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时工作制分为哪几种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标准工时制还有以下几点要求:
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根据标准工时制的规定,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且延长工作时间有明确严格的限制条件。
(1)上班有几种工时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特点:
1、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2、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3、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② 劳动法中工作时间的种类
法律分析:1.标准工作时间,又称标准工时。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按照正常作息办法安排的工作日和工作周的工时制度。我国的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在1周(7日)内工作5天。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2.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度少于标准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即每日工作少于8小时。缩短工作日适用于:(1)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或过度紧张等作业的劳动者;(2)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3)哺乳期内的女职工。
3.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即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4.不定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无固定工作时数限制的工时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③ 综合工时制工资计算
综合工时制请事假得看请假时间,根据请假时间扣除相应的小时工资,小时工资计算方式为:本人月工资÷(月计薪天数21.75天×8小时)。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④ 一个月的工时是怎么算
工时计算是要算出员工在某个岗位上,某个项目上或一个月内出勤工时,缺勤工时,具体计算要把每种工时类型统计出来,包括休假工时,加班工时,迟到工时,早退工时,旷工工时,会议工时,外出工时,出差工时,班车延误工时,就餐工工时。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
按此规定,每月的平均工时为173.8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工作时间的种类
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时)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按照正常作息办法安排的工作日和工作周的工时制度。我国的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每周至少一天休息日。
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⑤ 工时制度有哪几种
标准工时制、缩短工时制、延长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有五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缩短工时制、延长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
简介
这类工时制度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是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劳部发309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7条,《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八条以及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
⑥ 标准工时怎么算出来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其中影响评比的因素包括:
a)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b)设备工具的完善度
c)操作者的教育程度
d)工作的困难度
以100%作为正常速度的基准,如果评价系数为1.1(即110%),代表比正常速度快10%左右,如果评价系数为0.6(即60%),由代表作业速度相当于正常速度的60%。
宽放:宽放是指由于疲劳,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给予标准工时制定调整的一个方法。
产能的定义
产能:是指单位工作时间内的良品的产出数
工作时间:员工的实际的作业时间,由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良品产出数:生产现场的产出必须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为产能计算的依据
产能的计算
产能的计算公式:
产能=单位工作时间/周期时间
拉的周期时间是指该拉产出单位产品的时间间隔,它等于该拉的瓶颈时间
单位工作时间是指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通过工时系统的实施,可实时掌握现场所有生产线人员或生产线的状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及调度生产线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系统的工时统计等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工时、产能及效率数据,用于核算员工工资及计算人力成本,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收益如下:
绩效管理:帮助客户轻松实现生产绩效管理,实时掌控个人、班组、车间的效率数据;
生产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班时间;
生产调度:随时掌握各生产线人员的工作状况,帮助实现灵活的人员调度;
消除浪费:减少生产闲置时间,减少人员及时间的浪费;
物料管理: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功能,及时通知仓库补充物料;
管理决策: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实时数据;
客户服务:使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实时掌控订单进度,提高出货的准时性。
⑦ 劳动法规定三种工时制度
法律分析: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五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缩短工时制、延长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并且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标准工时制还有其余几点要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⑧ 百万工时如何计算
百万工时计算方法:上班总人数*上班小时*上班天数。
工时的定义: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小时即为一个工时。
工时的具体含义,根据情境的不同,可有几种情况:对于任务,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人员总数;对于工作分配,是指分配给资源的工时量;对于资源,是指为完成所有任务而分配给资源的总工时量。
工时:由一位合格的操作工人完成该工作所需要多少时间来定义,它包括三个方面:过程时间,如测试、加固等
(8)上班有几种工时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百万工时伤害率怎么算
受伤人数除以单位总人数除以250天除以8小时乘以100万
(受伤人数/单位总人数/250天/8小时)*1000000
百万工时伤害率=工伤休息工时数/实际总工时数*1000000。实际总工时数是单位里一年时间每个职工的实际工作工时之和。
重伤人数/总人数再乘以1000就是千人重伤率
百万工时伤害率=受伤人数/职工总人数X一年工作日X8,将结果乘以1000000即可。
百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106
实际总工时=职工人数×实际工作日×8(1个工作日=8小时)
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百万工时死亡率的计算公式
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00
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数×1000
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00000
实际总工时=从业人数×天数×8
百万工时伤害率是指损工事故起数与实际总工时之比。
1、百万工时损工事故率=(损工事故起数/实际总工时)×100 0000。
2、百万工时损工严重率=(总损失工时/实际总工时)×100 0000。
3、工伤事故:指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管理的伤害事故,即造成员工暂时(或较长时或永久)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轻伤以上的伤害。有如下计算公式:
千人死亡(或重伤)率=[死亡(或重伤)人数/平均职工人数) ]×1000。
⑨ 人工时怎么计算
人工时计算方法如下: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常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注:计算的相关注意事项:
1、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3、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4、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9)上班有几种工时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反映工时的统计指标一般有:
1、日历工时,表示报告期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公休和假日时间)。
2、制度公休工时,指国家(或企业)规定的公休,节假日中职工应休息的天数之和。
3、制度工作工时,指国家规定职工应工作的工时,即每天8小时或每周40小时。
4、停工工时,指职工在规定的工作小时内,由于某种原因(如动力不足、检修设备等,未能工作的工时,与职工停工后被调作其他非本职工作或非生产性工作的工时数。
5、缺勤工时,指职工按规定应参加工作,而由于本人原因是(如疾病、产假、事假等)没有参加工作的工时。
6、非生产工时,指执行国家、社会义务,或经企业确定从事其他社会活动,而未从事本企业工作的工时。
7、加班工时,指职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包括加班工时、因公出差到企业外工作的工时,职工临时被调动从事其他工作的工时。
⑩ 工时怎么算的
工时的计算问题,需要从工时制度来理解。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
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综合计算工时制。这类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②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③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不定时工时制度,这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是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劳部发[1995]309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7条,《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八条以及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②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采取适当的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③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算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