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机动车检测 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
摘要 制动协凋时间是保证行车制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按GB7258—1997规定吨贫协调时间是指在急踩制动时创又贫踏板开始动作至车辆减速度不蛑贫力炒锏焦娑ǖ某盗境浞址⒊龅钠骄减速度不蚬娑ǖ闹贫力 75%时所需的时间。在测取车辆制动系的协调时间时赐ǔP枰先行在被测车辆制动踏板上安放踏板开关床馐院笥值眯断陋锤检测操作过程增添了不少麻烦刺乇鹗窃谝恍┤自动车辆检测线粗率谷线检测工作节拍减慢床焕于提高检测效率。另外 GB7258—1997中规定对谥贫力增长全过程中醋笥页德种贫力差与该轴左右轮制动力大者之比辞爸嵝∮诘扔20%春笾嵝∮诘扔24%丛谑导始觳庵歇炊嗍车辆的制动力平衡要求超标。在多年的检测工作中次叶约觳馐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唇行了一些理论和检测方法的探索丛诖颂岢鲎约旱囊恍┛捶ā
② 产品质量如何控制
首先,需要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质量只是没有保证。其次,以规范的名义,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控制的流程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向大家宣传质量理念,最好能够激发大家的质量积极性。再次,以外部认证(客户认证、体系认证、政府认证等)的方式,不断提高公司质量管理的水平,提高质量控制力度。从细节方面来说1.首先是需要控制住产品的成品质量,其次需要通过不良品、客诉的调查,不断向前延伸,逐步控制原材料和过程质量。2.再次需要向技术(设计、工程或配方等等)和供应商方面拓展质量控制。3.最后需要关注到变化管理、质量安全等问题
③ 如何控制质量
这个问题提得很大,我只能很大概的讲几方面:
一是做到三全,就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控制.要从产品设计开始,一直到产品出售,这个全过程都要控制,而且要对所有员工都进行质量教育,并从制度上约束他们,让他们参与质量管理.
二是设置控制点.也就是那一道工序很重要,就在那一道工序设置一个专职检验点.进行全检.
三是建全质量体系,标准化,规范化.
④ 质量控制方法的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1.分层法
分层法又名层别法,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按照同一性质或同一条件进行分类,从而找出其内在的统计规律的统计方法。常用分类方式有按操作人员分、按使用设备分、按工作时间分、按使用原材料分、按工艺方法分、按工作环境分等。这是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原因及责任的一种基本方法,经常与统计调查表结合使用。
2.调查表
3.因果图
上图是对相片冲印效果不理想寻找其原因形成的因果图。图中可以看出,原因被归为工人、机械、方法、材料、环境等六类,每一类下面又有不同的子原因。
4.排列图
5.散布图
散布图又称相关图,在质量控制中它是用来显示两种质量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质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多属相关关系。,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特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质量特性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三是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Y和x分别表示质量特性值和影响因素,通过绘制散布图,计算相关系数等,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密切程度如何,进而对相关程度密切的两个变量,通过对其中一个变量的观察控制,去估计控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6.直方图
直方图法,即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它是将收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用以描述质量分布状态的一种分析方法,所以又称质量分布图法。
直方图是用横坐标标注质量特性值,纵坐标标注频数或频率值,各组的频数或频率的大小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的图形。
1)直方图的绘制步骤
直方图绘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数据;
(2)找出数据中最大值L、最小值s和极差R;
(3)确定数据的大致分组数K。分组数可以按照经验公式K=1+3.322lgn确定;
(4)确定分组组距h;
(5)计算各组上下限,首先确定第一组下限值,应注意使最小值s包含在第一组中,且使数据观测值不落在上、下限上,然后依次加入组距h,便可得各组上下限值;
(6)计算各组中心值b_i、频数f_i和频率P_i,b_i=(第i组下限值+第i组上限值)/2,频数f_i就是n个数据落入第i组的数据个数,而频数P_i=f_i/n;
(7)绘制直方图,以频数(或频率)为纵坐标,数据观测值为横坐标,以组距为底边,数据观测值落入各组的频数f_i(或频率P_i)为高,画出一系列矩形,这样就得到图形为频数(或频率)直方图。
2)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
从直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形态,便于判断过程是否出于控制状态,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直方图从分布类型上来说,可以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正常型是指整体形状左右对称的图形,此时过程处于稳定(统计控制状态),如下图(a)所示。如果是异常型,就要分析原因,加以处理。常见的异常型主要有五种。
(1)双峰型(下图(b)):直方图出现两个峰。主要原因是观测值来自两个总体,两个分布的数据}昆合在一起造成的,此时数据应加以分层。
(2)锯齿型(下图(C)):直方图呈现凹凸不平现象。这是由于作直方图时数据分组太多,测量仪器误差过大或观测数据不准确等造成的,此时应重新收集和整理数据。
(3)偏态型(下图(d)):直方图的顶峰偏向左侧或右侧。当公差下限受到限制(如单侧形位公差)或某种加工习惯(如孔加工往往偏小)容易造成偏左;当公差上限受到限制或轴外圆加工时,直方图呈现偏右形态。
(4)平台型(下图(e)):直方图顶峰不明显,呈平顶型。主要原因是多个总体和分布混合在一起,或者生产过程中某种缓慢的倾向在起作用(如工具磨损、操作者疲劳等)。
7.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控制图是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实时控制的统计工具,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方法。控制图可以说是直方图的一种变形,其将直方图顺向转90。反转,再绘制中心线和上下控制限。中心线为样本某统计量的均值,上下控制限分别为均值基础上的正负三倍标准差。控制图较直方图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时间序列,通过观察样本点相关统计值是否在控制限内以判断过程是否受控,通过观察样本点排列是否随机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控制图较直方图在质量预防和过程控制能力方面大为改进。
控制图的主要用途有: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及时发现生产中异常情况,预防不合格品产生;检查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精度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对产品进行质量评定。
1)控制图的原理
控制图的设计是建立在以下的假设理论基础上的,首先为正态性假设:假定质量特性值在生产过程中的波动服从正态分布;其次是遵从3σ准则:若质量特性值X服从正态分布N(μ,σ^2),根据正态分布概率性质,X的实际取值范围在(μ一3σ,μ+3σ)之内。据此原理,若对X设计控制图,则中心线CL=μ,上下控制界限分别为UCL=μ一3σ,LCL=μ+3σ;第三是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的事件一般不会发生。当生产中不存在系统误差时,产品质量特性(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样品值出现在均值加减3σ范围内的概率为0.9973。根据相关统计定理,如果生产处于受控状态,则认为样品值一定落在此3σ范围内,如果超出,则认为生产过程发生异常变化。
2)控制图的基本种类
(1)按产品质量的特性分类,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①计量值控制图。用于产品质量特性为计量值情形,如长度、质量、时间、强度等连续变量。常用的计量值控制图有:均值——极差控制图(X—R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X—R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一Rs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图)。
②计数值控制图。用于产品质量特性为不合格品数、不合格品率、缺陷数等离散变量。常用的计数值控制图有: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缺陷数控制图(C图)。
(2)按控制图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
①分析用控制图。分析用控制图用于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且满足质量要求,则把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则应查找原因并加以消除。
②控制用控制图。控制用控制图由分析控制图转化而来,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连续监控。生产过程中,按照确定的抽样间隔和样本大小抽取样本,在控制图上描点,判断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3)控制图的制作
下面以均值一极差控制图为例说明控制图的制作与分析方法。均值一极差控制图是图(均值控制图)和尺图(极差控制图)联合使用的一种控制图,前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状态,后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的标准差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状态。在制作时首先收集数据并加以分组;其次计算每组的样本均值和极差;据此计算总均值和极差平均;计算x图R图的控制界限;再次根据各样本的均值和极差在控制图上描点,绘制控制图;最后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4)控制图的分析
(1)控制图的判别规则。生产过程正常情况下,质量特性值遵从正态分布且不会超过控制界限的。当控制图中的数据点同时满足下面规则,则认为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规则1:每一个数据点均落在控制界限内。
规则2:控制界限内数据点排列无异常情况。
(2)控制图异常情况类型。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是指点子的排列是随机的,而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这里的异常现象是指点子排列出现了“链”、“趋势”、“周期性变动”、“接近控制界限”等情况。
①链:是指点子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现象。判断规则:数据点连续7点或更多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1点中至少有10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4点中至少有12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7点中至少有14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20点中至少有16点在中心线同一侧。
②趋势或倾向:是指点子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现象。判断规则:连续7点或更多点单调上升或下降。
③周期性变动:即点子的排列显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④接近控制界限:即太多的数据点接近中心线。
判断规则:连续3点中至少有2点落在2σ与3σ界限之间;连续7点中至少有3点落在2σ与3σ界限之间。
⑤ 如何管控品质质量
、建立完善的品质管理系统
形成从供应商管理到制程品质管理,直至远及客户管理的整个品质管理链,环环相扣,从体系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比如ISO90012000品质管理体系就是一个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品质管理体系,它所规定的文件化体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它贯穿于整个品质体系的全过程、使体系内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督导、互相促进。
2、全员参与,落到实处
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品质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品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预防和监督。它包括高层领导的决心和公司和每一位员工的参与。经理层与其高层管理者由于其特有的影响力,对一个系统能否顺利推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层员工更应牢固树立"品质第一"的管理思想,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自检和互检,及时发现问题,将发现的品质问题及时通知下一岗位,做到人人把好品质关,对产品品质要认真负责,确保表里如一,严禁弄虚作假。
3、品质管理,重在预防
预防的本身必须能够追溯到产品的开发设计,一个产品品质的好坏,其实开发、设计时已经决定了它的品质,制造过程只是去实现产品设计的过程,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来之前建立堤坝、修防护林、搞环保建设呢?还是等洪水侵袭到家门口才去补救呢?很显然,前者环保式的方法更经济、实用。所以,一款新产品在投产之前必须经过试样、试产到小批量生产个个环节都不应该省略,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些潜在的影响生产的品质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工艺能力。
如何做好品质管控
第一、 建立完善的品质管理系统。从原辅材料进厂到制程品质管理,直至远及客户管理的整个品质管理链,环环相扣,从体系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全员参与、全面控制。互相督导、互相促进。
第二、全员参与,落到实处。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管理层有决心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基层员工更应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自检。做到人人把好质量关,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确保表里如一,严禁弄虚作假。管理人员则应认真培养一线工人的质量意识,而不是空洞的说:“人人必须重视质量,有质量意识”。要揭示个人工作中一个小小质量不合格,可能给公司造成的转化为金钱(看得见)的巨大损失。要求每个人做每件事事先了解要求。并使所做的每一步符合要求,让其明白这是对公司品质管理的一大贡献。人是生产者,把握着产品的量度,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员工思想上必须有所认识,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正如张瑞敏所说:“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 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把大家公认的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我们一线的操作者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应该做到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而且是每时每刻。
如何做好质量工作 如何做好品质管控
第三、质量管理,重在预防。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来之前建立堤坝,修防护林,搞环保建设呢,还是等洪水侵袭到家门口才去补救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前者环保式的方法更经济、实用。所以质量管理重在预防。从产品开发设计起到制程中,各个环节都不能松懈,把一些潜在的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不断完美,提高工艺能力。
第四、品质文化建设。品质管理始终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心态问题。要搞好质量,首先的具备端正的心态,然后做好每一件事,革除工作中的“麻痹”“马虎”,从而形成一种品质文化、品质理念。品质是人做出来的,如果人对品质理念或态度出现偏差,则品质体系再完善,品质控制方法再先进,都
⑥ 产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质量控制方法常用方法有:分层法、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五种方法,控制图的主要用途是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及时发现生产中异常情况,预防不合格品产生。
⑦ 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12.2.3.1 测试方法选择
测试方法是测试工作的技术依据,也是测试工作的作业指导书,是确保测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其测试结果的质量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选用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种重要技术参数(检出限、准确度、精确度、测量范围、干扰允许量等)应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应兼顾准确、快速和低成本,并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选择测试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各方面:
(1)优先选择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或地方标准方法
标准方法是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并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可靠的测试方法,在测试方法中具有权威性。法定检测、评定性检测和仲裁检测等需要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测,均应选择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地方标准方法。当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时,应首先对国际标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将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在实验室的能力能够满足该国际标准方法时,方可直接采用;当需要采用该国际标准方法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结果和数据时,则应考虑所用标准方法应在实验室认可或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范围内。
委托性检测或具有试验性质的测试项目,在征得委托方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采用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自定的方法、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应经过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用途和目的。确认包括以下几点:①从理论到实践对方法的理解;②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③与不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特别是与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④实验室间比对;⑤对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性评审;⑥进行测试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2)保证选用标准方法为当前有效版本
随着技术进步,标准方法也不断更新版本。因此在标准方法选择中必须确保该标准方法为有效版本。实验室应通过可靠、有效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方法进行不间断地跟踪,定期进行清理或查新。
(3)选择测试方法时,应了解和掌握测试方法的原理、条件和特性
要对测试方法进行适应性检验,包括空白值测定。测试方法检出限的估算,校准曲线的绘制及检验,方法的误差预测,精密度、准确度范围及干扰因素消除等。
12.2.3.2 标准物质监控
地质标准物质由天然样品制成,可用作对地质样品测定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进行测试方法评估、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实验室间比对,以及作为仲裁依据之一。标准物质在测试过程中,用于质量监控时,可以判断测试过程是否受控,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标准物质作为计量器具,也可以用于校准各种测试仪器。对于某些测试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等),标准物质可以作为赋值标准用于校准曲线的绘制。因此,标准物质主要是控制测量的准确度。
使用标准物质作为测试监控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标准物质证书的说明或规定进行使用,包括所要求的最小取样量、标准物质的有效期等。
2)尽量选择基体组成和待测样品相似的标准物质,其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由于待测样品基体效应差异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3)尽量选择浓度水平和待测样品相似的标准物质,也可以选择浓度水平分别接近测试方法适用范围的上下限的两种标准物质。
4)选择的标准物质的物理形态和表面状态,应与被测物质一致。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对于某些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还应注意其表面状态。
5)注意选择的标准物质特性量值及准确度水平,既要满足监控需要,也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实际测试的质量监控中,常选择不确定度不大于实际测量误差的1/3的标准物质。选择标准物质时,需明确和区分其不确定度的计算方式。同一种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既可能采用大量例行测试数据的统计得到,也可能采用定值数据平均值的置信限进行表达,而前者往往比后者大得多(通常差7~8倍)。
使用标准物质监控,往往是以标准物质实际测量的准确度来衡量。准确度可以用以下参数定量表示。
(1)误差
单次测量结果和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推荐值)之间的相互吻合程度,可以用绝对差值或相对差值表示。绝对误差表示方式简明直观,相对误差表示方式更适合于不同量值水平间的比较。
E=Ci-CS
式中:E为第i次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Ci为标准物质的i次测定值;CS为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推荐值)。
图12.1 验收测试值程序
xi—分析值;r—允许值
准确度质量控制图绘制的方法:以标准物质的测试结果为纵坐标,以测试结果序号为横坐标,分项目绘制准确度质量控制图。按标准物质的推荐值绘制中心线,在中心线上下,以2倍的测量过程的再现性标准偏差(SR)绘制上下控制限。
如果各次测定结果随机地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内,则表明在此段时间内,测试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并可用2SR表示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如果数次测量结果虽然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内,但连续显示出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则应注意加强过程控制,检查测量条件可能的变化,并及时加以解决。如果数次测试结果的纵坐标完全相同,应注意防止操作者的主观原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2.2.3.9 测试结果的判定
一般情况下,当测定样品的两个有效测定值之差不大于相关规定质量要求的允许差时,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结果;否则,应按数据验收测试值程序进行(图12.1)。
⑧ 组学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为何做质控:
组学研究一般具有样本数量大,样本收集周期长,个体差异大,样本处理流程长、过程复杂,耗材种类多,检测设备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质量控制是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组学研究过程中,需要分子智能识别检测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算法,专业化组学和质谱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满足生物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个性化分子智能识别需求。如果严格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则基本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组学检测数据,为后续数据处理、差异分析、特征分子鉴定、分类模型构建和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呈现最好的组学研究结果。
如何做质控:
样本收集方案: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样本分组,每组样本数量,样本供体的纳排标准,每个样本的采集方法、体积/重量,现场前处理要求,储存条件,样本信息收集标准等内容,避免产生错误采集、混肴、交叉错配等问题。
耗材、储存、运输条件准备:离心管/离心机、现场前处理试剂、移液枪、封口膜、样本标签、干冰、保温厚泡沫箱、-20℃/-80℃冰箱等均应按标准准备到位,最好是知名品牌,并经过预试验验证,确保不会引入污染物;寻找有资质的冷链运输服务供应商提供样本运输服务,确保样本不变质。
样本采集人员要求:需经过系统培训,熟悉样本采集、现场前处理流程,操作规范、熟练,持证上岗。
样本分组原则:通过筛查关键理化指标、疾病诊断分类/分级,尽可能选择指标相近的样本归入同一组;若同时收集同一样本供体的2种以上样本(如血液、尿液),这2种样本最好配对归入同一样本集,如发现集;从而尽可能降低同组、同集样本间的个体差异。
样本处理人员要求:需经过系统培训,熟悉样本前处理流程,操作规范、熟练,持证上岗。
样本质量控制:确保样本按规程一次解冻、快速取样,避免反复冻融;通过外观、理化指标、光谱检测、SDS-PAGE凝胶分析等,剔除溶血、降解等不合格样本;同组样本随机筛选其中的20%,等量收集后混合,处理方法与实际样品一致,制备质控样品(QC)。
样本处理: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需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含量、干扰杂质等情况,设计、摸索、优化最佳前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除去杂质、保留目标分子,或改变目标分子性质,适应检测方法,或提升目标分子的检测灵敏度;鉴于实验过程复杂、步骤多,需高效、熟练、有序地按流程处理样品,如移液时需避免上/下相交叉污染、避免气泡,避免引入偶然误差或污染物。
色谱质谱联用仪的选择、调试、校准: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色谱质谱联用仪;严格按照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操作规程(SOP)进行设备参数的设置、调试和校准,确保设备运行准确、稳定。
样品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参考已有文献和试验积累,建立样品分析检测方法,包括色谱类型、流动性选择,色谱梯度、流速、质谱检测参数设置等,并根据目标分子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重现性、与杂质的分离度等加以优化和验证,确定最佳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数据采集:均匀插入空白对照、标准品对照、QC样品,一般每6-8次插入一个空白对照、标准品对照和/或QC样品,以避免残留影响、帮助色谱峰校准;将不同批次收集的样本与对照样本根据分析序列交替进行数据采集,以避免批次效应;每个样品中加入内标,以帮助色谱峰校准和仪器稳定性监测;每个样本重复检测三次,取均值以避免偶然误差。
数据质量评估:采用样本相关性分析、误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PCA)分析、变异系数(CV)分析等方法,评估数据采集的质量,若数据不合格,需重新采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