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倍,差倍的问题怎么解决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
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二。和倍问题 :
已知两个数的和,又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和倍问题。
解决和倍问题的基本方法:将小数看成1份,大数是小数的n倍,大数就是n份,两个数一共是n+1份。 基本数量关系:
小数=和÷(n+1)
大数=小数×倍数 或 和-小数=大数
三.差倍问题 :
已知两个数的差,并且知道两个数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这样的问题称为差倍问题。
解决差倍问题的基本方法:设小是1份,如果大数是小数的n倍,根据数量关系知道大数是n份,又知道大数与小数的差,即知道n-1份是几,就可以求出1份是多少。
基本数量关系:
小数=差÷(n-1)
大数=小数×n 或 大数=差+小数
B. 在小学奥数题目中,解决和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比如A是B的2倍,那么你就把B设为x,然后A就是2x,再根据其他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总的来说你就把被比的那个数(B),设为x,把比的那个数(A)写成包含x的式子就行了
C. 数学求助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应用题归类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实际问题都归结为解一种方程或方程组,所以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数学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老师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门别类的对常见的数学问题加以阐述,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例1.根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701人,比1990年7月1日减少了3.66%,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分析:等量关系为:
解:设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答:略.
2. 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例2. 用直径为90mm的圆柱形玻璃杯(已装满水)向一个由底面积为
内高为81mm的长方体铁盒倒水时,玻璃杯中的水的高度下降多少mm?(结果保留整数
)
分析:等量关系为:圆柱形玻璃杯体积=长方体铁盒的体积
下降的高度就是倒出水的高度
解:设玻璃杯中的水高下降xmm
答:略.
3. 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例3. 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需分别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分析:列表法。
每人每天
人数
数量
大齿轮
16个
x人
16x
小齿轮
10个
人
等量关系:小齿轮数量的2倍=大齿轮数量的3倍
解:设分别安排x名、
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
答:略.
4. 比例分配问题:
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为:设其中一份为x,利用已知的比,写出相应的代数式。
常用等量关系:各部分之和=总量。
例4. 三个正整数的比为1:2:4,它们的和是84,那么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解:设一份为x,则三个数分别为x,2x,4x
分析:等量关系:三个数的和是84
答:略.
5. 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 0≤b≤9, 0≤c≤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例5.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2倍,如果把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求原来的两位数
等量关系:原两位数+36=对调后新两位数
解:设十位上的数字X,则个位上的数是2x,
10×2x+x=(10x+2x)+36解得x=4,2x=8.
答:略.
6.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经常在题目中未给出工作总量时,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例6. 一件工程,甲独做需15天完成,乙独做需12天完成,现先由甲、乙合作3天后,甲有其他任务,剩下工程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
分析设工程总量为单位1,等量关系为:甲完成工作量+乙完成工作量=工作总量。
解:设乙还需x天完成全部工程,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由题意得,(+)×3+=1,解这个方程,++=1
12+15+5x=60 5x=33∴ x==6
答:略.
7. 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
① 相遇问题;② 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3)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甲、乙两物体的时间关系或所走的路程关系,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且还常常借助画草图来分析,理解行程问题。
例7. 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9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140公里。
(1)慢车先开出1小时,快车再开。两车相向而行。问快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2)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
(3)两车同时开出,慢车在快车后面同向而行,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公里?
(4)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的后面,多少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5)慢车开出1小时后两车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快车开出后多少小时追上慢车?
此题关键是要理解清楚相向、相背、同向等的含义,弄清行驶过程。故可结合图形分析。
(1)分析:相遇问题,画图表示为:
等量关系是:慢车走的路程+快车走的路程=480公里。
解:设快车开出x小时后两车相遇,由题意得,140x+90(x+1)=480
解这个方程,230x=390
∴ x=1
答:略.
分析:相背而行,画图表示为:
等量关系是:两车所走的路程和+480公里=600公里。
解:设x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
由题意得,(140+90)x+480=600解这个方程,230x=120
∴ x=
答:略.
(3)分析:等量关系为:快车所走路程-慢车所走路程+480公里=600公里。
解:设x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由题意得,(140-90)x+480=600
50x=120
∴ x=2.4
答:略.
分析:追及问题,画图表示为:
等量关系为:快车的路程=慢车走的路程+480公里。
解:设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由题意得,140x=90x+480
解这个方程,50x=480 ∴ x=9.6
答:略.
分析:追及问题,等量关系为:快车的路程=慢车走的路程+480公里。
解:设快车开出x小时后追上慢车。由题意得,140x=90(x+1)+480
50x=570 解得, x=11.4
答:略.
8. 利润赢亏问题
(1)销售问题中常出现的量有:进价、售价、标价、利润等
(2)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例8.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分析:探究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关键,可直接设出成本为X元
进价
折扣率
标价
优惠价
利润
x元
8折
(1+40%)x元
80%(1+40%)x
15元
等量关系:(利润=折扣后价格—进价)折扣后价格-进价=15
解:设进价为X元,80%X(1+40%)—X=15,X=125
答:略.
9. 储蓄问题
⑴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⑵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例9. 某同学把25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存期为半年。半年后共得本息和252.7元,求银行半年期的年利率是多少?(不计利息税)
分析:等量关系:本息和=本金×(1+利率)
解:设半年期的实际利率为x,
250(1+x)=252.7,
x=0.0108
所以年利率为0.0108×2=0.0216
10、选择设计最优方案问题
例10 有一个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通常情况下,每分钟可以通过9人,一天,王老师到达道口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有3人通过道口,此时,王老师前面还有36人等待通过(假定先到的先过,王老师过道口的时间不计),通过道口后,还需7分钟到达学校,
⑴此时,若绕道而行,要15分钟到达学校,从节省时间考虑,王老师应选择绕道而行还是选择通过拥挤的道口去学校?
⑵若在王老师等人的维持下,几分钟后,持续恢复正常(维持持续期间,每分钟仍有3人通过道口),结果王老师比拥挤的情况下提前了6分钟通过道口,问维持持续的时间是多少?
分析:⑴是一个方案优化问题,需要分别明确两个方案(过道口和绕行)所用的时间;⑵相等关系是:拥挤情况下王老师通过道口所用时间等于维持持续的时间加上维持持续维持好之后前边的人通过所用的时间,还要加上疏通后比原来提前的时间
解:⑴按现在拥挤的情况,王老师要通过道口到达学校所需时间:36÷3+7=19分钟>15分钟,所以从节省时间考虑,王老师应选择绕道去学校。
⑵设维持持续的时间为x分钟,则这个时间内通过道口的有3x人,王老师等人维持好持续后王老师前面还有(36-3x)要过道口,得
,解得x=3,即维持持续的时间为3分钟。
D. 差倍问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1、认真理解题意,判断是和倍问题还是差倍问题。判断“和倍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可以抓住这么几个关键字眼:“和”、“共”、“谁是谁的几倍”等。 判断差倍问题,可以抓住这么几个关键字眼进行判断“比......多......”、“比......少......”; “相差多少”,“谁是谁的几倍”等。
2、确定“1倍量”,或者叫“1倍数”,然后根据倍数关系划出线段图。确定“1倍量”的常用方法是,找关键字,一般情况下是“是”、“比”、“占”、“等于”后面的那个量就是“1倍量”。如果在一个题中,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这些字眼,那么通常我们将那个比较小的量作为“1倍量”。
其原因很简单,人们通常喜欢做加法,不愿意做减法,宁愿做乘法,不愿意做除法。另外在划线段图的时候,一般先划“1倍量 ”,再划其他的量。尽量将已知的条件都表示在线段图上面,这样更直观,便于分析和理解。
3、通过分析,找到与“和”或者“差”相对应的倍数关系。只有找到了一一对应关系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一般“和”对应的是“倍数+1”;“差”对应的是“倍数-1”。这个很重要。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差倍问题,是已知两数的差,以及这两个数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它是应用两数相差多少也就是这两个数相差几倍,从而推出一倍数是多少。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量:差、倍数、大数、小数、1倍数。
主要数量关系式:差÷(倍数-1)=1倍数(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注意:差倍问题解题思路与和倍问题相似,要先确定1倍量,找出两数之差以及差对应的份数,然后用差除以它所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再求出另一个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两个数的差以及份数的差,从而求出一份是多少。
E. 如何理解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
倍数应用题历来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把倍数关系的三类问题割裂开来,孤立的教一类练一类,致使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表现在解题中常见的错误就是见“倍”就乘。
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突破倍数关系问题的一些策略。
解决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做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中,通常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直观的线段图、找比较量和标准量等方法让学生动手、观察、讨论、探索、自主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探索解题方法的能力。
一、了解学生认知起点,适当引导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原有认知进行相应的引导。在学习新知识前,我通常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中,我在黑板上贴出梨和苹果。
梨 △△
苹果 △△△△△△
师: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
生1:梨比苹果少几个?
生2:梨和苹果一共有几个?
生3: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这样的导入环节,虽然没有复杂的情景和繁琐的语言引导,但学生能从图中充分挖掘出数学信息。由此可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水平。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提问还是多样化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不能只为解决某个问题(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存在,毕竟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效的问题。
F. 差倍问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解答差倍问题时,先要求出与两个数的差对应的倍数差。在一般应用题中,它们往往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将它们求出。当题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量时,一般把题中有关数量转化为与标准量之间倍数关系对应的数量。
解答差倍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小数= 差÷(倍数-1)
大数=小数×倍数=小数+差
1、第一步,认真理解题意,判断是和倍问题还是差倍问题。判断“和倍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可以抓住这么几个关键字眼:“和”、“共”、“谁是谁的几倍”等。 判断差倍问题,可以抓住这么几个关键字眼进行判断“比......多......”、“比......少......”; “相差多少”,“谁是谁的几倍”等。
2、第二步,确定“1倍量”,或者叫“1倍数”,然后根据倍数关系划出线段图。确定“1倍量”的常用方法是,找关键字,一般情况下是“是”、“比”、“占”、“等于”后面的那个量就是“1倍量”。如果在一个题中,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这些字眼,那么通常我们将那个比较小的量作为“1倍量”。其原因很简单,人们通常喜欢做加法,不愿意做减法,宁愿做乘法,不愿意做除法。另外在划线段图的时候,一般先划“1倍量 ”,再划其他的量。尽量将已知的条件都表示在线段图上面,这样更直观,便于分析和理解。
3、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到与“和”或者“差”相对应的倍数关系。只有找到了一一对应关系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一般“和”对应的是“倍数+1”;“差”对应的是“倍数-1”。这个很重要。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G. 三年级数学和倍差问题怎么解决 三年级数学和倍差问题解题思路
1、和差问题,是指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基本思路:
由于和差问题中的两个数不相同,因此可以用假设的方法使两个数变成相等的数。首先,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判断应该怎样假设,一般可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相等,然后根据所作的假设,注意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从所给的条件与变化了的数量关系的比较中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正确答案。
解题公式:
较大数=(和+差)÷2
较小数=(和-差)÷2
2、和倍问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基本思路:
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两个数相比,以被比的数为标准,这个被比的数称为一倍数,比的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就是几倍数,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
一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一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一倍数
在解决和倍问题时,先要确定一个数为标准(通常以较小的数为标准),即一倍数,再根据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确定总和相当于一倍数(较小的数)的多少倍,然后求出一倍数(较小的数),再算出其他各数。
解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即较小的数)
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或 较小的数×倍数=较大的数
3、差倍问题,就是已知两数的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基本思路:
差倍问题的解题关键,是确定“1倍数”和“差”是多少。
解题公式:
两数之差÷(倍数-1)=1倍数
H. 和倍,差倍的问题怎么解决四年级
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称之为和倍问题。要想顺利地解答和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可以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在具体解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先求出倍数,再去解答题中提出的问题。
和÷(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或和-1倍数=几倍数
I. 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如果遇到含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该怎么办
短除法简介:短除法是求最大公因数的一种方法,也可用来求最小公倍数。求几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开始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即:先把每个数的因数找出来,然后再找出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后来,使用分解质因数法来分别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