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说农村的鸡枞被采摘后会移动位置,到底是怎么回事
鸡枞菌的生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一年,不要去打扰它。第二年它会还在原来的地方生长。这个地方就叫做“鸡枞窝”。这只鸡枞的“巢”下一定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如果虫子动了,明年这里就不会有鸡枞了。
据说,你不仅必须有敏锐的眼睛和嗅觉,而且你还必须知道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地块会生产鸡枞。然而,一旦发现了鸡枞,只能安静地收集而不是大声欢呼,否则它会吓跑“鸡枞精灵”,以后就不会出来了。因此,有些人在同一个“鸡枞窝”里反复收获,并小心翼翼地用米粒包围它。据说这种方法真的非常有效。
㈡ 鸡枞菌人工种植是否是真实
鸡枞菌,别名:伞把菇、鸡肉丝菇、鸡肉菌、鸡脚蘑菇、蚁棕、斗鸡公、三塔菌、白蚁菇,品种在我国有20种以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野生菌种,它的生长与野外生存的白蚁有很重要的关系。生长环境比较高!
第二:培养技术
鸡枞菌现在基本主要采取熟料袋栽技术,当气温稳定在12℃ - 24℃左右,可以进行接种,此时是最适宜的温度,进行发菌培育40天-50天后,温度升高,湿度适宜后,即可进行野外培育。
㈢ 跪求鸡枞菌的种植方法
其人工种植流程为:
1、母种制作
1)将马铃薯加入白蚁巢浸出液加热煮烂,并过滤;
2)煮液加水补足至1000ml,并加入洋菜粉煮沸至完全溶解后,再高压灭菌;
3)将灭菌完之培养基置于无菌操作台中趁热倒入培养皿或其他培养容器;
4)冷却后接种鸡枞菌之菇体。
2、菌袋制作
1)将配料分别称量后翻拌均匀、堆闷;
2)2小时后检查含水量,用手抓培养料紧握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
3)栽培袋选用17cm×35cm或15cm×35cm的聚丙烯袋装料,两头套颈圈,无棉体塑盖封盖袋口;
4)按一般程序灭菌,然后在无菌室内接入鸡枞菌之菌种。
3、采收
当鸡枞菌子实体的菌盖将要伸直、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时手轻握苗柄基部、用利刀沿膨大的菌柄下沿削断,向上拔起即可,可采3~4次,生物转化率50%~60%。
㈣ 鸡枞菌的鸡枞采摘
鸡枞菌生长有特性,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不扰动它,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这叫“鸡㙡窝”,什么时出窝,也如约定了般不爽。这鸡纵出头的“窝”下,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若动虫迁,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
采鸡枞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鸡枞窝切莫告诉他人,其次要抓紧时机。鸡枞以顶上伞盖未张时最鲜嫩肥美,若候其出土,伞盖一张,马上“纷披”,肉就老了。采了鸡枞,要根部涂点湿泥,可“养”它一二日,日子过了则菌干如柴。
昌宁鸡枞品种较多,通常以颜色分为青鸡枞、白鸡枞、黄鸡枞三类,而以形貌俊秀、肉质细嫩的青鸡枞为上品。青、白二类盛出于六七月,黄鸡枞稍晚。找鸡枞,是一项收益可观的生产劳动,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往往利乐双得。据说,采鸡枞不光要有敏锐的眼力和灵敏的嗅觉,而且还要知天时、明地利,因为什么时候、哪些地块出鸡枞,都是有一定“下数”的。而一旦发现了鸡枞,只可悄悄采集而不可高声欢呼,否则便会把“鸡枞娘娘”吓跑,以后它就不出了。因而,有的人为在同一个“鸡枞窝”重复收获,还十分细心地将其用米粒围住,相传这法子还很灵验。
㈤ 鸡枞菌的种植方法与过程
鸡枞菌又称鸡肉丝菇,是一种大型真菌,被誉为"野生食用真菌之王"。其营养效应丰富,市场价格昂贵,因此也引起了许多种植者的关注。据报道,目前人工种鸡枞菌技术尚不理想,其相关技术才刚刚起步,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部分蘑菇现在都是野生的。那么到底该如何种植鸡枞菌呢?让我们简单地看一看。
1、细菌棚的建造
宜选择交通便利、水源近、环境清洁、土壤肥沃的场所。棚屋东西向长100米,宽8米,墙高约3米。在细菌棚的建设中,可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当地情况调整蘑菇棚面积。
棚屋的屋面最好是以钢筋建造,坚固耐用。采用一层聚乙烯防雾膜,防止水滴落在鸡体内的细菌上,并在聚乙烯防雾膜上涂上黑色绝缘被子,以控制棚内温度。此外,棚的一侧应安装一扇门,以方便管理人员正常进出,另一侧应配备排气扇,以确保空气流通。
2、培养基的制备
第一种是用木屑75%、石膏1.5%、麦麸20%、水140%、白蚁筑巢土3%配制而成的密闭配方,配料称重,叠加2小时后无水,含水量65%左右,即培养料之间的水滴不下降,然后用聚丙烯袋填充17×45 cm,按常规消毒接种。
3、真菌培养
将接种袋置于预先灭菌的培养室,调节袋温度在20℃~25℃之间,菌丝体40-60饲料培养正常。
4、种植和管理
(1) 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昼夜温差控制在10℃左右,地温控制在25℃~27℃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 当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时,光强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 温度过高时,打开排气扇降温,温度过低,降低保温被子以提高棚内温度,当细菌床干燥时,可在菌床与细菌床之间的过道上浇水,以增加细菌床的湿度。
5.细菌生产管理
鸡枞菌通常在六月至十月在夏季及秋季产生。温度控制在24℃-28℃是合适的.温度高时,棚顶增厚,遮阳,沟浅,蓄水,棚内空间早晚喷,保持空气湿润。此外,还可以增加昼夜温湿度差,提高细菌质量。在出苗期间,蜻蜓常咬蘑菇体,可人工捕捉。
以上对鸡枞菌的种植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一般说来,鸡枞菌的种植技术还存在许多操作要点,不能一 一总结,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想投资种植的朋友必须认识到风险,同时还要进行专业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
㈥ 鸡枞菌种植视频
我也是最近看到的有关鸡枞种植的文章出现,您可以搜索一下: 这是我自己复制看到的一部分资料,不知是否可以栽培出来。 鸡枞菌的栽培及繁殖方法 1 菌丝体
㈦ 鸡枞菌怎样种植
1、液体深层培养的研究和菌丝体化学成分的分析
华西医学大学生物系(赵呈裕等,1988)曾对鸡枞菌采用不同培养基进行液体深层培养的研究,并对所培养的菌丝体进行成分的分析,其要点及结果如下:
所用菌种系采自四川西昌,经组织分离并经提纯获得的菌株。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蔗糖2%,硫酸镁1.5%,磷酸二氢钾0.3%,维生素B1每100毫升1毫克。酵母膏0.1%,蔗糖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硝酸钠0.3%,氯化钾0.05%。多胨2%,其余同配方1。以上各配方PH调至6。
三种液体培养基配方,灭菌后接入液体菌种,接种量为10%,在温度26,振荡速度为110转/分的条件下振荡培养36小时后测定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是配方①的菌丝干重为805克/升,配方②为11.5克/升,配方。
2、为10克/升。再继续培养24小时,生物量开始下降。
收集干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测定结果是:蛋白质含量49.2%,脂肪805%,碳水化合物10.8%,灰分3.9% ,钙每100克36.8毫克,磷每100克15.0毫克。每100克干品中含18种氨基酸,总量为31.76克,其中人体8种必须氨基占15.15克。在18种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为3.29克,其次是异亮氨酸3.23克,再次是天门
㈧ “鸡枞菌”人工种植方法。
“鸡枞菌”人工种植方法:
1、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昼夜温差控制在10℃左右,地温控制在25℃~27℃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当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时,光强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温度过高时,打开排气扇降温,温度过低,降低保温被子以提高棚内温度,当细菌床干燥时,可在菌床与细菌床之间的过道上浇水,以增加细菌床的湿度。
4、鸡枞菌通常在六月至十月在夏季及秋季产生。温度控制在24℃-28℃是合适的.温度高时,棚顶增厚,遮阳,沟浅,蓄水,棚内空间早晚喷,保持空气湿润。此外,还可以增加昼夜温湿度差,提高细菌质量。
(8)鸡枞收获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人工栽培鸡㙡菌袋生产60天成熟,每平方米产鲜菌4.85公斤。人工栽培鸡枞技术操作简单,原材料来源广泛,生育期短,产出率高,可开发加工油鸡枞等产品,市场前景好。
鸡枞菌的生长发育与土白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白蚁一旦弃巢他去,此巢就不会再长鸡㙡菌。人工栽培很难成功。
鸡枞菌与大白蚁共生的鸡菌是人们的珍稀佳肴,是饲养大白蚁的一项重要收入。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鸡枞菌的生长期,可经常采摘侧枝较大的鸡菌。当菌盖破膜开伞达八成、未展平,盖面有鳞裂但盖边未出现撕裂时,即及时采收。
㈨ 鸡枞菌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其人工种植流程为:
1、母种制作
1)将马铃薯加入白蚁巢浸出液加热煮烂,并过滤;
2)煮液加水补足至1000ml,并加入洋菜粉煮沸至完全溶解后,再高压灭菌;
3)将灭菌完之培养基置于无菌操作台中趁热倒入培养皿或其他培养容器;
4)冷却后接种鸡枞菌之菇体。
2、菌袋制作
1)将配料分别称量后翻拌均匀、堆闷;
2)2小时后检查含水量,用手抓培养料紧握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
3)栽培袋选用17cm×35cm或15cm×35cm的聚丙烯袋装料,两头套颈圈,无棉体塑盖封盖袋口;
4)按一般程序灭菌,然后在无菌室内接入鸡枞菌之菌种。
3、采收
当鸡枞菌子实体的菌盖将要伸直、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时手轻握苗柄基部、用利刀沿膨大的菌柄下沿削断,向上拔起即可,可采3~4次,生物转化率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