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银元怎样鉴定真假
以上就是无心对银元鉴定的一些个人看法,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在收藏之路上少走弯路。
❷ 银元的鉴定方法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
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2)银包浆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版本银元鉴定:
1,铜质银元:这种银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元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制造出来的,因为铜质坚硬造成图案粗糙模糊,虽然外表镀银,但一磨擦,即现出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比真银元尖亮,并伴有哨声。
2,铅质银元: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图案与真银元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
3,夹馅银元: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比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夹馅银元是假银元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钢、铅、锌、锡等多种成分,敲击出来的声音厚实、短促沉闷,没有转音,重量比真银元轻,通常不足25克。
❸ 如何从包浆形成辨别银元真伪
很多行家说,包浆是钱币辨伪的第二层皮,是真假判定的重要依据。古钱币如此,银元亦是如此。
今天来说说包浆辨伪。
现在假钱作伪不同于早起的粗制滥造。
从银元领域来说,九十年代以来的合金假银元现在属于一眼假,而当下的真银假币做的是越来越好,无论压力还是边齿,用早期鉴定的标准来看,高端仿品基本都能做到以假乱真。
下面放一个算不上顶级高仿的宣三,无论是压力还是边齿都是可以的,刚入门的新人基本都会打眼。
边齿问题老生常谈,也是造假者重点攻克的领域。所以今天我来谈谈岁月的痕迹――包浆。
先来看看几种常见的包浆。
一、传世包浆
顾名思义,传世银元所产生的包浆,这类包浆也是千差万别。例如手递手流通的银元或者常有把玩的银元,大多包浆不均匀,边存在磕碰,高点磨损较大。
还有一种传世银元,储存环境类似于柜子、盒子里,环境恒定,长期未流通把玩,所以形成的包浆较为均匀且磨损较小。
同样,由于存放环境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包浆也是不同,有的泛金黄,有的泛粉光,有的发黑褐色。
这类所谓“老味道”、“彩光”银元这两年较为受欢迎。
多说一句,随着时间的流逝,硫化银的生成,银元最后都会发黑。这一般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二、生坑银元
这类银元经过近百年的埋藏,由于保存环境的不一样,包浆表现也是不同。
例如,被长期埋藏于南方所表现出的包浆较硬,由于这些年基建工程较多,这类窖藏银元也时有发现。
又例如,保存在西北、东北一带的生坑多是薄锈。由于这类银元流通较少,底板大多磨损较小,只要锈蚀不是很大,处理得当的话,品相都不错。
三、原光银元
“原光”属于机制币专用语。这种“原光”作为包浆的一种,并不指光亮如新、闪闪发光,而是一种薄薄的不遮盖银元本身光度的致密氧化层。
原光老银元早期可分为带原光、原光、纯原光三种等级,而由于现在原光币的稀缺,但凡只要能转光的都叫原光了。
细分一下标准:
带原光级是指银元表面留有部分原光,光度一般;
原光级是指银元表面的原光比较全面,光度感较强;
纯原光级是指银元表面的原光几乎未损,底版完好,光感强烈。也有人叫“车轮光”,意思是灯下看的时候转光效果类似于车轮。
现在真正的老原光银元越来越少,大多是薄锈生坑清理之后产生的。但是这种清理属于物理清理范畴,和化学(如洗银水)不是一码事。
所有用洗银水清洗之后的银元,都不能称之为原光币,因为这种药水会侵蚀银元表面,对银元的光彩度产生致命的破坏。
还有一种带光的银元,业内称之为“黄油光”。由于近代机制银币铸造时都是用黄油脱模,如果这种银币没进入流通领域的话,银币的表面在黄油的作用下会氧化形成褐色或微蓝色的一层光泽。这种银元现在很受欢迎。
补充一点,上世纪末,由于很多人收藏误区,认为包浆给人一种不干净的感觉,会影响老银元的品相。因此一些人想方设法去除包浆,甚至钢丝球等硬物擦拭。
而这些被洗去包浆的银元,由于几十年过去了,也慢慢生成了新的包浆,我们称这类银元叫“老洗”。
好的包浆会让钱币价格倍增,所以对于新人,我不建议清洗包浆。
原味九年和“老洗”九年,哪种观感更好?
所以,了解银元包浆的形成,就对辨真伪有了莫大帮助。
发几个假货,边齿我就不上图了,做的都不错,但是包浆都是一眼假。
一个仿的是环彩假包浆,一个仿的是生坑假包浆。文字模糊暂且不谈。这种浅薄的包浆对于银元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眼假的。这种包浆上手基本一会就掉。
总结一下,银币包浆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是慢慢深入的过程,这点和古钱币一样。
所以真银元的包浆有层次感,过渡自然。不夸张、不做作、不扎眼。这点鉴别标准更多是基于经验判断,是一种观感感受。
由于银元保存环境千差万别,包浆也是千奇百怪,所以这种鉴定标准无法量化。多揣摩,多对比,谨防被骗。
❹ 银元真假的鉴别方法
银元真假的鉴别方法:
1、通过锈色来辨真伪
由于银元退出流通市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很多由于民间人们存放方法不当,导致银元的锈色出现了多种多样。
如果是传世银元,锈层很薄,一般都是呈现出墨绿色的。对于出土的银元来说,表面有一层很厚的锈层,局部的锈层是凸起的。
如果两枚银元一起出土,把它们分开后,在表面会看到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遇到光时会闪闪发光,被人们称之为“泛银”,“泛银”基本上没有作伪的可能性。
2、通过文字来辨真伪
在真银元上,所有的文字,包括汉字、满文、藏文、维吾尔文或英文,其特点都是流畅隽秀,清晰可辨。如果是假银元,文字十分软弱无力,粗细不匀,模糊不清。
3、通过工艺来辨真伪
由于在我国,真银元是通过机子来制币的,工艺打磨导致银元的表面非常的平滑,图像的立体感非常强。
但是假银元的做工锉边痕迹,内齿粗细不均,外齿宽窄不等。真的银元,边齿一般呈梯形状,内齿精细,大小一致,厚薄一致。假银元的做工非常的不均匀,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厚,要么薄。
4、通过擦痕来辨真伪
真正的银元经历过漫长的流通过程,会因为摩擦、磕碰,留下一些岁月的痕迹,如果用放大镜去看,会看到很多痕迹。
有的轻,有的重,有的长,有的短,凸出部位磨损较重,凹低部位磨损较轻。如果是假银元,是用砂纸打磨擦痕的,非常的不自然。
5、通过包浆来辨真伪
传世银圆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辨认包浆是识别银圆的有效方法。
❺ 如何简单鉴别银币真假呢
一、银质辨伪。真银圆清洗后雪白照人,银币硬度低,两块银币相叠摩擦,有油润感,听不到金属磕碰声音(外国银币或凸凹不平的银币除外)。假银币或钢铁做胚、或铜铅做胚、或铝锡做胚,或金属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无光泽。
二、听音辨伪。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币,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
三、包浆辨伪。传世银币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
四、锈色辨伪。银币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银圆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币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圆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
(5)银包浆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银币保存
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表面,因为手上有汗渍会污染到银币表面,最好用密封的塑料把银币密封起来,这样银币观赏起来也比较方便,也起到不让空气中的尘埃污染到银币的表面。尽量不要碰撞,因为相互碰撞容易留下痕迹。
如果银币弄脏了,要放在温皂水中略微的清洗,然后用清水冲干后用软布轻轻擦干它,最后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尽量不要用碱性很轻的水冲洗,也不要用刷子刷。碱性的将容易给银币表面造成腐蚀。
要在银币储藏的地方放置变色硅胶,它主要起到吸取潮气的作用;在干燥时,硅胶为蓝色,吸取到潮气后就会变为红色。最好还是放到具有防腐防潮的保险柜里。
参考资料
网络--银币
网络--袁大头
❻ 怎样分辨银元真假
分辨银元真假的5种方法:
1、听音法
用两枚银元相互敲击,听其声音。真银元:声音“平”柔和而音长,音频时间间隔可达4秒钟左右;假银元:声音“尖”,虽响,但尖而带轻,音从尖高到低落,音声过短,音频落差较大。
2、掂量法
用中指掂其币的重量,感觉是否轻飘。如内夹铜、铅、锌、锡等假银元,在重量上有一定的感觉。
3、秤量法
看其重量是否与真币的重量相符,一般假银元在重量上差别较大。
4、视形法
用肉眼仔细察看银元的老包浆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暗记、轮齿是否正常。假银元一般图案泛肿、重量轻重不一、银本色带青灰或暗淡无光(其成分含铜、铅、锌、锡)、花纹不甚凸出或者模糊不清、边缘粗糙、轮齿采用手工锉边。
5、考证法
(1)首先对收藏喜爱的银元,有必要了解此银元的铸造时间、发放数量、工艺图案、重量及历史背景等知识
(2)切记盲目收藏,对自己喜爱的银元,必须多花时间查阅此币的相关信息资料
(3)也可以利用高科技和化学药物等手段,对持币各种元素进行分析比对。
❼ 银元包浆的鉴定
银圆的包浆是银圆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表面因氧化而产生的一层深色附着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状很稳定,不容易掉色。现代的假银圆采用电脑、红外线扫描等技术制造模具,其重量、图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浆对于银圆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经我多年收集银圆,观察总结发现:真正的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其包浆附着物的状态比较疏松,呈油汗状物堆积,层次色泽非常丰富,这种现象在银圆的文字、图案、内齿的空隙中尤为明显。现代的假银圆,为了克服它银色贼亮的毛病,往往会用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给做上一层假包浆,这种假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出颜色单调、层次平淡,它实际上就是表面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而已。掌握此要领对鉴定银圆非常重要。真的包浆均匀,有层次,一般来讲是由里到外慢慢加厚,因为钱币的中央被手指触摸的多;还要根据钱币上的铸造图案看上面的包浆,真的包浆厚度和钱币磨损程度相符合,错落合理均匀。
银元包浆的制作
现在最普遍用的办法是:用硫磺熏过后,再用锡使镀银面变黑,然后进行表面打磨,这样凸起部分重现光泽,而凹陷部分则保留了熏银后的黑色。 这种方法叫“熏银”
用稀硫酸浸泡“泡印”(老银料大多都达不到99纯银的)。还有一种老的方法是丢到化粪池里泡上一段时间。这种只是听说。
❽ 古代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银子咬银子真的有用吗
我们常常能在古装电视剧见到一个动作:接住银子以后,首先用牙咬一咬。为何古代人接住银子后都要用牙咬一下呢?白银做为中国古时候最重要的流动货币,却没有特别有效的防伪技术。为了更好地辨别银子的真假,古代人都用了什么办法呢?
第五:用牙咬
如果是铜铁之类的金属外面包一层银子得话,一咬便知。这是因为足银是非常软的,用牙咬是最容易的辨别银子真伪的方式。白银的口感在金属中算得上非常软的,如果是真的银子,咬过以后银锭上边会出现模糊的牙痕。
❾ 怎么通过包浆鉴别老银元真假
银圆的包浆是银圆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表面因氧化而产生的一层深色附着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状很稳定,不容易掉色。现代的假银圆采用电脑、红外线扫描等技术制造模具,其重量、图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浆对于银圆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经我多年收集银圆,观察总结发现:真正的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其包浆附着物的状态比较疏松,呈油汗状物堆积,层次色泽非常丰富,这种现象在银圆的文字、图案、内齿的空隙中尤为明显。现代的假银圆,为了克服它银色贼亮的毛病,往往会用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给做上一层假包浆,这种假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出颜色单调、层次平淡,它实际上就是表面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而已。掌握此要领对鉴定银圆非常重要。
但鉴别银元真假不能光看包浆,要结合各方面来看。
银元的鉴定方法:
(1)银色
银色,即是银圆呈现出的金属色彩。真银圆的银色白色中透着滋润,光泽柔和,颜色中透出一种自然沁色。假银圆虽是白银制造,但是由于金属成分的配方,它的银色和老银圆有着差异,一般是白里透着青,光泽较强,颜色生硬刺眼,用行话说:就是带“贼光”。这一点通过多观察,比较容易掌握。
(2)声音
敲击真银圆,声音的频率较低,会发出绵长柔和悦耳的声音。假银圆由于金属成分配方的问题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它的声音总是比较尖细,声音的频率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真银圆也有声音不好的情况,俗称“哑版”。声音,只是鉴定银圆的依据之一。
(3)边齿
银圆的边齿有两大作用:防伪和防止盗取金属。在银圆的鉴定中,边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高仿银圆的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边齿过不了关。真银圆的边齿整齐均匀、略带弧型,边齿细看好象是由两根细线组成一样。一般的边齿都有自然的磨损痕迹,在边齿内一般有包浆,即使你洗币也很难洗掉。假银圆的边齿不太整齐,不够均匀,不带弧型,很生硬,边齿内多有较新人为加工痕迹。多加观察,不难发现。
(4)机铸纹
机铸纹是机制硬币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纹理。在硬币品相级别的评定中,机铸纹的表现状态是影响定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机铸纹鉴定银圆,一般收藏爱好者都不太熟悉。先介绍一下机铸纹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银圆的制造机械是压力很大的液压机械,当银币的胚饼放入钢模后,机械向钢模施压,由于模具的体积是一定的,胚饼在模具中受到巨大的压力后,只会从钢模的中心向四周延展,从而产生一种从胚饼的中心(银圆的圆心)向圆周发散状的细微纹路,这就是机铸纹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现代假银圆虽然有的也是机器冲压成型,但由于其现代机械的先进条件,使它的压力远远达不到真银圆制造的压力,所以很难产生机铸纹。真银圆,带光银圆的机铸纹一般都非常明显。即使有使用磨损的银圆,虽然大面积的机铸纹已经不明显,但是在银圆的内齿周围,由于有内齿的保护,机铸纹不容易被磨损掉,只要仔细用放大镜观察,仍然是不难发现机铸纹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