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才不口吃
口吃的矫正:
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口吃者不仅有异常的言语行为 , 往往还伴有情绪困扰和处世态度、方式的改变。不同的口吃者具体表现又各式各样。由于口吃的复杂特性,口吃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多样。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治疗应针对个体各自的口吃特点、性格、情绪和行为等的不同,选用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
儿童轻度和中度口吃是有自愈性的,重度口吃需要进行矫治。一般认为,约80%的儿童口吃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父母或矫治师的早期干预很重要。首先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视态度,要提醒儿童慢慢地说话,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缓和其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注意自己的讲话过程。父母应该慢慢的、放松地与孩子谈话,同时要有较多的停顿,并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节奏说话,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肯定。下面介绍几种口吃矫正的方法:
一、言语反馈治疗
口吃者在跟随其他人讲话的时候,口吃现象比较少,而且讲话自然而流畅。所以,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方面的原理,在60年代推出延时听觉反馈(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DAF)仪器,模拟这样的效果。当自己的讲话声音被改变后,听起来就象是别人在跟自己说同样的话,帮助口吃者在自己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也达到跟随其他人讲话的效果,从而即时改善口吃。研究认为口吃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暂时流畅说话:一种是内生的(自我产生的)言语发生机制的改变,另一种是在言语发生时接受特定的某些外在的言语反馈。内生的减少口吃的方法,比如用怪异的腔调说话,拖长语音,柔和发音,以及其他基于言语动力的矫正方法。由于内生的引发流畅性的方法,通常与言语发生机制相关,一些矫正后的口吃者,其流畅的说话方式被认为听起来不自然,可能需要大量的认知方面的努力来维持这种说话,并且很难在现实生活的说话情境中持续运用。最有效的提高流畅性的改变言语反馈方法,利用了“第二言语信号”,即在说话者产生的第一言语信号同时呈现离散的言语信号,并且包含了与说话者的第一言语信号相近的言语动作。与内生的引发流畅性的方法不同的是,利用改变言语反馈(ASF)的外在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使口吃者立即产生稳定的、自然的流畅言语,基本不需要认知上的努力,尽管有时效果不能持续。
合唱说话(Choral Speech);掩蔽的听觉反馈(masked auditory feedback);延时听觉反馈(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移频听觉反馈(frequency altered feedback);视觉化的合唱说话(visual choral speech)以及延时视觉反馈(delayed visual feedback)等改变言语反馈形式,已被证明可以立即减少部分口吃者高达70-100%的口吃行为。改变的言语反馈也被发现,不管说话速度如何,都可以提高流畅性,即使单耳使用,而非双耳使用,也可以持续提高流畅性。
以前这种改变言语反馈的仪器很大,只能在实验室里使用,对于矫正口吃,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一直到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出现了体积小,类似“助听器”般的口吃矫正器,如思比易。由于是被直接放进耳朵,以及应用了微电脑语言处理技术,使声音反馈的灵敏度和清晰度更高,矫正口吃的效果更好。
二、言语流畅性训练
言语流畅性训练,旨在调整说话的方式,以防止发生口吃,或发生口吃时控制口吃以便使言语交际能够进行下去。比如发音法,包括放慢语速、诱导发音、轻柔发音、运用气流以及形成说话的节律和韵律等技术。在掌握好这些发音技术后,口吃者可先以很慢的速度说话,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的语速。此外,将长句子分断,改变说话方式,跟读训练等也是言语流畅性训练的重要内容。言语流畅性训练虽不能消除导致口吃的体质因素,也不能完全解决心理障碍问题,但确是一项可行的、治标的辅助疗法。
三、心理治疗
国内外学者都发现口吃患者存在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对这种言语障碍没有明确的理解,表现为逃避与外界的言语交流,严重时与外界隔绝。心理障碍的加重使口吃症状进一步恶化,反过来更加深心理障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口吃病变得根深蒂固。张景晖认为:根治口吃病的着眼点应放在心理障碍的破除上。口吃病的病根在于“一个字也不能口吃”的主观愿望,不彻底摧毁这个错误的强烈的愿望,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欲消除心理障碍,必须无条件地允许口吃。日本的森田心理疗法,其基本精神就是不排斥口吃这一既定事实, 带着口吃象正常人一样工作, 表现出“顺应自然”的态度,允许口吃,为所当为。黄逸认为:口吃者恐惧口吃,实际上并不是恐惧口吃本身,而是恐惧口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丧失有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口吃病心理治疗的实质和核心应是:减轻或消除对口吃所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恐惧。
在心理治疗中,强调行为的、认知的和情绪的治疗。包括:
1. 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疗法,逐步让患者认识到自己错误、偏执的认知观念,自觉地用正确思维观念去取而代之。同时耐心地倾听口吃者的倾诉,对他们表示充分地理解。
2. 放松训练,教会患者亲身体验自身肌肉收缩及放松的效果,通过自我反复训练,达到全身肌肉松弛即心身松弛的作用。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逐步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平稳心态。
3. 系统脱敏训练疗法。在治疗的实践中,采取自我系统阅读训练,关爱性交心对话疗法;系统社会交往训练等。让患者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及不同的人群,在交谈和阅读中解除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逐步培养患者平稳、镇定自若的心态。
4. 暴露疗法:对于年青的患者,特别是学生患者,当他们经过上述等有关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时。应激励患者采取大胆的冲破性的暴露疗法,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朗诵等各种竞赛,让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锻炼自己,建立起自立、自信、自强的决心。
四、其它治疗方法
呼吸训练:口吃者的呼吸器官、发音器官一般正常,但口吃者说话时常常呼吸紊乱,呼吸方式不当,或呼吸和发音不协调。采用符合发音规律的呼吸疗法,如练习呼吸操,进行呼吸和发音的协调训练,结合其它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改善口吃。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生物反馈,如呼吸,肌电反馈,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减少口吃,提高言语的流畅性。
药物疗法:氟哌啶醇被认为是治疗口吃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较大。氯丙咪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有较强的5-羟色胺回收阻滞作用)口服,可使口吃严重程度明显下降。还有学者提出可试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胆碱能阻滞剂治疗口吃。
⑵ 怎样才能做到说话不结巴
你的状况是不是上课发言或者会议场合发言结巴?
1、从心理学上讲,是由焦虑引发的,可以做系统脱敏试一试;
2、自身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在于培养自信心。具体方法:
a、平时多锻炼,多说话,练基本功;
b、学习发声技巧,做音色练习,练就动听的声音;
c、放慢说话速度;
注意:心理原因诱发的结巴通过自身可以克服,但是要防止变成条件反射式结巴。
这不是大问题,不要有心理负担。如果必要,可以到心理咨询机构看看,进行针对性诊断!
⑶ 怎样才能不结巴
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口吃者不仅有异常的言语行为 , 往往还伴有情绪困扰和处世态度、方式的改变。不同的口吃者具体表现又各式各样。由于口吃的复杂特性,口吃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多样。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治疗应针对个体各自的口吃特点、性格、情绪和行为等的不同,选用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
儿童轻度和中度口吃是有自愈性的,重度口吃需要进行矫治。一般认为,约80%的儿童口吃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父母或矫治师的早期干预很重要。首先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视态度,要提醒儿童慢慢地说话,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缓和其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注意自己的讲话过程。父母应该慢慢的、放松地与孩子谈话,同时要有较多的停顿,并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节奏说话,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肯定
⑷ 怎样让自己说话不结巴
口吃的人在跟着别人说话的时候,结巴的现象比较少,而且也是比较自然流畅的。所以,想要克服说话结巴,患者可以跟着别人说话,别人说一句自己就重复一句,从中学习正常说话的方式和节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对于克服说话结巴的方法。一开始可以从比较短的短语开始练起,然后慢慢地增长句子的长度。此外,还可以训练说话结巴的人还可以训练自己的语言流畅度。例如,先放慢语速说话,在说流畅之后才慢慢加快语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说话结巴的问题。
而心理方面,这需要患者自身建立对于说话结巴的正确认识,消除自己的自卑。尤其是在上学的孩子,周围的人可能会歧视他,此时建立正确认识就非常重要了。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要耐心引导他,鼓励他,重建他的信心,让他敢于跟他人交流,从而改善甚至是消除他对于口吃的恐惧心理。
⑸ 要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口吃呢
口吃的综合心理治疗
人的心理是个比较复杂的现象,目前人们对心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我们仍然可以把人的心理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总的来说,口吃者都是心理正常的人,能够和人正常相处,能够过正常的社会生活。但是,针对自己的口吃问题,口吃者则完全是个不正常的人,或者说是个“精神病人”(我们也可以把所有的恐惧症、强迫症病人看作是某一方面的“精神病人”)。
一说到口吃,口吃者立即陷入到恐惧的心理状态之中,并根本不能控制它;对于口吃现象,口吃者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则完全偏离正常人;为了战胜口吃,口吃者逐渐扭曲了自己的性格。如果说正常人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和个性特征之间是互相靠近、互相协调的,那么口吃者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和个性特征之间则是互相分离、互相冲突的。每一次口吃都是三者之间一次剧烈的冲突过程,冲突的结果是三者相互间更大的分离。
根据口吃恐惧症的病理机制,我们将采取:1、心理分析疗法 2、自我催眠疗法 3、语言能力的训练等三种方法,对口吃进行综合治疗。在心理分析疗法中,我们通过回忆疗法,让患者知道恐惧感的来源,并将恐惧感和口吃现象分离开来,使恐惧感孤立起来;通过观察练习,让患者了解口吃现象的本质;通过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症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研究,我们将了解口吃者性格扭曲的过程。通过心理分析疗法,我们试图让三者回归到正常人的水平,并减少三者之间的冲突,使之相互协调。
在自我催眠疗法中,我们将对被孤立起来的恐惧感进行催眠治疗。催眠疗法历史悠久、功能神奇,现代科学还不能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但人们已将它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上。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的、意识的变更状态。它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注意的相对集中和周围区域的抑制。催眠状态有三个主要特征:(1)增加了对心理过程的集中;(2)增加了身体的松驰;(3)增加了对暗示的感受性。自我催眠以后,心情变得舒畅,情绪为之爽快,甚至还会感到精力异常旺盛。催眠使人镇定,能消除口吃者的恐惧感。自我催眠疗法不但能治疗口吃恐惧症,还能治疗其它恐惧症和强迫症等许多心理疾病。语言能力的训练也很重要。语言技能犹如绘画、唱歌、跳舞中的技巧一样,需要专门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我们的语言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语言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发音是否准确清晰,语言是否有节奏、有韵律,面部表情如何,手势语言是否协调等。口吃者小的时候似乎没有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成年后又因为口吃而不能很好发挥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刻苦地训练一下语言表达能力。另外,针对口吃恐惧症的病理特点,保持正确的治疗态度,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资料:http://disease.100kang.com/2/1/17/
⑹ 如何改掉结巴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结巴症状,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心理支持来调解。语言训练,主要是发音矫正训练。在宝宝的情绪稳定情况下,或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发第1个音的时候,拖长一些,特别是一句话开头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间隔要适当延长,尽量让宝宝减少重复。同时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宝宝放慢语速,让宝宝发慢音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不要让宝宝过于的着急,通过不断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从而过渡到正常的语速。
⑺ 怎样克服口吃
口吃者千万不要因为口吃的问题自暴自弃,只要寻求到正确的方法,相信每一个口吃者都能克服口吃,但是在这里需要提醒一点,矫正口吃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矫正的过程当中,必须保证良好的心态。
1、放松精神
大多数口吃的人就是因为过分紧张,这一类人是不能着急的,不然越着急越说不出来,还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克服口吃的第1步就是放松心情。
2、端正心态
在说话之前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主要是因为有很多说话结巴的人,都是恐惧心理所导致的。然而乐观的心态能够摧毁任何你在说话之前遇到的紧张。
3、锻炼胆量
有些人在生活当中没有口吃的现象,但对着公众讲话时,就会变得结巴。这些人就是因为胆小造成的口吃,想要克服口吃,就得锻炼自己的胆量,有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冲劲。
4、说话之前想一下自己所说的内容
虽然说这一点很难掌握,但对克服口吃会有很大的帮助。口吃的人如果在说话之前能够想出自己所说的话,那么在正是说的时候就不会结巴,要是在说的过程当中被一个特定的词语卡住,应该用简单一点的同义词来代替。
5、大声说话或朗读
建议口吃的人经常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或朗读,这样可以克服口吃,锻炼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