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快速产生内气的方法

快速产生内气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3 19:01:32

1. 怎样练内气功

你练的是收气的一部分功夫而已,就是在凝神气穴(丹田)已久,真气下行时才需要进行的
平时没有气感或者真气涣散,虽然循小周天看似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在打通任督二脉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任督二脉的真正位置的,而且用什么在任督二脉中运行?初学者如何能运用自如?,那么这时所谓的小周天,仅仅是收摄心神的方法而已.
所以你最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凝神气穴,绵绵若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于恍惚杳冥中忽觉真气下行或者阳物勃起,这时候进行二步就是你所熟悉的吸气从尾闾到白会,呼气向前向下回丹田.
如果静坐至久而无气机,原因之一是不专心或者心意不到位;原因之二是身体太虚需要进补,运动和补充睡眠,最过分一种是人老体衰,绝无气机,所以要用敲竹斗龟(现欲称撸管)之法强制感应气机
直到静极而动才是小周天启动信号,吸升呼降,直到动机彻底平息,再观气穴或者收功
如果吸升呼降36次以上不能消退勃起,其至越发硬朗,那要进行第三步:勒阳关,就是用力如忍便状收缩,同时心意气从会阴到尾闾,目光凝到尾闾,真气冲向尾闾后心意气与目光继续向上至命门,如此一关一关通行小周天路径,那么任督二脉就真的打通了
如果冲关时真气不足就会中途停止或消散,那还得继续凝神气穴,至真气充足时再行冲关.
当然打通小周天并不像采大药那么正式,只要有真气都可以去冲,不一定要等到勃起,所以才会产生你这种练法,但是忽略了前提是要有真气,那初学者哪里知道真气是什么,仅仅是胡乱转转而已,真是误人子弟.

2. 怎样才能练习内气和抗击打…

硬气功,说白了就是绷紧肌肉防止受伤,锻炼某些部位(如手,肘,膝,腿)的疼痛忍受能力,做到能够击碎一定程度的硬物和承受一定力量打击的效果。 硬气功的入门办法,先练习抗击,就是练习抗击打的能力,因为俗话说的好,“要想打人,先要学会挨打。”人杰他们几个按照书中的要求,先活动好身体,再扎稳马步,把双手笔直向前伸,然后想着把身体内的气都运到背部,这才让其他的小伙伴挨个上来踢自己的脊背。

而且被踢到以后,不能用力去反弹这股子冲击的力量,要去慢慢的消化吸收掉,这样才能逐步的达到,能够禁受的住很凶猛的力量的打击,这个动作不但要求练抗击的人,要注意运气和力道,而且对于上来踢人的也是有要求的,不但要注意把气都预先运到踢人的腿上,而且还要讲究使用的部位。

书中要求的是,必须用小腿正面到脚面这个大面部位来踢,要使接触的面积大一些,力道要均匀一些,而且要注意收腿时收力和收气,这样双方都不会受伤, 好的硬气功上功快且不伤身,具体的练习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细述的。练硬气功的人体各部位硬度都比较好,虽然只是局部的死功夫,但是没有硬度在实战中肯定是不行的。有句话叫打铁先要自身硬,这和打人是一个理,硬度肯定是要的,不过我们不必去练什么铁杀掌、五毒掌之类的东西!

硬气功修炼术硬气功修炼术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声、发力等,其秘密就在于呼吸的方法,硬气功的呼吸方法是比较特殊的,而运气固气的方法则是属于秘中之秘了。本文介绍的硬气功从养气、炼气、排打、封口固气等方面全面剖析,形成为系统地、全面的、真实的、有效的全套的硬气功修炼技术。这套硬气功修炼术的特点如下:1、全面系统,内容真实可靠。2、强壮大力。只要按本功法要求练习,由于强化内脏功能和新陈代谢,可以使每一个修炼者强壮,即是说可以让弱者变强,强者更强。3、注重内练一口气,排打为辅,不会出什么弊端。4、本功对兼治关节炎、两年以内的内伤、肠胃系统疾病等有厅效。5、本功练成后内劲及耐力大增,举手投足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对提高技击力有很大帮助。6、本功既注重内劲耐力的提高,又注重发力,不会练成“死劲”。总之,本功对健身和防身均有极大价值。

内功修炼法

本文介绍的内功是专指有利于练成硬气功功能的内功。

1、呼吸方法

(1)自然呼吸:又称胸腹式呼吸,与人们平常的呼吸法相同。(2)顺腹式呼吸法:与自然呼吸法略异,即吸气时略鼓腹,呼气时略收腹

。(3)逆腹式呼吸法:又称胸式呼吸法,即吸气时收腹

扩胸,呼气时松腹。(4)吃气:即用嘴吸气。一般是齿虚合,从龄缝吸气,特别是冬天,由于不能一直子吸入大量冷气,吃气应慢。(5)吞气:在吃气后将气和口水一起象吞硬物一般吞下喉去。(6)喷气:口齿紧闭,将气从鼻内短而快地有力呼出。(7)闭气:吸满气后,立即屏住呼吸,不吸变不呼即为闭气。以上是练功中要运用的几种呼吸方法,欲练此功应先熟悉之。

2、养气

姿势以盘坐、站立、仰卧均可,自然舒适为度,以盘坐为佳。全身放松入静,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双手相叠掌心向内盖于小腹之上,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内视意守小腹之内。呼吸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慢、细、匀、长的呼吸。练功时间视各人情况而定,关键应自然,意守要似有似无,只要精神集中,想着有那么加事就行了。此谓之温养,旨在于培养后天真元之气。人的精气神是否饱满决定硬气功的功力大小,温养之功的培养精气神之要法。此功可单独练也可一起练,随时有空均可练习。

收功:叩齿36下,口中鼓漱几下唾液,然后分三口吞入腹中,双手掌搓热浴面,睁眼缓行一会儿即可。

3、炼气

(1)罗汉抱肚:自然站立,宽衣松带,全身放松。吃气,同时双手掌贴胸轻摩按至小腹 ,意想气归丹田。吃气后吞气,意想将气直吞入小腹

丹田内,同时双手想叠(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贴于小腹上。吞气后闭气8—10秒,并意守小腹丹田。然后用鼻将气慢慢呼出。重复49次呼吸。此式注意用意不用力,意念集中,身体自然放松。

(2)大鹏展翅:用腰带(绸布或练功带)扎紧腰部平脐一线,紧度以能用力插进两根指头为度,下同。马步站立,高低视各人情况而定。以鼻作逆腹式吸气,同时双手掌心向上从前面平举至两侧与肩平。吸气满,以鼻用力喷气,小腹外鼓振荡丹田,同时双掌用力平砍于胸前,脚趾抓地,牙关紧咬,收肛提阴,全身用力。此式重在喷气与震小腹、手砍击、趾抓地、咬牙关等全身用力协调配合。然后全身放松,以鼻呼出余气。姿势不变,重复以上动作和呼吸49次。注意喷气时要快要猛,但用力应循序渐进,以防迸伤。另外,吸气时尽量放松,喷气时全身用力,一松一紧,要松紧分明。

(3)金刚怒目:姿势同上。左手握拳置于左腰际,右手呈掌掌根贴于右腰际。逆腰式慢吃气,同时全身紧综用力,扣趾,咬牙、收肛提阴,右手贴右腰际推至腹

前,不停掌心向内掌指向上竖直慢慢向头顶插,插至胸前时紧咬牙关,颈项强直,双目怒睁,头部用力微颤,待指端上插至额前时刚好吃气满,上插亦停。略用力闭2秒种,全身突然放松,以鼻慢慢呼气,重复49次。

此式旨在顷气上头,注意吃气时用力,呼气时放松。大鹏展翅和金刚怒目二式随便先练哪式均可。由于均需用力,消耗体力较大,二式之间可自然呼吸几次,也可休息一下,但不能超过1分钟。

以上为炼气这法,旨在激发人体潜力,是提高硬气功功能的关键环节。养炼结合,才是气功之真义,二者相辅上成,不可偏废。但二者不必每次同时修炼,炼气法最好每日早晚定时多炼一次,每次约30—45分钟,养气功则随时可练。

注意事项:(1)初练可能出现功中耳鸣、面红耳赤、流泪等现象,功后乏力、疲倦等,这是正常的病灶反应或功理反应,应任其自然,一般半月后消失,以后则越练越有劲,一在不练反而不舒服。(2)一般练功一个月即感丹田发感甚至有气团感,或出现局部痒、麻、胀、跳等八触现象,均任其自然,练功60—100天即感精神饱满,力量巨增、气血充盈,并能初步意领气走。(3)本功练成约需270天,固气之前应尽量不间断。(4)如遇有遗精滑精和性生活,第二天停练炼气功和罗汉抱肚,以免伤身。(5)已婚者练一段时间后精力弃沛,不仅不能纵欲,还应尽量节制。(6)本功消耗体力较大,应注意营养和充足的睡眠。(7)由于要吞气,应尽量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功。(8)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小时应心量不练功。

排打修炼法

本功坚持练习,不须排打也能产生很强的硬气功功能,诸如抗打受击、掌劈头击断砖石等,排打只是为了速成和强化抗坚受锐的功能,增强技击和表演的信心。练本功150天至200天,即感气血充盈,力量充沛,并能意领气走,就可以加练排打,即是说,通过运气排打并练所谓的铁头功、铁喉功、铁皮桶子功、铁拳铁臂功、铁腿功等,并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打通气脉的辅助作用,现分述如下:

1、排打腹部:顺呼吸法以齿缝吸气,气沉腹部,用拳掌拍打上、下、左、右腹部各24下,同时口发“哈”声喷气,紧收腹肌并外项,意想腹部抗击外力。吸一口气可以喷几口气,喷几口气则拍打几下。(下同)

2、排打胸部:逆腹式呼吸法以齿缝吸气,同时意想提气上胸,胸肌紧收,如法先拍打左胸24次,再拍打右胸24次,打时口发“哼”声。

3、排打腰部:身体前倾,吸气同拍打腹部,气注于腰,如法拍打腰部及两旁各24次,打时口发“嗨”声。注意拍打肾区时应轻些。

4、排打背部:逆呼吸法以齿缝吸气,意想丹田内气过会阴上提背部,两臂向前用力收紧背肌,以背撞墙,撞时口发“哼”声,一口气撞一下。或请人拍打背部24下,打时口发“哼”声。

5、排打两肋:呼吸同排打腹部,气注两肋,先打左肋24下,再打右肋24下,打时口发“嗨”声。

6、铁头法:脚离墙约一尺五站立,以头顶抵墙,逆呼吸法以齿缝吸气提气沿身体中线上头顶,听气满闭气,牙关紧咬,颈项强直,以头顶在墙上左右磨动。闭不住气以鼻喷气,意想头顶爆发外力将墙顶穿,同时双手用力下插。随即全身放松,呼出余气。头不离墙,如法反复练5—10分钟。站立,呼吸用气同上,拍打头顶24次,中发“哼”声。

7、铁喉法:呼吸用气法同头功,吸气满即闭气,紧咬牙关,颈喉用力,中指顶刺喉头下之天突穴(凹陷处)。半月后用筷子顶刺,一手扶筷,一手用掌拍击筷头,至能拍断竹筷而不伤则改为用尖棍顶刺。

8、铁拳铁臂法:以拳面拄地做俯卧撑,屈肘时用鼻慢吸气,撑起时以鼻喷气,同时意想内气冲向小臂及拳面。注意屈肘下沉宜慢,撑起时宜快。然后站立,以逆腹式呼吸法运气于臂,以前臂鞭击树,门框或重沙袋,同时口发“嘿”声。

9、铁腿练法:以顺呼吸法运气于腿,先拍打左腿再拍打右腿,先打内侧而后打外侧,打时口发“嘿”声。再以脚掌外沿部踹击大树、墙或重沙袋,击时口发“嘿”声。

以上为排打法,是硬气功锻炼的重要部分。本门排打配合发声发力,劲力大,发功力强,严防伤内,又不会将劲力练“死”,对技击爆发力的提高和杀伤力的加强有重要作用。

注意:(1)每次排打顺序可按以上顺序安排。(2)可以根据兴趣和各自特点选练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3)排打力度一定由轻至重。(4)排打先用拳掌,能忍受时再用一斤重的河沙袋,逐渐依次用竹把、木棒、最后用10斤重的铁砂袋和铁棒排打。如无条件和只是为了兴趣,可先用拳掌,再用河沙袋、竹把,最后用木棒。竹把:将筷

子粗细、一米长的竹条一把捆成7、8公分粗的一束即成。木棒:粗细在5公分以上,细了反而不好。(5)排打时应解开腰带,表演时应扎紧腰带。

封口固气法

待本功内功(炼气法)练满270天,一般都能意领气走,经脉

通畅,就可以练封口固气了。封口固气又叫“扎桶子”、“封桶口”等,封口固气后就可以运用和表演了。需要说明的是,封口固气功在功家是有一定保密程度的,过去的师父从不轻易传授,但现今有的人利用这一点故弄玄虚,甚至说封口固气后几十年也不减失功力,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封口固气旨在强化巩固功效,对提高功力作用很大,能够使练功者功力上一个新台阶,但欲使功力高深,仍需长年坚持练功。

用具:备一个石担,体育上用的扛铃也可以。其重量为本人刚好能双手提起,再重一点就提不起了那么重。

方法:每日早晨约6时许,扎紧腰带,双脚分开如肩宽,平心静气站于石提前。以鼻吸气满,然后闭气,弯腰掌腕向上,方便用力为原则握紧石提,将石担慢慢提起呈肘平(小臂与肘部等高)的位置,同时收肛提阴,扣趾,牙关紧咬,全身用力,上身挺直,慢慢放下石担,然后站立放松呼气。重复以上动作,49次。练功的关键是闭气举放石担,动作宜慢,但快慢程度以自己能忍受为度。如果不能连续完成49次,中间可歇息几次,每次自然呼吸几口气,但歇息间隙不能超过1分钟。另外,如果饥渴难耐,可以事先喝一小杯奶液,隔几分钟才开始练习,或者早点起来吃东西,隔一个小时再练。总之,视各人情况灵活要排,但练功要求不变。

注意事项:(1)每日早晨练功一次,连续练18天,其余停练,但可以多练养气功。(2)18天内不能有性生活和遗精等现象,否则无效,又重新练过。(3)练功期间应心平气和,少生杂念,为防走失精宝,晚间睡觉可侧向尽量蜷曲而卧。(4)初练一周可能有疲乏无力,眼膜充血等现象,均属正常,一般一周后消失,此后即感力量巨增,其满精力体力旺盛,举手投足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常有一式身手的愿望。(5)练功期间应保证睡眠和营养。(6)练此功最易损伤腰部即“闪腰”,练功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一下子用猛力。

最后:贵在坚持,硬气功效果来得快,这个对身体的损害也不大,再加上道家的一些功法就可以了。

3. 太极拳修炼中如何提高内气运行

虚无子老师以其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研究和四十多年练功实践的亲身体验写了《养生太极拳》。提出了要以练意气为核心来练太极拳。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十三势行功歌》记述了太极拳行功方法,简称太极拳法。其核心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中所说的“心”是指“意”,“气”是指“内气”。意思是用意使内气运行,而运行的内气司领形体动作。因此练太极拳应当在意气运动上下功夫。现就自己在学练中如何提高内气运行谈谈自己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养生太极拳所说的“内气”,包括了中医学中的正气、元气、真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物质性之气,又包含了拳术,气功中说的内劲、内功等功能性之气。这两种气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太极拳中所说的“太极内气”,通过养生太极拳功法练太极拳,可以在舒展筋骨的同时,促使气血流通,达到行气通经、调和气血、治病健身的功效。
(一)由心意指挥内气运行需保持心静意专
因为修炼养生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所以修炼者必须要心静和具有良好的保持心意专注的能力。心静是练拳中要冼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心静才会用意不用力。意专是在练拳中按照先易后难的次第专心练意、息、松、气、形、神、劲的协调。心静与意专是辨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意念专致,反过来意专能进一步做到心静。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心静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其养。陈氏太极理论家陈鑫言:“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也说明了内气的运行和状态是由心意来控制指挥的。但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意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所以王宗岳《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放能收敛入骨。”练拳中用心意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例如做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达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的流注。练拳时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
我们练拳时,从预备式开始首先用意识告诉自己:“现在开始练拳了,停止一切其它想法”,自觉全身放松,调整呼吸,各部位要符合要领要求。然后开始动作,即动以后就应尽量全神贯注不断由意念来指挥,把拳理、拳法和套路的意识通过拳架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表现出来。一心一意地演练,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意念贯穿整个套路的每个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练拳时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造成手无定向,虚实不分,起落开合忘要领等现象。正如俗语说:“练拳不专心,功夫难上身。”.当然我们在初学阶段心意会不断溜号,就需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把它收回来继续关注练拳,如此将不断溜号、发现、收回、再溜号、再发现、再收回,经过无数次反复,拳势逐步熟练,意趣逐步浓厚,甚至尝到甜头,心意就能逐渐少溜号以至不再溜号。这就是一种意专的炼练过程,也是修炼太极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放松是内气运行的前提
放松是内气运行的前提。因为放松动作是顺着脉路的,有对内气起引导作用,能促使内气随着意念而运行。所以练拳应在周身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身心放松利于心静,体松心静才能培养内气,增长内劲。周身松开了血脉贯通有利于行气,内气方能周流全身。“腹内松静气腾然”,松静才能寻气、养气、聚气、行气。
放松包括思想放松和身体放松。思想放松就是心意做到松、静、净、自然,专注于练拳。但要注意修炼养生太极拳注重意气而不执着意气,练拳应遵照要领而不拘泥要领,养生太极拳一切姿势动作任其自然,这才能使整个练拳过程思想保持放松状态。身体放松,《拳论》日:“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强调在练拳时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要放松。养生太极拳是用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各部分,包括四肢、躯干、皮肤肌肉、关节、腹腔内脏器官、面部等。身体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
放松的入门功夫是虚无子老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随息放松》功法。其要求练放松要结合呼气,放松从上到下,由根到梢、节节放松。
在具体学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松身先要身正。 《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身法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养生练法要行气通径,气走中脉,或贯脊中,以通任督。身正以保证头顶百会穴与裆内会阴穴始终保持垂直线,脊柱松沉又节节对准,腰部松沉直竖,方能一气流行。“身不正,则气不顺”内气或偏或横。学练时呼气气要往下沉,注意中线放松,从上到下用意松腹-腰-胯节节放松,虚心实腹,气沉丹田。
(2)学练初期练放松要注意用意不用力,自然顺随。
(3)练拳要分虚实,在虚实变换中放松下肢。下肢放松也要随呼而放松胯-膝-脚腕-脚趾以及出腿时用脚趾把腿引伸节节放松。
(4)留心拳式转接处放松。“转接”是承先启后的一个小动作,起到顺上一动之势转而为下一动造势的作用。也是外形的虚实变换、劲力收放的转折、内气升降开合的契机。所以转接处放松对内气运行止关重要。
调息放松功法同其他功法一样入门有一个过程,修炼不仅要外形动作的“相合”更注重意气的“相合”。练成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即一动一静都能放松周身,气血畅通为内气运行创造了条件。(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肌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拳论》日:“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说明了内气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练,体内已有内气流通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是隐是现,有时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流通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炼练中要重于意念引导,在意念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炼练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炼练,内气自然会畅通,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四)通过调息促进内气运行
人体的内气在正常情况下随呼吸运行,内气的升降开合,行气通经,练气养气都离不开呼吸的助力。为此要促进内气的运行效率使内气随意念引导,在人体内循行周身必须要练呼吸的功夫(调息)。 调息就是要使气息调和、深长、均匀、缓慢。 养生太极拳具有全身动作,动作柔和,均匀而缓慢,虚实开合动静有致的特点,因此养生太极拳的调息采用逆腹式的拳式呼吸。逆腹式拳式呼吸使动作的虚实开合,收发蓄放的阴阳消长,符合呼吸的阴阳消长,更有助于内气的升降开合,达到内气腾然,使运气发劲便利顺遂。 逆腹式拳式呼吸是在我们练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意动身随,身动息随,开呼合吸的呼吸方式。即吸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往内收。呼气时横隔膜下降,腹部从后向前鼓起。养生太极拳先有意动,意动身随,随拳势的升降开合、蓄发收放而呼吸,形体动作之合而后天之气的吸,则内气升,形体动作之开而后天之气之呼,则内气降。通过这种逆腹式呼吸使内气升降开合,达到练气运气目的。养生太极拳每一式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觉身体内部有气血向命门穴流动,一呼气内气则流向四肢。 学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学时为了防止憋气,不要着意追求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和强行深呼吸,学练时注意用意指挥动作。应只求动作和缓,姿势准确,不要有丝毫的拙力,始能全身放松,气血畅通。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呼吸本能也会与动作协调。 (2)拳势动作的阴阳交替、虚实交换、升降开合应符合开呼合吸的要求。所以练拳者不但要明白所练拳式的每一动的外形动作和用意,而且要知道其升降开合,蓄发收放的归属(开呼合吸,蓄吸发呼),动作虚实变换-转接时开始呼,动作做到阴极阳生的下一个转接处,呼气尽。开始时可先用一些开合分明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断体验、校正。直到呼吸顺时,内气升降感觉明显后,再配整套拳来练。并依靠动作的开合虚实逐渐提高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在呼气时动作能沉着,吸气时动作轻灵。这也达到了太极拳的轻灵沉着的要求。 (3)按照养生太极拳的进阶次第练。先练随息放松,再练随息动作。练到呼吸、放松、动作能一意统驭,则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了。再练下去,练到不必注意呼吸,能意动身随,身动息随,这就达到心息相随。继续炼到一定功夫就能气息相随,内气方能周流全身。(五)正确熟练的外形动作才能提高内气运行。
内气与外形动作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运行,内气又能催动外形活动。虚无子老师说:“练拳养气即意气运动和形体动作也。分说为二,实是一本.”又说:“......内蕴的意气和外部的神气这种动荡状态,像泵一样能推动内气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些语录都说明了外形动作与内气之间的关系。
养生太极拳通过一段时间(各人的时间不同)的锻炼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内气”,它可以随着意念而调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一动全身由根节到稍节,由稍节到根节,节节贯串而动。练到一定阶第,即会念头一生,内气既生,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滔滔不绝。
学练养生太极拳在初级阶段是由外形运动来引动内气,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运行的因素之一即由正确形体动作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内气初期运行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而运行。所以初学养生太极拳从开始就必须要遵循养生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外形动作要正确讲规矩。在学练中不断体悟,校正外形动作,逐步达到外形动作正确熟练,纯熟之后就会由外引内产生内气周流。经过不断修炼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气遍全身。如果我们在学练过程中某一动作不够协调,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运行。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形体动作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而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因此我们应重视外形动作的锻炼,注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使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学练养生太极拳要在“正”字上下功夫。
所谓“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套路、姿势练正确,这是起码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这点尤其重要。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身法的正确性。养生太极拳对身法特别讲究,对手、眼、身、步都有具体要求,要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轻灵,动作正确,步法扎实。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从而把功夫练上身。对初学者来说,“正”是最关键的。没有了“正”,就会有较多的肌肉组织参与到维持自身身体平衡中去,所以就不可能“松”;没有“松”,就不能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没有了“正”,就无法“通(即气血畅通)”,就不可能使人体所产生的气势达于圆满。要“正”,最关键的是躯干部位。养生太极拳对躯干部分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腰要松沉竖直。我们所说的“腰要竖直”,是指尾骨竖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轴”的作用,并能通过塌腰达到上下相随。这样,在头正的情况下,头顶百会穴和档中会阴穴构成的连线始终垂直于地面。这就达到了直腰的目的。我们无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觉一下:无极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节放松,将重心落于两脚构成的稳定面内,细长、均匀地呼吸。很快你就会有神舒、体泰的感觉。这时缓缓地转动身体,去仔细感觉腰轴的存在。 以上所谈的“正”,其目的都是为了“通”,即气血通畅。以逐渐达到气势圆满,气血通畅是养生太极拳健身养气、增加内功的必要条件。(2)学练养生太极拳要明阴阳之理。 养生太极拳的拳学理论本太极、阴阳学说。太极拳一举一动、虚实变换、起落伸屈、开合蓄发,无不含阴阳消长,相生相济之理。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极阳生,阳极生阴。外形动作的开合进退,招式的收发蓄放,不应成单,动作不应有半途而返,否则动作不顺,意气不畅。所以练太极拳要明阴阳之理,方能动则伸缩自然,起落合度、动作顺遂,静则上下照应、左右相称、阴阳相合。(3)学练养生太极拳要注意不断地有节奏的虚实变换。 养生太极拳运动是在不断地有节奏的虚实变换,阴阳交替中进行的。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外形动作的正确体现的。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就是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促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有利于神气鼓荡,达到气血周流全身。(4)练外形动作要节节贯串 外形动作节节贯串要求我们练拳时要思想集中,心不外驰,意气贯串不断。注意全身主要关节贯穿起来,一节一节依次通过。在式与式之间转接要一线串成,要式式相连,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如不能节节贯串,就要出现断续、凹凸、缺陷处。影响意气的动荡和神气的鼓荡,更不能达到完整一气。
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5)学练养生太极拳要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行互相协调。养生太极拳之所以要求内外相合,原因在于它是身心兼修,即要练外形动作又练精神意气。练外形动作时,要把意气贯注到动作架势,气势神态,招法运用上,达到内在的意气和外部的形神相合拍。养生太极拳千变万化,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一招一势,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在周身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扎稳下盘,促使内气充实和饱满。“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严格按照养生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练习拳架,用意念调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极拳的要领及运动特点和规律,而且调整呼吸以培元养气、稳固根基。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是稳固根基的窍要。充实内气即培养元气。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和发气之源。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反过来又益于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润,肾气足。肾气足则内气充盈,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轻体健。
(七)持之以恒,长期锻炼。
按照养生太极拳的技术特点,遵循养生练法的原则进行锻炼,每天保持一定的锻炼时间和运动量,持之以恒,经过长期锻练一日功夫一份功效,自然内气充沛活跃。

4. 太极拳怎么产生内气

首先明确一点,内气不是太极拳产生的。按中医理论气血运行是生命本身的现象,只要是活人就有内气运行。

一般人因为不特别关注,感觉不到内气在体内的运行。练习太极拳讲究松静自然,在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会强化触觉、感觉训练,可能会导致比普通人容易感觉到内气的运行,一定程度上还能利用甚至调动内气。

说穿了没有什么神秘的,但是第一次如何感觉到内气、感觉的是否真是内气的运行,语言文字难以说明,有熟手、师傅指点一下就会很顺利。

5. 求练气化力,练气化精(内气功)的方法。

首先纠正你一个错误 不是练气化精 是炼精化气 以后是炼气化神 炼神反虚
一、丹田内气功 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 ●静功心法 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

(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

(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

(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

二、小周天功 ●真气运行法 这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 真气运行法共五步:

(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接着,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

(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真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

(4)通督忽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揠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炼气化神。大周天形成后十二经脉俱通,五脏六腑之经气旺盛了,原有的体虚之疾患随之而愈。每日练功通达一次大周天,一般来说,人体不易生病。五脏六腑之精气旺盛了,则上主于脑的精气增加了,脑细胞的营养丰富了,脑细胞的代谢旺盛了,则大脑的记忆力增强了,甚至出现特异功能。
大周天是真气循头身手足转一周,叫大周天,由于各种功法有差别,真气具体运转路线略有差异,但循头足一周是无疑的。大约有几种运转路线:
第一种是真气循十二正经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领至膻中,沿手三阴由胸走手,接着沿手三阳从手背到头,再沿足三阳从头、背而下经足三里至足,然后,从足心沿是三阴太溪、三阴交至腹,再从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种是真气沿着奇经八脉一周,即真气从足跟沿阴跷脉、阴维脉上行至腰部,再经阳跷脉、阳维脉下至足跟。
第三种是真气从涌泉穴开始,沿着冲脉下肢端上行至会阴,再经中脉上达头顶,真气冲出头顶,循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徐徐下降至足跟。
大周天的练功方法
练功者高度入静后,以意引气在上述路线循行。关键是要熟习大周天的运行路线,行功之前定好运行模式,运功时意气一动,内气就会自动沿上述路线循行。
大周天通后,继续练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继续练功丹上升一级至中丹田,再继续练功,丹又上升一级至上丹田,最后从百会出窍,即古书所说的元神出窍。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与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继则下丹田,再继则上丹田,最后元神出窍。性功修炼好的人,在成丹时,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坐在莲花座上的婴儿,称之为“圣婴”,随着丹而升级,最后出窍,并且还能收回。

6. 怎样才能尽快的练出丹田内气

如何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不仅指武术基本功,更指代表实力的功力。练就超人的功力是一个练武者终生的追求。功有内功、外功、轻功等,其中内功更重要。功谚云:“练就丹田混元气,打遍天下无人敌”。少林《易筋经》(内壮篇)也说:内壮侧重于练“道”,外壮侧重于练“勇”,内壮可以步入超凡入圣之高深境界,外壮则难脱俗套。内壮与外壮相比较,内壮更令人羡慕。事实也证明,要练成金刚之躯,非走内功这条路子不可,而且,内功也是练成轻功的基石,没有深厚的内功,轻功便无从谈起。练习内功之法,各家各派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以练气、养气为主,只是方法不同,功效也就快慢不同。现将本人所习的南少林铁布衫功的内功修炼方法介绍给大家。该法简单易学,二十天左右丹田即会有得气感,两至三个月左右丹田内气即能聚集成团,可收可发,随意自如,实为少林之真传,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内养功 )

练者先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放好,然后宽衣解带,正身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端正,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气时意想一股真气自百会穴进气贯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气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进气要缓慢,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初练时每次练半小时,后逐渐延长至1—2小时以上。每日练2次。
收功:一掌贴于丹田,另一掌覆于其上(男右掌在内,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炼丹功

炼丹法是为了巩固并加强丹田气感(热感)。分为四个步骤来操练,分述如下:第一步 /
将丹田处的气团,想象成一个圆球,红色并发光,气团周围还弥漫着灵气。
1、以腹正面为平面,意念气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并逐渐带动弥漫着的灵气。旋转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体会转动时的热感。然后逆时针旋转36、72、108圈。
2、以会阴到百会的连线为轴,水平面为平面,气团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转。
3、以左右两腰侧的连线为轴,身体侧面为平面,气团先向下向后向上向前旋转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转。最后收功(同内养功)。
注意这里气团的“旋转”,并非“运行”。旋转是指气团在原位围绕一根直线轴转动(如转动地球仪),运行指气团离开原位,形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以上1—3分别以身体正面、水平面及身体侧面为平面,下同)。
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炼丹第一步必须在内养功有成效(即丹田热感)的基础上才能加练。二是气团的旋转必须是缓慢而均匀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体会它的旋转。由于是以意引气,故不能急燥,否则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
第一步练习纯熟,气感很强后,可改练第二步,方法如下:
1、以肚脐为中心,以身体正面为平面,气团作顺时针圆周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左右至两髋骨,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气向上提时配合吸气,气向左向下时配合呼气。注意:(1)气团运行均匀、缓慢,要耐心体会。(2)转圈要尽量成圆形,不能转弯抹角,然后反方向运行渐收渐小收至肚脐,配合呼吸,圈数同上。
2、带脉运行。先将丹田之气向前引向肚脐,然后向右腰运行,呼气;接着,将气向后腰命门向左腰侧运行,吸气;再从左腰侧经肚脐向右腰侧运行,呼气;如此缓慢运行36周或72周,再逆方向运行36周或72周,最后回收丹田。
3、将丹田气沿任脉向下引向会阴穴;呼气,再引向长强,上提命门、吸气;从命门向前透出至肚脐,再沿任脉向下,呼气……如此运行36周或72。将气引回丹田。最后收功(同内养功的收功,下同)。
注意:(1)必须等第一步练习纯熟后方可改练此步,不可操之过急。(2)气的运行必须缓慢、均匀。
第三步
第二步练习纯熟后,可改练第三步。
1、以身体正面为平面,以中脘穴与中枢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引气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共36周或72周。左右扩至两肋,上至天突,下至耻骨,先顺时针运行,再逆时针运行,配合呼吸。
2、以带脉运行为原型,引气向上螺旋顺时针运行,渐升渐高,至与天突穴同高的水平面为止,36圈或72圈;然后反方向运行,渐降渐下,回复至带脉,再收回丹田。注意配合呼吸。
3、呼气,将其气从丹田降入会阴;吸气,从会阴引气到长强,沿督脉经命门、中枢至大椎穴;呼气,再将气前透至天突穴,沿任脉向下经中脘、肚脐、丹田,向下至会阴;再吸气……如此周而复始。可行36或72周。

第四步
第三步完成后,气感已很强烈,并能意领气走,气随意行,这时外在的锻炼——排打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气通大小周天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了。现将气的运行路线及呼吸的配合详述如下:
1、带脉运行36或72圈。
2、小周天行功:呼气,将丹田之气向下沉入会阴;吸气,将会阴之气经长强(闭后阴)沿督脉上经命门、中枢、大椎、后枕至头顶百会穴;呼气,引百会气向前经印堂、人中、天突、膻中、中脘,向下降至丹田。如此提降沿小周天运行,共36周或72周。
然后在带脉行功及小周天行功纯熟的基础上加练大周天行功。大周天行功方法如下:呼气,将丹田之气沿两足三阳经向下降至脚心,吸气,将涌泉之气沿两足三阴经向上提至会阴穴;然后呼气,换气一口;吸气,气分两支沿两耳后向下经两手三阳经至十指尖之井穴;吸气,将井穴之气沿手三阴经上提至天突穴会合;呼气,将天突穴之气向下降至丹田。如此大周天运行一遍。可运行36遍。
至此,丹田浩然之气已凝成一团,可聚可运。练者精神饱满,巍然如山。

7. 请教武术高手怎么练习内气,方法,详细一点的

气,无形无影,但确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练气要点:细,慢,深,缓。练深呼吸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练气存丹田,一定水平后可运气于四肢。个人悟性和努力将影响最终的结果。

8. 气功里的内气到底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内气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每个人都有
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身体,自身内气就会逐渐减少
另外有一部分是采天地之气化为内气,也就是说化
外气
为内气
具体练法不说了,中国那么多气功派别,说出来都不一样,不过无外乎就是这两种途径了,保养自身内气,蓄养天地真气,化而为内气

9. 内气怎样运行

1 .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行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才能创造出来,它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要比无形的好学。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日:“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流,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许多着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科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身躯。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2.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架子的正确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形成疾病。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流全身。拳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例如一拳势左腿实右腿虚,一变换姿势即成右腿实左腿虚,由于重心的不断转移变换,一会儿左实右虚,一会儿右实左虚,这样气血也就在身体内部转换、周流。练拳时只要注意心静体松,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就会感到体内气血流动,从而得圆活之趣。虚实有前后、上下、左右之分,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此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了。宋代二程语录有云:“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气息既长,自有推动脏瓣、自我按摩的作用,脏腑强盛,百病何生?
3.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这就是内功,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的气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能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是人身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来自吐纳术,因此也要求细、匀、深、长。但拳势包含着技击,因此,它的动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须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当呼吸和架子一时不易配合得当时,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时,至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来配整套的拳。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子练习,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气是可以练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靠养。“气以直养而无害”,练太极拳是养气之法,勉强出力使气,则违反自然,易伤内脏.静心养性,内气自生。
4.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所以王宗岳《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万能收敛入骨。”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气功强调意念锻炼,调心存神凝神,恬淡虚静,排除杂念,从心斋到坐忘。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二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它们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全面协调的保证。
太极拳为武当门的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它们均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故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练太极拳不能像静坐那样,身体不动以意领气,这是因为拳有许多动作。因此,要意随动作移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例如作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因而陈氏太极的理论家陈鑫说:“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就说明了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运行的。
太极拳和气功都讲“气”,但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指人体“真气”,它是人体固有的“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之气的结合产物。前日推广的一种智能开发功叫形神桩,这种功虽重在练形,但还是形、气、神的结合。这种功法是与太极拳很好的结合,如太极拳的起势中的曲膝下蹲同时两阴掌下按,可意念双手下按地气,外导内行,气沉丹田。又如野马分鬃的定式,可意念上手接天气,下手接地气,同时气贯四梢。
5.通过练拳达到效果和体会
我练拳已有10年的历程,通过几年的锻炼,高血压性心脏病、胃萎缩等病症已痊愈。使我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我虽已七旬,但发黑眼明,脸色红润,而且心情乐观开朗。我体会,要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排除杂念,练好气,只有这样,才能真心真气练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其二,练拳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安格尔说:“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我牢记这句话,一直坚持打太极拳,晨昏无间、寒暑不易、雪雨无阻、繁忙不止,坚持每天早晨打太极拳。其三,练功打拳,适宜于寂静的庭园与厅堂或安静清新之地,这样全身放松,精神集中,有利于练好太极拳

10. 怎样才能练好内气功,怎样才能快速调气,如何使气发挥出来:

意念第一,专注无杂念。欲速则不达。随遇而安,不要刻意求成,练功,练功,功是靠练才会出来,练的时间长了,自己会悟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气方式。气动,肢体动,配合呼吸,最好多练呼吸,也就是改肺部呼吸为腹式呼吸。

阅读全文

与快速产生内气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疆无人机鉴别方法 浏览:631
化学反应中常用方法 浏览:578
失眠做梦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80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浏览:795
干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浏览:472
食用菌糖制品制作方法 浏览:330
如何克服怒气的方法 浏览:945
pro胸肌训练方法大全集 浏览:350
笔记本电脑开机键失灵的解决方法 浏览:659
如何做爆米花儿童简单方法 浏览:329
婴儿两个月不喝奶瓶的解决方法 浏览:155
我的世界模组视频制作方法 浏览:767
热冷交换方法有哪些 浏览:898
牛油果柑的种植方法 浏览:949
肝多发性治疗方法 浏览:530
网课培训的课时计算方法 浏览:171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963
如何缓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浏览:624
孕妇手麻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55
oppo手机第一次最好的充电方法 浏览: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