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降临,面对干旱该怎么办
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如果缺乏了水资源的话,我们的生活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的。但是,我国是属于缺水的国家,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干旱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在干旱来临的时候,也不会太过于慌张。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还是比较缺水的。之所以缺水,不仅是由于我们的降水量比较少,而且我们人均用水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还是很容易出现缺水和干旱的局面。为了避免我们日后面对干旱的局面,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比如,我们可以用洗菜的水焦化,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节约用水的方式。
2. 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的实施状况。世界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
2.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制定用水计划,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的最大效益;
3.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4.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6.营造防风林,广种树草,提高绿化面积指数,也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3. 干旱的解决途径
1. 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2.推广水稻旱作技术。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在中国广阔的水稻栽培地区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盖技术。试验表明,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与常规淹水栽培相比,其节水率达78.3%,单产增加33.9%。该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③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④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4.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培育本土旱稻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旱稻品种来替代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问题。
5. 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的“威优35”和“汕优63”,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望天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00㎏/hm2。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将分子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通过引进相对耐旱品种来缓解干旱影响的情况,北宋时期福建引进越南品种占城稻(Champa),因该品种耐旱耐瘠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江淮两浙地区的高旱农田因干旱而导致的欠收。
中国还缺乏具有普遍适用的耐旱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对中国干旱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和缺乏适当的水稻抗旱性标准评价体系,抗旱性育种进程相对较慢。 1.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具体方法是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的这种方法,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沙漠地区,一昼夜至少可以得到500毫升以上的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蒸馏过滤无法直接饮用的脏水。
2.还可以根据动植物来寻找水源。大部分的动物都要定时饮水。食草动物不会远离水源,它们通常在清晨和黄昏到固定的地方饮水,一般只要找到它们经常路过踏出的小径,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寻找,就可以发现水源。发现昆虫是一个很好的水源标志。尤其是蜜蜂,它们离开蜂巢不会超过6.5公里,但它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规律。大部分种类的苍蝇活动范围都不会超过离水源100米的范围,如果发现苍蝇,有水的地方就在你附近。
扩大水面面积:
深挖河道,建设水网,提升雨水储蓄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河网一方面可以抵御洪灾,一方面可以预防干旱,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西欧比较普遍,江淮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建设了2万公里的河网,告别了近千年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北部河网比较稀疏,所以容易发生旱灾和缺水问题。
4. 北方的雨水并不算充沛,如果遇到旱情农民该如何应对
当玉米遇到干旱天气,又没有浇灌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封根或喷施氮肥水进行缓解;封根就是把玉米地里垄之间的土壤封到玉米的根部,这样可以短时间保存玉米根部的水分,修建水利设施和农田灌溉设施,很多地方都农田灌溉设施还是多年前修建的,损毁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使用,雨水丰沛的年景还好,遇到干旱天就晚了,政府应主导投入资金,在北方野外水井比较多,一旦干旱,就从水井里取水,因为用水过渡导致水位下降,严重干旱甚至导致水井干涸。
5. 如何解决大旱灾
类似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现象,全球各国都有。特别是在中东、非洲及美州的沙漠地区,长期危及人类生产和农作物生产,如何解决干旱是全球性问题。
现代化:是解决干旱的根本出路
从先进国家抵御干旱的经验看,实现“人类现代化”是最终出路。例如在美国,中西部各州多数都处于沙漠与山区,干旱、缺水、少雨是长期和天然的。在“着名赌城”拉斯.韦加斯,四周都是沙漠,城中的所有树木花草都依赖人工埋设的水管,定时供水才能维持生存。但美国这类“干旱城市”也生机勃发,全赖于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现代化改造”。
目前人类科技水平,已能从很深的地表下抽出“取之不尽”的地下水。从理论上说,即使在严重干旱的沙漠或山区,深层地表下也有充足的地下水源。在美国,深水钻井公司为城市或人口集中的乡村及农场,打下2000米以上的深井,安装上深井抽水机和供水管道,所有干旱地区的居民和作物,都能无限制地使用自来水。
只是,在这些沙漠或干旱地区,大量使用电力抽深层地下水,来浇灌农业作物,成本会很高,经济上得不偿失。但居民生活、环保用水都能保障,不存在“危及生存”的问题。
中国应调集深水打井队,每村都安自来水
目前,中国西南五省的“抗旱运动”,勇气可嘉,但科学欠缺。我们看到全国军民不远万里,从各地运送成本昂贵的瓶装水;靠人拉肩扛“运水抗旱”,这只是杯水车薪、望梅止渴,而且治标不治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应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深水打井队”;及研制“深水探测、钻井设备”;在每个乡村都打出深水井,并安装连接每户的自来水系统,通到每块农田的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干旱及人畜生饮水。
6. 如何解决目前的干旱问题
方法有2种:一是人工降雨使用飞机天空洒积聚云形成短时间云化学成份中的水粒子行成下雨,2种地面运用催雨火箭弹人工降雨。这两种费用较高。费用较少而解决此事则是政府牵头社会总动员立新合力共同抗旱,控制城市用水量,全力支持抗旱保苗中,政府领导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捐资,民众再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旱灾》
7. 如何缓解北方的干旱气候
随着气候的改变,北方现在越来越暖,冬天都不是很冷,所以我们夏天经常会出现干旱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怎么去预防和缓解,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缓解北方干旱气候以及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
我认为:在地球上,就是要保护好自身生存的环境。要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体系。在目前解决干旱的最快和最佳途径是绿化家园,增加地面的植被覆盖度,减少水资源损失和浪费,以及水分蒸发量的降低。使其土壤更好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大气的水源交流。
干旱是大自然的现象,面对旱情,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是关心和焦急的,但按照现在的科技,还无法达到呼风唤雨的能力,所以现在抗旱也只能利用当前的自然条件,采取引水、抽取地下水等措施。而采用人工降雨是有特殊条件限制的,需要天上有积雨云形成,即云层中有比较多的水气才能采用人工降雨技术,否则就是白忙活。
8. 如何应对干旱
【简介】: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着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那么,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解决办法】: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
9. 如何解决干旱问题
我认为:在地球上,就是要保护好自身生存的环境。要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体系。在目前解决干旱的最快和最佳途径是绿化家园,增加地面的植被覆盖度,减少水资源损失和浪费,以及水分蒸发量的降低。使其土壤更好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大气的水源交流。
10. 如何应对旱灾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着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那么,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