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像融合的定义
图像融合(Image Fusion)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以提高图像信息的利用率、改善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于监测。 待融合图像已配准好且像素位宽一致,综合和提取两个或多个多源图像信息(参考文献:陈浩,王延杰。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0 ,27( 5 ):39-41)。两幅(多幅)已配准好且像素位宽一致的待融合源图像,如果配准不好且像素位宽不一致,其融合效果不好。
2. 卫星地图图像融合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图像融合就是通过一种特定算法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新图像。该技术有基本的体系,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图像预处理,图像融合算法,图像融合评价,融合结果。图像融合系统的层次划分为: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目前绝大多数融合算法研究都集中在这一层次上。图像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图像去噪、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算法从最初简单的融合算法(加权、最大值法)发展为复杂多分辨率的算法(金字塔、小波法等);图像融合的性能评价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理想图源,所以一般采用较易实现的评价标准,结合主观视觉给出最合理的评价
参考资料:
http://wenku..com/link?url=_aO8a9mag3SA_xA1Lv7c_MFl4Fi-KFwSDpIBK
3. 图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类型
这个评价是相当难的啊,有多种方式,首先目视,融合后可视化是否更好,地面分辨率或者光谱分辨率是不是有所提高,但显然这种方式没有客观的评价指标,不好把握
还有,可以从信息熵,图像的平均梯度,以及灰度级差等来衡量,这个有待把握,看写论文吧,这个挺前沿的,可以多交流,我也是学遥感的,哈哈
4. 图像融合的层次
一般情况下,图像融合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也称像素级融合,是指直接对传感器采集来得数据进行处理而获得融合图像的过程,它是高层次图像融合的基础,也是目前图像融合研究的重点之一。这种融合的优点是保持尽可能多得现场原始数据,提供其它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细微信息。
像素级融合中有空间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空间域算法中又有多种融合规则方法,如逻辑滤波法,灰度加权平均法,对比调制法等;变换域中又有金字塔分解融合法,小波变换法。其中的小波变换是当前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
在特征级融合中,保证不同图像包含信息的特征,如红外光对于对象热量的表征,可见光对于对象亮度的表征等等。
决策级融合主要在于主观的要求,同样也有一些规则,如贝叶斯法,D-S证据法和表决法等。
融合算法常结合图像的平均值、熵值、标准偏差、平均梯度;平均梯度反映了图像中的微小细节反差与纹理变化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图像的清晰度。目前对图像融合存在两个问题:最佳小波基函数的选取和最佳小波分解层数的选取。
5. 图像融合处理技术
多种遥感数据源获取的遥感数据在时间、空间、光谱、方向及分辨率等方面各不相同,它们反映了同一地区地物波谱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所以,单一遥感数据一般不能提取足够的信息完成某些应用,而多遥感类型数据通过融合可以得到多个遥感数据的互补信息,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率。目前,应用于地学领域较多的是基于像元的融合方法。
1.ISH变换
在色度学中,存在有两种彩色坐标系统:一是由红(R)、绿(G)、蓝(B)三原色构成的彩色(RGB)空间;另一是由亮度(I)(或称明度、强度)、色调(H)、饱和度(S)构成的色度(IHS)空间(亦称孟塞尔坐标)。这两个系统的关系可用图4-1表示,此时,IHS的范围呈现为一圆锥体;在垂直于IHS圆锥轴的切面上,二者则呈现为图4-1所示的关系。该图中,过S=0,白光点,沿Ⅰ轴只有亮度明暗(白-黑)差异;圆周代表H的变化,并设定红色为H=0;半径方向代表饱和度,圆心处S=0,为白色(消色),圆周处S=1,彩色最纯。
图4-1ISH与RGB空间示意图
很明显,这两个坐标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即称为IHS变换,或彩色坐标变换(也称孟塞尔变换)。通常把RGB空间变换到IHS空间称之为正变换,反过来,由IHS变换到RGB称反变换。当不直接采用三原色成分(R、G、B)的数量表示颜色,而是用三原色各自在R、G、B总量中的相对比例r、g、b来表示,即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式中:r+g+b=1。此时,如g=b=0,则r=1,为红色;白色(r=g=b)则为W(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对I进行反差扩展,H及S进行直方图规一化处理后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目前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中,IHS变换多用于以下研究。
2.彩色合成图像的饱和度增强
当用以合成的3个原始图像相关性较大时,常规处理往往合成图像的饱和度会不足,色彩不鲜(纯),像质偏灰,且较模糊、细节难辨。通过IHS变换,在IHS空间中增强(拉伸)饱和度S,用反变换求R、G、B进行彩色显示,则可显着改善图像的颜色质量和分辨能力。
3.不同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复合显示
直接把不同分辨率图像输入R、G、B通道作彩色合成复合显示,即使几何配精度很高,也难以获得清晰的图像(低分辨率图像使像质模糊)。采取将最高分辨率图像置作“I”、次高置作“H”、低分辨率者置作“S”,然后反变换,求出R、G、B作复合彩色显示,则基本可使合成图像保持有高分辨率图像的清晰度。对TM(常取其中两个波段)和SPOT(常取全色波段)图像作此种复合,既可获得SPOT的高分辨率,又可充分利用TM丰富的波谱信息。
4.特殊矿化蚀变遥感信息提取
除前述方法外,用下列公式(Kruse,1984)进行RGB到ISH坐标变换: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其中:
经对I、S反差扩展,并对S直方图规一化处理,再反变换回到RGB彩色空间,公式如下: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式中:Bi=S·sinH;Xi=S·cosH。
郭华东(1995)及张旺生(1999)用上述处理方法提取石英脉,曾取得过很好的效果。
前人及笔者图像处理经验表明,上述常用图像处理方法对于解决一般的遥感信息提取与增强,一般都会得到较好效果,但不同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提取图像信息的目的及所用的数据时相的差别,都是影响图像信息提取效果的重要因素。另外,针对某种特殊目的进行图像信息提取,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算法设计。这也正是遥感图像处理方法能够取得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6. 什么叫“图像增强/图像融合、目标检测”能否简单解释一下啊,谢谢,越通俗越好
简单的说
图像增强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原来不清晰的图像变得清晰或突出某些我们需要关注的特征
图像融合是把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图像经过处理,合成一张我们想要的图像
目标检测,也叫目标提取,就是找出图像上感兴趣的目标点
7. 何谓融合成像它包括哪几种医学影像的融合
医学图像的配准和融合是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其目的是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本文介绍了五种融合显示的方法,有插入像素式融合显示算法、独立通道融合显示算法、图层融合显示算法、边缘融合显示算法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融合显示算法。
8. 什么是图像融合
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以提高图像信息的利用率、改善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于监测。
9. GIS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融合有哪些方法
从表现形式上,地学数据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地质、物探、化探等测量数据;②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等图形、图像数据;③各种经验性、描述性数据。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地学数据融
合的关键问题如下:①空间遥感数据与地面测量数据的融合;②各地面测量数据之间的融合;③不同空间测量手段获取的数据间的融合;④定量数据与经验性、知识性数据的融合
①一般的地学数据整合模式是:
1、数据包括传感器收集数据的直接数据和专家经验知识和描述性文字等间接数据;
2、首先是初级滤波,主要是对各种数据源的、有不同量级、不同量纲、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作第一次规整;
3、然后是一级处理是对各种数据集的操作,包括校对、识别、相关分析、数据或变量的综合等,形成的结果有的可直接进入到数据管理系统供用户使用,有的进入到二级处理;
4、二级处理是对目标的评估,即根据前面的操作,协同利用各数据源对目标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尽可能给出评估的精度,最后将结果送至数据管理系统。
5、最后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将结果转换为空间图层的方式,可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和对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
②遥感图像处理中的数据融合
1、“融合”这一术语在遥感图像的处理中已不是新名词了。它主要是对不同传感器、不同波段、不
同时相的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处理的目的多是为提高图像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2、应用图像处理方法时,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严格的配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基于图像处理的数据融合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基于像元的融合(来自两个不同特性的影像的加权融合);②基于特征的融合(是在①的基础上加入特征的提取与分离);③基于判决水平的融合(高层次的决策融合,通常是面向特定应用的融合)。
③VGE中的数据融合
1、VGE即虚拟地理环境,它是一种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系统行为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为了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模拟必然需要用到大量的地理数据,其中3维数据的应用尤为重要!
2、由于获取的数据,包含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格式,所以需要设计统一的数据接口,这个可以通过FME实现。
3、由于部分领域数据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地理坐标,所以还需要根据其地理参考信息做出一系列的配准,投影转换等操作。
4、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库,对数据加以统一组织,存储与管理。
5、最后就是多源数据的可视化与交互,这个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机技术就不做展开了。
以上回答为个人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