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D甘露糖检测方法

D甘露糖检测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6 01:32:48

Ⅰ 求甘露寡糖检测方法

根据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在流动相和液相色谱柱的固定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将样品注入液相色谱柱,用H2O做流动相,糖类分子流出后,经示差检测器检测,用外标法定量。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符合GB/T6682中规定的一级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试验中所用制品按GB/T 603的规定制备。

盐酸:37%。

乙腈:色谱纯

氢氧化钠:40%。

葡萄糖和甘露糖混合标液(1000mg/L):分别称取葡萄糖和甘露糖各0.100g,用纯水定容100mL后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仪器:水浴锅、漩涡混合器、电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高压液相色谱仪、带示差检测

器。


分析步骤

样品处理

精确称取1.000g(准确至0.0002g)样品放入一个20mL的耐热玻璃制的带螺帽的小试管中,加入7.5mL盐酸(37%),小心的将小瓶盖近后用漩涡混合器混合,得到均一的悬浮液。将小瓶放入30℃水浴中处理45min,每15min用漩涡混合器震荡混合一次。然后将悬浮物定量的转移到200mL杜氏瓶中(同时用约70-80mL的水洗涤后倒入瓶中),将瓶子放入高压灭菌锅121℃处理60min。完成后马上冷却,将溶液调pH到6-7,然后定容至200mL。使用0.45微米孔径的醋酸纤维素膜过滤备用。


测定

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

1、色谱柱:Hyper REZ XP Carbohydrate Ca++,长300mm,内径7.7mm,粒径8μm;

2、柱温:70℃;

3、流动相:H2O,用前过0.22μm滤膜;

4、流速:0.6 ml/min;

5、进样体积:40μl;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吸取甘露糖/葡萄糖标液12.5、25.0、37.5mL到50mL容量瓶中,用高纯水定容到刻度,得到甘露糖、葡萄糖各为250、500、750、1000mg/L的混合标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准确进样40μl,得到色谱峰面积和标准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回归方程,绘制标准曲线。


样品的测定

在同样的色谱条件下,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记录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锋面积。用糖标样色谱峰的峰面积来定量,计算出样品中葡萄糖、甘露糖的含量。


结果计算与表示

结果计算

试样中β-葡聚糖或甘露寡糖含量X以质量分数(%)表示,按式(A.1)计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A.1)式中:

A——根据样品溶液的峰面积,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样品溶液的葡萄糖或甘露糖的含量,单

位为毫克每升(mg/L);

m——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

0.2——样品处理定容的体积,单位为升(L);

0.9——将葡萄糖或甘露糖换算成β-葡聚糖或甘露寡糖的系数。


结果表示

每个试样取两个平行样进行测定,以其算术平均值为结果,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重复性

在重复条件下或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的10%

Ⅱ 离子交换纯化多糖使用什么方法检测收集

离子交换纯化多糖使用什么方法检测收集
鉴定多糖(参考资料):
1.苯酚-硫酸法 需要多糖的纯品和特定的酶
2.蒽酮-硫酸法 多糖在浓硫酸水合产生的高温下迅速水解,产生单糖,单糖在强酸条件下与苯酚反应生成橙色衍生物。在波长490nm左右处和一定浓度范围内,该衍生物的吸收值与单糖浓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所用的单糖对照品尽量采用与其多糖组成一致或为含量较高的单糖,这样测得的值较准确。
3.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 在碱性条件下显色,较准确测定还原糖与总糖的含量从而求出多糖的含量,可消除还原性杂质的干扰。

多糖的分离纯化
在多糖提取物中,常会有无机盐、蛋白质、色素及小分子物质等杂质,必须分别除去.一般是先脱除非多糖组分,再对多糖组分进行分级.
2.1 除蛋白:除蛋白质时一般选择能使蛋白质沉淀而不使多糖沉淀的试剂来处理,如酚、三氯乙酸、鞣酸等。但必须处理时间短,温度低,避免多糖降解。Sevage法(氯仿:戊醇/丁醇=4:1)和三氟三氯乙烷法在避免降解上有较好效果但要达到除尽游离蛋白质的目的仍需反复处理。如能加入蛋白质水解酶,使蛋白质大分子进行一定程度的降解,再用Sevage法处理,一般效果更好。
为了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也可采用反复冻融的方法除蛋白,将多糖液浓缩后,一20℃室温反复冻融7~8次,离心除去蛋白质。另外,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用氢氧化钙饱和液调pH10~pH11可除去偏碱性的蛋白质,然后再用硫酸调pH5~pH6,可除去偏酸性的蛋白质。冻融和等电点沉淀除蛋白质操作简单,但多糖液里往往有低浓度的蛋白质残留,应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2.2 脱色:植物多糖提取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而使其颜色较深,可用吸附剂(纤维素、硅藻土、活性炭等)、离子交换柱(DEAE一纤维素)、氧化剂(H2O2)等脱除。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在进行当归多糖的提取时只向多糖液中加入了0.1%左右的活性炭,煮沸后滤过即完成了脱色操作。此法成本低廉,适合工业化生产。
2.3 除小分子杂质
小分子杂质如低聚寡糖的残留往往影响多糖的生物活性,需要进一步脱除,提高纯度。传统的方法是透析法,该法操作简单、技术成熟,但周期长,往往需要2一3天,常温下操作有可能造成多糖的霉变,必要时需加入少量防腐剂或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纤维滤器透析法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利用不同孔径的膜使大小不同的分子分级,这种方式可缩短生产周期,而且条件温和,无疑是多糖脱除杂质的一条新途径。
2.4 多糖的分级纯化
采用一般方法提取的多糖通常是多糖的混合物,分级的方法可达到纯化的目的.可按溶解性不同进行分级、按分子大小和形状分级(如分级沉淀、超滤、分子筛、层析等),也可按分子所带基团的性质分级.
2.4.1按溶解性不同分离
2.4.1.1分步沉淀法
分步沉淀法是根据不同多糖在不同浓度低级醇、酮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性质,从小到大按比例加入甲醇或乙醇或丙酮进行分步沉淀.
2.4.1.2 盐析法
盐析法是根据不同多糖在不同盐浓度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盐析剂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铵等,其中以硫酸铵最佳。
2.4.2 按电离性质不同分离
2.4.2.1季胺盐沉淀法
季胺氢氧化物是一类乳化剂,能与酸性多糖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季铵络合物,此络合物在低离子强度的水溶液中不溶解而产生沉淀。若提高多糖液pH值或加入硼砂缓冲液,也可使中性多糖沉淀分离。常用季铵盐有十六烷基三甲基季铵盐的溴化物及其氢氧化物和十六烷基吡啶。
2.4.3 柱层析法
2.4.3.1凝胶柱层析法
凝胶柱层析法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和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洗脱剂,从而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不适宜粘多糖的分离。
2.4.3.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柱层析法
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柱层析法常用的交换剂为DEAE一纤维素和ECTEOLA一纤维素,分类硼砂型和碱型两种,洗脱剂可用不同浓度碱溶液、硼砂溶液、盐溶液,其优点可吸附杂质、纯化多糖,并适用于分离各种酸性、中性多糖和粘多糖。如百合多糖、北沙参多糖、太子参多糖等。
2.4.3.3 活性炭柱层析法
活性炭吸附量大、效率高,是分离水溶性物质的常用吸附剂。柱层析时活性炭中常拌入等量的硅藻土作稀释剂,以增加溶液的流速。糖溶液上柱后先用水洗脱无机盐、单糖等再依次增加乙醇浓度进行洗脱。
2.4.3.4 离子交换柱层析和普通凝胶柱层析联用法
有些植物的多糖成分复杂, 除中性多糖外,还含有糖醛酸等,因此往往两种不同性质的色谱柱联用才能得到单一多糖组分。
2.4.3.5 三种层析柱联用
采用离子交换葡聚糖凝胶柱、丙烯葡聚糖凝胶柱和葡聚糖凝胶柱三者联用,即先进行DEAE—SephadexA柱层析,用蒸馏水洗脱。水洗组分进一步用SephacrylS柱层析,得到主要组分再用SephadexG一100柱层析,有时会有较高的得率。
三、多糖的纯度鉴定
经过分级纯化的多糖在测定结构前须进行纯度鉴定.而且多糖的纯度不能用通常化合物的纯度标准来衡量,因为即便是多糖纯品,其微观也并不均一,仅代表相似链长的多糖分子的平均分布,通常所谓的多糖纯品也只是一定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多糖的均一组分.目前常用于多糖纯度的鉴定方法有:高效液相、 凝胶层析法、电泳法、色谱法、旋光度法等.

多糖的单糖组分的鉴定称取多糖粗品8 mg,用2 mL浓度为1 mol/L硫酸100*C水解6 h。饱和Ba(OH)2中和至中性,抽滤,取滤液,浓缩,毛细管点样,薄层层析法分析。采用硅胶G板105"(2活化2 h后使用。标准糖分别为D一半乳糖,D一葡萄糖,D一甘露糖,L一山梨糖、L一阿拉伯糖。展开剂为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4:1:5)(体积比)。用AgNO3一NaOH 溶液显色。

Ⅲ β-甘露聚糖的结构及其水解所需的酶

软木的主要半纤维素半乳葡甘露聚糖以两种形式出现,两者的半乳糖含量不同(Timell,1967)。在低半乳糖形式,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的比率大约为0.1:1:4;而在高半乳糖形式,其比率是1:1:3。两种类型半乳葡甘露聚糖的骨架都是由β-1,4连接的随机分布的D-吡喃甘露糖基和D-吡喃葡糖基残基构建的。a-D-吡喃半乳糖基残基通过a-1,6连键与骨架中的D-吡喃甘露糖基残基相连。骨架中的大概每四个吡喃己糖基在位置2或3部分乙酰化。乙酰基基团的迁移与木聚糖的情况类似,因此很难测定它们在天然多聚体中的实际分布。硬木仅仅包含一些葡甘露聚糖。有几个结构变种的葡甘露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也出现在几个一年生植物中,特别是在种子、块茎和鳞茎中(Aspinall,1959;Mccleary,1979)。

10.5.2.1 内切-β-甘露聚糖酶

内切-β-甘露聚糖酶是水解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葡甘露聚糖和半乳葡甘露聚糖中β-1,4-糖苷键的酶。因为除了甘露糖单元,葡甘露聚糖和半乳葡甘露聚糖在多聚体的骨架中还包含葡萄糖单元,它们也可能被特异性的内切糖苷酶(内切-β-葡苷露聚糖酶)水解,此酶对甘露聚糖骨架的多聚体不起作用,因此不能称作甘露聚糖酶。

对不同木霉种属的甘露聚糖酶的研究相比木聚糖酶的研究要少得多,仅有关于哈茨木霉E58和里氏木霉 Rut C-30的报道。一方面,两个种属都产生多个形式的甘露聚糖酶(Torrie et al.,1990;Stalbrand et al.,1993)。当用纤维素或不同的甘露聚糖作为碳源时木霉能够产生甘露聚糖酶。哈茨木霉在半乳甘露聚糖与在纤维素上产生的甘露聚糖酶活性数量几乎相同,但是在半乳甘露聚糖上的甘露聚糖酶的比活明显较高。另一方面,发现里氏木霉在有纤维素时产生的甘露聚糖酶活性比在有半乳甘露聚糖时高(Arisan-Atac et al.,1993)。然而,真菌在半乳甘露聚糖上长得不好,而且在纤维素和在半乳甘露聚糖上产生的单位生物量的甘露聚糖酶数量相似。甘露二糖或甘露糖的甘露聚糖酶诱导合成还没有被观察到(Torrie et al.,1990;Arisan-Atac et al.,1993)。

被纯化并详细研究的唯一木霉甘露聚糖酶来自里氏木霉Rut C-30(Arisan-Atac et al.,1993;Stalbrand et al.,1993)。在培养滤液中至少能检测到五个具有甘露聚糖酶活性的酶形式。等电点为4.6和5.4的两个主要的酶形式已经被纯化和表征。它们的分子量稍微有些差异,分别为51kDa和53kDa(Stalbrand et al.,1995)。另外两种甘露聚糖酶的蛋白质性质非常相似。氨基酸比较和N-末端氨基酸序列似乎也相同。Arisan-Atac等(1993)纯化的甘露聚糖酶的pI值为5.2,分子量为46kDa,极有可能与Stalbrand等(1993)分离的pI为5.2的酶相同。

里氏木霉编码甘露聚糖酶的基因man1最近被分离并在酿酒酵母中表达。研究发现里氏木霉pI4.6和pI5.4两种纯化形式的甘露聚糖酶,以及其他形式的甘露聚糖酶,可能是man1基因编码的。与此一致的是,里氏木霉基因组中man1 基因的缺失使得甘露聚糖酶活性降低到亲本菌株的10%以下。不同甘露聚糖酶形式的产生,至少部分是由于翻译后修饰(例如脱氨基等)造成的。

基于基因序列,发现里氏木霉甘露聚糖酶有与几个纤维素酶相似的结构域:一个催化结构域和被连接肽隔开的CBD。该酶也强烈地与纤维素结合,但是没有检测到与甘露聚糖的特异性结合。然而,该酶没有任何纤维素水解活性。基于疏水簇分析,甘露聚糖酶(MAN I)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5。该家族包含几个纤维素酶及来自Streptomyces lividan,Caldo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和Aspergillus aculeatus的三个其他甘露聚糖酶(Suurnakki et al.,1993;Suurnakki et al.,1996)。Aspergillus aculeatus甘露聚糖酶与里氏木霉甘露聚糖酶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70%),但是它不含CBD。两个细菌甘露聚糖酶似乎彼此比与真菌甘露聚糖酶的关系更近,因此表明细菌和真菌的酶的活性可能不同。在里氏木霉甘露聚糖序列中也发现了家族5 聚糖酶催化残基的两个谷氨酸残基(Primalco Biotec,Finland,unpublished results)。

10.5.2.2 甘露聚糖水解中的附属酶

(1)β-甘露糖苷酶和β-葡糖苷酶。有报道指出,里氏木霉仅产生量非常低的胞内β-甘露糖苷酶,推测这可能是真菌在甘露聚糖上生长慢的原因(Arisan-Atac et al.,1993)。之后并没有研究纯化或进一步研究木霉β-甘露糖苷酶。可能甚至是真菌不产生任何特异性β-甘露糖苷酶,而且用P-硝基苯-D-吡喃甘露糖苷做底物测定的活性是由于与a-呋喃阿拉伯糖苷酶的β-木糖苷酶活性类似的其他外切葡聚糖酶的假活性。在真菌中也可能出现β-甘露糖苷酶但多为胞内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纤维素酶的生物合成,与二葡糖苷酶透过酶类似的质膜束缚运输系统能够把甘露聚糖片段运输到细胞内(Kubicek et al.,1993)。

已知里氏木霉至少产生两种β-葡糖苷酶(Barnett et al.,1991;Chen et al.,1992)。目前尚未研究这些酶对葡甘露寡糖的水解活性,但是用于水解实验的其他生物的β-葡糖苷酶能够从这些寡糖的非还原末端去除吡喃葡糖基残基(Takahashi et al.,1984)。目前,还不确定参与纤维素降解的β-葡糖苷酶是否参与半乳葡甘露聚糖的降解。

(2)a-半乳糖苷酶。在酵母中建立的里氏木霉表达文库的筛选证明里氏木霉至少产生三个a-半乳糖苷酶。三个酶的基因(agl1,agl2和agl3)都已得到分离和表征。为了研究它们的催化活性,在酵母中产生了对应的三种酶(AGL I,AGLII和AGL III)(Margolles-Clark et al.,1996c)。

AGL I是三个酶中对多聚半乳甘露聚糖活性最高的。然而AGL I的水解程度相当低,甘露聚糖酶的存在明显提高了其活性,而添加β-甘露糖苷酶则没有多大效果。目前已经纯化了在酿酒酵母中产生的里氏木霉a-半乳糖苷酶,也有两个关于直接来自真菌培养液的里氏木霉a-半乳糖苷酶的纯化的报道(Zeilinger et al.,1993;Kachurin et al.,1995)。报道指出,这些a-半乳糖苷酶的分子量和等电点非常类似,分别为50kDa和54kDa与5.2和5.25,表明这些数据定义的是同一个酶。根据分子量和水解特性,纯化的酶与AGL I相同(Zeilinger et al.,1993;Margolles-Clark et al.,1996d)。AGL I的P-硝基苯-a-D-半乳糖苷活性能够被半乳糖竞争性抑制。

另一个a-半乳糖苷酶AGL II对多聚底物几乎没有活性,但是与甘露聚糖酶表现协同作用,而且添加β-甘露糖苷酶后水解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反应中添加甘露聚糖酶和β-甘露糖苷酶时,AGL Ⅲ的活性也被加强。然而,AGL Ⅲ的水解程度比从AGL Ⅱ获得水解程度低得多(Margolles-Clark et al.,1996e)。AGL Ⅱ和AGL Ⅲ与β-甘露糖苷酶的明显协同作用表明,他们优先选择在寡糖的非还原末端的甘露糖单元中携带半乳糖取代基的小寡糖做底物。AGL Ⅲ对p-硝基苯-a-D-吡喃半乳糖苷比对蜜二糖(Gala1-6Glc)的活性低。这能解释为什么当P-硝基苯-a-D-吡喃半乳糖苷做底物时在里氏木霉Rut C-30 培养滤液中没有发现该酶,尽管基因agl3似乎表达很好(Margolles-Clark et al.,1996e)。另外,agl2基因似乎表达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AGL Ⅲ没有先被分离。Zeilinger等(1993)报道了在里氏木霉培养滤液中除了主要的半乳糖苷外,次要的a-半乳糖苷酶AGL Ⅰ的存在。

一方面,根据推断的AGL Ⅰ和AGL Ⅲ的氨基酸序列,它们属于包含植物、动物、酵母和丝状真菌源a-半乳糖苷酶的糖基水解酶家族27。另一方面,AGLⅡ与家族36的细菌a-半乳糖苷酶相似,因此是有报道的与相应原核酶表现相似性的第一个真核a-半乳糖苷酶。AGL Ⅲ在N-末端携带在家族27的其他酶中没有发现的230个额外的氨基酸。这个额外区域对催化活性似乎不重要,因此很可能是另一个与目前所描述的任何多糖结合结构域不相同的功能结构域。最近报道里氏木霉AGL Ⅰ的活性位点包含一个催化上重要的甲硫氨酸(Kachurin et al.,1995)。

(3)乙酰葡甘露聚糖酯酶。里氏木霉培养滤液的半乳葡甘露聚糖的去糖基化不如葡糖醛酸木聚糖酶的去糖基化有效,而且尚未从任何木霉分离到特异性乙酰葡甘露聚糖酯酶(Tenkanen et al.,1993)。能够从木糖寡糖释放乙酰基侧基的里氏木霉乙酰基酯酶(AE),也能够作用于乙酰基化的甘露糖寡糖。有研究已经报道了裂褶霉(Schiozophyllum com-mune)乙酰基木聚糖酯酶的相似特性(Biely et al.,1996)。类似葡糖醛酸木聚糖的去糖基化中乙酰基木聚糖酯酶的行为,也发现AE在乙酰基化的半乳葡甘露聚糖的水解中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乙酰基葡甘露聚糖酯酶协同起作用,认为观察到的协同性至少部分是由于位于半乳糖侧基附近的可能易接近乙酰基酯酶但不易接近乙酰基葡甘露聚糖酯酶的乙酰基基团的去除(Tenkanen,1995)。

Ⅳ 什么是甘露糖

甘露糖
mannose

一种单糖。分子式C5H11O5CHO。为多种多糖的组成成分。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植物果皮中,如柑橘皮中,桃、苹果等水果中有少量游离的甘露糖,象牙棕榈子、酵母、红藻、血清球蛋白、卵类粘蛋白和结核杆菌中含有D-甘露糖的聚糖。

甘露糖为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味甜带苦。+29.3°(水);β型的熔点 132℃(分解),-17°→+14.6°(水)。溶于水,微溶于乙醇。D-甘露糖与氯化钙容易形成结晶化合物C6H12O6·CaCl2·4H2O,并显示复杂的变旋光作用。D-甘露糖可被酵母发酵。

D-甘露糖可由富含D-甘露糖的聚糖(象牙棕榈子、酵母甘露聚糖等)水解制备。也可由D-甘露醇(海带制碘工业的副产品)在亚铁离子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合成。也可由D-葡萄糖差向异构化,或由D-阿拉伯糖增长碳链等方法制备。

有图片

Ⅳ 求助甘露糖含量检测方法步骤

糖的测定方法
一般有四种方法:
1、 直接滴定法。

原理为 糖还原天蓝色的氢氧化铜为红色的氧化亚铜。缺点: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能对糖的测定造成影响。

2、 高锰酸钾滴定法。

所用原理同直接滴定法。缺点: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能对糖的测定造成影响,过程较为复杂,误差大。

3、硫酸苯酚法。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的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缺点:如果水样呈橙红色(大部分水样为黄色),会对比色法造成较大的干扰。

4、蒽酮法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测定。

缺点:,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

综合比较;采用蒽酮法能将最为准确地测定尾水中糖的含量。

(一) 直接滴定法

Ⅰ、原理

v 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标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石酸钾钠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待二价铜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做指示剂,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根据样品溶液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量。

Ⅱ、仪器和试剂
1.仪器
酸式滴定管,可调电炉(带石棉板),250ml容量瓶。
2.试剂

1. 盐酸。

2.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3. 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与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内。

4. 乙酸锌溶液:称取21.9 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5. 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6. 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0g经过96℃±2℃干燥2h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000L。此溶液相当于1mg/ml葡萄糖(注:加盐酸的目的是防腐,标准溶液也可用饱和苯甲酸溶液配制)。

7. 果糖标准溶液:按⑹操作,配制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mg的果糖。

8. 乳糖标准溶液:按⑹操作,配制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mg的乳糖。

9. 转化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26g纯蔗糖,用100ml水溶解,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5ml盐酸(1+1),在68℃~70℃水浴中加热15min,放置至室温定容至1000ml,每ml标准溶液相当于1.0mg转化糖。

Ⅲ、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⑴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2.50~5.00g固体样品(吸取25~50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摇匀。边摇边慢慢加入5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氢化钾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 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意: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

⑵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⑶ 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10.00~20.00g样品,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200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沉淀。吸取200ml上清液于另一250ml容量瓶中,慢慢加入5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氢化钾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沉淀,静置30 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

⑷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100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注意:样品中稀释的还原糖最终浓度应接近于葡萄糖标准液的浓度。)

2. 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注意:甲液与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应将甲液加入乙液,使开始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重溶),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 ml葡萄糖标准溶液或其他还原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或其他还原糖标准溶液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 ml(甲、乙液各5 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或其他还原糖的质量(mg)。(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3. 样品溶液预测: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控制在2 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并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溶液颜色变浅时,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褪去,出现亮黄色为终点。如果样品液颜色较深,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注意:如果滴定液的颜色变浅后复又变深,说明滴定过量,需重新滴定。) 当试样溶液中还原糖浓度过高时应适当稀释,再进行正式测定,使每次滴定消耗试样溶液的体积控制在与标定碱性酒石酸酮溶液时所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的体积相近,约在10ml左右。当浓度过低时则采取直接加入10ml样品溶液,免去加水10ml,再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体积与标定时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体积之差相当于10ml试样溶液中所含还原糖的量。

4. 样品溶液测定: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在2 min内加热至沸,快速从滴定管中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 ml的样品溶液,然后趁沸继续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终点。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两至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5. 计算
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按下式计算。
X=〔A/(m×V/250×1000)〕×100
式中:X--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单位 g/100g;
A—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甲、乙液各半)相当于某种还原糖的质量,单位 mg;
m--样品质量,单位 g;
V--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单位 ml;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注意:

滴定结束,锥形瓶离开热源后,由于空气中氧的氧化,使溶液又重新变蓝,此时不应再滴定。

(二)高锰酸钾滴定法

v 原理 将样液与一定量过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反应,还原糖将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经过滤,得到氧化亚铜沉淀,加入过量的酸性硫酸铁溶液将其氧化溶解,而三价铁盐被定量地还原为亚铁盐,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所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溶液消耗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量,再从检索表中查出氧化亚铜量相当的还原糖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含量。

(三)硫酸苯酚法

Ⅰ、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的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然后与苯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再以比色法测定。

Ⅱ、试剂

1. 浓硫酸:分析纯,95.5%

2. 80%苯酚:80克苯酚(分析纯重蒸馏试剂)加20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避光长期储存。

3. 6%苯酚:临用前以80%苯酚配制。(每次测定均需现配)

4. 标准葡聚糖(Dextran,瑞典Pharmacia),或分析纯葡萄糖。

5. 15%三氯乙酸(15%TCA):15克TCA加8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长期储存。

6. 5%三氯乙酸(5%TCA):25克TCA加47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长期储存。

7. 6mol/L 氢氧化钠:120克分析纯氢氧化钠溶于500ml水。

8. 6mol/L 盐酸

Ⅲ、操作。

1.制作标准曲线:准确称取标准葡聚糖(或葡萄糖)20mg于5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分别吸取0.4、0.6、0.8、1.0、1.2、1.4、1.6及1.8ml,各以蒸馏水补至2.0ml,然后加入6%苯酚1.0ml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以2.0ml水按同样显色操作为空白,横坐标为多糖微克数,纵坐标为光密度值,得标准曲线。

2.样品含量测定:

①取样品1克(湿样)加1ml 15%TCA溶液研磨,再加少许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于10毫升离心管中,再加少许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重复3次。最后一次将残渣一起到入离心管。注意:总的溶液不要超出10毫升。(既不要超出离心管的容量)。

②离心,转速3000转/分钟,共三次。第一次15分钟,取上清液。后两次各5分钟取上清液到25毫升锥形比色管中。最后滤液保持18毫升左右。(测肝胰腺样品时,每次取上清液时应过滤。因为其脂肪含量大容易夹带残渣。)

③水浴,在向比色管中加入2毫升6mol/L 盐酸之后摇匀,在96℃水浴锅中水浴2小时。

④定容取样。水浴后,用流水冷却后加入2毫升6mol/L 氢氧化钠摇匀。定容至25毫升的容量瓶中。吸取0.2 ml的样品液,以蒸馏补至2.0ml,然后加入6%苯酚1.0ml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每次测定取双样对照。以标准曲线计算多糖含量。

Ⅳ、注意

(1)此法简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对每种糖仅制作一条标准曲线,颜色持久。

(2)制作标准线宜用相应的标准多糖,如用葡萄糖,应以校正系数0.9校正μg数。

(3)对杂多糖,分析结果可根据各单糖的组成比及主要组分单糖的标准曲线的校正系数加以校正计算。

(4)测定时根据光密度值确定取样的量。光密度值最好在0.1——0.3之间。比如:小于0.1之下可以考虑取样品时取2克,仍取0.2ml样品液,如大于0.3可以减半取0.1ml的样品液测定。

(四)蒽酮法

Ⅰ、实验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和己糖,而且可以测所有的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Ⅱ、试剂:

蒽酮试剂,0.20 g蒽酮溶入100 mL 95%浓硫酸中,冰箱保存;

Ⅲ、方法:

样品2.0 mL加5.0 mL蒽酮试剂,混匀,然后水浴煮沸1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水样中糖的浓度。(标线以葡萄糖为标样)

Ⅵ D-甘露糖醇的使用方法

1. EEC规定不得作为婴幼儿特殊强化食品。可用于糖果、冰淇淋和胶姆糖。
2. FDA(21CFR §180.25):薄荷糖98%;硬糖5%;止咳糖5%;胶姆糖31%;软糖40%;蜜饯和冰霜8%;未标准化果酱和果冻15%;其他食品2.5%。
3. 在日本,规定只准用于胶姆糖和饴糖类制品的防粘。

如何鉴别甘露糖,麦芽糖和乳糖

从化学观点说:麦芽糖(Maltose,or Malt Sugar)是一个化学名词,属双糖(二糖)类。它是白色针状结晶。而常见的麦芽糖是没有结晶,而且在烹调时由于加入了蔗糖,令白色的麦芽糖亦转至为金黄色,增加了它的色香味。麦芽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是还原性糖.(2)水解反应: 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
麦芽糖分子结构中有醛基,是具有还原性是一种还原糖。因此可以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也可以与新制碱性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
二。无色或白色晶体,粗制者呈稠厚糖浆状。一分子水的结晶麦芽糖102~103℃熔融并分解。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还原性二糖,有醛基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班氏试剂(用硫酸铜、碳酸钠或苛性钠、柠檬酸钠等溶液配制)共热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能使溴水褪色,被氧化成麦芽糖酸。在稀酸加热或α-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2分子葡葡糖。用作食品、营养剂等。由淀粉水解制取,一般用麦芽中的酶与淀粉糊混合在适宜温度下发酵而得。
麦芽糖可以制成结晶体,用作甜味剂,但甜味只达到蔗糖的1/3。麦芽糖是一种廉价的营养食品,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相关食品:
它由小麦和糯米制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近年来风靡食品行业的益生元、益生菌,实际上就是麦芽糖的一种——低聚异麦芽糖,许多食品中含此营养物质,如雅客V9维生素糖果、蒙牛益生菌牛奶、叶原坊麦芽加应子、优之元儿童益生菌营养片等等,并都借此概念在市场上获得不小成功。
制作方法:
麦芽糖的制作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将糯米洗净后倒进锅焖熟并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3~4小时,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食用时将其加热,再用两根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糖块拉至银白色即可。
一。麦芽糖在家庭作坊中便可生产,主要制作方法是:
1、选料。选择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小麦(或大麦)、玉米(或糯米)、以及无霉烂变质的红薯作原料。小麦与其他原料的配比为1:10,即1千克小麦(或大麦),配以10千克玉米(或糯米)以及红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红薯需粉碎成豆渣状,但不能粉碎成粉状。
2、育芽。将小麦麦粒或大麦麦粒洗净,放入木桶或瓦缸内,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却水,冬天用温水。将麦粒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内,每天用温水淋芽两三次,水温不要超过30℃。经过3天—4天后,待麦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蒸煮。将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净,在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待吸水膨胀后,捞起沥干,置于大饭锅或蒸笼内,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无硬心时,取出铺摊于竹席上,晾凉至40℃—50℃。
4、发酵。将晾凉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麦芽或大麦芽,发酵5小时—6小时,再装入布袋内,扎牢袋口。
5、压榨。将布袋置于压榨机或土制榨汁机上,榨出汁液,即为麦芽糖。
二。在自然界中,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故得此名称。在淀粉转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就是麦芽糖,它再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萄葡糖。
麦芽糖营养素含量:每100克麦芽糖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82克)仅次于砂糖(99克), 因此,不能过量吃。
热量 (331.00千卡路里)
蛋白质 (0.20克)
脂肪 (0.20克)
碳水化合物 (82.00克)
硫胺素 (0.10毫克)
核黄素 (0.17毫克)
尼克酸 (2.10毫克)
相关习俗:
沂蒙地区小年祭灶风俗: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麦芽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传说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更多是大家自己享用了。
麦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怀旧小食,由麦芽糖制成,它的金黄光泽、富黏性、软滑是它受欢迎的因由。麦芽糖古时称为饴,《说文解字》:“饴米糪煎也”。
麦芽糖属二糖类,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而非常见金黄色且末结晶的糖膏,甜味比蔗糖弱。一种还原糖,与酵母发酵变为酒精,和稀硫酸共热,变为葡萄糖,常被入药。普遍的麦芽糖则是烹调时加入了蔗糖,才由白色变为金黄,可增其色香味。
成份
麦芽糖
葡萄糖
糊精
维生素B

制作方法
只需将蔗汁加热成胶状,再放入麦芽及米粉煮一小时即成,但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令其不会较易黏底。
食法
麦芽糖夹饼麦芽糖食法多样化,基本上只要想得到就有这种食法:
净食,也是最多人的食法。比如灶糖。
可放入针筒内再挤出,颇有趣的食法。
制作麦芽糖夹饼,续净食外另一种受大众喜爱的食法,常为街头小吃,制法为:
先用竹筷卷起适量麦芽糖,
再用两块梳打饼夹起便可食用。
作为小食的配料,如甜品。
加上椰丝食用,多和麦芽糖夹饼一起食用。
烧烤用,像蜂蜜般使用。
制作烧腊食物时加入。
医学价值
维基网络的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医疗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麦芽糖有着食用价值之余,亦有其食疗功效,它性温味甘,与水溶解后会化作葡萄糖,作为医学上的营养料,可用作养颜、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滋润内脏、开胃除烦、通便秘等,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虚寒腹痛、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咽痛。但中气弱、消化力不足、体内有湿热、体胖多病则要慎用,因麦芽糖会助湿生热、令人易于腹胀。
麦芽糖趣闻
针筒麦芽糖
2005年中时,中国市面流通着一种“针筒麦芽糖”,是针筒内灌着麦芽糖浆,只需一挤,便有糖浆射出来。由于价格便宜(每支约1.8元-3.0元),加之新奇有趣,颇受小学生们青睐。但引申着一个问题—“针筒的来源”,有人怀疑着这些针筒是医疗垃圾,现在大部份都已销声匿迹了。
以物易糖
以往小孩子少零用钱花,想吃麦芽糖时,便拿塑胶玩具跟卖糖者交换才能吃到,这种以物易糖也出现于成人间,拿各种有用的废弃物跟商人们交换,商人们再将货品整理后卖出从中赚取利润。这算是麦芽糖特有的买卖方式!

葡萄糖是己醛糖,化学式C6H12O6,分子量为180,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味甜,熔点146℃,它的结构式如图: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与果糖(CH2OH(CHOH)3COCH2OH)互为同分异构体
它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单糖。葡萄糖含五个羟基,一个醛基,具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其主要化学性质是:
(1)分子中的醛基,有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反应: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H+2Ag↓+H2O+4NH3,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醛基还能被还原为己六醇
(3)分子中有多个羟基,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
(4)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的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食品、医药工业上可直接使用,在印染制革工业中作还原剂,在制镜工业和热水瓶胆镀银工艺中常用葡萄糖作还原剂。工业上还大量用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
口服葡萄糖(ORAL GLUCOSE)一般呈粉状,所以又称葡萄糖粉。天绿原生产的口服葡萄糖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双酶法生产的一种功能性速效营养补充品。作为人体的基本元素和最基本的医药原料,该品的作用和用途十分广泛,即可直接应用于人体,又可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化工。它能迅速增加人体能量、耐力、可用作血糖过低、感冒发烧、头晕虚脱、四肢无力及心肌炎等症的补充液,对癌症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糖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应用于食品工业,为葡萄糖的应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也可以吃些葡萄糖酸系列产品——
葡萄糖酸系列产品是食品、医药等产业用途极为广泛的一种产品,在人体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国药典载有葡萄糖酸钙针剂、片剂、葡萄糖酸钾、葡萄糖酸铁等并在美国大量生产。在食品加工业非常发达的日本,食品添加剂证书上明确记载葡萄糖酸、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锌、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亚铁、葡萄糖酸铜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以葡萄糖为原料深加工,除可制造结晶的葡萄糖酸、葡萄糖酸-δ-内酯外,还可制造各种盐,如钾、钠、钙、镁、锌、铁、铜等。这些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人体缺少它们,就会发生疾病,如缺铁就会引起贫血,因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组织部分,参与氧化和输送二氧化碳,过去硫酸亚铁治疗贫血,人体虽能吸收,但刺激胃肠,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故改用葡萄糖酸亚铁后,胃肠无明显反应,补铁效果良好,鉴于这种情况,国家规定,用葡萄糖酸的钾、钠、钙、锌、铜、铁、锰等作为人体营养强化剂及药用补充剂,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长期的、科学合理的服用,对一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据日本一资料统计,二战后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4.8cm,这与他们在食品、药品制造中科学合理的使用葡萄糖酸微量元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大家熟知的葡萄糖酸钙的针剂、片剂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治疗功能,“巨能钙”、“补铁口服液”热销全国就是一个充分的验证。
不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如下:
(1)静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时应注意药液有无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静脉炎,在同一部位连续注射5%-10%浓度的药液时也可发生同一并发症。
(2)治疗脑水肿使用高渗溶液时如突然停药,容易发生反跳现象并致使脑水肿再度发生,故不可突然停药,而应缓缓减量直至停用。
(3)不宜做皮下注射,以免引起皮下坏死。
(4)颅内或脊髓膜内出血以及脱水病人谵妄时,均禁止使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发生意外。
葡萄糖验证:验证醛基
1.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CH2OH(CHOH)4CHO+2Cu(OH)2---加热→CH2OH(CHOH)4COOH+Cu2O↓+2H2O
2.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CAS No.: 50-99-7
葡萄糖分子中虽然含有醛基,但是d-葡萄糖中不含有醛基。
葡萄糖
glucose
最常见的六碳单糖,又称右旋糖。以游离或结合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生物界。葡萄、无花果等甜果及蜂蜜中,游离的葡萄糖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为3.89~6.11mmol/L,尿中一般不含游离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尿中的含量变化较大。血液或尿中游离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是临床常规检验的一个项目。结合的葡萄糖主要存在于糖原、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中;一些寡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以及各种形式的糖苷中也含有葡萄糖。
天然的葡萄糖,无论是游离的或是结合的,均属D构型,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吡喃式构形含氧环存在,为α和β两种构型的衡态混合物。
在常温条件下,可以 β-D-葡萄糖的水合物(含1个水分子)形式从过饱和的水溶液中析出晶体,熔点为80℃;而在50~115℃之间析出的晶体则为无水 α-D-葡萄糖,熔点146℃;115℃以上析出的稳定形式则为β-D-葡萄糖,熔点为148~150℃。呋喃环形式的葡萄糖仅以结合状态存在于少数天然化合物中。[α-D-葡萄糖 (吡喃]-D-葡萄糖 (吡喃" class=image>[型) []=+113,溶液中达平衡为+52.2 D-葡萄糖]]=+113,溶液中达平衡为+52.2 D-葡萄糖" class=image>[(直链式) β-D-葡萄糖(吡喃型)[β]=+19,溶液中]=+19,溶液中" class=image>[达平衡为+52.2]" class=image>
D-葡萄糖具有一般醛糖的化学性质:在氧化剂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葡萄糖二酸或葡萄糖醛酸;在还原剂作用下,生成山梨醇;在弱碱作用下,葡萄糖可与另两种结构相近的六碳糖——果糖和甘露糖——三者之间通过烯醇式相互转化。葡萄糖还可与苯肼结合,生成葡萄糖脎,后者在结晶形状和熔点方面都与其他糖脎不同,可作为鉴定葡萄糖的手段。
大多数生物具有酶系统可分解D-葡萄糖以取得能量的能力。在活细胞中,例如哺乳动物的肌肉细胞或单细胞的酵母细胞中,葡萄糖先后经过不需氧的糖酵解途径、需氧的三羧酸循环以及生物氧化过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以ATP(三磷酸腺苷)形式贮存起来,供生长、运动等生命活动之需。在无氧的情况下,葡萄糖仅仅被分解生成乳酸或乙醇,释放出的能量少得多;酿酒是无氧分解的过程。工业上,用酸或酶水解淀粉制得的葡萄糖可用做食品、制酒、制药等工业生产的原料。

Ⅷ 肠炎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自19世纪后期,沙门氏菌首次被鉴定为人类的一种病原以来,检测方法学都是建立在采取感染病人的粪便或血液作为临床病料的基础上。此后的60年间,用于从食品中分离沙门氏菌的方法实质上与那些用于临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至少有三个因素限制了用于临床病料的方法应用在食品分析上。第一,通常,沙门氏菌的含量水平在污染食品中比有感染病人的病料中要低很多;第二,食品本身的性质会干扰病原的检测,例如,某些食品中固有菌群可能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影响特定细菌的选择性分离和鉴定;第三,与临床病料不同的是,经过加工的食品,由于加热、干燥、高含盐量、酸和冷冻等因素的作用,其中的沙门氏菌受到了尚不致命的损伤或称“致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菌群。这种现象对那些希望从食物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的食品分析家来说有很大影响,因为在选择培养基上直接培养“致伤”的沙门氏菌通常是以细菌死亡和试验失败而告终。为克服这些困难,人们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微生物增殖步骤,专门针对以食品为传播载体的病原。虽然这些方法本身证明是可靠的,但却很费力、耗时,需要4~7天才能完成。因此,在需要及时、快速评价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时,通常不被采用。随着DNA和抗体技术的发展,近10~15年间发展了无数改进的方法,其中许多可以在48h内检出沙门氏菌,这些方法通称为快速检测。
1、传统的培养方法
用于沙门氏菌分析的传统方法是食物样品分步增菌,以增加病原的可检出率,这种培养方法总体可分4个不同阶段或步骤。第一步(预增菌),将样品加到一种高营养、无选择性的培养基中,温度37℃,使那些“致伤”的细菌复苏及使所有微生物生长。虽然缓冲胨水被建议常规使用(由于其可保持溶液pH值稳定),但对培养基的选择仍存有争论。第二,是选择性增菌步骤,它使沙门氏菌生长而使肉汤中同时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减少,与预增菌培养基相似,对选择性培养基的选择,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应用的主要有如下3种类型:连四硫基盐肉汤(Tetrathionatebroth)、硒酸盐胱氨酸肉汤(Selenitecystinebroth)和RV(Rappaport-Vassiliadis)培养基。由于没有任何一种培养基可以全面地保持所有食品基质或各种沙门氏菌血清型,所以,较适当的做法就是使用两种培养基平行地进行试验。第三步是分离步骤,即选择性培养物在含一种或多种抑制非沙门氏菌生长制剂的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然后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对该菌落分离物进行一系列生化和血清学检测,以作出鉴定。传统沙门氏菌检测法全过程需时至少4~7天,才能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2、以抗体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显着特异性,来进行细菌的鉴别和血清学定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细菌菌体或鞭毛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来检测以食品为载体的病原。已经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许多种,大致可分为以酶标抗体(ELISA),荧光抗体染色(免疫荧光法),同位素标记抗体(放射免疫试验)为基础的方法及其它多种以抗体为基础,利用乳胶凝集、免疫传感器、免疫扩散及免疫色谱技术的方法。但常规中最广泛采用的是以双位点ELISA技术即夹心ELISA为基础的方法。此法改进后用有放射活性的同位素替代标记抗体,概括地说,是指以固定在固体基质上的“捕捉”抗体来捕捉目标抗原,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成分,加入第二种酶标抗体,此者结合在捕捉到的抗原的不同位点上,第二次洗涤后加入酶作用基质,并令其与颜色成分反应,然后用分光光度法即很容易检测到目标抗原。采用微量滴定板作为固态基质使反应形式标准化,并促成其自动化。
黎兆滚等人首次在国内口岸系统应用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etest1)对进出口动物产品(鱼粉、肉骨粉等)进行沙门氏菌检测。该法采用预先包被了沙门氏菌(A-E群)单克隆抗体的微量板,加入经增菌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食物样品经适当的增菌处理,也可用此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ELISA法检出沙门氏菌的极限范围在105~106个细胞/ml,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食物样品首先必需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通常还要在含有D-甘露糖的肉汤(M肉汤)中进行后增菌,以促进鞭毛发育。总的来说,标准的ELISA法样品的制备,约需要经过40~48h的孵育才能完成。黎兆滚等人的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atest1)样品制备过程分三步,共耗时24h:①选用营养肉汤进行预增菌(6h),使“致伤”、冷冻的沙门氏菌复苏。②使用选择性培养基RV进行增菌(14h),使沙门氏菌大量繁殖,同时抑制其它杂菌生长。③使用营养肉汤(蛋白胨水)进行后增菌(4h),使沙门氏菌的数量大大增加。比上述标准的ELISA法样品制备过程缩短了一半的时间。ELISA方法本身,则仅需要大约2h而已(其中30min是操作时间,90min是孵育时间)。相比之下,黎兆滚等人的方法可在27h内完成,比上述方法缩短了一半的时间,颇值得推广应用。最新式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法,利用经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为基础。几滴样品加到卡片上,结果可以直接用肉眼读出。免疫色谱卡片极易操作,且由于无需要特殊设备,很适合小型实验室使用。尽管卡片检测法与ELISA法一样需要对样品进行增菌处理,但它(卡片法)本身通常需时不超过10min,如果采用黎兆滚等人的样品制备法,则可使操作时间更为缩短。
3、以核酸为基础的方法
细胞核酸DNA和RNA是唯一一类可以携带信息的大分子。由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这种分子,可以利用它作为检测的标靶。标靶通常是一个特异性核酸序列,它可通过以补体核酸分子作为探针来检出。与免疫学方法相似,探针也需要加附适当的标记,如放射性同位素、酶或发光的标识物。Fitts等人在食品沙门氏菌检测中引入了第一代DAN—RNA杂交技术,此法应用的探针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伤寒沙门氏菌DNA片段,其敏感性高,经大约48h的增菌步骤后,检测极限可达108个细菌/ml,但由于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能在专门的实验室应用,此方法的优点都被抵消了。为此,以核酸杂交为基础的第二代技术—比色计目前已发展起来。这种方法依赖于沙门氏菌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发育过程中储存的核酸成分的检测。核糖体是细胞蛋白质合成器的一部分,每个细菌细胞中存在5000~20000个复制体,而相比之下染色体DNA复制体仅2~10个。这种天然富含rRNA标靶序列的情况使得用无辐射计检测成为可能,同时又保持了与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当或更高的敏感性。其另一优点是由于rRNA为单链(而DNA为双链),杂交前无需经过变性步骤。要得到阳性结果,此法需要105个靶细胞/ml,因此对沙门氏菌检测来说,需要进行预增菌和选择性增菌,总共约50h。rRNA探针法比沙门氏菌ELISA法更耗时,但二者成本相近。食品细菌检测法的最新进展是在化学扩增体系方面的发展,即聚合酶链反应(PCR),用该体系可对制备好的样品进行细菌DNA扩增,以便更易于用诸如凝胶电泳法或比色型ELISA法检测。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和其它以食物为载体的病原的PCR方法业已建立,其中一些方法显示了极好的敏感性。但该法较难自动化,且必需经选择性增菌以稀释可能干扰检测反应的某些成分。一个完整的以PCR为基础的方法,需要2天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其高敏感性的优点,但这种方法对那些含沙门氏菌较少或沙门氏菌“致伤”严重难以复苏而仍保有沙门氏菌rRNA的样品尤其有效。

Ⅸ 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别甲基-D-吡喃葡萄糖苷和D-葡萄糖

两个名称是一样的,有时候将甲基放在前面称为甲基葡萄糖苷,有时候将甲基放在后面称为葡萄糖甲苷。这有点像甘油羧酸酯又可以称为羧酸甘油酯一样。

淀粉用碘水鉴别;葡萄糖用银镜反应;果糖和蔗糖先水解,后会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不会的是果糖。

哈沃斯式通常把含氧的六元环单糖看成杂环吡喃的衍生物,称为吡喃糖。葡萄糖通常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因此,两种环状结构的葡萄糖分别称为α-D-(+)-吡喃葡萄糖和β-D-(+)-吡喃葡萄糖。

(9)D甘露糖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吡喃糖以吡喃为主体结构,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己糖大都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吡喃环上的羟基朝向因己糖的结构而变。葡萄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氨基葡萄糖也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木糖、核糖、阿拉伯糖等戊糖也能形成吡喃糖的衍生物。

游离的吡喃糖与呋喃糖在一定比例下处于平衡中。淀粉、纤维素、甲壳素等多糖都是由吡喃糖连接而成的多糖。自然界的戊糖、己糖等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是多羟基醛的开链形式;另一种羰基与羟基反应成环反应生成的产物——半缩醛。

Ⅹ D-甘露醇的简介

D-甘露醇广泛存在于多种陆地和海洋植物中,如橄榄,柿子树等;在一些藻类和和真菌中也很丰富,在化学上可以通过D-甘露糖和D-果糖还原得到在临床上可以被用来降低颅内压和急性肾衰竭。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医药列表中是很重要的基本药物。在植物体内常常是用来减弱渗透压。
中文名称:D-甘露醇
英文名称:D-Mannitol
别名名称:已六醇 D-甘露密醇 D-木蜜醇 甘露蜜醇 D-甘露糖醇 虫草酸 哌喃甘露糖 甘露醇
更多别名:D-Mannite Diosmol Cordycepic acid Manna suger Mannite
分子式:C6H14O6
分子量:182.17

阅读全文

与D甘露糖检测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管承载力计算方法 浏览:895
欧式沙发靠背安装方法 浏览:152
指数强势整理方法视频 浏览:470
颅内压的测量方法 浏览:286
真菌感染输液治疗方法 浏览:713
地震后有哪些脱险的方法 浏览:991
901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浏览:880
马尔曼镜子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570
用什么方法取痣最好 浏览:210
车库翻板门卷簧安装方法 浏览:187
星空画涂色方法图片 浏览:741
婴儿汗斑图片及治疗方法 浏览:678
富养孩子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271
用简便方法分离汞离子和亚汞离子 浏览:908
手机上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652
金稻脱毛器使用方法 浏览:938
水彩画调色方法图片 浏览:777
白痰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540
千斤顶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91
工地上常用的千丝扣的方法 浏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