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文言文教学步骤
一、抓住好奇心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了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生字障碍,可以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教师此时可巡回指导。
二、 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思/援弓缴/而射之。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3、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4、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三、放手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老师也不能小看现在学生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两个人一起跟老师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射下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棋技高。并能很快知道课文所告诉的道理。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每课的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在教《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时我就感到非常轻松,我只是来回指导就完全可以了,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有兴趣,而且暗自有一种竞争在里面。我想只要方法得当,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还对我说,他喜欢学古文。还有的看起了《古文观止》,都令我吃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的目的了。
②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 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绘的迷人的画卷。除了学完课本中的诗文,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书让他们课外诵读。学生通过课外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步入诗文的境界,就会得到很多课外的积累。学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课外的诵读与积累,反过来,就会大大地促进我们语文的教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特别是我国的古诗,更是我国语言中的珍宝,艺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在教学小学古诗文,我体会到,要让学生喜欢和学好古诗文,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经验。
③ 如何让让小学古诗文教学生动有趣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解读古诗词的起点。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形象 ,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的影子。《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解读诗歌时如果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
那如何能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知人论世呢?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第二步: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词教学,激趣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巧妙使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就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魅力无穷!笔者在多年来的古诗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古诗词素。
④ 小学语文古文怎样教
一、品读文言之韵味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能否正确、流利地诵读文言文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便是教学的重点。
1.师备读,乃品文言之先决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备朗读,少则读五六遍,多则数不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再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背的,我一定要先背下来。这样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
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
2.导生读,必品文言之韵味
新课标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因为有了充分的“师备读”,走进课堂我便能信心百倍地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引领学生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从而领悟其中的内涵。课中,我总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等等。再如嘉兴市平湖叔同实验小学的钱
⑤ 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学方法如下:
一、课前预习
高中文言学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极为重要。课前应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读音障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这一步下来,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有很大帮助。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文章的写作背景包括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也就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样对文章的一些带有议论性或抒情性的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更容易去揣测了。
三、课堂上小组自主学习
课堂上可以将学生2~4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对照注释和其他参考资料讨论并翻译全文。对于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译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做上记号。这一步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过去学过的文言知识,又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文言知识。
运用这种讨论翻译全文的方法,由于很多地方是学生自己翻译的,所以学生比教师全文翻译时记得更为深刻持久。另外,学生也得到一点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给了学生的自主权,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四、小组代表发言,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讨论之后,各小组推荐一人对讨论时遇见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对于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起来自己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等到所有问题都提出来之后,教师再集中按照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从前至后的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个解答。
对于学生没有提出的,教师又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老师应进行补充和讲解。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笔译,以便学生能够看到并纠正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
比如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间需要背诵的那几段,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笔译。这样就可以把字音、词义、句意、背诵四者结合起来训练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础。
五、课后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对字、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字词的归纳主要有实词与虚词的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注意古今差别极大的词)和词类活用。
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主要由教师以题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学生解答,在解答中记忆并学会运用;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词按类让学生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从头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也应由学生自己以自由发言的形式从头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⑥ 学习小古文有哪些方法
学习小古文首先要学习阅读,读熟,会背更好,然后理解,释义,再深入理解内容。
⑦ 小古文的四部学习法分别指什么
一、帮助学生认识文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学原则。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是他们对其产生兴趣,是小古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以《陋室铭》为例,从学生们学过的《秋词》入手。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引出作者刘禹锡。从而再来看《陋室铭》,以“铭”入手,让学生们认识这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这里采用“四读法”来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文体。在认识了新的文体之后,就要开始读这篇文章了。不同于我们自己读书,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时候,我们尽可能让其发音。在发音的同时,也是对记忆力的另外一种加强。对于小古文,我认为读它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小古文“四读法”。
第一读,正音之读。由教师自己先来通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读音正确,咬字清晰,发音洪亮,让学生们明白正确的读音。在小古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词汇和生涩的词汇,通过第一读,先让学生们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
第二读,校音之读。指定学生来读小古文,或者在学生中间依次轮流每人读一小段,出现问题时相互指正。这样的效果就是在更正读音的同时,还能加强记忆。
第三读,音韵之读。在小古文中,常常都会有韵脚的存在,学生在读小古文的时候,可以唱和的方式,来由师生对读。以《陋室铭》为例,因为《陋室铭》通篇几乎都是押韵,所以在对读之中,可以产生一种音韵、节奏之美。学生因此可以产生更浓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小古文学校有很大帮助。
第四读,古风之读。在诵读文章时,模仿古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状,这不只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模仿,其实在以这种形态读小古文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对于小古文节奏感的把握。最终取得熟读成诵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知其大意
在熟读成诵后,让学生先结合注释,做到懵懂知其意。在掌握了通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于难以理解,相对晦涩的词句,联系上下语句,加之猜想的运用,试着理解其意,看能否通顺其意。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完善对文章大意的掌握程度。最后,由同学们每个人说一说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三、带领学生学习文章
在明白了文章大意后,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文章的深层寓意,结构等。首先,理清这篇铭文的思路,分析其段落结构,弄明白每个段落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学习的层次感。这里以《陋室铭》为例,文章由景色入手,却是通篇在写其胸怀情趣。然而在结尾之时,也是极为巧妙,表现出了劝诫之意。通篇读来,层次感极强,又富有深意,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去学习模仿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合适的教学时间、场地,给学生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 后备力量,营造浓浓的小古文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将兴奋转化为勤奋 。
四、课外加强作业拓展
学生的引导不应当只是局限于课堂的诵读,了解其意。除此之外,利用作业的形式来做拓展练习,以期达到拓展学生们读、说、写的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小古文的学习的一种另外的重要形式。课外以练习为重。兴趣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课堂的教学方式,只是引导学生们对小古文感兴趣。而更多地练习和培养则是需要在课外来完成。例如,在对于学校开展小古文的背诵。每天早晨,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诵读小古文,或者自主发言推荐小古文,说一说对所读的小古文的理解,都是可以开展课外练习的形式。另外,还可以某些故事情较强的小古文为范本,要求学生以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多样的实践形式,都是保持学生学习小古文兴趣的有力方法。
总结起来,学习小古文其实就是从读说写三方面来入手。读,重在正音。说,偏于对注释的理解,来锻炼孩子们读懂文章的能力。写,侧重于课下的作业练习的方式,学习文章的优点,汲取精华,在自己的写作中去学习和模仿。
⑧ 小古文怎么教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⑨ 怎样教小学生学文言文
步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