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信息传输时差错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信息传输时差错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1 17:52:25

Ⅰ 通信中常使用哪些差错控制方式

通常应付传输差错的办法如下:
1、肯定应答。接收器对收到的帧校验无误后送回肯定应答信号ACK,发送器收到肯定应答信号后可继续发送后续帧。
2、否定应答重发。接收器收到一个帧后经较验发现错误,则送回一个否定应答信号NAK。发送器必须重新发送出错帧。
3、超时重发。发送器发送一个帧时就开始计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关于该帧的应答信号,则认为该帧丢失并重新发送。
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务重发出错的数据。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网络上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差错控制方法

最常用的
差错控制
方法有奇
偶校验
法、
循环冗余校验
法和
汉明码
等。这些方法用于识别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并且可以启动校正措施,或者舍弃传输发生错误的数据,要求重新传输有错误的
数据块
。1.
奇偶
校验法

奇偶校验
法是一种很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每一字节中加上一个奇偶
校验位
,并被传输,即每个字节发送九位数据。数据传输以前通常会确定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校验方法进行
数据校验
。如果校验位不符,则认为传输出错。
奇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奇数。奇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
数据位
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0”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1”。奇校验通常用于
同步传输
。而偶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偶数。偶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1”;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0”。偶校验常用于
异步传输
或低速传输。
校验的原理是:如果采用奇校验,发送端发送的一个
字符编码
(含校验位)中,“1”的个数一定为奇数个,在接收端对接收字符二进制位中的“1”的个数进行统计,若统计出“1”的个数为偶数个,则意味着传输过程中有1位(或奇数位)发生差错。事实上,在传输中偶然—位出错的机会最多,故
奇偶校验法
经常采用。
然而,奇偶校验法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检错方法,其
识别错误
的能力较低。如果发生错误的位数为奇数,那么错误可以被识别,而当发生错误的位数为偶数时,错误就无法被识别了,这是因为错误互相抵消了。数位的错误,以及大多数涉及偶数个位的错误都有可能检测不出来。它的缺点在于:当某一数据分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位被破坏时,并且在下一个数据分段中具有相反值的对应位也被破坏,那么这些列的和将不变,因此接收方不可能检测到错误。常用的奇偶校验法为垂直奇偶校验、水平奇偶
校验和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
2.
垂直奇偶校验
垂直奇偶校验是在垂直方向上以列的形式附加上校验位。数据格式及其发送顺序:
设垂直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式中,m为码字的
定长
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垂直奇偶校验又称为纵向奇偶校验,它能检测出每列中发生的奇数个错误,偶数个错误,因而对差错的
漏检率
接近1/2。
3.
水平奇偶校验
水平奇偶校验是在水平方向上以行的形式附加上校验位。
设水平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式中,m为码字的定长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水平奇偶校验又称为横向奇偶校验,它不但能检测出各段同一位上发生的奇数个错误,而且还能检测出突发长度≤m的所有突发错误,其漏检率要比垂直奇偶校验法低,但是实现水平奇偶校验时,一定要使用数据缓冲器。
4.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是在结合水平奇偶校验和垂直奇偶校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校验方法。它是在一批字符传送之后,另外增加一个称为“方块校验字符”的检验字符,方块校验字符的
编码方式
是使所传输字符代码的每个纵向列中位代码的“1”的个数成为奇数(或偶数)。

式中,m为码字的定长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设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又称为纵横奇偶校验。它能检测出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所有3位或3位以下的错误、奇数个错误、大部分偶数个错误以及突发长度≤m+1的突发错误,可使
误码率
降至原误码率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有较强的检错能力,但是有部分偶数个错误不能检测出来。水平垂直奇偶校验还可以自动纠正差错,使误码率降低2~4个
数量级
,适用于中、低速
传输系统
和反馈重传系统,被广泛用于通信和某些计算机外部设备中。
5.
循环冗余校验法
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ndancy
Check)法由分组线性码的分支而来,主要应用于二元码组。它是利用除法及
余数
的原理来作错误侦测(Error
Detecting)的。
这是一种比较精确、安全的检错方法,能够以很大的可靠性识别传输错误,并且编码简单,误判概率很低,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够校正错误。循环冗余校验法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适用于传输数据经过有线或无线接口时识别错误的场合。下面重点介绍循环冗余校验法

Ⅲ 差错的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差错控制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反馈纠错”,另一类称为“前向纠错”。在这 两类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混合纠错”。
(1)反馈纠错
这种方式在是发信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 ,加入少量监督码元,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对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检查,一但检测出(发 现)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立即重发 已发生传输差错的那部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止。所谓发现差错是指在若干接收码元中 知道有一个或一些是错的,但不一定知道错误的准确位置。图6-1给出了“差错控制”的 示意方框图。??
(2)前向纠错
这种方式是发信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收 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在图6-1中,除去虚线所框部分就是前 向纠错的方框示意图。采用前向纠错方式时,不需要反馈信道,也无需反复重发而延误传输 时间,对实时传输有利,但是纠错设备比较复杂。
(3)混合纠错
混合纠错的方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 发信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因此,“混合纠错”是“前向纠错”及“反馈纠错”两种 方式的混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信道,应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否则就将事倍功半。
反馈纠错可用于双向数据通信,前向纠错则用于单向数字信号的传输,例如广播数字电视系统,因为这种系统没有反馈通道。
混合纠错方式记作HEC(HybridError?Correction)是FEC和ARQ方式的结合。发端发送具有自动纠错同时又具有检错能力的码。收端收到码后,检查差错情况,如果错误在码的纠错能力范围以内,则自动纠错,如果超过了码的纠错能力,但能检测出来,则经过反馈信道请求发端重发。混合纠错方式在实时性和译码复杂性方面是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方式的折衷,可达到较低的误码率较适合于环路延迟大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Ⅳ 通信中常使用哪些差错控制方式它们各有何特点

通常应付传输差错的办法如下:
1、肯定应答。接收器对收到的帧校验无误后送回肯定应答信号ack,发送器收到肯定应答信号后可继续发送后续帧。
2、否定应答重发。接收器收到一个帧后经较验发现错误,则送回一个否定应答信号nak。发送器必须重新发送出错帧。
3、超时重发。发送器发送一个帧时就开始计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关于该帧的应答信号,则认为该帧丢失并重新发送。
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务重发出错的数据。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网络上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哪些

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和汉明码等。这些方法用于识别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并且可以启动校正措施,或者舍弃传输发生错误的数据,要求重新传输有错误的数据块。1. 奇偶校验法
奇偶校验法是一种很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每一字节中加上一个奇偶校验位,并被传输,即每个字节发送九位数据。数据传输以前通常会确定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校验方法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校验位不符,则认为传输出错。
奇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奇数。奇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0”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1”。奇校验通常用于同步传输。而偶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偶数。偶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1”;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0”。偶校验常用于异步传输或低速传输。
校验的原理是:如果采用奇校验,发送端发送的一个字符编码(含校验位)中,“1”的个数一定为奇数个,在接收端对接收字符二进制位中的“1”的个数进行统计,若统计出“1”的个数为偶数个,则意味着传输过程中有1位(或奇数位)发生差错。事实上,在传输中偶然—位出错的机会最多,故奇偶校验法经常采用。
然而,奇偶校验法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检错方法,其识别错误的能力较低。如果发生错误的位数为奇数,那么错误可以被识别,而当发生错误的位数为偶数时,错误就无法被识别了,这是因为错误互相抵消了。数位的错误,以及大多数涉及偶数个位的错误都有可能检测不出来。它的缺点在于:当某一数据分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位被破坏时,并且在下一个数据分段中具有相反值的对应位也被破坏,那么这些列的和将不变,因此接收方不可能检测到错误。常用的奇偶校验法为垂直奇偶校验、水平奇偶校验和水平垂直奇偶校验。
2. 垂直奇偶校验
垂直奇偶校验是在垂直方向上以列的形式附加上校验位。数据格式及其发送顺序:

设垂直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式中,m为码字的定长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垂直奇偶校验又称为纵向奇偶校验,它能检测出每列中发生的奇数个错误,偶数个错误,因而对差错的漏检率接近1/2。
3. 水平奇偶校验
水平奇偶校验是在水平方向上以行的形式附加上校验位。

设水平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式中,m为码字的定长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水平奇偶校验又称为横向奇偶校验,它不但能检测出各段同一位上发生的奇数个错误,而且还能检测出突发长度≤m的所有突发错误,其漏检率要比垂直奇偶校验法低,但是实现水平奇偶校验时,一定要使用数据缓冲器。
4.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是在结合水平奇偶校验和垂直奇偶校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校验方法。它是在一批字符传送之后,另外增加一个称为“方块校验字符”的检验字符,方块校验字符的编码方式是使所传输字符代码的每个纵向列中位代码的“1”的个数成为奇数(或偶数)。

式中,m为码字的定长位数,n为码字的个数。
设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的编码效率为R,则: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又称为纵横奇偶校验。它能检测出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所有3位或3位以下的错误、奇数个错误、大部分偶数个错误以及突发长度≤m+1的突发错误,可使误码率降至原误码率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有较强的检错能力,但是有部分偶数个错误不能检测出来。水平垂直奇偶校验还可以自动纠正差错,使误码率降低2~4个数量级,适用于中、低速传输系统和反馈重传系统,被广泛用于通信和某些计算机外部设备中。
5. 循环冗余校验法
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ndancy Check)法由分组线性码的分支而来,主要应用于二元码组。它是利用除法及余数的原理来作错误侦测(Error Detecting)的。
这是一种比较精确、安全的检错方法,能够以很大的可靠性识别传输错误,并且编码简单,误判概率很低,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够校正错误。循环冗余校验法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适用于传输数据经过有线或无线接口时识别错误的场合。下面重点介绍循环冗余校验法。

Ⅵ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如何进行差错控制

您好,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差错的检查和差错的恢复。差错控制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反馈纠错”,另一类称为“前向纠错”。在这两类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混合纠错”,在实时性和译码复杂性方面是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方式的折衷,可达到较低的误码率较适合于环路延迟大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谢谢。

Ⅶ 何谓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有哪几种

差错控制,是系统对传输的数据的一种验证机制.它主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验证,看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出错,如果出错就提示系统将数据丢失,否则接受相应数据.
差错控制方法
1.误码率
误码率Pe=接受的错误码元数/接受的总码元数
采取的措施有两种:提高线路电气特性、采用差错控制技术
2.差错控制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是在数据中加入差错控制编码,在所要发送的信息位之前按照某种规则加上一定的冗余位,构成一个码字再传送。
通常有反馈重传技术、前向纠错技术:
1)反馈重传技术
发送端在信息位中加入检错码,接收端收到码字后利用检错码对信息位进行检错,如正确则发回无错信号,开始传送下一信息位,如不正确则发回有错信号,发送端重发信息,直到接收端确认无误为止。
2)前向纠错技术
发送端发送能够纠错的数据,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不仅能自动发现错误,还能自动纠正传输中的错误,优点是不需要反馈信道,但设备复杂。

Ⅷ 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法有:奇偶校验、恒比码、矩阵码、循环冗余校验码、卷积码、Turbo码。

1、奇偶校验

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传输正确性的方法。根据被传输的一组二进制代码的数位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来进行校验。采用奇数的称为奇校验,反之,称为偶校验。

采用何种校验是事先规定好的。通常专门设置一个奇偶校验位,用它使这组代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若用奇校验,则当接收端收到这组代码时,校验“1”的个数是否为奇数,从而确定传输代码的正确性。

2、恒比码

恒比码一般指定比码 。

定比码是指一组码中1和0的码元个数成一定比例的一种编码。换言之,它是选用比特序列中1和0码元之比例为定值,所以又称为恒比码。定比码是一种常用的检错码。

3、矩阵码

矩阵码属二维条码的一种,是将图文和数据编码后,转换成一个二维排列的多格黑白小方块图形。

矩阵式二维条形码是以矩阵的形式组成,在矩阵相应元素位置上,用点(Dot)的出现表示二进制的 “1”,不出现表示二进制的 “0”,点的排列组合确定了矩阵码所代表的意义。其中点可以是方点、圆点或其它形状的点。矩阵码是建立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基础上的图形符号自动辨识的码制,已较不适合用“条形码”称之。

4、循环冗余校验码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简称循环码,是一种常用的、具有检错、纠错能力的校验码,在早期的通信中运用广泛。循环冗余校验码常用于外存储器和计算机同步通信的数据校验。奇偶校验码和海明校验码都是采用奇偶检测为手段检错和纠错的(奇偶校验码不具有纠错能力),而循环冗余校验则是通过某种数学运算来建立数据位和校验位的约定关系的。

5、卷积码

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m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在编码器复杂性相同的情况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

6、Turbo码

Turbo码是Claude.Berrou等人在1993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级联码。Turbo码有一重要特点是其译码较为复杂,比常规的卷积码要复杂的多,这种复杂不仅在于其译码要采用迭代的过程,而且采用的算法本身也比较复杂。这些算法的关键是不但要能够对每比特进行译码,而且还要伴随着译码给出每比特译出的可靠性信息,有了这些信息,迭代才能进行下去。

(8)信息传输时差错控制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差错控制编码是指在实际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由于信道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加性噪声的影响,所收到的数字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

为了在已知信噪比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误比特率指标,首先应合理设计基带信号,选择调制、解调方式,采用频域均衡和时域均衡,使误比特率尽可能降低,但若误比特率仍不能满足要求,则必须采用信道编码,即差错控制编码。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做法是: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约束)。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可以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研究各种编码和译码方法正式差错控制编码所要解决的问题。

Ⅸ 差错控制的差错控制方式

1、前向纠错。实时性好,单工通信采用。
2、自动重发请求(ARQ)。强调检错能力,不要求有纠错能力,双向通道采用。
3、混合纠错。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但传输设备相对复杂。
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能纠错的码首先应具有差错检测能力,而只有在能够判定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出错才谈得上是否要求对方重发出错消息。具有差错检测能力的码不一定具有差错纠正能力。由于差错检测并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应用于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上做为误码统计和质量控制的手段。
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便于重发出错的数据。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在实际通信网中,往往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前向纠错主要用于信道质量较差、对传输时延要求较严格的有线和无线传输当中;差错检测往往用于传输质量较高或进行了前向纠错后的通路的监测管理之中>自动请求重发则多用于象计算机通信等对时延要求不高但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文件传输之中。

Ⅹ 差错编码控制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检错重发(简称ARQ)、前向纠错(简称FEC)和混合纠错(简称HEC)。

1.检错重发

这种方式中,发送端经编码后发出能够发现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后经检验如果发现传输中有错误,则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判断结果反馈给发送端。然后,发送端把前面发出的信息重新传送一次,直到接收端认为已正确地收到信息为止。

常用的检错重发系统有三种,即停发等候重发、返回重发和选择重发。

2.前向纠错

前向纠错系统中,发送端经编码发出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这些码组后,通过译码能自动发现并纠正传输中的错误。前向纠错方式不需要反馈信道,特别适合于只能提供单向信道的场合。由于能自动纠错,不要去检错重发,因而延时小、实时性好。为了使纠错后获得低误比特率,纠错码应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但纠错能力愈强,则译码设备愈复杂。前向纠错系统的主要缺点就是设备较复杂。

3.混合纠错方式

是前向纠错方式和检错重发方式的结合。在这种系统中发送端不但有纠正错误的能力,而且对超出纠错能力的错误有检测能力。遇到后一种情况时,通过反馈信道要求发送端重发一遍。混合纠错方式在实时性和译码复杂性方面是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方式折中。

(10)信息传输时差错控制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差错控制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码可以有多种。

按照差错控制编码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检错码仅能检测误码;纠错码仅可纠正误码;纠删码则兼有纠错和检错能力,当发现不可纠正的错误时可以发出错误只是或者简单地删除不可纠正错误的信息段落。


按照信息码元和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检验关系可以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若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即满足一组线性方程式,则称为线性码。反之,若两者不存在线性关系,则称为非线性码。

阅读全文

与信息传输时差错控制的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浏览:124
孩子学习方法不对该如何 浏览:836
艾莱依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799
在家怎么制作果冻方法 浏览:50
关于氮和硫的化学计算方法 浏览:626
手环核酸检测方法 浏览:416
高层窗户封闭的安装方法 浏览: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浏览:124
关羽上王训练方法 浏览:905
旅行社如何引进客流的十种方法 浏览:211
秃顶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628
华为清理手机垃圾方法 浏览:940
秒开手机壳的方法 浏览:654
胎儿月份计算方法 浏览:299
电暖地暖的安装方法 浏览:757
季节性肠炎治疗方法 浏览:106
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论文 浏览:551
4042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42
定性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浏览: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