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1 17:52:32

❶ 经验谈如何鉴别明代民窑瓷器

民窑作为瓷业的主体,整体品质直观地反映着瓷业的兴衰。当下,我们作为标型学研习,时常可以见到众多实践型鉴赏高手面对林林总总的明清瓷器,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制瓷工艺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特征,为器物作出精准的断代,并有理有据地讲述其历史及发展渊源。本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件明成化庭院婴戏青花碗一己之见,简释其携带的基本信息。

总而言之,明清民窑相对于官窑的鉴识较为复杂,所以在我们研习时须将器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中严谨而科学地综合分析,只有细心观察、反复揣摩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和心得,破译更多历史密码。

❷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着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着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❸ 明代成化瓷器如何鉴定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一些明成化瓷器鉴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釉质肥腴,润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方法二:【辨纹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方法四:【辨工艺】 ——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淡。

方法五:【辨款识】——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濛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仿品款】明代以天启仿的最多。仿成化的寄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造、成化年制、成化年造、六字、四字双行的双圈、单圈、双框或无圈框等多种,多题于瓷器底面中心。具体正德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圈双行为主,嘉靖的成化寄托款包罗上述各种形式,天启的寄托款包罗上述各种形式,天启的寄托款题写上以“制”较多,且无圈框的极少;崇桢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双行双圈或单圈等几种。

清代康熙早期是仿成化款最多的朝代之一,乃至光绪民国均有寄托成化的年款,主要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双圈双行几种。字体笔划过长,书写无力纤弱。

成化民窑

精细的民窑器施釉表里如一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围青花双圈款,还有银锭画押款和“福”字款等。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❹ 如何鉴定明宣德红釉瓷

明宣德红釉瓷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红釉和里白釉外红釉的两种,后者多为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第二,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棱花式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别具情趣。

第三,辅助装饰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后者金彩多已剥落,未见一件金彩完整无损的。

第四,红釉瓷器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且十分整齐,是烧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的仿品则是特意描涂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第五,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呈色与康熙时的炒米黄底相同。官款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全款,二是阴刻楷书六字双圈款。

被称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指哪几朝?

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三朝,历时近30年。其间政局不稳,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可谓内忧外患交织。在这种状况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陷入低落期。所以人们对这段时间内的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有人称之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迄今而至,还没有发现署有这三朝的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现在所见这三朝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是民谣产品,而且也未必是当时之物。青花瓷也不例外,在现有基础上,对这三朝青花瓷的鉴定还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说,鉴别这三朝的器物,要从前后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上去认识:正统瓷的风格应当在较大程度上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顺瓷更接近与成化朝,居于中间的景泰瓷的风格特征应该在二者之间。

明宣德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点?

传世的明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等器,皆采用大笔涂抹的没骨绘法,所以看不到勾划的轮廓线条。

这种方法的使用,会使得有些器物的边缘部分出现施釉较薄的情况,烧成后,常见鲜红釉边泛蟹甲壳青晕,红釉明丽,微带青晕,更添了几许画趣。在放大镜下,会看到宣德釉里红内的大小气泡,分布疏朗,晶莹带浊,犹如大小珍珠颗粒,红釉呈深浅淋漓斑驳现象。

怎样识别明宣德釉里红瓷器的纺织品?

明宣德釉里红在清代时开始出现仿制品,尤以雍正仿品为佳,其仿制品有釉里红三鱼、三果纹、龙纹墩式碗、高足杯、高足碗等。与宣德器不同之处在于,雍正仿品釉里红内气泡分布均匀,晶莹不浊,红釉亦无深浅斑驳特征。雍正仿品胎体较重,鱼尾尖瘦,碗中的斜角度数比宣德时的要稍小,碗底窄而口宽,红釉大多无宣德周边泛青及晕散。雍正仿品或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或书雍正本朝款,仿款字体纤细挺拔,颇有风情。

那么明中后期釉里红的烧制情况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明宣德以后,釉里红烧造数量锐减。但是成化时期的产品呈色浓艳鲜亮,不逊于宣德朝。虽然生产数量不多,但从传世品看,成化釉里红烧造的非常成功,器型有碗、高足碗、杯、盘等。瓷土加工精细,可塑性强,易于修胎;胎白腻如脂,呈粉润状;胎薄如纸,器外壁纹饰可映到器内,清晰可见。釉里红釉里红呈色鲜艳浓丽,较宣德器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釉里红彩料较厚,凸起而高出白釉面,而在鱼纹、龙纹下刻划细线的莲瓣纹上再涂以釉里红彩料。此后不见再有。

成化时期釉里红器纹饰有云龙纹、三鱼纹,相比宣德时期鱼的形状已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尾部的变化更大,呈蘑菇头形。器底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也有无款的。

弘治时期釉里红泛灰黄色,正德时期釉里红呈色则过于灰暗。嘉靖时期虽有传世品,但红色烧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❺ 明清瓷器如何鉴定

【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❻ 明代嘉靖时期瓷器的鉴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嘉靖民窑
青花发色多数蓝中泛紫
嘉靖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加上官窑的压榨也从反面促使民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景德镇的民营制瓷业有迅猛发展。嘉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光洁,釉色泛青;器物修胎不够规整,常有变形现象;碗类器物内底常见突起,俗称“馒头心”;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器物底足修胎不十分规整,并常见粘砂现象;纹饰构图趋于繁密,多数用笔草率,瓷器纹饰受官窑影响,以道教题材多见,纹饰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树石栏杆、花鸟、盘螭、鱼藻、天官、高仕、婴戏、松下读书老人、人物故事、“寿”字等。青花用料为石子青配有少量回青,色调多数蓝中泛紫,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这一时期除了青花外,品种还有五彩、酱釉、祭蓝、白釉、绿釉、珊瑚红描金等,民窑五彩器在这一时期大量烧造;民窑青花瓷多数有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年号款;另外还有吉祥语款,有“富贵长春”、“”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写年月款的有“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笔记”款,此外也有书匠人款的,如“”吴文自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等,另外还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❼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如何鉴别真伪呢

明代瓷器在永乐王朝有所创新和发展,至宣德朝而至于鼎盛。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青花瓷器均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蓝中泛紫,在纹饰上凝结有“铁锈斑”,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已知器物比较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总体来说,宣德时期瓷器较永乐时期无论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永乐瓷器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火石红斑重于永乐。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帮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存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从大量出土的传世品和出图器物来看,此时景德镇执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创造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颖品种。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成为交响辉映的璀璨明珠,备受国内外认识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旨。

还有另外一个鉴定技巧,辨别宣德瓷器的一个方法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镜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较小,比永乐瓷密集,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偶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鉴定瓷器一点要火眼金睛,多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

❽ 古玩鉴定分享 如何鉴别明代瓷器

洪武瓷器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延续到清代干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丁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的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着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橘皮纹。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聚釉处闪浅淡色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呈踏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制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型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泥勃青料、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窑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畏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教永乐时显着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不搭起”,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若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淡,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做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着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着,俗称“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

阅读全文

与明代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浏览:124
孩子学习方法不对该如何 浏览:836
艾莱依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799
在家怎么制作果冻方法 浏览:50
关于氮和硫的化学计算方法 浏览:626
手环核酸检测方法 浏览:416
高层窗户封闭的安装方法 浏览: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浏览:124
关羽上王训练方法 浏览:905
旅行社如何引进客流的十种方法 浏览:211
秃顶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628
华为清理手机垃圾方法 浏览:940
秒开手机壳的方法 浏览:654
胎儿月份计算方法 浏览:299
电暖地暖的安装方法 浏览:757
季节性肠炎治疗方法 浏览:106
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论文 浏览:551
4042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42
定性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浏览: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