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莳菇即茨菰,慈姑。
茨菰泽泻科(Alismataceae)慈姑属宿根性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无胚乳.又名剪刀草、燕尾草等。以球茎作蔬菜食用。
二: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欧洲多用于观赏。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用于蔬菜。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北方有少量栽培。约20种.
三:栽培技术
选具有本品种特征、匍匐茎短而密集、单株球茎数10-14个的优良植株为种株。育苗移栽,须选用肥大端正、顶芽粗短而稍弯曲的球茎作“种”。用整个球茎或取其顶芽播种。1月至3月,在15℃以上和适宜的湿度中进行催芽,出芽后栽植或插芽育苗。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时可直播。
栽种慈姑宜选低洼地或肥沃稻田,要示平坦和充分耙耘,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立秋后,球茎开始形成,可追施磷、钾肥。栽植规格,应考虑品种熟性和定植期。一般以每亩栽4000多株为宜。慈姑幼苗需除去老根老叶,留几条新根和3-4片嫩叶,定植后易发根成活。慈姑对水分要求较高,各生长期水层深浅的调节:一般在定植后浅水(3cm),旺盛生长期水层8-10cm,球茎形成期水层3cm。慈姑叶面积系数以1.5为宜。发生匍匐茎和球茎形成期间,对叶片生长要促、控结合,除去老叶、黄叶,保留5-8片绿叶,注意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减少植株养分消耗及病虫害发生。
老匍匐茎形成的球茎小,大小不均,需摘除,以促进新匍匐茎的发生和形成球茎。中国广州菜农常在霜降至立冬期间离植株6-9cm处用刀插入土中10-15cm转割一周,把老根和匍匐茎割断,俗称“圈根”;台湾多用手摘除部分匍匐茎,并排干田水,控制植株缓慢生长,促使养分转向匍匐茎供球茎形成。
霜降后采收,分2-3次收完。贮藏方法有田间贮藏、露天贮藏和水控贮藏等,以田间贮藏最简便,效果好。当球茎成熟后,排干田水,每隔5行开沟,降低水位,以后经常注意排除积水,让球茎贮藏于田间。
四: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叶黑粉病(Doassansia horiana),为真菌病。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叶片出现黄色突起疱斑,内有黑点。及时清除病叶、老叶,用代森锌液喷雾。
五:主要价值
慈姑性微寒,味苦,具有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散热消结、强心润肺之功效。可治疗肿块疮疖、心悸心慌、水肿、肺热咳嗽、喘促气憋、排尿不利等病症。而且,慈姑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较多,能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增强肠胃的蠕动,增进食欲,保持良好的消化,对于预防和治疗便秘最佳。
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和钾、磷、锌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更主要的是,慈姑还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医认为慈姑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所以慈姑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还能够败火消炎,辅助治疗痨伤咳喘。
B. 毛慈菇种植技术
毛慈菇生长于海拔 600~1200 米的高山地带,生长环境为植被较好的山地林下,阔叶林和针叶林均有生长;多为向阳坡,坡度在 45℃以下,腐殖层深厚,蕴含水分的凉爽半阴环境。林下野化栽培应避免阴暗、潮湿、不透光、不通风的地块。
种植技术:
1、整地。
在选好的林下地块连根清理杂草、小灌木及石块,场地清理尽量大一些,种植区域向外延伸几米清理。可人工除草也可药剂除草,药剂除草可减轻后几年除草压力,但要休田一年半以上,可做畦也可不做,但都要留作业道、排水沟。排水不畅,光照不足的地块多做畦栽培。
2、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有性繁殖,即利用种子进行繁殖;一种为无性繁殖,即使用块茎进行繁殖。有性繁殖由于种子细小,成熟度不好,繁殖技术要求高,且种植年限长,成苗率低,所以种子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基本不采用。无性繁殖能缩短种植年限,又能满足生产需要,且繁殖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是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繁殖方法。
3、移栽。
无性繁殖的方法,就是利用块茎繁殖。块茎繁殖毛慈菇春、秋两季均可栽培,春季一般5~6月份,秋季8~9月份,把起获的假球茎或野生球茎抖净泥土,选取芽饱满粗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假球茎做种栽,在整好的地块进行栽植。种栽要用光滑器具运输,如用筐类搬运筐底要垫草,以免种栽造成创伤,尽量现起现栽,如路途较远或不能及时栽植应拌入细砂储运。采用分级栽培;株行距一般采用10厘米×20厘米,15厘米×20厘米,视种栽大小而定。
4、做好除草管理、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管理。
毛慈菇为兰科植物杜娟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别名:金灯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盘七、人头七、太白及、水球子、泥宾子、采配兰。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毛慈菇性甘、微辛,凉。归肝、脾经。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对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内服、外敷,均可应用。用于食道癌,常与急性子、制半夏、地鳖虫、石见穿等配合应用;用于淋巴肿瘤,常与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贝等配合应用。
毛慈菇
C. 中药材山茨菇的种植技朮及生长习性
山茨菇,别名假贝母,草贝母;为防已科、青牛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和贝母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山慈菇,含有大量的秋水仙碱;全株有有剧毒,不可随意食用,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药用价值,目前尚不明确。
山茨菇种类繁多,主要野生为主,人工很少种植。主要适合生长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和沟谷边。中国东部、北部至西北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分布。
D. 兹菇怎样种植
简介
学名:Sagittariasagittifolia
别名: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燕尾草、芽菇等科属:泽泻科,慈菇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类别:多年生挺水植物《本草纲目》说:“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是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茨菇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为冬春补缺蔬菜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较高,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生长习性
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析断,球茎生长受阻.[1]
E. 茨菇苗一般在什么时候有的卖什么月份种才是最合适的
茨菇的种植时间在水稻收获期间,这个时候一般是在七月初,这个时候就需要下秧苗。这里提一下,茨菇也是像水稻一样,是插秧的。七月初下秧,七月下旬到八月初这个阶段,就要保证所有的苗都要定植完成。
茨菇的养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很多的肥料,一开始需要大量的基肥,中途还要最起码施四次肥,另外除草。剥叶都是需要的。
茨菇八月初定植完成,大概是一月中旬成熟,也就是元旦以后,春节之前这段时间,茨菇上市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也是很喜欢买一些茨菇,因为它比一些的蔬菜都耐放,不容易坏。下面我们继续介绍茨菇种植地的选址。
F. 茨茹种植怎么种植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600—20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田平泥化,一般七月初下秧,栽插密度以6×6厘米,栽插深度要求顶芽第三节位入土2厘米,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
茨菇秧苗的定植期,可根据前作水稻收获时间而定,一般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底定植好。定植前要准备好本田,定植时拨起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仅留叶柄16—20厘米长,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栽植深度10厘米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即可,栽植密度30×(40—45)厘米,亩栽3900—4200株。
田间管理
1、管水 茨菇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严防干旱,移栽后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移栽后约一个月,可排水搁田使根深扎,有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茎,后期维持浅水,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
2、施肥 茨菇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以基肥为主,为了不断满足茨菇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一般施肥四次为宜,基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10—15天追施第一次肥,亩施碳铵6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30天后追施第二次肥,亩施尿素60公斤,硫酸钾50公斤;移栽45—50天追第三次肥,亩施尿素20公斤。[3]
3、耕耥、除草、剥叶 此项工作可在移栽后30天,结合施肥进行,以后应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以免将茨菇的匍匐茎损伤影响生长。
病虫防治
秋季茨菇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故病虫相对要少,病害主要有茨菇斑病、茨菇(实球黑粉菌)黑粉病,虫害主要有莲缢管蚜。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虫残体;②选用无病芽苗;③合理密植,亩栽4000株为宜;④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水浆管理;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⑥药剂防治选择以下药剂:15%粉锈宁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90%万灵粉剂2300倍液;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1]
采收
秋季茨菇的采收期偏长,十一月下旬即可采收上市至翌年二月份,地上部份刚枯黄时就采收的,不如延迟采收的产量高,这是因为茎叶枯黄后,短缩茎中的养分,仍可继续输送到地下部球茎中去,使球茎继续膨大而增加产量。
G. 茨菇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1、选地:选择茨菇种植的田地时,尽量选择比较肥沃的土地,最好阳光充足一些,如果田地不是很肥沃,也可以自己利用天然肥料做基地肥,每亩田地尽量不要超过四千斤的容量,不能太过密集,因为茨菇对土地营养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2、插苗:茨菇的插苗时间一般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土地的水分一定要充足,其实比较类似水稻插秧的田地,插苗的密度最好是保持6厘米的间隔比较好,并且插入泥土大概2厘米左右比较适宜。
3、种植:最好是在每年的夏季,七八月份的时候来种植。种植的时候,一间距30厘米左右最好,将它的秧苗一个个的种植进去,然后轻轻的用泥土将边上填平就行了,一般一亩地差不多能在4200株的样子。
4、施肥:在茨菇生长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采用有机复合肥进行施肥,分别是第一次移栽的时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施加,最后一次是在第二次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5、采收:茨菇采收时间一般是11月到来年2月份,采收的时候必须仔细,不然很容易损坏茎球,被破坏的茎球一般很难再卖的出去,在路途中也会很快腐烂,所以采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H. 茨菇怎么长出来的
1、选地整地
茨菇适宜在肥沃、排水性良好的环境下生长,所以选地时,尽量选肥力充足的水田种植。选好地后,深翻土壤,并施入适量天然肥料,然后整平,放入适量水即可。
2、选种及插苗
(1)插苗时间:6月底至7月初。
(2)选种:尽量选长得比较健壮、外表无损坏的种苗,然后将上面的黄叶、枯叶等摘除。
(3)插苗方法:将幼苗按照6*6cm的距离插播到土壤里即可。一般深度在2cm左右为宜。
3、田间管理技术
(1)肥料要求:在茨菇生长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采用有机复合肥进行施肥,分别是第一次移栽的时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施加,最后一次是在第二次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2)间苗补苗:待插播成功后,查看田间种植情况,对于无苗或枯苗的地方要及时补种。
(3)病虫害防治:茨菇生长期间,会出现黑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所以要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对于发生病虫害的,要及时对症下药。
4、采收
茨菇采收时间一般是11月到来年2月份,采收的时候必须仔细,不然很容易损坏茎球,被破坏的茎球一般很难再卖的出去,在路途中也会很快腐烂,所以采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总的来说,茨菇很好种,只要选好种苗,选好土地,将种苗插播到土壤里即可,待插播成功后,做好水肥、间苗等工作即可。
I. 茨菇怎么种植
茨菇又名芽菇,是水田、池塘、湖泊等地常见的一种水生植物,其球茎可做蔬菜食用,目前在南方地区比较常见。
1、选地整地
茨菇适宜在肥沃、排水性良好的环境下生长,所以选地时,尽量选肥力充足的水田种植。选好地后,深翻土壤,并施入适量天然肥料,然后整平,放入适量水即可。
2、选种及插苗
(1)插苗时间:6月底至7月初。
(2)选种:尽量选长得比较健壮、外表无损坏的种苗,然后将上面的黄叶、枯叶等摘除。
(3)插苗方法:将幼苗按照6*6cm的距离插播到土壤里即可。一般深度在2cm左右为宜。
3、田间管理技术
(1)肥料要求:在茨菇生长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采用有机复合肥进行施肥,分别是第一次移栽的时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施加,最后一次是在第二次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2)间苗补苗:待插播成功后,查看田间种植情况,对于无苗或枯苗的地方要及时补种。
(3)病虫害防治:茨菇生长期间,会出现黑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所以要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对于发生病虫害的,要及时对症下药。
4、采收
茨菇采收时间一般是11月到来年2月份,采收的时候必须仔细,不然很容易损坏茎球,被破坏的茎球一般很难再卖的出去,在路途中也会很快腐烂,所以采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总的来说,茨菇很好种,只要选好种苗,选好土地,将种苗插播到土壤里即可,待插播成功后,做好水肥、间苗等工作即可。
J. 慈姑的种植方法,北方适合种植吗
慈姑北方适合种植。
(Chinese Arrowhead)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栽培种属慈姑属慈姑种慈姑变种华夏慈姑,学名Sagittaria trifolia Linn. var. sinensis,又称茨菰、慈菰、剪刀草,古名藉姑等。慈姑原产中国,是中国的特产蔬菜之一,栽培历史1 000多年。我国慈姑栽培地区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我国北方和台湾省也有少量栽培。目前我国慈姑栽培面积最大的地区在江苏省,栽培面积达7 000hm2以上,尤以宝应县及苏州市两地栽培规模最大,达6 000 hm2以上,产量超过100 000t。
慈姑的种植方法
(一)种芽准备
选具品种典型特征、大小适中、充分成熟、顶芽较弯曲且粗0.6~1.0㎝、无病虫为害的球茎,于冬前将顶芽稍带一部分球茎切下,随即用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泡15分钟。捞出后摊晾至表面干燥后,窖藏越冬备用。每100㎏慈姑球茎约可切取顶芽12~15㎏,可供667㎡大田之需。
(二)催芽
一般于4月下旬取出留种用顶芽,置洁净筐内,上覆洁净湿稻草,洒水保湿,保持温度15℃以上,经10~15天出芽,即可播于秧田育苗。若播期较晚,气温已至15℃以上,则可不必催芽,仅需于清水中浸泡1~2天,即可直接播种苗。
(三)播种
一般于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15℃以上时进行。育苗秧田要求地面平整、土质肥沃、排灌两便、保水保肥。若为早水慈姑育苗,每667㎡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耕深20~25㎝。顶芽播插行、株距均为9~12㎝。土壤肥力较高、苗龄较长者宜稀播;土壤肥力较低、苗龄较短者宜密。播插深度以顶芽自下向上的第3节入泥1.5~2.0㎝为宜。为便管理,宜将顶芽按大小分级,分区播插。
(四)秧田管理
1、水深调节
播插时秧田水深2~3 厘米,插后轻搁田7~10天,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芽鞘张开,抽生第1片过渡叶时,灌一薄层水。秧苗生长期,保持2~3厘米水层,以利土温升高。若遇晚霜,宜灌深水防冻。气温25℃以上时,逐渐加深水深至6~10厘米,不可搁田受旱。
2、追肥
播插后7~10天,开始发根,每667㎡施20%的腐熟粪水1000㎏。
3、其它
注意及时除草和防治蚜虫。早水慈姑,幼苗高25~30厘米,并具3~4片叶时即可起苗定植大田。但若苗期延长,作晚水慈姑栽培时,则应防止秧苗生长过旺或过弱,及时调节水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并定期打去秧苗外围老叶,保留中央新叶3~4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