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研究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8 09:03:07

‘壹’ 怎样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几乎70℅的内容离不开计算。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处于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方能有效发展。下面结合三年级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计算练习可设计成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了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寓教于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年级的计算与一二年级的计算对比,跨度非常大,一二年级的计算都是一步计算,能口算甚至听算,一次决定对错,而进了三年级,随着知识的深化,学生学习的知识明显变“难”,例如,要计算56×86必须计算8次才能得到结果,而且这8次里还有两次是乘加得结果,要想做对,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无效。因此,乘法口诀、20以内加减法等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算理必须清楚。先乘,后合并,思路不能乱。
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三、重视基本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而出,这对提高计算准确性起关键作用。只有提高了口算技能,才能促使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加强“天天练”,能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计算经验。
天天口算、适量笔算、对比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地积累计算的经验,形成技能。
四、有效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都会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的做法是:在课外每天都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4.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让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贰’ 如何整体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经常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现在五年级了,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开学的那段时间,学生的作业做得差,课堂上练习完成不好,使我比较着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因此,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等,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像我现在教的五年级教材中——小数的乘、除法这些知识,在计算时学生们是感觉最头痛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等这些错误,并且这两个单元学生在计算时正确率都不高,做题时错得多。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马上在班里开展利用每周一次的时间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半小时,训练任务是完成十道笔算题,两道小数乘法题,四道小数除法题(其中包括一道小数除以小数题、一道小数除以整数题、一道循环小数题、一道取近似数题),两道四则运算题,两道解方程题,一共十道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没想到,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期待这样的笔算训练,一个月下来,训练了四次,前两次的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两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这样惊人的效果,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快乐。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如:装油问题(一个油桶装5.4千克油,有28.8千克油,需要几个油桶?)与做衣服问题(一套衣服用布2.6米,一共有31.1米布,可以做几套衣服?)。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让学生们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方法,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我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因此,我班学生的作业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因此,我班学生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有效地使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任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叁’ 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估算一直被很多教师排斥在口算和笔算之外。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也几乎没有估算的习惯。很少能自觉地利用估算预测精确结果的大致范围,从而提高笔算的正确率,也很少能自觉地在不需要知道准确计算结果的时候,采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如何能让估算走进学生心田,在计算或解决问题时自觉应用估算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人脑对外部材料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材料”,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情境具有广度,也要关注教学的目标体系,让情境具有深度。实践表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及学生熟悉的情境,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
[片段一]
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
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创设三种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体会估算在某些情况下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在下面三种情况中,你觉得什么时候估算更合适?什么时候需要精确计算?
A.当妈妈想确认带400元够不够时
B.当营业员把两件商品的价格输入电脑时
C.当妈妈想知道该付多少钱时
生1:当营业员把两件商品的价格输入电脑时,要精确计算。我在超市买东西时,收银员给我的小票上写的都是具体的钱数。
生2:当妈妈想知道该付多少钱时,要精确计算。
生3:当妈妈想确认带400元够不够时,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
生4:就是,我们可以把245元看作240元,187元看作180元,240+180=420(元)。钱数肯定超过400元,所以只要估一估就可知道妈妈带的钱不够,不需要精确计算。
将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去学习身边的数学。通过设计的三个情境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比较与交流,自主完成对估算意义的建构。同时体会到估算的意义,从而逐渐尝试灵活运用估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创设上述具体生活情境,还可以通过“数学门诊”,创设课堂数学学习争论的情境,针对学生计算失误较多的现象,引导学生在笔算之前适时介入估算,利用估算预测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多问一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估算范围,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后,逐渐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解决问题,优化估算策略
估算的过程不仅仅是“估算结果”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习得方法,形成策略”的过程。学生有了估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应掌握一些估算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在诸多的估算策略中优化出最佳策略。
[片段二]
五(3)班55名同学买校服,每套校服88元,王老师需要多少钱合适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到前面展台汇报。
生1:老师大约要带4500元。
因为55×88≈4500;
50 90
生2:老师大约要带5400元。
因为55×88≈5400;
60 90
生3:55不变,88估成90,大约要带4950元。
师:你的口算能力真强。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4500元,5400元,495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个合适的数字。
生1:5400元,肯定要多带一些。
生2:4950元,88估成90,这个结果也变大了些。
师:我听到有个同学说:4500元肯定不行,5400元估算起来简单。她用到了简单这个词,也就是说估计的数要有利于我们的计算。
掌声送给这几个同学。
师:最初老师以为你们会呈现两种答案,没想到你们给了老师3种结果,真是爱动脑筋、会思考的孩子。
师:有没有同学同意老师带4500元的?(没有,擦掉这个答案)4950元就多估了一些,5400元多太多了可以放弃(擦掉)。那就选择55×88≈4950这个结果了。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展示不同的估算策略,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比较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估算策略的优化。
[片段三]
大屏幕出示题目:有一部电梯最大承栽量370千克最多只能承载12名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大约多重?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估算,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估算方法。指3名不同解法的同学板演。
黑板上出现三种方法:①370÷12≈40
400 10
师:和他方法相同的请举手。(一部分同学)
②370÷12≈37
10
师:和他方法相同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这个队伍很强大。
③370÷12≈30
360
师:和他想法相同的?咦!只有你自己。
师:三个数字,哪种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呢?
先请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认为把370看成360,除以12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
师:你认为这种比较好,我给这个结果加星,看谁的星最多?他用了一个词评价这个结果:很接近。
生2: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是对的,把370估小一些会更安全。
师:每个同学的做法都是对的,我们只是精益求精,找一个最接近的数字,他用了一个词:安全,说得很好。
生3:可小孩子有胖的,有瘦的,我认为第二种方法好,算起来简单。
师:我们只是求一个平均值,一个不太精确的数字。只是看哪个数字更接近平均值。再给你们一分钟的交流时间。
学生激烈讨论。
师:有结果了是吗?举手表决,认为这种方法合理的请举手,(指第二种)没有举手的了?为什么?
生:当我们把12估成10,除数发生了变化,商会变大。
师:两个方法哪个估算值更接近准确值?
生:把被除数估成除数的倍数,这样估算更接近准确值。
师:现在同意第三种方法的请举手。
由一人战队变成全体同意,让老师想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教师小结,看来学生们已经会估算了,只是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有时需要估大,有时估小一点会更好。例如买东西带钱时要估大,而坐电梯时为了安全要估小,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多种估算策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估算的有效策略与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优化出了最合理的估算策略。
三、适当训练形成估算技能
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技能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引导,还需慢慢地放开被牵着的手,独立地去思考,去练习。
[片段四]
练习:有538箱酱油,每辆货车一次运62箱,如果一次运完,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
生:538≈540,62≈60,然后540÷60=9(辆),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只能把62缩小一点?
生:每辆车装的少一点,需要的车就多一点,只要每辆车装60箱都没有问题,那么多装2箱就更没有问题了。
师:如果把题改为有632箱酱油,每辆货车一次运68箱,如果一次运完,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
生1:632看作630,68看作70,630÷70=9(辆)。
生2:不对,我检验了一下,9辆车不够。
师:为什么不够?思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生3:原来是我们把每辆车多算了2箱,实际上这2箱必须有别的车来运,所以车算少了。
生4:这里的68不能看作70,只能看作60,632÷68≈600÷60=10(辆),才是正确的。
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技巧,养成先估后算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估算练习机会。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及综合性练习,前者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则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策略的优化、估算技能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锤炼、不断完善、逐步提升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广泛推广现在已有的经验,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材料,将估算与口算、笔算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促使学生把估算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肆’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估计日常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时,估算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如何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呢?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估算99+203,简化为100+200;又如把71×19简化为70×20。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1)凑整估算。(2)根据口诀估算。(3)根据位数估算。(4)根据尾数估算。(5)根据经验估算。(6)根据规律估算。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1)、四则运算估算基本方法:
如估算98×82约是多少?方法先根据四舍五入法得98≈100,82≈80然后估算98×82≈100×80=8000,事实上与98×82=8036 很接近。再如69×67÷68○69÷67÷68,乘法算式中乘数小于1,积小于被乘数,除法算式中,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把69作为标准,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出69×67÷68 < 69÷67÷68。
(2)、应用题计算的估算方法:
如一个敬老院有老爷爷18人,平均年龄78岁,有老奶奶22人,平均年龄82岁,这个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岁?对于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估算到这个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在78—82岁之间,这就避免了(82+78)÷(18+22)=4(岁)的错误结论。
再如,解答“一项工程,甲单独做30天完成,乙单独做40天完成,甲乙合作几天完成?”方法:先估算出甲乙合作的天数在15(30÷2)天到20(40÷2)天之间,这样自己解答后的答案是否正确就确定了。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谁最能干,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显然是片面的。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是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应给予有计划性的评价。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1、培养兴趣愿意用。2、结合计算经常用。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伍’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下面结合三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优化数学策略,强化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有估算意识。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
我们现用的三年级教材里,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加了很多让学生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公园门票、租车等,但还远远不够。在目前情况下,学生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因此,遇到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自己创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感受估算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与意义。

二、强化估算训练,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作为《课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热情就尤如火山喷发之势空前高涨。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四个单元都要用估算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渗透估算思想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估算。我在教面积时,先出示准备题:在下列( )里填平方分米或平方米
1、数学课本封面大约6( )
2、教室的地面大约60( )
3、教室黑板的面积大约6( )
有的学生填出了数学课本大约 6平方米,6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估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任务了例题教学。
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二要结合计算经常运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应用一: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2米4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5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应用二:运用计算知识的规律进行结果的估算。在下列式题计算后,你能迅速估计结果是否正确吗?56-28=84错误,(将减法看作加法进行计算了)356+249=505错误,(356+200就等于556结果肯定错误)。要求学生在平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应用三:运用估算确定商的位数;直接说出下列计算的商是几位数,288÷4、 234÷6、118÷6。应用四:估计下列计算的商是否正确,756÷3=25、321÷3=17,通过估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规律,并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迅速做出估算,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挖掘估算素材,掌握估算策略。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形成了一定的估算习惯基础上,就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掌握估算策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也并非是无章可循,估算的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

‘陆’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步骤/方法重视对口算、估算能力的培养 重视对口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重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比如:12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5看作120,把42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4*42大约在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02*24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3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END

‘柒’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研究方案

由于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小学教材对计算能力要求也有所调低了。但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计算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课标》指:“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实践的一个难点。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基本目标的。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逐步优化算法。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电影院》时让学生分析题目列出式子26×21。两位数的乘法已经学过,本题只是多了进位,为此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情况:
①26×21=26×7×3=182×3=546
②26×20=520 26×1=26 520+26=546
③20×21=460 6×21=126 420+126=546
④竖式计算

26
×21
————
26
52
————
546

接着对比算法、优化算法,这些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和选择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结果不是一种答案。

二、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为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课前轮流出12题口算题,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最后用开火车进行反馈。

2、利用“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三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出题、一个学生说出得数、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这样的游戏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还把游戏带到课外与同学一起做,带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做。
三、重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如:教学《整理书包》先出示主题图一个书架有12层,每层14本,150本书放得下吗?先让学生独立估算,集体反馈。①、14×10=140(本)②、15×10=150(本)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所以接着让学生求出这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并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体育场》时,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观众?多数学生看到题目觉得十分困难,“老师,密密麻麻的人我们怎么估计呀?”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为此,我在教学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发挥有升的带动作用,让他们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再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生2: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20排,大约共4000个座位。
生3: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为大约坐4000人。……

这些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在教学适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估算方法的学习探究众位学生检验三位数乘两位数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提供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判断、推理等多向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如:12看成21、2看成5、3看成8等。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不能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是不太可能的。为此,在教学时还应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好习惯,把检验当做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数字及预算符号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合适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交换加数乘数等验算方法。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平时持之以恒不懈地努力。

‘捌’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玖’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估算技能。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从而发展出形式各异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不过,数值估算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需要运用一定推理和判断等策略。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内容如下: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的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凑巧,2004年3月10日看到一则报纸上的报导,觉得颇有意思,题目是《估算助你成功》,讲述的是一位富商靠估算取胜的经历。在课堂上,让一学生读了此文,并要求学生听完后写出感想片段,没想到有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听了《估算助你成功》的文章后,我颇有感慨,原来,估算在社会上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小学好估算,在解题时把估算都用起来,避免算出不可能答案,这样正确率就比较高。也许以后我并没有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成为富翁,但当我掌握了估算方法,也许以后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它,它给我的好处是无可限量的…… 似乎突然才发现,估算有那么多好处!我想估算会让我终生受益的。”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原来学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如此的价值与作用。然后笔者通过实际调查,整理估算的实践题,突出了估算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时时、刻刻有数学,充分发挥了数学教学的功能,为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大数目的粗略估算
《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只要求达到得数的高位数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可借助凑整的办法,如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估算和怎样进行估算(一个要求是方便,另一个要求是接近)。例如:一箱果汁182 元,要去商店买9箱果汁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里没有提“大约”,但包含“大约”,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大数目估算的全过程,经历猜想、探索、体验、实践,才能感受大数目,正确地估算出大的数目。如设计估算方案让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全过程: (1)如果每人浪费1粒米,全国每天就要浪费多少米?相当于多少?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从你出生至今大概用了父母多少钱?并写出心中的感受。(3)学校近期为什么要禁止买零食、吃零食,调查本班同学一天吃零食花多少钱?一个月呢?一年呢?小学六年共花多少钱?全校1365人呢?然后写一篇片断感想。写出心中的感受,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各科学科的合一性。
3.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
学生在从事某种行为时,可以先对有关总问题做出粗略的初步估计,以确定此事可不可行,或者做此事有无必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如布置生活中的估算实践:(1)“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一家人从黄岩到××市的旅行计划,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估计自己家里的装修费用,并写出心中的感受。如此养成估算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在口算训练中 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 “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后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么收获?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 浏览:783
aca电蒸锅使用方法 浏览:851
画叠被子的简便方法 浏览:361
舞蹈正确踢腿方法 浏览:820
企鹅支架训练方法 浏览:572
常用的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方法有哪几种 浏览:1
配音秀中测试方法哪里看 浏览:625
人生解决问题方法 浏览:100
毛线打结方法视频 浏览:807
苹果手机里缓存的腾讯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36
常用表示溶液的方法有 浏览:933
三周孩子高烧有什么快速退热方法 浏览:60
疑病失眠的治疗方法 浏览:356
梦想变现的最佳方法 浏览:852
李逵败给李鬼是什么修辞方法 浏览:796
节约使用食用油的方法 浏览:340
苏麻的食用方法 浏览:200
如何锻炼减掉腹部脂肪最有效方法 浏览:157
曾经受的苦解决问题的三个方法 浏览:178
霞多丽葡萄的种植方法 浏览: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