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养生有哪些方法
1.养气
所谓养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调养健全人体各脏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养调节。后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涑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欲、情绪安定、不妄想贪求而形神兼养者,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必须长时间的性格修养,使正气和调顺达,这样病邪就无从所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顺从自然,内无杂念纷扰,安静乐观,怡然自得,这样形体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养气之道。在形体上,又要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即保证五脏之气健旺,特别是保养脾胃之气及肾气。因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其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盛衰,肾中精气旺盛,不使安泄,这样才使人体健康强壮,才能益寿延年。再者,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维持先天之精气充足的根本来源。所以要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调饮食
饮食不分精、细、粗、劣,都有其一定的“营养精微'。《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此外,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
3.运动
人体的气血运行,饮食的消化,都是运动。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的运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即常言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② 养身方法有哪些
夏日高温天气容易使人出汗,经常使人感到口干,乏力,容易疲惫。专家认为,这由气虚和阴虚所致。夏日人体出汗增多,气随汗脱,容易致人气虚。受凉热积,过分疲劳,则容易阴虚。中医认为,夏日应该多选择些补气的食品滋阴补气。
专家指出,对于气虚体质者,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进行调养。选择补气的食品,如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黄鱼、比目鱼等。这些食物有很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但食用的量不可过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餐,也可以配合药膳,效果会更好。
对于阴虚者,应少吃刺激性食品,饮食宜清淡,少饮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同时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但是不可盲目服药,随意进补,以免引起不良后果。专家建议,可以多从日常饮食中注意补气滋阴去火。记者特邀一些中医专家,提供以下一些补气滋阴去火的食方。
生津补气人参茶
人参和麦冬,略为浸泡汤水中1小时,将人参取出切细片后加水4-6杯,放入锅中煮至半杯,略冷,滤去渣,倒入瓶中冷后当茶饮。
●功效:人参补气,麦冬也补气,是适合热燥性者之补气药材。人参主根甘醇,麦冬滋阴生津,两者配合可生津补气。夏日有皮肤化脓者则可以参须10克,瘦猪里脊肉,炖食,每日喝汤吃肉,可即改善。
人参大枣粥
人参6克,大枣5枚,大米60克加水熬成粥。在制作时,大枣应去掉核,以防人在食用时误吞而发生意外,与人参同煮。
●功效:经常食用此粥可补中益气,尤其适合脾胃虚诸症,是很好的药膳。
金沙玉米粥
玉米粒80克,糯米40克,红沙糖40克 (玉米和糯米要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至软熟,加入糖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玉米中含有抗氧化剂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所以,此粥对气虚体弱者强身健体有好处。
山药桂圆粥
山药100克,桂圆肉15克,荔枝肉3个,五味子3克,白糖适量。把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将山药片、桂圆、荔枝肉、五味子同煮,煮好后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此粥可补中益气、益肺固精、壮筋强骨、生长肌肉。山药中含有淀粉酶等营养成分,对气虚体质者颇有益处。
③ 现在哪些做法不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1人体之阴阳,随着自然变化渐生渐藏。
要深入理解中医养生,应该首先了解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是对阴阳这个概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来加以说明。如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大大的太阳在天上,则相较于阴天来说就是“阳”。阳的属性是向外扩张的,天热时人们的汗孔都是张开的,使汗液外泄,带走体内的热气。可是阴天下雨和下雪的时候,大家都冷得缩起来了。所以,向外张是阳,向内收是阴。
“阴阳”的最初含义 , 是针对太阳的向背而言。渐渐地,有智慧的古人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不难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阴阳消长的状态。“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在的时段,“夏”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秋”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处的时段,“冬”是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生长收藏。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到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到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随着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而相应的渐生渐藏。养生,顺应自然,才是王道。
2了解自己的体质,获取自我“专属”的养生法。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先天禀赋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体质也不尽相同。正如17世纪德国着名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不单单是一个生物体(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关系的变化促使自我情绪的改变,这些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情绪,甚至身体健康状况。
其次,从自然角度来看,人又是一个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样,新疆的风沙、日照、风土人情与生活在吴侬软语、烟雨蒙蒙的杭州截然不同,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内蒙古大草原,奔马驰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造就了游牧民族彪悍的个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比如,炎热的夏天同在开着空调的室内,有的人感觉温度正好,而有的人却要披上衣物,其原因或许是后者属阳虚体质;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热,空调温度要调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时性子急,喜欢吃凉的东西,这可能因为其阳气比较足。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体质不同,反应各异。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由此得到自我“专属”的养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万物之灵长。如果我们能够多留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变化的讯号,采用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方能体悟到中医养生理念之精华。
唐代学者王冰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也就自然能有利于身体康养,逐渐提高自愈能力。
④ 起居养生法有哪些 起居养生的有多重要
四季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起居有常”而能“尽终其天年”;反之,若“起居无节”多致“半百而衰”。“起居”主要指生活作息。“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所以,起居养生法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的生活起居,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一种养生方法。有关起居养生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卧有常,二是劳逸适度。
四季的起卧应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而有早晚之分;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歩于庭”,以顺应春阳生发之气;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顺应夏季华秀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应秋令收敛之气;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应冬日收藏之气。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此极力推崇,强调“营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反之,则损伤人体。大量的实践证明,人体的重要生命指标、生化指数、物理参数、代谢水平,乃至情绪的变化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有节律的变动,其中包括昼夜变化的日节律,28日左右为周期的月节律,以及年节律等。说明人体存在着生物钟现象,其调控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甚至决定着人体的寿夭。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劳动,故起居有常当包括劳逸适度,即劳动应符合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即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适度劳动,可使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孙思邈所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⑤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运动重食疗选环境”这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孙思邈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着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着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了101岁,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具体地说:他的养生理论归纳有如下四点。
1.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并强调性医学保健的重要性,认为房事太过,不仅可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优生优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发育。为此,他引用彭祖的观点:“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以说明节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3.强调食养重视药饵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见其对食养与药饵的重视。在饮食调养方面,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的措施之一。
4.环境居处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总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实。
⑥ 什么是顺应自然养生法
遵循自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