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读名着的方法有哪些
小周子1976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2017-02-27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也进行适当的略读。略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大家要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着阅读 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 当然名着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着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着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2. 怎样阅读经典名着
个人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1、了解
如果我们打算要去读某本名着时,那么先要对这本名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这本书,也让自己能够更加有兴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着的成书年代,还作者以及到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那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名着。
2、粗读
说起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后再把名着放下来,先消化一段时间。让自己慢慢地去适应名着,只有这样,对于一本名着能不能读懂,那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粗读是一种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它让你快速去阅读一遍,然后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细读
当你精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就要细读了,要认认真真地再去读一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着的内容和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理解一本名着。其实不管是不是名着,即使一般的书,那么在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也是要再次去详细地阅读一遍,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就忘记,以前所看过的内容。
4、做笔记
这是一个很必要的步骤,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读几遍,然后便把那本书搁下,那么肯定是吸收不了什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着。所以还是要做笔记,把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写下来,久而久之,一本名着,那么就会深入到你的灵魂里。
其实不管读什么样的书都好,那都是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时半会,把那本书一拿起来,那么就能够理解那书中的所有含义,这是任何一个人,那都是无法做到的一件事情。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这才能够把一本名着,真正的读通,读懂,才能够明白名着里面真正的含义。
3. 阅读古典名着的方法有哪些
一、疏不间亲法
疏不间亲是一句成语,意为关系远的人不能挑拨关系近的人之间的关系。读书亦如此,闲书不能挤正书,正书不能挤用书,应作为一个原则。学生首先应吃透教科书,然后把课外名着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
二、蜘蛛求食法
一个大蜘蛛,稳稳坐在蛛网之中,一有动静,飞扑过去。读书最怕见事迟,什么都慢吞吞的,多好的事情都给耽误了。名着不易得,一有机会,最好及时涉猎,一时没有明白,先将其存储脑中,不妨来日研究。
三、不求甚解法
“不求甚解”原出自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陶渊明的读书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由于名着浩如烟海,只就教育部列出来让中学生阅读的就达二十多部,按六年中学生涯计,每年阅读量也接近四部。书海茫茫,哪能处处求甚解。不求甚解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恰如走马观花,在特定的场合下,正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四、见缝插针法
就是挤时间读书。实际上,每个同学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想花大量时间来读那些名着是不可能的,只有见缝插针,才能化整为零,于繁忙之中“巧”读书。
五、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的人对于书籍有不同的需求,要通过比较,将阅读的对象区分为四种类型与级次:必读书,应读书,可读书,拒读书。必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的中坚部分,必须着力读之。应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重要部分,必须重视。
可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一般部分,常常带有欣赏性质。拒读书,内容无益,白白耗费时间,应该拒之门外。
六、照本宣科法
对于名着,切记要照本宣科,如乱加删改,断章取义,则徒受其害。但是照本宣科并非一切都信。由于其体例严,其表述清,其逻辑强,其内容富,因此必先弄懂,否则妄言创造,难免沐猴而冠,有点可笑。
七、探讨交流法
就是同学间或师生间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探讨和交流之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而同时提高欣赏水平,正是美不胜收的好事。
八、寻根问底法
读书尤需问,王充有《问孔》、《刺孟》。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的着作敬若神明,高山之下,自己变成了一胚黄土,还能有什么创造。读完一本书,如果连一个问号都没有得到,那是不能说有真正收获的。
九、旁敲侧击法
名着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内容博大精深,隽永耐读。因此一些同学在读原着时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有关的辅导读本来读,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围而攻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十、立地成佛法
读书可以立地成佛,方法就是动手写作。朱光潜早年在国外学习,边学习边写作,可以说是“立地成佛”的榜样。
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因为读书是吸收,记笔记是消化,写作是倾吐,只有多读书,多记笔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肚子里有了“墨水”,文章才能写好。总之,读书有了收获就记下,倘若这收获很有价值,不待修炼,已自成佛。
4. 阅读古典名着有哪3种方法
1.挑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名着
2.制定者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越详细越好
3.适当的摘抄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段落,语句,还有生字词
4.最后再写一份简单的读书笔记
5. 阅读古典名着的五种方法是什么
一、信息阅读
这种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看报纸、广告、小册子等等。这些材料大多采用十行一目了然的快速阅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快速扫描文字,以便及时捕捉所需内容,丢弃不相关的部分。如果有人想及时了解现状或研究某段历史,速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是否有必要中断、精读或稍作思考,取决于所读的材料。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文学作品除了内容外,还具有修辞性和韵律性。所以读书应该很慢,我能听到每个字的声音,如果嘴唇不动,只是因为懒惰。例如,当读到“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该同时运动。我们读诗时应该多注意声音。即使一行诗漏了一个音节,我们仍然能听到。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散文的节奏,听句子前后的声音,从隐喻或词的组合中获得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只有充分利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想象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靠听觉的阅读方法——一种通过眼睛接收文本信号,将它们转换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理解它们的方法——最终与我们的想象能力有关。
三、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
这种方法被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学、军事和古典着作。阅读这些作品应该和阅读文学作品一样慢,但读者的眼睛往往会离开书,思考书中的每一个字,捕捉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理解深刻的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文学作品,很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点,让读者进入所谓的文学思想史。
四、麻醉读数
这种阅读只是为了好玩。就像吸毒一样,它让读者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飘荡在无限的幻想中。这种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
如果用麻药阅读的方法来阅读名着,读者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情节,添加了自己的幻想,使不朽名着沦为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随便读安娜卡列尼娜就像读一本糟糕的三角恋小说。麻醉读数在成年后达到高峰。青少年的麻醉阅读是导致大量文学作品质量低下的原因。
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有持续的阅读热情和兴趣。你不读书或不读书都不能读书。读书不仅能开阔你的视野,还能启发你的思维。没有阅读,你将对自己封闭,无法学习,无法阅读,难以想象。其次,对于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来说,专注于阅读,不分心是非常重要的。
刚入学的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大部分男生都很活跃。如何形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自动的学习习惯,并专心于阅读,这需要长期的训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必要集中精力读书。有耐心阅读,善于阅读,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
面对威尔的考虑,一个能战胜自己的职业读者将不得不坐上十年的板凳。读书从来都不容易。这是可以一步一步做的。这是学生在学期末复习的好时机。在选择阅读时,要有一双好眼睛,选择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书,读好书,抵制粗俗的书。
在选书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书,特别是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同时也给予必要的指导。选书,为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利用参考书、图书馆、书店、网络等资源,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继续阅读。读书是一项永恒的工作,也是一辈子的事。
6. 读古典名着的阅读方法
关于如何读古书,很多人都谈过。甚至胡怀琛先生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链接是:怎样读古书 (豆瓣),言辞中肯,值得一读。
诸葛亮读书只略观大意,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有人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事实上,这些观点对于阐述者各自成立,而又相互有所抵触,然而它们怎样好或者怎样正确,都不见得对“你”适用。你总要读过一些古书之后,才慢慢摸索得出适合自己阅读方法。这里只能说一些通用的经验。
7. 列举阅读名着的方法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着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着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着,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着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着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着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旬
名着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着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着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着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①浏览法
②精读法
③读书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