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练琴有什么好方法解决拖拉

练琴有什么好方法解决拖拉

发布时间:2022-12-06 13:17:59

‘壹’ 练琴方法

学钢琴要注意练琴方法(王喜亮)
练习是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练琴的过程就是学生提高和进步的过程,上课只是对这个过程的检验和指导。因此,对练琴要重视起来,培养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显得犹为重要。现将练琴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列出来供各位教师和家长参考:
1、练琴随意无计划
家长看见孩子在看电视,就催练琴,看见孩子在玩,就催练琴,孩子勉强坐到琴凳上,心里却在想着电视内容,想着玩的内容,不能保证练琴效果。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练琴厌烦起来,一旦家长不在家,孩子就会几天不练琴。解决的办法就是制订计划,对练琴严格要求,每天定时练琴。练琴时间之内必须练琴,练琴时间之外不必练琴,可安排做作业等其它事情。
2、辅导方法不正确
看见孩子没弹好,“啪”就是一巴掌,或动辄大声训斥,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打骂的教育方法是不和时宜的。在错误的教育方法下,孩子不仅钢琴学不好,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很难保证,更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完善与健康成长。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其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都有限,刚学会的东西,一出门可能就会忘记,所以必须辅导,家长没有时间辅导可找陪练老师辅导,不能不管不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增加,可逐渐脱离。
3、把练习看成简单重复
每次都是一遍一遍完整地练,难点便不能很好地解决。每次总喜欢从头练,结果,前面的越来越流畅,后面的依旧不熟练。练琴要注重解决难点,对难点应采取分手,分段,慢练,多练的方法。难点练好了,也就意味着练习的成功。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生,这是练琴方面最常见的问题。
4、长时间连续练琴
长时间连续练琴的结果是,第一个小时出效果,第二个小时没效果,第三个小时出差错。对于长时间的练琴,中间必须休息。
5、疲劳状态下练琴
有的学生习惯在做完功课后非常疲劳的状态下练琴,效果肯定不好,可以考虑在早上安排练琴,早上练琴比晚上练琴效率要高。
6、嘈杂的环境中练琴
父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孩子在一旁练琴,或其它嘈杂环境,都要影响练琴效果。
7、假期练琴的问题
在寒、暑假,由于学生正常的作息规律被打破,很容易散漫起来。寒、暑假正是钢琴进步的好时机,家长要注意重新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避免睡懒觉,避免玩“疯”。
各年龄段每天练琴时间可参考以下标准:4—6岁:30—60分钟;6—8岁:60—120分钟;8—10岁:90—180分钟,10岁以上:120分钟以上。平时学习紧张时练琴可以适当减少,寒暑假适当增加。

‘贰’ 弹钢琴左右手不协调有什么训练

弹钢琴时双手配合的协调首先要做到合双手、脑先行。练习之前,默读乐谱,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针对弹钢琴左右手不协调的训练有以下方法:

1、先单手再双手

分手练习,就是左右手单独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两只手难以协调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形成对拍子和节奏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节拍器了。

2、一小节一小节练习

钢琴练习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一下子去练习很多节奏织体等变化,要循序渐进。我们就一小节一小节的练琴。一次弹奏一行或者四个小节。千万不要着急练琴,想着把一首歌曲的右手全弹出来,那是不太可能的。先把右手练熟练,再练习左手。

3、慢慢加速

练琴的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左手右手都很熟练了,就是合不上。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非常慢的去合在一起。要记住双手合在一起不是靠那种什么小脑发达,也不是靠那种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天赋。

弹钢琴的演奏技巧

音阶:音阶24个大小调是比较重要且有用的。很多大型奏鸣曲、乐曲、协奏曲都有很多地方有音阶,因此需要将音阶掌握好。弹音阶要注意的是让所有音发出来的声音都要一样,不能有轻有重,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力,如果弹音阶的时候还是有的重有的轻,控制不好力度,可能演奏不出令你满意的音色和旋律。

琶音:琶音包括24个大小调琶音跟属7减7琶音。这个是建立在音阶之上的东西,主要练习手指之间的扩张和伸缩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练习。钢琴曲中琶音部分占很大一部分,各式各样的琶音都会出现,但都是24个大小调属7、减7和弦的琶音变形模式,所以弹好基本琶音是非常有用也是非常必要的。

八度:8度的演奏技巧有两种,第1个只用手腕技巧,第2个用手臂和手腕一起来完成。如果弹篇幅很长的8度片段就需要手腕技巧,如果弹最后结尾那一小部分8度就需要手臂的力量,这样才能弹出气势辉煌的效果。如果是两只手一样的8度片段,就需要手腕和手臂的配合使用,如果只用手腕或手臂就很难弹出ff的力度和很好的跳跃。

轮指:常用的轮指有3个指的,有4个指的。弹的要有较好的颗粒性,不能有任何模糊和混乱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说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的开头部分就需要很连贯的轮指。

和弦:和弦方面主要还是练习方法问题。不管是几个音的和弦弹下去都要整齐,不能有前有后,P的和弦演奏要非常轻巧、干净利索,f的和弦要有种金属般的声音,弹下去的音就要沉下去,不能弹下去的和弦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

大跳:这个说白了就是很机械的动作,尤其是2个8度以上的大跳纯粹是技巧方面的事情,这个一开始慢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慢练才能让肌肉松弛下来,记住八度演奏琶音的位置,而且慢练的时候需要弧度,这样快弹的时候就不至于错音较多。

手指独立练习:掌握这个技巧需要对钢琴的弹奏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什密特钢琴教程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本钢琴指法练习,但是弹过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不可解决的技巧问题都不在是困难的了。李斯特的夜莺就是非常好听的一首小乐曲,但是很多人总也弹不利索,就是手指独立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三六度和弦练习:这个是较难的技巧之一,重要是指法跟手指柔韧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对于右手较容易练习,3、6度音阶还能能弹清楚,速度也没问题,但是对于左手,速度跟清楚只能做到1个,3、6度虽然较难弹,但能坚持练习,会有一定收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钢琴

‘叁’ 又到开学季,如何搞定作业磨蹭、练琴拖沓的娃

孩子写作业动不动就拖到半夜,练琴弹几首曲子也要拖好几个小时,连洗脸、刷牙这些分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也得拖个把小时。孩子的拖延让我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事,至于拖这么久吗?这孩子怎么这么气人!

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能回到童年,想一想,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一个不磨蹭、不拖延的孩子?

A. 是

B. 不是

很多父母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似乎忘记了童年时我们也曾经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磨蹭小孩。回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希望父母如何看待你的拖延?

A. 奖励,“乖,做完作业就给你买棒棒糖去!”

B. 惩罚,“再不快点儿写,今晚就别看动画片!”

A选项,孩子都喜欢奖励,但不管奖励的是什么,时效性都比较短。孩子兴趣变化太快,奖品能勉强让孩子改变拖延一小会儿,用不了多久,拖延又会卷土重来。

B选项,孩子都讨厌惩罚,不管惩罚的力度大小,无一例外都会激起孩子的恐惧。一旦恐惧感被激发,结果一定不会如父母所愿。这样非但治不好拖延,还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残存的那一点儿意志力也会被吓跑。

别说孩子,大人也有拖延症,越是难的事,越容易拖延。既然从小孩到大人,不管成就高低、年龄大小,统统都在拖延,那么其中一定隐含着人性深处没有被发现的奥秘。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能被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藏在更深处、不为他人所见的海平面之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花了25年时间研究拖延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他们发现最重要的原因是恐惧。怕拿不到棒棒糖吃,怕被爸爸妈妈责罚?这只是表象,深挖下去,其实孩子最怕的,不是得不到棒棒糖或被责罚,而是怕做不成爸爸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做不成同学眼中叱咤校园的榜样。孩子们越想做好、越想被认可,越容易害怕。

如果让孩子不拖延的方式是恐吓,会让他们更害怕。本就因为害怕而拖延,而害怕的叠加,会让拖延越来越难根治。用错了药,一定会病入膏肓。

不是制造恐惧,而是给予人类最需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潜意识中,甚至连孩子自己都听不到这个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声音。“我到底有没有被爱?”“我到底重不重要?”“当我拖延到谁都忍不了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完成的时候,还会有人相信我吗?”

当一个孩子真的想放弃,那他会干脆就不做,而不只是拖延,更不会纠结,也不会在你面前叽叽歪歪。他在你面前所有的拖延行为都是想告诉你:妈妈(爸爸),我碰到困难了,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我重新找回做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你能帮帮我吗?

我敢打赌,如果孩子直接跑到父母面前说出这番心里话,所有父母都不会责骂这样一个如此向善向好的孩子。但是孩子偏偏喜欢通过让大人抓狂的模式表达这份藏在“冰山”下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你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B. 夺权式拖延。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催得越凶,做得越慢。比如父母催写作业,过了1小时孩子还没去,不断挑战父母的容忍底线。

C. 报复式拖延。 孩子专挑父母最在意的事拖延磨蹭。比如父母在练琴这件事上批评过孩子,孩子就非在练琴这件事上拖得最严重,专挑父母的弱点戳。

D. 放弃式拖延。 破罐子破摔,父母磨破嘴皮地劝,孩子也纹丝不动。父母心里着急却无能为力。

同样是孩子写作业拖延,模式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如果识别不出来是哪一种模式,光靠认同归属感和价值感,也无法找到拖延的解药。尤其是父母被孩子搞得身心俱疲、晕头转向时,根本想不起来是哪一种拖延模式——没有任何岗前培训教会父母如何面对拖延模式迥异的孩子。

最忠诚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

是的,你没有听错,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感受能更迅速地识别别人的拖延模式,尤其是让我们如此牵肠挂肚的孩子。

当你感到心烦、内疚,孩子一定是黏人式拖延。

当你感到生气、挫败,孩子一定是夺权式拖延。

当你感到伤心、难过,孩子一定是报复式拖延。

当你感到失望、绝望,孩子一定是放弃式拖延。

比如,我会对女儿说:“小米,请你帮我设置20分钟闹钟,妈妈和你一起,你写你的作业,我写我的书稿。20分钟后,你来叫我,你帮我检查我完成了多少字。”让孩子帮忙,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妈妈需要的,妈妈是真心请自己帮忙,自然就不会再一遍遍用黏人的方式来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比如,我会问女儿:“小米,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作业,你先写哪一科?”“数学这两本练习册,你先做哪一本呢?”“这本练习册第35页和第36页,你先做哪一页?”“这三支铅笔,你选哪一支来写呢?”给孩子的选择越多,孩子越容易找到掌控的感觉。写作业的顺序、文具的选择可以百分之百放权给孩子。就像成年人去上班,如果用什么笔写字都不让选,哪个成年人会做到毫无怨言并高效、准时完成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拖延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基本的选择权。

比如,我会和女儿沟通:“小米,妈妈批评你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我猜你很难过,才会故意说难听的话,你也不想这样说,对不对?”“如果让你给难过打分,从1到10,你有多难过,你能告诉妈妈吗?”“有10这么难过呀!我们一起做些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呢,是抱抱还是亲亲呢?”

报复式拖延最具有迷惑性。孩子想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承认,当心乱如麻时,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无法准时、高效完成任务。表面上的拖延背后是难过的感受,当感受修补完毕,自然就不再拖延。

比如,我会对女儿说:“小米,妈妈爱你,不管你会不会这道题,有没有按时做完作业,妈妈都不会放弃你。我陪你,咱们先看第一行第一个字,其他的字先不看、也不想,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能告诉妈妈吗?不急,慢慢来。”

及时给予孩子爱和信任,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提升,再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也有“复原”的可能性。

只看到拖延行为的冰山一角,没有看到背后蕴藏的心理需求,那么用任何方式的奖励和惩罚,都会像“泰坦尼克号”巨轮撞到冰山一样。要想让拖延行为发生改变,第一步是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入手。

只有先搞清楚自己的感受,才能快速识别孩子到底是哪一种拖延模式,就不怕自己帮不到孩子了。

‘肆’ 我弹钢琴,反应慢,看谱反应不过来,怎么办

我认为的正确的练琴方法:
第一,首先,所有的钢琴曲目几乎都是由两个手来配合进行,根据曲目所要求的节奏,音符等进行演奏,那这就告诉我们要练琴,先分手,而且一定要分手,只有刚开始熟悉左右手以后,我们在一起配合便不会显的那么慌张,而且曲目练熟练以后,也要分手抽出来练习,因为肯定有经常出错的地方,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分手练习;
第二,分段,分句练习,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见自家孩子一练琴就从头弹到尾,我们在初期阶段,一定要分句,分段落练习,比如这个曲子,我分为4个段落,今天就练2个段落,合理的规划,这样,短时间内就可以发现出来问题,等分段落练熟练后,我们再从头练习,发现问题,看看是哪一段,再去单独练这段,分句也是,比较难的作品,可以一句句,来去练习,感受它的声音;
第三,唱谱,唱谱为啥很重要呢,一是在练琴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唱来熟悉乐曲的旋律,二是在练琴过程中提高手指识谱的效率,三是还可以锻炼提升我们的耳朵,对声音的辨识度,所以,唱,很好的方法;
第四,慢速 中速 快速三种速度交叉练习,慢练,想必不用多说,重中之重,那当慢练到一定程度时候,根据曲目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中速练习和快速练习,像关于手指跑动的练习曲,就要学会中速提速练习,这样我们的手指永远处在一个运转当中,无论慢,还是快,要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慢,更不能一味的快,根据自己的手指和对曲目的把握。
第五,无琴看谱练习,每天抽一点时间,静静地看着谱子,左手,右手,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每一句,我们通过看谱,通过唱,通过听cd来进行熟悉识谱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劳逸结合,大的方向还是要有耐心,根据曲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制定多样化的练琴方法,从而提高练琴效率!
建议您可以试试音乐蜂巢在线钢琴课,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在家学钢琴,教学陪练一体化。音乐蜂巢,是专注于4-12岁少儿的在线1对1钢琴教学专家。自2016年起,由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台湾儿童心理学者、法国音乐制作人等教授级专家共同研创独家动画剧情互动课堂。
通过AI智能黑科技及专利硬件,将学琴、练琴完美融合进一个APP,以全国音院毕业的全职师资为教学纽带,高效激发孩子学琴主动性和趣味性,让家长省心省力,彻底粉碎传统方式学琴的痛苦。

‘伍’ 这样陪孩子练琴,专治磨蹭

一般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小孩比较乖巧的,可一到 练琴 ,就完全不受控制了,练琴时总是东看西看,一会儿玩一下琴键,一会儿挠一下痒痒,一会儿咬手指,一会要上厕所……

为什么孩子做事、练琴还是磨磨蹭蹭,永远一副不着急的样子?

这个属于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

注意力根本不集中,这样的 弹琴 怎么能弹得好?

因此, 爱琴家 我针对孩子做事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拖延磨蹭的症状来支支招, 各位家长可以试试这两种方法:

(1)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方法:一定要提供孩子一个简洁,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才能专心练琴。

孩子 练琴 的地方要简洁、整齐,不要在琴上或者旁边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孩子练琴环境还要安静,请你一定不要在后面玩手机,声音吵闹环境嘈杂!另外,不要在孩子练琴时,中途为了关心孩子,又为孩子送水果,倒水,这其实也是在干扰孩子。

(2)曲子分段,循序渐进

方法:曲子分段,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慢慢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往后再延长的练琴的时间和时间。

提前了解上课的曲子难易程度,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弹会这一首,如完成得好可以给予奖励。如果曲子太难,根据上课的时间和曲子的量,可以把曲子分割成几个阶段。

等到孩子养成高度集中练琴的好习惯时,家长就不要干涉了,毕竟孩子自己可以安排自己的练琴时间了。

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批评孩子磨蹭 练钢琴 ,除了找出孩子自身的原因,家长也要找找自身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让孩子更高效地练琴。

‘陆’ 孩子最近练琴被动,练琴时间少,进步慢,有啥好的方法吗

孩子练琴被动需要找到主要原因:
1、是不是您家的琴质量和做工不好,影响手感,孩子没有想继续努力练琴的想法。
2、家里环境不好,当孩子练琴,家长不陪伴并且玩手机;或者环境吵闹,影响到孩子。
3、没有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奖励,孩子没有动力造成练琴时间少,进步慢。
4、孩子本身懒惰,又没有家长的督促,或者家长急于求成,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
5、建议带孩子去正规培训机构学习乐器、琴,当孩子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督促孩子去考级,只有考级才有动力,拿到等级证书要奖励孩子,让他对练琴有希望和冲劲儿。
本来学音乐、学乐器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怎么让枯燥变为趣味学习,这是需要家长不懈努力的!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学琴有所期盼,这是必不可少的!必定谁都不会在枯燥无味上多下功夫!希望能够帮助你,也希望你的孩子制定练琴计划,找到练琴的乐趣!

‘柒’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

众所周知,练习是学习乐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么,离开了课堂和老师之后,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练习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提高练琴效率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1

练习,反复的练习,艰苦的练习,不间断的练习,不但贯穿于从初学者到钢琴家的成长过程,而且贯穿于一位钢琴家的整个艺术生涯。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真正可以变通为“琴不离手"。一旦离开经常不断的练习,钢琴家的手指机能、指触感觉、技术水准立刻会退化,直退到“完全不会"弹琴为止。这对于一位以钢琴演奏为职业的人来说,不但是严峻的,甚至是残酷的。因此,“练琴,成为钢琴家终身不可摆脱的使命,成为他赖以生存的关键。

练习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着极快视奏能力的人,有着超凡音乐记忆的人,有着天生柔顺而迅捷的手指机能的人,均可比常人大大地缩短练熟一首乐曲或一套音乐会曲目所需的时间。然而,要想掌握钢琴演奏中的全部艰深的技巧,其需要付出的努力却大致在总量上相等。也就是说,若以一天不少于7小时计算,一天也不止歇,至少需要10年时间。以小时计算,大约在25000至26000小时之间。这大概是一般造就一位钢琴演奏家所需时间的概率。倘若每天练习时间减少,那么总量不变,年数就会延长。犹如烧开水。只要把水烧开后,即便冷却,也还是“冷开水"。而仅烧到六七十度的水永远不是开水。大致上25000小时的时间才可把“钢琴家'这壶水烧开。

作为钢琴家的生涯,每人有着不同的练习习惯。有人每天练7~8小时,有人每天练10至14~15小时,也有的平时每天只练3~4小时,只在开音乐会前1~2个月才集中练习更长的时间。不论钢琴家们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如何声称自己“从来不练琴,,或者“从来不超过3小时"之类,千万别信这类宣言。因为一场两小时的独奏会节目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每天3~4小时的练习所能掌握的。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在灌制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或肖邦全集唱片的时候,怎么可以想象他每天只练几小时琴呢?

因此,练琴,长时间的不知疲倦的练习,不但是造就一位钢琴家的关键之关键,同时也是钢琴家本人献身于艺术的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

同样坐在琴凳上,练习方法的不同,将导致效果的截然不同。其“效率”却大相径庭。在练习中,钢琴家应当掌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慢练

慢练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通过慢练,应当使演奏者在一接触乐曲的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慢练犹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使演奏者能谨慎地注意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胞。

在慢练中,要随时注意解决以下基本问题:

1、确定指法。最好在视谱阶段即记下正确的指法。有些段落式经过句需要考虑、几种指法可能性F再参考不同版本中编者所注明的指法,最后确定自己拟采用的方案。千万不要任意更改指法。只有在困难片断无法克服的情况下,才研究通过更改指法使之“由难变易"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在视谱阶段即按最佳指法弹奏,并且通过慢练将它固定下来。

2、确定分句。分句是音乐的语气、语调和呼吸。分句是否正确,表现出演奏者音乐素养的高低。从视谱阶段开始,慢练的斗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即是正确地划分乐句。这是一个说来容易实际十分复杂与困难的问题。在不少情况下,演奏者一开始不曾正确地划分乐句,致使养成错误习惯而影响整个演奏的质量。

3、确定基本的动作走向。慢练相当于做慢动作、看慢镜头。整个演奏动作都被夸张地放大了。慢练能够促进演奏动作的连贯,使演奏者清楚地明了动作的走向,如向上,还是向下,左右之间弧线有多大,等等。还要通过慢练,加强全身动作的配合与一致,如同进行深呼吸一般,使音乐的气息变得更为延绵漫长。

4、确定困难片断的弹奏方法。对于困难片断,当然不可能仅仅通过慢练达到演奏要求。然而,慢练在一开始却是十分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一首飞快的肖邦高难度练习曲当作夜曲中缓慢的经过句来演奏。凡有这种耐心把快速的艰难片断放慢八至十倍练习的人,必定比较容易达到人们望之生畏的峰巅。

二、分解细部练习。

学生容易犯的一个最普遍的毛病,就是不断地一遍一遍从头到尾演奏一首乐曲。殊不知,这种从头至尾的演奏实在是百弊无一利,极难从中获益或得到长进。好的练习方法是把音乐分解为细部,一小块一小块地练习,好比先仔细地把每个零件磨光铿平一般。

1、分手练。不少人一开始就两个手一起练。牢记:任何乐曲在一开始都要分开左右手练习。即使一首简单的练习曲或圆舞曲, 左右手也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能。演奏者尤其是学生常常把 注意力集中在音符多的部分。殊不知,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音符“少"的而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恰是音乐的灵魂。不但在熟悉乐曲的初步阶段需要分手练习,而且在准备音乐会的全过程中,即使对乐曲的了解、掌握与处理都趋向成熟,也仍然要随时穿插分手的练习。

2、分声部练。应当养成把音乐中的各个声部、各个层次区分开来练习的习惯。有时一个声部、线条或层次并不在一只手上。有 时一只手又要演奏几个不同的声部、线条或层次;有时声部会相互交叉;有时不同的层次需用不同的音色演奏。所有这些都是音 乐表现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做到把每个声部、线条与层次的音色有所区别,或音响有所不同,或体现出它们各自的独立意义,都只有通过分声部、分层次练习的方法才能达到。通常,人们会认为只有在练习复调音乐作品时才需要分声部。这是不正确的。即使在主调音乐中,有时在一个声部或线条中实际包含着几个不同的层次。应当通过分声部的练习,使每个隐伏的层次各自完美地 连接起来。

3 、分乐句练。一句一句地练,是每个教师告诫学生的老生常谈。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 地弹。从练习的角度而言,这种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方式是难以得到真正提高的。要提高演奏水平,唯一的有效途径是把音乐分解 为一个一个乐句,集中注意力,以最大的耐心,一句又一句地仔细磨炼。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高整体演奏水平。因为,在从头至尾一遍遍弹的过程中,无数细节被忽略,被带过,甚至还反而会养成许多不该有的错误习惯。那就不仅仅是 “欲速不达",简直是“南辍北辙”。只有真正了解每个细节的 正确演奏习惯都必须经过无数次重复练习才能养成的时候,钢琴演奏者才算真正掌握了“练琴"的真谛。必须强调指出,练习不 等于演奏,它们完全是两码事。不应当在练习的时候像演奏那样地弹琴。练习的目的是克服难点,培养正确的弹奏习惯,寻找所 需要的声音与指触,等等。这一切,只有通过慢练、细练、分开 “零件"练,才能达到目标。

三、把感觉练顺。

练习的第一步目标,基本的目标,不是把手指跑得飞快,或是盲目地加上许多表情。作为练习一首乐曲的基础,首先应该把 这首乐曲理顺。所谓理顺,指每个音都要弹到,不溜掉,不虚脱, 不飘浮;手腕、手臂都配合自如z所有音之间的连接十分平滑,匀 称。比如对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来说,均匀是比速度更为重要的第一位的要求。为做到这一点,可采取以下方法:

1、低指贴键练习。许多教师在教初学者时强调高抬指的练习方法。无疑,适度的高抬指练习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练习方法可 以使手指第三关节积极运动,手指动作迅捷有力。但若片面强调高抬指,会造成音与音之间缺乏联系,音质粗糙,漏音,手指满天飞却不能把力量集中到键上之类的毛病。为克服这类弊病,需要采取低指贴键的练习方法。手指的高级功夫不在于抬得高、飞得动、跑得快,而在于控制住每一个手指,使之仅仅从琴键表面到键底的有限距离内,依靠微小而精确的动作,把音弹得结实、有 力、集中和均匀。手指一点都不离开键盘表面,全部动作只是在键面与键底之间交替进行。通过长时间的低指贴键练习,可以掌握并强化手指第一关节的动作。这对于获得集中而圆润的优良音质是非常重要的。

2、用中等速度与力度,不快不慢、不轻不响、不用踏板地去习。在大多数练习时间内,应当十分仔细地用耳朵倾昕每一个音 的音质,检查每个手指的触键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使用踏板。在练习中过多使用踏板,容易造成耳朵对音响的错觉,从而忽略了最关键的手指触键动作的细微变化与差别。不用踏板,可以使每个音的真正质量毫不遮掩地暴露出来,耳朵也能十分敏锐地注意到由于触键的不同而造成的音质差别。由此,既能通过检验音质来调整指触,又能通过改变指触来调整声音。运用中等i速度与力度的目的,是使所有乐句都能演奏得清晰与准确。如前所说,均匀平滑是练琴所应当达到的第一位与最基本的要求。除了慢练以外,这种既不太快又不太慢、既不太轻又不太响的演奏; 法,十分有利于把整首乐曲弹得匀称。这对于真正上台时,在紧张气氛与状态下保持对演奏动作每个细节的严密控制,具有十分重要而实际的作用。

3、变速练习。一般说,对于快速的乐曲或片断,应由较慢速度逐步加快到实际演奏的速度。比如,一首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乐曲,需要达到J=132的速度。那可以从100开始,经过104,108,112,116,120,126等不同速度,最终达到132。然后又可超速度地以138、144甚至152或160的速度练习。再倒过来,回到比较慢的速度。这对于克服手指连续跑动的困难是十分有效的办法。一般说,这一类乐曲需要掌握五种速度:

①正常速度,如132。

②稍慢于正常速度,如126。

③略快于正常速度,如 138。

④大大慢于正常速度,如120或116。

⑤大大快于正常速度, 如144或152。

如果这五种速度都能演奏自如,置于严密的控制之下,那么,就可以避免在舞台上由于速度略快或略慢于习惯的速度而发生意外。

四、运用“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的 练习方法。

其中第一项“有谱无琴",即读谱,已是本篇第一节所论。第二项“有谱有琴"即看谱练,实际包含本节上述所有内容。第三项“无谱有琴"实际上就是背谱练习,将在下一节详述。所以,这里仅仅讨论第四项“无谱无琴"的练习方法。

所谓“无谱无琴",就是“心练"。这是练琴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心练,',乃是演奏者随时随地,凝思默想自己所演奏的音乐, 仿佛眼睛看见乐谱,耳朵听见音响。所有表现的要素,包括渐强、 渐弱,指法、触键,高潮、低潮,渐快、渐慢,等等各个方面,都能尽收眼底,蓄藏心内。演奏家在一整天中,除去吃饭、睡觉,凡是不坐在钢琴旁的时候,无不可以进行“心练"。通过“心练,应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①加深对乐谱的记忆。

②强化对动作的控制。

③贯通对音乐的处理。

④明确对音响的要求。

沉思默想的“心练"方式,实际上既不玄也不难。最重要的是集中精神,摒除杂念,把所演奏的曲目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 “过场。"这种方法,在入睡前做特别有效。

“无谱无琴"的冥想,之所以是如此重要的练习环节,是因为这种冥想能使被演奏的音乐真正在演奏家心中扎下根来,逐步演化为演奏者本人的“作品,',并最终溶化到他的血与肉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以上所有练琴方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而耐心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凡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心猿意马"、“心荡神迷',一类 的不专心,排除“只快不慢,,、“活络屁股',一类的不耐烦,坐得住,慢得起,听得清,看得明,以“细致严密"为座右铭,反复地、严格地、长时间地一个片断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练,并且数十年如一日的练,那么,他才真正掌握了“练琴”的真谛。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2

1、干枯练习法:这是在对某一首乐曲做过了多次通盘练习,运用过足够的感情,对音乐处理的布局安排也反复考虑定夺,一切对自己来说有一种饱和感,可能再继续通盘练。再投入感情的练会失去新鲜感的一种调整性练习。在做干枯练习法的时候不要投入感情,而要纯理性的。有分析的。解剖式的。更深入的。要求更高的一段段进行艺术加工。

2、各个击破蚕食练习法: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这些问题可能是比较难背的一段乐谱,可能是几句难拉准的双音,可能是一些别别扭扭的组合,可能是一种弓法技巧……。最有效又不烦心的练习方法是利用零碎时间分次练这些项目,可以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试练,找到感觉,加强适应能力。有时一些所谓难点,不一定真有多难,只是自己不习惯,多接触几次,不要在心理上造成紧张,自会行的。

虽然做这些练习不一定每次都能很快见效,但可以肯定的——————每练一次印象加深一次,感觉上适应力增强一次,当这些难点都被“啃过”之后,再通练乐曲时衔接前后一起练就容易多了。如扫路,先搬走几块石头,扔掉几个瓶子,然后再扫地就顺当多了,心也不那么烦。否则扫地时一碰到石头又要停下扫帚去搬石头,碰到瓶子又要弯下腰去捡瓶子……。

3、交替练习法:为了合理使用大脑,减轻疲劳感,可交替手的松紧状态练,分类交替练,音乐部分与技术部分交替练,在重点解决左手的问题后转移到右手的练习,已熟悉的与生疏的轮流练,看谱背谱交替练……总之,交替的目的是为了转换大脑的兴奋点,做到有劳有逸的安排不同的使用部位

4、加强运动量练习法:把所要演奏的乐曲连续通练几遍后,间或出现的问题在一遍结束后稍作加工练习,然后紧接在来一遍。再来一遍,再力度上。表情上。速度上也可有意的加大。夸张。加快。这种练习是一种超负荷锻炼和强迫发挥能力的方法

5、分类练习法:将形式不同但本质上类同的项目放在一起练。例如,可将揉弦。颤音。手指变化组合练习。双音练习等等放在一个时间里练,这样集中的练过之后,可以让手从各方面充分得到锻炼,借助于这些项目互相的促进作用,加强它们的能力。而练习右手时可将跳弓。击弓。顿弓。抛弓。连顿弓等放在一块时间里练,其功效也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会整体得到加强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3

一,意识在左手练习中的作用

(一)触弦时的休息意识

手指在指板上的按弦即触弦,它包括了按下弦和松开弦,是抬起和按下手指的过程组合。在我们的快字练习过程中,把技术性的困难片断进行集中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而强力度的集中练习往往会导致手指发酸,僵硬等,从而使得指序混乱,音符模糊不清。出现这种情况后如果再继续强力度的练习会很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即职业病)。这时候,如果只是通过停止练习来缓解手指疲劳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我的解决办法是利用在练习中形成"劳逸结合"的意识来,善于利用完成按弦动作后的间隙时间来让手指得到休息, 可以使手指得到缓解,这种休息不等于休止,而是有意识的放松手指。这种手指休息意识的形成对于左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可以提高练习效率,保证练习时间而且还使快字在听觉和视觉上具备松弛。,更保证了再次按弦的力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懂得用力,而不懂得放松,为了缓解手指的疲劳,除了正确的方法之外,利用意识来控制力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快速音符的慢练意识

1、准确性的慢练

在演奏大提琴技术片断中做到清晰均匀的颗粒感是每个演奏者的追求。而它往往是通过速度来更好地展现颗粒性,同样的,速度也会反作用于颗粒感。通过练习和观察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往往忽略慢练过程,或者是慢速练习所用的时间远没有快速练习所用的时间长。而没有通过慢练的过程,必定会影响到准确性(即音准)。以古典时期作品为例,这个时期的快字往往通过上、下行音阶或琶音形式而体现出来,听觉惯性使得我们不难将乐谱演奏下来(因为音阶和琶音是最基础的训练,听觉早已有了惯性),当视奏下来之后,常用的练习方法就是一遍遍的快速练习,一味的追求速度,对音准和技术死角视而不见,在许多遍的快速练习中的确有那么几遍是成功的,但那只是"偶然"现象。在考试和演出中却很少出现这种"偶然"现象,造成一些遗憾。所以对于快字的练习建立慢练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把速度放慢几倍,慢慢的去找准确性,包括音程、指法、弓法等,只有将所有准确的因素结合到一起,才是准确的音乐,同时,也为快速练习打下好的基础。这与盖房子打地基是一个道理,只有地基打的牢固,房子才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所以在快字练习中,慢练意识是速度的基础。

2、手指独立性

在慢练过程中,左手可以按弦之后加上拨弦的动作,第一可以增加慢练的练习内容,使练习不至于枯燥,第二左手的拨弦动作对于左手的力量训练极为有益。通过慢练的勾弦练习,在加速练习中也会使左手的颗粒性加强。

3、换把动作的意识

(1)换把的耳测、目测、手测意识

换把是左手技术训练的另一项基本内容。它有灵活、及时、连续、合拍等要求。而音准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换把的最终目的。特别在高难度乐曲中高潮前的铺垫往往伴随着远距离的大跳换把,漂亮的音准音色往往成为一个亮点。这时候就需要有很好的"跳前准备"意识,在练习中,我总结出了三个换把"跳前准备"即耳测、目测、和手测。耳测,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始终把音响装在耳朵中,并且伴随提前的内心听觉。在琴发声之前对即将演奏的音符做出音准的测量。目测,就是运用眼睛在指板上进行的距离测量,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测量,它是耳测和手测的一个中介,但也不可缺少。手测,就是手指在指板上的音程测量,即对手指之间音程关系的把握,这是对琴性的掌握。在三个测量意识中,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耳测、目测、手测。耳朵里的音响需要通过手指按弦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眼睛这个中介来完成最终的目的。通过这三个"跳前准备",可以提高换把的准确性,并且在听觉上可以做到准确、清晰、不含糊,在视觉上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演奏者的胸有成竹,增添舞台视觉效果。

(2)把位概念与框架意识

在大提琴练习中,把位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把位概念对音准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在换把中,把位概念和框架意识对于准确性也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在低把位时,一个自然把位(即一指到四指的音程关系)是小三度或者大三度关系。而每个手指之间的关系则是:一指到二指之间的音程一般为小二度或大二度关系。二指到三指一般为小二度关系,三指到四指为小二度关系。在拇指把位时,拇指与三指的音程为八度关系,即八度框架。而每个手指之间的音程关系为:拇指与一指是大二度或小二度音程关系,一指与二指为小二度或大二度关系,二指与三指则不同于低把位,在这里可以是小二度也可以是大二度,三指于四指为小二度关系。换把整体意识就是,换把时,四个手指即四度关系框架作为一个整体,或略加改动处于新的位置之上,或者是姆指与三指即八度框架换把到一个新的位置之上就是换把的整体意识。把位的框架关系可以把音准锁定在换把后的八度框架之内。这样,换把后的音符准确性和把握性就会提高。并且,框架之内的指法排列也更有规律。所以,在练习换把过程中,把位概念的清晰及换把的整体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4 、意识对于揉弦的作用

(1)揉弦中的手感意识

揉弦也叫做颤指,是弦乐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不同风格的弦乐作品也是通过灵活运用和调整揉弦技术来诠释其音乐内容的,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手感意识,就是左手手指接触琴弦时,思维意识通过这种接触的不同程度将手指的各种强弱、速率等因素与琴声相联系并调整手指的状态所形成的。揉弦是手指在琴弦上停留时间最长的技术,所以手感对于揉弦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好的手感应是手指接触琴弦时的最佳位置,这个位置应是最有力,揉弦频率调整最敏感的部位。特别在慢乐曲或慢乐章时,对于音乐的处理要求会更为细腻,而这种细腻表现在揉弦上,更多的是手指与琴弦接触的一种感觉(即手感意识),并以音符作为中介传达出来。所以在揉弦的过程中,机械的颤动手指是不可能达到应有的音乐效果的,更多的要从感觉中找到揉弦的最佳状态,而这时的手感意识就会发挥出一定的作用,能够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2)揉弦中的整体意识

在揉弦的练习中,经常出现摆动幅度很大,但实际的揉弦效果并不明显,音波窄小,没有力度及不连贯,生硬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前臂,手背及手腕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感,并且小臂和肘部没有积极主动的加以配合,只靠手指的力量在颤动,这样自然不能满足实际的力度和振幅的要求,特别是在乐曲高潮时这样的揉弦听起来总是不那么尽兴。所以在练习时,不能只是单纯的练习揉弦动作,要做到使大臂带动小臂、肘部、手腕和手指这一个整体来做上下揉弦的动作,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之上,并且要从慢到快的练习,即要保证在统一的速度中做先一弓揉两下······八下·····十六下······直到能够达到与音乐相吻合的均匀的律动和速度的标准。并且始终在速度中感受整体的发力,只有这样,当揉弦成为惯性时,才会更加生动,均匀有力。

二,意识在右手练习中的作用

(一)横向用力的意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大提琴的音乐里,也是通过美妙的音色来传达情感和情绪色调的。而音色与右手的技术是分不开的,琴弦的充分振动是好的音色的基础,它是通透的和饱满的。这就需要右手力量的正确运用。在大提琴的演奏中右手的用力方式与左手是有区别的,右手是横向用力并伴随擦弦动作的过程,而不是像左手按弦那样上下给力。所以右手的练习在一开始就应该建立横向用力的意识,并且要把力的横向运用和擦弦动作很好的结合。特别是注意做好"擦"这个动作,这是弓毛与琴弦的差生摩擦时的用力方式。用力过度就是压弦,音色就会干瘪,干燥。用力过轻就是蹭弦,这时的音色就会发虚,没有穿透力。这两种音色都是不健康的音色。所以,在练习中建立横向用力的意识,是掌握正确的琴弦振动方式及好音色的基础。并且要努力让这种意识成为练习中的惯性。

(二)角度意识

大提琴的琴弦排列形状是一个拱形,这就形成了琴弦的不同角度。在琴上,琴弦面共有七个,即单音的A、D、G、C四个面和双音的AD、DG、GC三个面。因为弓子与琴弦的夹角只有在90度时,擦弦发音琴弦才会有充分的振动,由于琴弦的排列是弧形,要做到四根琴弦的90度振动夹角,从持琴者的视角来看,弓子与四根弦的内夹角是不同的。即在A弦时内夹角大于90度,D弦上等于90度,这时候是水平运弓,G弦上小于90度,C弦上小于45度。只有按这些角度演奏四根弦,才能保证每根弦的充分振动。而对于双音的AD、DG、GC三个面,角度之间的差别相对于单音的夹角的差别小一些,因为两个音的相互牵制在擦弦振动时实际是在振动一个平面而不是一根弦。而在相同力度和相同时值的情况下,单双弦的力度是不同的,拉双弦时要用力更多,只有这样,双音的振动和音量才能充分和饱满。所以在拉双弦时既要保证两根弦同时充分振动的最佳角度也要保证力度的充分运用。角度意识准确的应用,可以使右手的力度充分的作用于琴弦,使琴弦振动充分,所以角度意识对与音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保证音色,要做到只要擦弦发声,就必须严格按照角度来运弓,特别在最初的练习中,要做到找到了好的振动位置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音。就像要求音准的准确性一样严格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拥有好的音色。

;

‘捌’ 如何保证孩子的练琴效率

‘玖’ 家里孩子练琴时,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1、学会等待
如果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家长会说我哪里等得及?但是,等不及也得等,很多家长都犯了等不及的错误。
有些家长在孩子才一两岁的时候就着急让孩子进行专业化的注意力培训,殊不知这样是在扭曲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2、尽量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当孩子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应该尽量给他创设一个比较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刺激物尽量减少,比如玩具,每次只拿出一两个供其玩,其他的都收起来。这样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尽量减少无关刺激,孩子就比较容易精力集中地干自己的事情。
3、正确引导孩子
最初孩子可能还不会精力集中的做事情,他不知道身边的工具该怎样使用,东戳戳、西戳戳,就是没法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了,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玩。
4、不打扰孩子
在孩子投入地活动时不打扰他,若是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家长可在旁陪伴、协助,但切忌给予过多指导。
5、家长提的要求要合理
给孩子提的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而且语言要简单明了,孩子能理解并记住。一次提的要求不要过多。
6、建立秩序感
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从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作息上也要有规律,生活规范要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而不严厉。
7、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家长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8、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
9、保证睡眠
有规律的生活。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
10、经常给孩子正向刺激
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时家长要即时鼓励:“哇!孩子,你真了不起,你昨天才画了4分钟,今天安静的画了5分钟画啊!”这样积极的刺激会让孩子大受鼓舞,他下次会更努力去做好以再获得表扬。
11、灵活地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完成有目的活动所必须的,但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时间一长,孩子就疲劳了,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由于注意力发展水平所限,很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

阅读全文

与练琴有什么好方法解决拖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指靶场训练方法 浏览:626
花卉的科学种植方法 浏览:23
双层马达噪音解决方法 浏览:341
刻字机的使用方法 浏览:693
自动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浏览:655
佳能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 浏览:175
孕吐厉害有最快方法治疗 浏览:296
治疗水痘最快方法 浏览:549
利用原创方法尝试解决千禧年问题 浏览:136
熔喷布电注级检测方法 浏览:764
花洒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浏览:567
液体避孕套使用方法 浏览:290
车座垫安装方法视频 浏览:766
车辆重量测量操作方法 浏览:351
怎么写介绍一种事物以自述的方法 浏览:856
仰焊有哪些运条方法 浏览:899
cin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浏览:549
桂圆籽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731
旋转式变阻器连接方法电流走向 浏览:892
婴儿高烧385用什么方法退热最快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