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反转消极情绪
文|曲娅菲
今天开始阅读2021阅读计划的第四本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从书名你可能会认为它是一本心灵鸡汤读物,其实这是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科普读物,并不是心灵鸡汤。
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也是中国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之前看过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和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开课,通过以上内容的阅读和学习,让我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正在阅读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关于如何反转消极情绪的几点科学化建议,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去学习,也就是我们每天如何把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这个角色扮演好。
彭教授分享了如下方法,供我们学习践行:
第一,觉知(Cognition)——控制情绪,释放压力。
第一点就是当消极情绪来临时,我们能提前觉察到,当发现自己开始发怒了,学会利用默念数字等适合自己的方式先冷静下来,能克制住自己,我们就又成长了一步。
第二,互惠(Reciprocit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的情绪坏的情绪都会传染,所以我们要努力把快乐传递给身边人,从而建立更多正念连接,而不是只是倾倒负面情绪垃圾。
第三,同理心(Empathy)——理解别人的感觉与情绪。
拓展自己的阅历,多去接触、了解社会。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活得丰富多彩,才能“感同身受”地推测、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接纳(Acceptance)——看清它,才能打败它。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处于焦虑状态,也就是完全被焦虑控制,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遇到消极情绪来临时不必惊慌,只有先接纳它,正视它,与它共生,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它。
第五,管理(Management)——控制情绪活动,积极解决问题。
只有相对冷静、客观地面对当下的处境时,我们才能着手研究现状,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
以上是今天的阅读心得,保持阅读好习惯,成为终身学习践行者,我们一起加油吧!
~end~
关于作者:
② 心理惯性的克服办法
一定要分清停留和离开的时机。陷入心理惯性时,很多女人分不清楚何时该当机立断地摆脱现状,何时该耐心地等待时机,因此经常做出轻易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或盲目地跟另一半离婚等荒唐的事情。不能把等待时机的慎重性误认为是心理惯性,而草率地选择决定。
只有认真地分析时局,才能分清楚停留的时机和离开的时机。当你为男友风流成性而黯然神伤时,如果不想就此分手,就应该为改变男朋友的性格而努力。如果在男友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继续维持现状,那么就是陷入了心理惯性,就像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地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机会一样,这不是在打破心理惯性,而是缺乏耐性。
其实,任何人都具有辨别心理惯性的能力。当你产生“我要的不是这种结果”这种想法时,就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现状的不如意。此时,如果维持现状无异于画地为牢,就应该要努力摆脱当前的境遇。患有心理惯性病的女人,其实也想早点解脱,但她们始终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且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打破惯性后的结果。打破惯性后的处境不一定比现今好,因此很多人都会停滞不前,抱持观望态度。她们认为,维持现状至少不会导致事态恶化,而且说不定能有转机。但故步自封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更加糟糕。如果不付出努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就永远无法打破思维惯性。
如果无法承受当前的压力,就应该自我调整,并适时改变现状。比如:改善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改变对工作的轻浮态度。如果付出努力后依然收效甚微,就应该鼓足勇气打破现状。记住,绝对不能向同病相怜的朋友请教、求援。
当佩菁的妈妈住院时,同病房里的病友也提了很多荒唐的建议。虽然她们都抱怨医院的服务差,但他们又觉得转院很困难,所以让佩菁放弃出院的打算。甚至,当佩菁积极办理出院手续时,这些人突然改变态度,反而开始帮医院说好话。
心理惯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维持现状。患有心理惯性病的女人都清楚现状对自己不利,总是忐忑不安;而处在相同环境下的人,大多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而且会本能地挽留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向同病相怜的人求助,就等于向保险销售员询问是不是该买保险。当然,医院里的病友并非都是坏心眼,建议佩菁的妈妈继续住院,是因为她们患有惯性病,担心改变现状只会带来更坏的恶果。
如果觉得人生不如意,就应该寻找改变的地方。俗话说:“前任的官才是清官。”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虽然前任的官员有可能是清官,但一个清官并非只有通过卸任才能证明自己的清廉。清官和卸任没有直接的关联,清廉与否取决于官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生当中,我们应该大胆地换掉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怎样克服心理惯性
惯性与平衡
我们站在公交车上,觉得要保持平衡比较难,这与我们在股市中的情况非常相似。
做个类比,汽车加速,就像股市上涨;汽车减速,就像股市下跌。当汽车加速,我们总是后仰;汽车减速,我们总是前倾,我们总是很难保持平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身体的惯性作用。我们的身体要受制于物理惯性的作用,那我们的心理呢?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心理惯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股市从底部上涨的时候,我们总是由于前期的亏损和恐惧而不敢买;当股市从顶部下跌的时候,我们却由于前期的盈利和乐观的气氛而不断地继续买。这就是我们人的一种心理惯性作用的结果,由于心理惯性作用,我们会在乐观的气氛中一直保持乐观,而在悲观的气氛中一直保持悲观。
那如何才能克服心理惯性呢?大家想想我们在公交车上是如何做的,就能够明白了。当汽车加速时,我们就主动前倾;当汽车减速时,我们就主动后仰,从而克服了惯性作用,我们就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同理,当股市上涨,我们要克服心理恐惧主动增仓;当股市下跌,我们要克服心理贪念主动减仓甚至空仓,以保持自己在股市中的心态平衡。所以,当股市在高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分小心和谨慎,少一分乐观和盲目;大盘在低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分乐观,少一分恐惧。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有绝对的了解,需要我们战胜自己的心魔。当我们恐惧的时候,我们会六神无主,感情将战胜理智,此时我们最想做的就是逃离战场,而不是奋发图强,所以在证券市场中赚钱的永远是少数,多数人成了自己心理的俘虏。要赚钱,我们就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情绪。
结合现今行情,由于量价配合得非常理想,大盘正处于加速上涨的时期。而这时投资者可能由于前期过大的亏损而不敢介入,或者想在大盘回调之后再介入,这就是我所说的心理惯性的向后作用。所以现我们就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大盘已经反转,我们必须主动加仓。但由于年底的资金压力以及过往的统计经验,年底出现大行情的概率极小,现还不宜全仓杀入,保持半仓左右是必要的。另外,大盘虽然反转,但我们仍然必须树立不设止损不买股票的理念。止损就相当于我们的手,在公车上如果我们实在不能保持平衡,我们就可以用手抓住把手,不然我们就会跌倒。而在股市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出错的时候,我们是人,不是神,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止损方法,以防自己被市场彻底淘汰。笔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止损设置方法,以30日均线为准,只要大盘或个股下破30日均线,就说明大盘或个股已经走坏,必须止损出局。
在大家都悲观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黑夜已经来临了,难道黎明还会远吗?
刹住不良心理惯性
我有一战友老陈,他近段时间因为工作不顺,一连几天郁闷不乐,心灰意懒。作为朋友,我很为此担心。于是,在一个休息日里,我给他挂了个电话,约他一起去爬凤凰山。那天,天正下着毛毛雨,我们喘着气爬到山顶上,看着山下宁静的莆田城,任那雨水淋着脸庞,那感觉真好。
于是,我附会古人吟了句唐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不到他却口吐妙言:“唉,我也该刹住不良的‘心理惯性’了。”
刹住不良的“心理惯性”,这个说法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一遇困难和挫折后,总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一连几天,甚至数月都在闷闷不乐等不良的“心理惯性”中滑行,严重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要说不幸,有一个人才是最不幸的。他,年长五十有三,幼年时就流落在大街小巷,靠做苦工谋生;他平生负债累累,命运多舛,虽不停奋斗,却始终一败涂地;他在战场上三次负伤,并被截去左手,晚年又得了个不治之症———水肿病。他直到四十岁之后,才谋得一个征税员的小差事,但屡遭诬陷,几次被当权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监牢。他对此伤感过,但很快刹不良的“心理惯性”,没有长时间萎蘼不振。在大牢里,不知怎么的,他忽发奇想———“我要写书!”后来,他写的书竟风靡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那位“不幸”的昔日囚徒———塞万提斯,这本不朽的名着就是《堂吉·诃德》。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从长远上看,困难和折挫,对人生不一定没好处,我们完全不必让不良的“心理惯性”牵着鼻子走。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自己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利用休闲时光,登山望远,眺望大海,听听音乐,挥毫泼墨,等等,用适当的方式,刹住不良的“心理惯性”,及时排解郁闷情绪,从而放松自己,稳定情绪,平衡心理,恢复理智,以退为进,积蓄力量,去寻找通向成功的新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刹住不良的“心理惯性”,并不
意味着回避,而是一个人把困难、失败当作锤炼意志、转化性格的砺石,正视现实,理智地分析主客观原因,走向新的胜利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