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普世价值计算方法

普世价值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1 08:17:25

‘壹’ 普世价值是什么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世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获取知识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世价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确实是目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里的“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在英文中对应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中世纪以来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该组织兴起于19~20世纪间,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世界各地基督教内部各派别的关系,形成统一的传教活动,该运动鼓吹教会的普世性,主张“教会一家”,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对立,提倡相互间的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正义为基础”的“大社会”。
2)Universal value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包括人的需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人的价值观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译应当是“普适价值”。
3)中国讨论:中国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的“普世”二字,应该是对Oecumenical的解读,源于基督教。“普世价值”也应翻译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经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译成“普适价值”较为妥当。“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则源于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4)维基释义: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基网络上,中文的“普世价值”这一词条创建于2006年8月16日,从内容上是对应英文Universal Value词条(直到现在,维基网络的“普世价值”也是对应Universal Value,并无Oecumenical value一词),但自2008年6月27日开始,该词条突然被频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对游行集会的态度、政治评价标准、对东方文化中“相对普世价值”的批判等内容。至2010年,该词条的解释又逐渐归结于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解读,在政治学与法学上仅以一种“思考”存在,同时声称自由主义思想家Isaiah Berlin(赛亚.柏林)曾对该词进行过解释,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链接。

‘贰’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适)价值观,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主要由公平、正义和自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公平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每个人所收到的结果必须符合他之前的行为。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自由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

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也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叁’ 什么是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
开放分类: 哲学

什么是普世价值?
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价值观念。
根据讨论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类别。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得体现。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现在西方要求发展中国家实现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说,是西方打着反对民族主义的旗子想把其价值观强加于别国。所以不要上当。

‘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排外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多称之为“普世价值”,也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人多数拥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有诸多联系。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推进,普世价值会发生相应改变。
方法论: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可能会与普世价值有或多或少的冲突。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勇敢的坚持!不必太注意别人的看法!

‘伍’ 什么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如下: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陆’ 西方的普世价值具体是什么含义

普世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6)普世价值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西方宣扬“普世价值”,实质是推销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对西方推行“普世价值”多有论述,对我们颇有启示。该书认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但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源自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教诲,后人称其为孔夫子。”基辛格进一步指出:“中国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外国传播意识形态,而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要干涉别国的内政。”

该书回顾了1992年9月克林顿在竞选中关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批评:“中国不可能永远抵制民主变革的力量。终有一天,它会走上东欧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道路,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鼓励这一进程。”克林顿上台后,把扩展民主确定为首要外交政策目标。

1993年9月,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美国的目标是“扩展和加强世界市场民主国家体系”和“扩大生活在自由体制下国家的数量”,实现“繁荣的民主世界”。可见,美国毫不掩饰地要把西方的“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推向世界、推向中国。

‘柒’ 什么是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世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获取知识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世价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确实是目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中文名
普世(适)价值
外文名
universal value
定义
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范畴
哲学、社会学、政治学
快速
导航
释义

相关思考

侧重点

主要内容

衍生内容

争议

中国古代

中国现状

存在分歧
举例
人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仅仅拥有人的身体和思想意识,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人,你必须拥有你应该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利,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
以下权利,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不可被剥夺、不可授让的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存权:人身不受伤害的权利;免于恐惧和饥饿的权利;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权利。
自由权:自由发表言论和着作的权利;自由行动、迁徙、集会的权利;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
追求幸福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不因种族、民族、地域、信仰、政治主张、身体缺陷的原因遭受任何形式歧视;公平审判和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利是人权,权力则是公权、主权。主权服务于人权、从属于人权,任何把主权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本质上,主权是人权的集合与延伸,是人权的衍生品,是一种衍生权利。
人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也是支配人行为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源泉。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

‘捌’ 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西方的普世价值大体指人权天赋,生来自由,民主权力一类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玖’ 什么是普世价值:普适不等于普世

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乃是合于自然的正确理性,是永恒之法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自然法的根本律令是“趋善避恶”。实体法源于自然法,合义的法律对良心有约束力,不合义的法律对良心没有约束力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而“普适”仅仅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是普适价值,但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自然法规定人有天然的自由按照欧本海姆等人的分析,自由的概念结构有三个维度,即:自主的主体,限制,可能性。一个人不受某限制去做可能的某事,就是自由。不受社会的限制,必须受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伦理规范及舆论的支持,也就是其他公民允许,甚至支持他去做,这才构成公民的自由权利。然而法律赋予公民自由,法律本身必须是自由的,在制定法律之前,立法者必有自由的信念。因此,自由的真正涵义之一是:自由必先于法律;自由是天然合法的,不需要证明其合法性,而对自由的一切限制必须证明其合法性(按照罗尔斯的说法,只有为了自由而限制自由,才是合法的)。一个社会,必得先有服膺或信仰自由的风气,方能制定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在西方,这便是自然法传统。 这个传统非常悠久。在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反抗国王禁止安葬她哥哥,她的理由就是根据“神法”,哥哥有安葬的权利。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自然的正义不同于约定的正义,前者在任何地方皆有效适用,而后者是在特定区域内约定俗成的。然而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提出自然法。纪元前三世纪,斯多亚派的哲学家克利斯普可能是自然法的最早表述者,他指出,宇宙秩序体现为一种动力原则(逻格斯或神),人性是它的体现,道德是按照自然本性(理性)生活,自然法便是理性认定的基本价值。 早期斯多亚派提出的“大城邦”观念,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法理论。他们认为,有地域界限和立法的城邦,是人为的构造,是小城邦,真正的城邦便是世界,是大城邦,乃是神与人共同的居所,分享共有的理性,而大城邦的法即自然法,称为“正确的理性”。 纪元前二至一世纪的西塞罗作出更明确的表述:“真正的法乃是合于自然的正确理性,它普遍适用,永住不变;它命令人承当责任,禁止人胡作非为;此在雅典,在罗马,在今天,在未来,是同一永恒之法,在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率皆适用。”西塞罗还指出,神是自然法的制定者、推行者和裁判者。也就是说,自然法是独立于人类意志的、理性认定的基本价值,来自宇宙的本体结构(逻格斯或大神)。 然而这理性认定的价值,内容是什么?13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自然法的根本律令是“趋善避恶”,其他原则由此导出,即:保存自我,教养后代,求真理和幸福。这里“保存自我”即后世(如洛克)理解的生命、自由、财产。托马斯认为法律源于自然法,故公义的法律对良心有约束力,不公义的法律对良心没有约束力,人民有权推翻这种法律及强行这种法律的暴君,除非考虑暴力方式弊大于利。这就是“自由先于法律”的根据。 中国有没有类似自然法的传统在我国传统中,有没有自然法?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孟子到理学,认为伦理价值源自天理,就是人类本性中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人通过“诚敬存之”,克服私欲,达到四德(仁义礼智)。《朱子语类》称:“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的件数。”也就是说,人从天接受的“天理”就是“仁义礼智”,而“礼”就是三纲(君臣等级制度),即《礼记·哀公问》所谓“非礼无以定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这个学说将人性规定为接受天理的容器,人从天接受的不是理性和自由意志(可以选择构造价值),而是包含固定制度的三纲五常,这一切皆是永恒不易的“理”,就是董仲舒所谓“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亦即“天人合一”。这与自然法规定人有天然的(先于法律的)自由,迥乎不同。 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自然法的传统?《老子》体系中没有君臣构架,对基本制度价值的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自化、自正、自富云云,就是说人人有政治上的选择自由,这种自由是对自然之道的内省(守之)而来的价值抉择。自化蕴含无限的选择可能,而且这种自由源于自然之道,所以是先于法律的。老子政治学说在结构上与儒教相反,完全否定周政的“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也就杜绝了类乎理学的三纲之终极制度价值。老子阐释的人性,就是天然具有自化、自正、自富能力的自由主体。西方哲学界大抵承认老子自然法,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尚待开发。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价值”然而以自然法为自由的根据,必须信仰大神、逻格斯或道,而现代多元社会不可能人人有这类信仰。那么自由有没有普遍的根据呢?现代人权文件提出的理由是“共同的理解”。然而为什么有这样而不是别样的共同理解?有必然或十分充足、不可驳倒的理由么?康德主张,人有自由意志,就是普遍自由的根据。这里,需要究问的是:为什么“自由”是普世价值? 首先要问:什么是价值? 《新华词典》对“价值”的定义有两条:“一、(某事某物的)效用或意义。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等等。”第二条是某种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不属于一般价值,可忽略。且看第一条的一般含义。这里是以“效用”“意义”来定义“价值”。再来查该词典的“效用”,释义为“消费者从一定的商品组合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又回到政治经济学去了。那么再来查“意义”,释义为“价值;作用”。以“意义”释义“价值”,又以“价值”释义“意义”,等于什么也没说。再来查“作用”,释义为“一事物对他事物产生的影响,也指所产生的影响;一事物对他事物产生某种影响的活动或功能”。也就是说,如果用“作用”定义“价值”,则“价值”就变成“作用”了,根本不知道“价值”本身是什么。再来查“价值观”,释义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一个人的价值观受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指对于价值的倾向等,然而没有价值取向,怎么会有倾向呢。如此看来,许多公众不明价值为何物,也就不足怪了。 西方关于价值的理解,有主观论、客观论、实践理性论三派,限于篇幅,不暇多论,这里只谈笔者的观点。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存在物,皆有自然属性,如质量、硬度、体积、形状等等。但人类构造的观念或理念,没有自然属性。我们说善,并不是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善,或某一种东西的自然属性是善。善只是一个概念,只能用其他概念来解释,或用我们对它的心理反应之描述来解释。价值就是一个概念,而且是评价性的概念,因此价值取向就是一种评价性的态度。评价,是自然界没有的,而是人类理性基于认识所作的判断。西方有哲学家提出过,即使没有人类存在,一个清洁、有序的世界,也比一个肮脏、混乱的世界更美。然而如果没有人类存在,谁来判断和陈述前者比后者更美呢?而且也不是所有人会认为清洁有序是美的,比如庄子之徒便认为混沌更美。可见,价值是人的判断,社会价值的表达,需要价值话语。简单地说,认为什么是好的、美的等等,就是价值判断,而好、善、美、公平、正义、自由等等就是价值。这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用法。在日常用法中,“价值”有时可以作“效用”的同义词,例如“这种植物有药用价值”。本文所讨论的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 主流价值可以成为社会的推动力既然价值是人的判断,也就维系于主体。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层面上,通过观察、比较、权衡、思考,作一个评价性的决断,就是价值。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作出同样判断,成为一种风气或社会意识,就可能成为该社会的主流价值。此时,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这种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的推动力,推着社会前进,或拉着社会后退,或扯着社会停滞。 自从南宋理宗将理学定为官学以来,由于制度尤其科举教育的长期打造,已经普遍形成一种理学思路,就是将人当作接受什么的容器。科举的出题和答卷必须按朱熹章句的“四书义”,自幼读书接受灌输的“标准答案”,就是人只能接受固定的三纲五常。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放弃自由追问、主动探索和大胆创造的理性态度,而只会接受“从来如此”,“圣人或伟人之言”了。五四时期虽然批判传统,但没有认识到理学是一个深刻而严密的封闭体系,它所构造的人性结构并没有得到精密的分析和解构,以致人们仍然不自觉地受其支配。长期以来,我们顺着情绪反应和一时需要,不是接受这个主义,就是接受那个主义;不是追随领袖,就是跟从伟人;不是信奉乌托邦,就是批判现代性;却偏偏忽略了深究根柢,追究各种社会学说必须回答的根本前设问题。我们知道,政治哲学终究必回答“人性是什么”“人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等根本问题。符合人性需要的理论构造和社会设想,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风险最小,基础最牢,最易为人接受,最有可能成功。那么,人性的根本需要是什么呢? 自由就是人性的根本需要上文说过,价值是主体的决断。如果我信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我决定人人在法律面前应该平等。我作这个决定,必须有客观的可能性,和主体的选择能力(主体自由)。就人性而言,价值的必要条件就是主体选择的自由。无论我选择什么价值,我必须有主体自由,才能选择。即使我选择做奴隶,或信奉“圣人有权强制人人”“人人服从领袖”等,我也必须有主体自由才能作这些选择。因此,主体自由就是一切价值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自由就是人性的根本需要。而自由也是一种价值,所以,自由就是基础价值或普世价值。由于自由是一切选择的必要条件,因此它适用于一切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就是适用于一切文化体系。任何社会,任何文化体系,任何宗教,只有通过主体的选择才能够成立。即使一个民族永世“遵从祖宗家法”,也得每个人通过主体自由,选择“遵从祖宗家法”而不选择别的,才能维持下去。即使你认为你的信仰是上帝的命令,你也得通过主体自由,选择接受上帝的命令而不选择别的,才能维持这种信仰。没有主体自由,根本不可能有信仰、文化、生活方式或任何价值。因此,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前提。自由就是普世价值。因此任何社会,任何文化体系,任何宗教,选择自由价值,都不会与本身的文化或信仰发生冲突。因此自由是现代多元社会的制度价值。这个简单真理长期被忽略,掩盖,或歪曲。现在要揭示这个真理,发现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普世价值。 我们需要的是普世价值的启蒙如果一个社会自觉地认可了普世价值,大家认为人是自由主体,形成了社会意识,那么社会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教育,千百年来打造我们人格的应试教育就不中用了。一旦我们不再把人当作接受什么的容器,而深信人是自由主体,我们就会把孩子视为成长中的自由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呵护他们的自由成长,前辈所能提供的是真实的信息、必要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文化教养,同时怀着爱心告诉他们,我们这一代经历过的痛苦和快乐、挣扎和奋斗、风险和焦虑、绝望和希望都是些什么,以期他们将来理性成熟了经验丰富了会作出自己的人生抉择。只要我们尊重他们的天然自由,就不会发生代沟,只有隔代的朋友。 比如学术。学术是不可能价值中立的。1960年代兴起的所谓“现代性”批判,其实是西方一些受益于现代宪政言论自由的知识分子,要求更充分的自由(也就是要求更充分的现代化)而形成的一种思潮。这是一种具有政治叛逆性的年轻学术,功力不足,难免偏颇,但毕竟是西方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在矫正现代化不足、揭示权力话语以及文本研究方面,有其贡献。中国的跟从者则由于先天的缺陷,画虎不成,反而以文革“大锅饭”式的“平等理想”来反对“现代性”(市场经济、科学建制和宪政自由)在中国的实现。凡此皆说明,学术的性质,如同教育的性质,必取决于根本的制度价值的共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自由先于法律,自由也先于制度。自由权利需要制度的庇护,而自由的舆论也会保卫自由的制度。首先要靠自由的舆论来推动制度的建设,而自由的舆论需要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来启蒙。启蒙,在人类历史经验中,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而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开始过。我们需要的是普世价值的启蒙。有朝一日,水到渠成,社会便会平安地转型。现代社会不是理想的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赤裸人性的共同体。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类问题,而是让人直面长期被掩饰或扭曲的诸种人类问题,以求在充分自由的讨论中,在学会尊重对方和妥协让步中,谋求点点滴滴的解决。人类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真理,也不可能达到终极的幸福。然而认识到你和我和他和她都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可以在犯错和试错中学习改进,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管身后有多少暗影,脚下有多少陷阱,前方永有一线光明。

‘拾’ 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

1、人类社会在一定范围内或在一定程度上总有一些价值共识和共识性价值。例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等。它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如果不能称为“普世价值”,应该选择一个“共识价值”和“普适价值”之类的概念加以表述。
2、一味否定价值共识和共识性价值才是理论骗局。
应谨记林肯的名言:“你可能一时愚弄所有的人,也可能长久愚弄一部分人,但你无法永远愚弄所有的人。”(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Abraham Lincoln)

阅读全文

与普世价值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16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05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0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86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23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29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07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3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83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84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67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593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39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82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67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28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12
哪些激励方法可以激励员工 浏览:337
达尔文作用什么方法得出进化论 浏览:633
鼓楼区干货离心机操作方法有哪些 浏览: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