,这些化学药剂在水中发生水解,和水中的胶体粒子互相碰撞,发生电性中和,产生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从而形成大的絮体颗粒,并从水中沉降,起到了降低颗粒悬浮物和胶体的作用。
二、介质过滤
介质过滤是指以石英砂或无烟煤等为介质,使水在重力或压力下通过由这些介质构成的床层,而水中的的颗粒污染物质则被介质阻截,从而达到与水分离的过程。粒状介质过滤基于“过滤-澄清”的工作过程去除水中的颗粒、悬浮物和胶体。
工业水处理
在工业用水处理中,预处理工序的任务是将工业用水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或城市自来水处理到符合后续水处理装置所允许的进水水质指标,从而保证水处理系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为工业生产提供优质用水。
预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有机物、游离性余氯和重金属等。这些杂质对于电渗析、离子交换、反渗透、钠滤等水处理装置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❿ 数据处理方式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网络随便找找都有。
大数据处理流程:
1.是数据采集,搭建数据仓库,数据采集就是把数据通过前端埋点,接口日志调用流数据,数据库抓取,客户自己上传数据,把这些信息基础数据把各种维度保存起来,感觉有些数据没用(刚开始做只想着功能,有些数据没采集, 后来被老大训了一顿)。
2.数据清洗/预处理:就是把收到数据简单处理,比如把ip转换成地址,过滤掉脏数据等。
3.有了数据之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数据处理的方式很多,总体分为离线处理,实时处理,离线处理就是每天定时处理,常用的有阿里的maxComputer,hive,MapRece,离线处理主要用storm,spark,hadoop,通过一些数据处理框架,可以吧数据计算成各种KPI,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不要只想着功能,主要是把各种数据维度建起来,基本数据做全,还要可复用,后期就可以把各种kpi随意组合展示出来。
4.数据展现,数据做出来没用,要可视化,做到MVP,就是快速做出来一个效果,不合适及时调整,这点有点类似于Scrum敏捷开发,数据展示的可以用datav,神策等,前端好的可以忽略,自己来画页面。
数据采集:
1.批数据采集,就是每天定时去数据库抓取数据快照,我们用的maxComputer,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每天去数据库备份一次快照,如何备份,如何设置数据源,如何设置出错,在maxComputer都有文档介绍,使用maxComputer需要注册阿里云服务
2.实时接口调用数据采集,可以用logHub,dataHub,流数据处理技术,DataHub具有高可用,低延迟,高可扩展,高吞吐的特点。
高吞吐:最高支持单主题(Topic)每日T级别的数据量写入,每个分片(Shard)支持最高每日8000万Record级别的写入量。
实时性:通过DataHub ,您可以实时的收集各种方式生成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的处理,
设计思路:首先写一个sdk把公司所有后台服务调用接口调用情况记录下来,开辟线程池,把记录下来的数据不停的往dataHub,logHub存储,前提是设置好接收数据的dataHub表结构
3.前台数据埋点,这些就要根据业务需求来设置了,也是通过流数据传输到数据仓库,如上述第二步。
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完成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可分为离线批处理,实时处理。
1.离线批处理maxComputer,这是阿里提供的一项大数据处理服务,是一种快速,完全托管的TB/PB级数据仓库解决方案,编写数据处理脚本,设置任务执行时间,任务执行条件,就可以按照你的要求,每天产生你需要数据
2.实时处理:采用storm/spark,目前接触的只有storm,strom基本概念网上一大把,在这里讲一下大概处理过程,首先设置要读取得数据源,只要启动storm就会不停息的读取数据源。Spout,用来读取数据。Tuple:一次消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理解为一组消息就是一个Tuple。stream,用来传输流,Tuple的集合。Bolt:接受数据然后执行处理的组件,用户可以在其中执行自己想要的操作。可以在里边写业务逻辑,storm不会保存结果,需要自己写代码保存,把这些合并起来就是一个拓扑,总体来说就是把拓扑提交到服务器启动后,他会不停读取数据源,然后通过stream把数据流动,通过自己写的Bolt代码进行数据处理,然后保存到任意地方,关于如何安装部署storm,如何设置数据源,网上都有教程,这里不多说。
数据展现:做了上述那么多,终于可以直观的展示了,由于前端技术不行,借用了第三方展示平台datav,datav支持两种数据读取模式,第一种,直接读取数据库,把你计算好的数据,通过sql查出,需要配置数据源,读取数据之后按照给定的格式,进行格式化就可以展现出来
@jiaoready @jiaoready 第二种采用接口的形式,可以直接采用api,在数据区域配置为api,填写接口地址,需要的参数即可,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