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7旬大爷40年制作了多少传统老秤
7旬大爷40年制作了13万多杆传统老秤。
今年60岁的文志飞,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6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叫卖乡间。23岁时,文志飞来长沙谋生,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太平街立足。40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13万多杆秤,成为长沙城颇有名气的手艺人。
记者踏进文志飞这家很不起眼的小店时,只见老人鼻梁上架着眼镜,正在埋头给一杆杆秤镶铜星。老人手里拿着一把刀和一段细铜丝,先将铜丝插入秤星孔,然后用刀将铜丝割断,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不多一会儿,一颗颗闪着暗光的铜星就镶在了秤杆上。
老人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0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1)最简单的老秤制作方法扩展阅读:
对于现今电子秤大行其道,杆秤渐渐隐退的现状,文志飞老人对此并不觉得遗憾。他说,当年他刚到太平街时,这里还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铺,可如今只剩他一家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很低,为了维持经营,他的店里也卖起了电子秤。相比之下,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更让他担心。老人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❷ 老秤怎么手工制做
首选你要准备一组砝码,最大的一个应该是你制作的秤的最大的刻度,在秤盘里没有重物时,把秤砣在秤杆上移动到恰好秤杆水平为止(大体上如此,专门制作衡器的可不是这样做的啊)刻上刻度;接着把最大的砝码在秤上称一下,然后把秤砣移动到恰好秤杆水平为止,刻上刻度。如此你可以把在最大量程范围内的所有刻度都刻上。另外你也可以用均匀分割秤杆上0刻度和最大刻度的方法来确定其他刻度的位置。
(1)
选取枣木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2)
把铁皮剪成圆形制成秤盘,用细绳在圆盘四周绑好吊起。(3)
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钻上一个洞,把圆盘挂上。(4)把秤杆、圆盘、秤砣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在重心上钻上小洞,挂上绳子作为提纽。(5)
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6)
放上最大的砝码(例500克),找出最大砝码平衡时秤砣的位置,此处即为该称的最大称量值。(7)
在零刻度线到最大称量值位置之间平均画上20个刻度,每一刻度即为5钱~半两。
❸ 长沙7旬大爷制作传统老秤40年,这种秤好用吗
说实话,这种称应该是可以用,但不是很好用。因为人们现在都已经习惯用电子秤,对于这种传统老秤没用过,估计会不是很习惯。
如何让优秀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传统工艺体现并呼唤“工匠精神”。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都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并且传统工艺追求精雕细琢,这些正是近年来所提倡“工匠精神”体现,精美的传统工艺与质量粗糙的快速消费品形成对比,可以获得消费者目光。二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振兴传统工艺,就一定要让它适应和影响现实生活,而不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现代创意和设计,将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工艺,并推动其持续发展,让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让传统工艺文化融入生活中,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之中,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升级。三是要促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如何走向现代化?促进其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关键。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传统工艺不仅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学习继承,也需要融入现代市场意识,通过创新提升其文化创意附加值。民间传统工艺要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❹ 7旬大爷制作传统老秤40年,传统手工艺品,我们应该保留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有很多高科技的物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为我们便利了生活,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生活当中的负担,但同时也有很多的老物件,被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而有些老物件的制作工艺,以及这些老物件都是一些时代的印记,也会给人留下一定的历史痕迹,因此这些老物件就现在来看,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对于一些老物件,我们应当去保留和珍惜,而不是快速的淘汰。
在事情当中我们了解到这位老人声称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想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于中国传统的一些手艺活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我认为是值得敬佩的,如果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于一些手艺活比较感兴趣的话也应当去学习一些中国古老的手艺,能够将中国的一些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不要让这些手艺活逐渐的丢掉。
❺ 老秤的司马厘等
很小的秤,即司马秤,粤语俗称厘等,就是我国历史上专门用来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它通常用象牙或坚硬的名贵木料作秤杆,用最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而且都镶嵌在精致的盒子里面。客家有句谚语:“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 从中可见司马秤在百姓心目中是十分珍贵的器物。
贵重金银,长白山的千年人参,鹿茸花胶,价值连城,这些货品在商贾交易时重量可不能有丝毫偏差。200年前,没有高科技的电子秤,但十三行的粤商就已拥有精密的司马秤去称量。
“司马秤是西关商业文化的一个象征。”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广州大商巨贾们使用过的司马秤。他说,司马秤讲求的不仅是精确,也要求其与称量的货物必须“门当户对”。“称鹿茸、人参、虫草这些最好的药材,司马秤自然也要用最好的,这才有大户的气派。”
司马秤中,明清时代的居多,托盘、秤盒等大都经过精雕细琢,许多司马秤用象牙或珍贵木材乌梅等制成,其中最细小的秤,直径仅0.3厘米,长度也只有10厘米,司马秤的1斤约为1.2市斤。“清代粤商的司马秤,制作用料是全国最顶尖的。”司马秤的制作用料主要体现在秤杆上,按照价值依次可分为象牙秤、象骨秤、红木秤和竹秤等品种,其中前两种价格很高,甚至贵过其称量的金银珠宝和药材,一般的商家用不起,多为干隆、嘉庆年间十三行的大型商行、药铺拥有,一般商人使用最普遍的还是红木秤和竹秤。
❻ 老秤怎么手工制做
首选你要准备一组砝码,最大的一个应该是你制作的秤的最大的刻度,在秤盘里没有重物时,把秤砣在秤杆上移动到恰好秤杆水平为止(大体上如此,专门制作衡器的可不是这样做的啊)刻上刻度;接着把最大的砝码在秤上称一下,然后把秤砣移动到恰好秤杆水平为止,刻上刻度。如此你可以把在最大量程范围内的所有刻度都刻上。另外你也可以用均匀分割秤杆上0刻度和最大刻度的方法来确定其他刻度的位置。 (1) 选取枣木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2) 把铁皮剪成圆形制成秤盘,用细绳在圆盘四周绑好吊起。(3) 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钻上一个洞,把圆盘挂上。(4)把秤杆、圆盘、秤砣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在重心上钻上小洞,挂上绳子作为提纽。(5) 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6) 放上最大的砝码(例500克),找出最大砝码平衡时秤砣的位置,此处即为该称的最大称量值。(7) 在零刻度线到最大称量值位置之间平均画上20个刻度,每一刻度即为5钱~半两。
❼ 7旬大爷制作传统老秤40年,200年前体重秤长什么样
宝应县射阳湖镇的臧陈古街曾是一条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集镇。这里存留着射阳湖人太多的回忆,同时也保留有许多当地传承许久的传统工艺。老匠人严正东就从事着其中之一,已近古稀的他,大半辈子都在干着一件“公平事”—制作传统杆秤,一干就是40年。
最让严正东感到遗憾的是自己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花时费力做出来的这杆秤,只能卖20元到70元不等。而且如今杆秤被电子秤取代,一年总共才做上十来根,根本卖不出多少杆秤,没有人稀罕这玩意儿。我儿子也不愿学这门手艺,我怕以后没有多少人会这门手艺咯!”
❽ 70岁老人制作传统老秤40年,200年前的秤是怎样的
70岁老人制作传统老秤40年,200年前的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而成的简易衡器,是利用木制的秤杆与金属秤砣制成的衡量物体重量的一种仪器,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仪器已经很少见了。
文志飞的小店并不起眼,小小的一间房子,但是里面的摆设却很整洁,这是长沙最后的一家制秤店,当被问及杆秤被淘汰一事的时候,文志飞自己表示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他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是关于制秤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人能够将他的手艺传承下去,他不希望杆秤就这样销声匿迹。
❾ 七旬大爷制作传统老秤40年,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应德印
❿ 7旬大爷制作传统老秤40年,你知道老称吗
中国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在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具体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除这十三颗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颗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秤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秤开始普及,但手工秤由于携带方便,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手工秤适合于一些流动的商贩,现在购买手工秤的主要是一些农村的小商贩。随着西塘旅游的发展,游客购秤有所增加。许多人在乔迁和结婚时也会购置手工秤,以讨一好口彩。
现如今,老秤的存在已不单单是它本身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