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江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措施.
问题:
上游都是说冰雪消融快,水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中游的话水质受到工业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及自然影响,由由中游地区水流较急大多为山区,而树木砍伐过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除了受工业污染外还由于下游水流平缓而造成河道堵塞,河床上升.
治理:
上;植树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于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
中;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下;加强长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坝.
❷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1、水流平缓
虽然长度达6300多公里的长江整体落差高达6600多米,平均每百公里的落差高达84.4米,但自宜宾以上的上游,落差就高达6200米,留给中下游的落差不足400米,而长江中下游的长度长达1771公里,这必然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流极其平缓。
事实上在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其全县平均海拔仅为68米,此处长江水面海拔不到50米,而下游的长度高达844公里,这意味着长江下游的总落差不到50米!
水平平缓虽然有利于通航,但导致水流极其缓慢,洪水长时间不退。而且水流缓慢也容易导致泥沙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对沿岸造成巨大威胁;更要命的是,夏季汛期时盛行东南季风,风暴潮的出现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海水倒灌,进一步阻碍长江的快速入海。
2、入海口少
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入海口太少,从长江流域图也能看出,入海口的流域宽度极小,这本身就意味着排水不畅。
而和入海口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江中上游的支流还特别多,很多支流水量还很大。当各支流河水涌入长江干流,干流水位不断升高也就成为必然的事实(公众号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气候因素
长江洪涝灾害之所以频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因为锋面气旋在长江流域的季节性缓慢移动,长江干流南北的支流会相继进入汛期,届时长江水量会很快迎来高峰。
4、东西流向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干流的东西流向,这使得长江江水入海时,几乎整个中下游都在降水,这自然极其容易导致水量的聚集。
相比之下,南北流向的河流,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5、河湖淤积
如果说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水量巨大的根源,那么人为的生态破坏就是洪涝灾害愈演愈烈的最大推手。
因为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西部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反映到长江生态就是水土流失加剧,长江含沙量增加。
不过由于三峡这样的水利工程的拦截,下游河湖淤积的速度不至于太快。但问题在于,围湖造田的屡禁不止导致了河湖尤其是湖泊的迅速萎缩,其调蓄洪水的作用也大为削弱。
面对长江流域愈演愈烈的洪涝灾害,当前最要紧的是禁止围湖造田等自断后路的做法,恢复河湖的调蓄能力,毕竟三峡再厉害,也只能是拦截上游的来水,而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降水。
而除了恢复生态,想方设法减少长江入海难度也应该是重中之重,比如挖掘人工运河、将河道截弯取直等。
❸ 长江中下游平原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长江中下游平原存在的问题洪水灾害严重。
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大,长江支流多向干流汇入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
措施:上游修水库;水土保持;荆江裁弯取直;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❹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保护措施是什么
1、长江上游的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上游各省区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针对上游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能采取的措施是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
2、 长江中下游的问题表现为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水污染,尤其入海口和沿海是污染的高风险区,中下游各省区应注重打坝淤地、防灾减灾;保护环境。
3、下游:洪水并发,会造成泉流域灾害。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禁止森林的乱砍乱罚,还有加固大堤。
4、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❺ 长江中下游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
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田等)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
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
❻ 长江上 ,中, 下,游各自最最严重的灾害(或问题),及各自的首要解决措施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中下游是洪涝灾害.
措施: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造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峡工程,修水库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退耕还湖
3、下游加固防堤堤坝,疏浚河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❼ 长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有哪些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治理开发工作,组建了流域机构,开展了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初步建立了长江防洪、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在保护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流域情况的变化,长江治理开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加以解决,把长江治理开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长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仍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
一是抓紧完成长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设任务。
在按规划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任务之后,继续加强洞庭湖、鄱阳湖区及支流堤防的达标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对荆江四口洪道、洞庭湖区及其四水尾闾、鄱阳湖区及其五河尾闾进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保持行洪畅通。
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挖掘潜力,充分发挥丹江口、五强溪等已建大型水库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及其调度运行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意义重大,要按照水利部审定的《三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积极开展水库防洪库容的复核及三峡工程不同运行阶段防洪调度方案的编制工作。
根据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移民建镇的思路,分步安排分蓄洪区建设,实现计划分洪,尽可能减少分洪损失,近期重点实施城陵矶附近100亿m3的分蓄洪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减少分蓄洪区的使用机率和范围,必须兴建防洪作用较大的干支流水库。为了使长江防洪体系能主动适应三峡工程建成后情况的变化,要加紧长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和运用。长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防洪工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人为的活动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特别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以便在长江发生不同量级洪水时,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避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要加快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长江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的研究和修订,加强洪水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及实施。
要强化流域机构的防洪管理职能,加强防洪风险的研究及风险管理,依法加强河道、湖泊和分蓄洪区的管理,严禁对河道湖泊洲滩进行新的围垦和侵占。
(二)、加快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新世纪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
1.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尽快实现我国水资源配置“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2.加快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步伐,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能源
(三)、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泥沙防治,是长江治理开发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1.进一步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2.加强泥沙的原型观测,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
3.加强中下游河床演变的观测与分析,加快实施关键性河势控制工程,保持中下游河势的稳定
4.深入研究复杂多变的江湖关系,科学调控水沙
5.加大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强化水资源保护,是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城市水资源战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节流优先”是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用水的发展方向。据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通过节水减少污水排放是最为经济的手段。“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长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率不高,据预测,要在2010年以前基本遏制城市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保护城市水源,并在2030年以前使水环境有明显改善,2010年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必须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
二是坚持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污染综合防治战略。由于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负荷占水污染总负荷的50%以上,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都是由工业废水的排放带入水体的,要把控制工业污染做为源头治理的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耗能大、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削减污染排放量。
与此同时,要结合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建设,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将面源污染减少到最少。特别要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三是坚持多种手段并用。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建议抓住《水法》修定的有利时机,增设“水资源保护”专章,建立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同时强化违法的法律责任,增加流域管理方面的条款。
具体到长江流域,应根据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保护、南水北调供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长江口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西部大开发中的水资源保护和长江中下游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等实际需要,制定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通过法制保障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尽快将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加大水资源保护投入,在巢湖等重点水域实施一批水资源保护工程。
采用调水、截污、清淤、非点源控制生物治理、污染源治理等综合措施,为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积极探索运用税收、财政、信贷、补贴、奖励、收费、赔偿、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流域内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抓紧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
对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质、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鱼体残毒及沉积物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根据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防污、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型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抓紧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推进水生生物环境诊断技术的应用,逐步研究采用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制定适当的环境技术政策,鼓励低污染和无污染生产。
(五)、坚持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推进长江治理开发的根本动力
长江流域机构现行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与其肩负的使命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还很不适应。
最突出的问题是:依据现行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的规定,流域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难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机构对于违法水事活动很难进行处罚和纠正,对流域内的控制性骨干工程大多没有直接管理和调度权,无法起到统一调度的作用。
流域治理缺乏稳定的投资保障和有效的筹资机制;还存在政事企职能交叉,责、权、利不清的问题,长委的汉江集团、陆水管理局等主体企业的公益性耗费长期得不到补偿,负担沉重,缺乏活力。
完成新世纪长江治理开发的艰巨任务,必须在体制改革和机制、科技创新上狠下工夫。
❽ 地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别有什么问题,其原因以及措施
一、问题:
1、上游:森林面积减少,冰川萎缩,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灾,荆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积减少,主要是围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树造林,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2、中游:兴修水利枢纽工程。
3、下游:退田还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着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8)长江中游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我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
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建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大量的围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就是个例子,解放以后长江中游大量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原来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迅速下降。
其他淡水湖的面积也迅速减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灾。98年的洪灾跟这方面也有关系。
❾ 长江中上下游的地理问题和主要对策
1.长江上游森林大量消失导致了水土大量流失(措施:减少砍伐森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从而保持水土。
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长江上游地区的冰川不断萎缩,使长江上游的水量增大,造成洪涝威胁(措施:这是全球共同需要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多植树造林等);
3.在长江中游河段特别是荆江河段由于河道蜿蜒,形成了地上悬河(措施: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中游则截弯取直);
4.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围湖造田,使得长江的蓄洪能力减弱,下游的洪涝灾害则更为严重(措施:退耕还湖等)。
自己想的,不知道是否全面,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