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手脚水肿应如何消肿
浮肿未必都是病
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 、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特发性浮肿 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反应性浮肿 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
体位性浮肿 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经前期浮肿 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他症状可逐渐消退。
药物性浮肿 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㈡ 手脚消肿的方法
发汗消肿法
发汗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张仲景说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所以 ,这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身体上半部肿 ,或先身体上半部肿而后肿及全身 ,并兼见恶寒恶风,发热等表证.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用恰当的发汗方法.
1.辛凉发汗风邪外伤皮毛 ,水邪阻滞肌肤 ,郁滞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发热 ,骨节疼痛 ,自汗出 ,口渴欲饮 ,小便黄赤 ,脉浮大或数.治以越婢加术汤加减 ,辛凉发表 ,疏风清热泄邪 ,兼以培土制水.麻黄 10g ,石膏 20g ,生姜10g ,甘草 10g ,大枣 4枚 ,焦白术 12g,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煎其余各药.若兼见咳嗽 ,则加法半夏 10g,以降逆止咳.
2.辛温发汗风水相激 ,郁于肌腠 ,肺失宣降.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 ,无汗 ,脉浮等.治以香苏饮加减 ,发汗,解表,消肿.香附 10g ,紫苏10g ,陈皮 8g,甘草 6g ,葱白 6g ,生姜 6g.水煎数沸 ,去渣 ,不拘时服.若症见四肢浮肿,发热,恶寒,全身疼痛,发汗,脉浮而兼烦躁者 ,可以大青龙汤和减 ,辛温发汗 ,消肿除烦.麻黄 10g ,桂枝 6g ,炙甘草 6g ,杏仁 10g ,生姜 10g ,大枣 4枚 ,石膏 20g ,先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同煎.
3.助阳发汗风寒外束 ,水邪内停 ,正阳不足.症见肢体浮肿 ,骨节疼痛 ,汗出 ,恶风 ,脉沉.治以麻黄加附子汤加减 ,助阳发汗消肿.麻黄 10g ,制附子 10g ,炙甘草 6g ,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煎服.
利尿消肿法
利尿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洁净府”.张仲景说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水肿侧重于身体下半部 ,或水肿先见于身体下半部而后肿及全身.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利尿方法.
1.化气利尿“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水结膀胱 ,气化不利.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恶寒发热 ,汗出而渴 ,脉浮.治以五苓散加减 ,化气利水.桂枝 10g ,焦白术 12g,茯苓 12g ,泽泻 20g ,猪苓 12g ,共研末 ,以开水冲服 ,或以水煎服.
2.温阳利尿“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邪壅盛 ,肾阳郁阻 ,但关不开 ,聚水为肿.症见肢体浮肿 ,四肢厥冷 ,小便不利 ,小腹胀满 ,脉沉.治以真武汤加减 ,温阳利尿消肿.制附片 10g ,茯苓 10g ,焦白术10g ,生姜 10g ,白芍 10g ,水煎服.
3.甘寒利尿水热结滞 ,壅遏膀胱 ,尿道阻滞.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或滴沥涩痛 ,口干渴 ,脉沉.常以自拟方 ,甘寒利尿消肿.冬瓜皮 20g ,芦根 10g ,白茅根 15g ,石韦 10g,苡薏仁15g ,杏仁 10g ,灯芯草 (或通草 )10g,西瓜翠衣10g ,水煎服.
4.苦寒利尿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 ,暑热内壅.症见肢体肿重 ,小便短少色黄 ,口渴 ,舌红 ,脉数.治以一物瓜蒂汤 ,苦寒利尿消肿.瓜蒂 (甜瓜蒂或丝瓜蒂均可 )20枚 ,水煎服.
逐水消肿法
水邪壅盛 ,凝聚于内 ,三焦不通 ,气化受阻.症见腹部肿大如鼓 ,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脉沉等.治以十枣汤加减 ,峻下逐水消肿.芫花(炒 ),甘遂,大戟各等分 ,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大枣 10枚 ,劈开 ,煎水去渣 ,加药末 2g调服.本药只宜早晨服 ,不宜晚上服.服药后若大小便仍不通 ,待第 2天再服.本方药味峻猛 ,非病实体壮者不可用.若为安全起见 ,可将药末用枣肉捣和为丸用 ;或将药末用醋调成糊状 ,敷于小腹部 ,则更为稳妥.
泻肺消肿法
肺为水之上源 ,主肃降而通水道 ,水邪壅肺 ,上源受阻 ,肃降失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胸部胀满 ,咳嗽 ,喘息等.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泻肺消肿.葶苈子 (炒 ,捣碎 )15g ,大枣 4枚 ,先用水煮大枣 ,去渣 ,加葶苈子煎煮 ,去渣 ,顿服.
祛瘀消肿法
血瘀气滞 ,疏泄失权 ,气化不利 ,久而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口渴 ;妇女月经不利 ,脉沉涩等.治以蒲灰散加味或小调经汤加减 ,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蒲灰散方 :蒲灰 10g ,滑石 5g ,共研为细末 ,以水冲服 , 1日 3次.小调经汤方 :当归 10g ,赤芍 10g,制没药 6g ,琥珀6g ,桂枝 6g ,细辛 3g ,麝香 1g ,水煎服 ,日 3次.
开结消肿法
阴寒之气郁结不解 ,气化不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厥冷 ,腹满 ,心下痞阻 ,肠鸣 ;或身冷骨痛 ,或恶寒 ,或麻痹不仁 ,脉沉等.治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减 ,转运大气 ,开结消肿.桂枝 10g ,生姜 10g ,炙甘草 6g ,大枣 1枚 ,麻黄 6g,细辛 6g ,制附子 10g ,水煎服 , 1日 3次.
使用手指按压睛明穴可以快速消肿
用棉片沾取冰冻的酸奶
把茶包放在冰箱中都可以用来消肿,还可以滋润眼睛呢
㈢ 怎样才能消除手脚浮肿现象
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 、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特发性浮肿 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反应性浮肿 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
体位性浮肿 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经前期浮肿 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他症状可逐渐消退。
药物性浮肿 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给生理性浮肿减“肥”
给浮肿做个小诊断
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如果你遇到了下列“浮肿”的麻烦,不妨对照一下。
表现一:有些中年女性,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脸胖了一圈,眼睑及颜面都有些轻度浮肿,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一天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减轻消退。
诊断:特发性浮肿,或称为血液循环不畅的浮肿。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人身上,这个群族包括了习惯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经常久坐不动的人、平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系统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废水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这种浮肿在起床后活动一会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
表现二:有些人在炎夏高温的情况下,特别是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
诊断:反应性浮肿。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起下肢浮肿,多发于身体肥胖或年龄较大的人。
表现三:有些饮食中习惯于“口重”的人,常常出现下肢浮肿。
诊断:营养不均的浮肿。我们一直在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饮食中盐分过多,而又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你还有什么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表现四: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诊断:体位性浮肿。近年来研究发现,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一些工作上须长时间站或坐的人,如学校的老师、手术室的主刀医师,因重力的关系,血液和水分因回流速度减慢而容易在膝部以下部位出现浮肿。
表现五: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或伴有乳房胀痛、盆腔部沉重感,以及烦躁、易怒、失眠、疲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症状。
诊断:经前期浮肿。这类浮肿多与月经周期变化和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属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时,排尿量增多,浮肿及其他症状就可逐渐消退。
表现六:服用某些药物后,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诊断:药物性浮肿。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导致浮肿。
对浮肿切不可粗心大意,务必及时查明原因。对上述浮肿不必忧心忡忡,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㈣ 如何缓解手脚的水肿
第一,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多吃坚果类的食物,还有青菜水果等,总而言之,就是营养不足导致的,多运动,晚上用温水泡脚。
㈤ 手脚水肿应如何消肿
浮肿未必都是病
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
、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特发性浮肿
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反应性浮肿
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
体位性浮肿
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经前期浮肿
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他症状可逐渐消退。
药物性浮肿
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㈥ 消除水肿的方法
入浴法——巧用洗澡时间,促进水分代谢
浸泡上半身,时间稍微长一点。之后进进出出浴缸数次,先使身体流大量汗,然后在结束洗澡之前,用热水淋浴全身使血管扩张,再用冷水冷却全身,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同时也能预防手脚冰冷。另外,浸泡的同时按摩淋巴结或利用其他能消除水肿的入浴剂,也能达到对等的效果。
㈦ 腿脚浮肿怎么快速消除呢
腿脚浮肿大部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种就是长期站起或走动,第二种就是身体更能出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不难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高度酒冼脚
在每日入睡以前,可以用温水泡脚,等脚洗干净的情况下,再同浓度较高的的酒来擦洗水肿脚面。此刻你能发觉皮肤上边的酒迅速就被消化吸收了。随后就可以舒心睡着了,第二天起来你能发觉肿彻底消了。最好是每晚都那样做,那般实际效果会非常好的。
第二,脚底按摩
MM们在穿了一天的高跟鞋子后面会很胀,特别疼,肿起,类似这类状况能够先把脚先用温小水泡上半小时,洗干净后,将脚擦拭。自身按摩脚底,脚面一部分,尤其是脚掌正中间一部分的涌泉穴(将脚跟踮起来,在脚掌正中间一部分会出现一个凹进来的地区,那便是涌泉穴位置),将脚按摩半小时后才可歇息。每日那样推拿一下不但能清除脚肿还有利于人体别的人体器官的身心健康。
第三泡足
每晚睡前坚持不懈用温开水冼脚半小时,在冼脚的另外要间距的手洗脚先后具有脚底按摩的功效。
第四,垫花盘
每晚在歇息前先用温水泡脚,随后在睡觉的时候找一个物块,能将脚太越高越行。平躺着入眠,第二天显着的觉得到脚肿消了许多 。孕妇很可用那样的方式 。
㈧ 手脚水肿该怎么办
把这份文件打下来,给你当地的中医生看,针对你父亲的具体症状,借鉴开方:
阳水和阴水
有这种说法,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参考资料:从网络知道
㈨ 消除手脚上的水肿怎么办
先要明确原因才能谈治疗的。如果长期站立,例如外科医师做大手术时,交通警察服勤后,站柜营业,或理发师工作完毕时,都会有两侧下肢肿涨的感觉,那是因为静脉回流因长期站立而变差所造成的现象,经充分休息,患部抬高时,这种情况会改善的。事实上有许多疾病都会造成下肢水肿的情形,当有下肢水肿时,首先应自我捡查的是水肿只出现一侧或两侧,如果只有一侧肢体发生水肿,那么因肾脏功能不全所造成的机率就相当低了,因为即是肾脏功能不好,其所产生的尿液无法适当排出,造成水份滞留在体内,其影响多为两侧性的,不会选择性的只使左侧或右侧的下肢水肿。相反地,如果是血管的问题所引发的水肿,就大多发生于患侧,例如深部静脉血栓症,多会患侧的下肢浮肿,而非只有水肿症状,皮肤表面较为潮红,但触摸时,并无局部温度升高的现象。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例如郁血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不够,使得血液多滞留于周边血管,而下肢距离心脏较远,通常最容易引起下肢水肿的情形,这是因为静脉血液滞留,血流便慢,血管内压增加,迫使水份往管外跑而造成的,服用增强心肌收缩的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水肿情形也会获得改善。当肝脏不好时,也会有下肢水肿,例如肝硬化的病人常见的临床表征就是黄脸、大肚子、下肢也水肿,之所以黄脸是因为胆汁滞留,血中胆黄素增加,故而沉积在脸上、皮肤或巩膜上,而肝脏失去功能时,同时也丧失制造白蛋白的能力,白蛋白是维持血管内、外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它缺乏时,血管内的水份便往管外去,组织内的水也向组织间跑,于是水肿便形成了,不论是腹内(腹水),下肢也会有水肿形成。淋巴腺阻塞同样也会造成淋巴液回流不良而形成水肿,例如因为血吸虫侵犯淋巴腺造成阻塞,不但下肢肿大,可胀至正常的3~4倍大,连阴囊也会肿大,所幸这种情形临床上并不多见。另外营养不良、厉害的蛋白质流失,都会使血中白蛋白减少而导致水肿,这种情形严重时甚至造成全身性的水肿,不单仅有下肢水肿而已,在此顺便一提的就是水肿是指水份滞留在组织间,例如下肢水肿时,患部除了肿胀外,皮肤多呈紧绷,亮晶晶的,如果用手触压时,会有皮肤凹陷,有如凹洞,久久才会弹起来。这种情形与一般因外伤引起组织肿胀或发炎引起的浮肿处是不一样的,除了少有凹洞外,触碰时也多有疼痛感。由以上观之,下肢水肿的原因不仅止于肾脏因素,其它如心脏、肝脏、血管循环等功能不佳也都可能引起。当有水肿时除了先观查是单侧或双侧外,应先看看是否合并有尿量减少的情形,然后接受肾功能测试,例如抽血看看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是否正常,超音波看看肾脏的大小,肾皮质的厚度或有效肾血流量,24小时尿量及菊糖廓清率,肾丝球过滤率等测试,如果这些检测正常的话,就应该积极找寻其它可能引起的原因了。一旦是因肾脏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应再看看是何原因,例如慢性肾盂肾炎、肾丝球肾炎、长期两侧性肾结石合并尿路阻塞,或因肾动脉狭窄、肾静脉栓塞、肿瘤等因素引起,然后针对原因予以内外科治疗水肿,才有消除的可能性,千万别自行乱服用利尿剂或其它偏方,以免延误病情,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洗肾度日,平时应多喝水、勿憋尿,有病就请教医师才是。水肿如何治疗?如果是肝、心、肾等器官疾病导致水肿,先治疗原来疾病才是最重要的。有些老人家患有关节炎,知道水肿是因为药物,很害怕“腰子(肾脏)坏掉了”,宁愿忍痛不吃药。医师提醒,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水肿,调整药物或加一点轻剂量的利尿剂就可以改善,不必因噎废食。若是体质性水肿,多半不需要治疗,医师会给予一些生活上建议。比如穿弹性袜、饮食吃得清淡些,因为吃太咸,食物中的钠会让水分滞留体内,睡觉前将小腿抬高。滥用利尿剂或寻偏方,反而造成肾脏负担,代价更大。水肿应该由医师评估检查,找出病因治疗,若是全身水肿,还出现呼吸困难、喘、解不出尿,表示对生命有立即威胁,应该尽速到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