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磁波反射强度 和相位的计算公式 例:2.4G经墙面反射后的出射波强度和相位
您真无聊
‘贰’ 反射率、反射相移之间的关系
相对反射测定是指以某种物质作为基准进行的测定。测定样品的反射率是将反射基准的反射率作为100%时的反射率。因此,即使是同一样品,如果改变反射基准,那么反射率也发生变化。“相对反射”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2.绝对反射是指测定样品绝对反射率的反射测定,将100%完全反射光的理想反射物质(现实中不存在)作为基准时的反射率成为绝对反射率。如果使用绝对反射附件,则恰似使用上述理想的反射基准,可以测定样品的反射率。
3.区别:概念不同,所以对应的含义不同,需要区分,计算方法也不同。
‘叁’ 反射光的光程差公式
反射光的光程差公式:2n2sinα+λ/2。
简单来说,是为了满足能量守恒,相同波长,如果反射光加强了,透射光就必须减弱,不可能同时加强或者同时减弱。所以,反射透射光一定相差pi的相位,对应半个波长的光程差。
在波动光学中,两束光的相位差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光在不同介质之中传播是频率不变而波长会发生改变,因而相位关系也就不同。
在波动光学中
两束光的相位差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光在不同介质之中传播是频率不变而波长会发生改变,因而相位关系也就不同。光程差整合了传播路径这一几何特征量和介质中光的波动性质的变化,利用真空折合距离差这一相同标准,可以计算出不同距离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两束光的相位差。
‘肆’ 超声波反射相位
实际上,力学角度的“共振”均对应着波动的“驻波”,比如基频共振的振形对应的就是一个波腹的驻波,第二次协频共振对应的振形就是二个波腹的驻波.因此说共振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在S1和S2之间如果出现了驻波,就说明S1和S2之间的空气柱在共振.
至于那句话是不正确的,应该是S1发出的声波与反射声波的相位在S1处相差n*pi,S1与S2之间就会形成驻波,或者说S1与S2之间的空气柱就形成了共振.
‘伍’ 相位如何计算
如果您要计算正弦交流电流的相位有相应的公式,其它的也是一样有相应的公式。
正弦交流电流,它的公式是i=Isin2πft。i是交流电流的瞬时值,I是交流电流的最大值,f是交流电的频率,t是时间。
‘陆’ 反射率的计算方法
当光束接近正入射(入射角θ约等于0)时,反射率计算公式是:R=(n1-n2)^2/(n1+n2)^2
其中n1,n2分别是两种介质的真实折射率(即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折射率是指光线进入不同介质时角度发生改变的现象,用sinθ1/sinθ2来表征。θ1,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即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通常来说,光线在临界面上的反射率仅与介质的物理性能,光线的波长,以及入射角相关。
在介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光线连续穿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玻璃时),由于在不同界面的反射光线产生干涉效应,其反射率还与介质厚度有关。从而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特定厚度和特定折射率的涂层,来得到对特定波长光波有较大反射率或透过率的涂层。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实例是眼镜,为了保护眼睛增加蓝紫光线的反射率降低其透射率,而在眼镜表面加涂一增加蓝紫光反射率的涂层。
反射率最大值的厚度(2z+1)*λ/4=d*√(n^2-sinα^2)
反射率最小值的厚度 z*λ/2=d*√(n^2-sinα^2)
其中z是序列数,λ是波长,d是厚度,n是折率,α是入射角
‘柒’ 什么是半波反射如果不知道规律如何求反射波的相位
半波反射又称半波损失,指当入射波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并在界面处发生反射时,反射波的位相与入射波的位相相反(相位相差π)的情况。
如果是全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迭加在界面处形成驻波的波节。
‘捌’ 相位和初相如何计算
1、利用正弦电压表达式
u(t)
=
Um sin
(ωt
+θ)可以看出:反映正弦量的初始值(
t
=
0
时)为:
u(0)
=
Uₘsinθ;
这里代入所知数值,即可求出θ,而θ反映了正弦电压初始值的大小,即为初相位,
简称初相。
2、初相位是指正弦量在t=0时的相位,也称初相角或初相,其单位可用弧度(rad)或度(°)表示。初相反映了交流电交变的起点,与时间起点的选择有关。
初相可以是正角,也可以是负角。若t=0时正弦量的瞬时值为正值,则其初相为正角;若t=0时正弦量的瞬时值为负值,则其初相为负角。
(8)反射相位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性质:
初相θ和相位(ωt
+θ)用弧度作单位,工程上常用度作单位。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经常遇到同频率的正弦量,它们只在幅值及初相上有所区别。右图所示的两个正弦电压,其频率相同,幅值、初相不同,分别表示为:
(1)u₁(t)
=
U₁ₘsin(ωt
+θ₁)
(2)u₂(t)
=
U₂ₘ sin(ωt
+θ₂)
初相不同,表明它们随时间变化的步调不一致。比如,它们不能同时达到各自的正最大值或零。图中θ₁>θ₂,u₁比u₂ 先达到正的最大值,u₁比u₂相位超前一个(θ₁-
θ₂)角,或称u₂比u1滞后一个(θ₁-
θ₂)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初相位
‘玖’ 空间坐标轴中光反射的计算方法
用矩阵.1,L,0,1
‘拾’ 信号反射系数如何计算
U反/U入=(R2-R1)/(R2+R1) 。
当对源端进行阻抗匹配时(此时假设末端为进行匹配。末端接收器的输入阻抗一般很大,便于分析,这里假设末端开路,即阻抗无穷大),由于源端进行了匹配,阻抗等于传输线阻抗,此时传输线上的信号幅度为驱动信号幅度的一半。
由于末端开路,末端反射系数为+1,即反射信号幅度为驱动信号幅度的一半。一半的反射信号强度加上原始的一半的传输线上的信号强度,末端接收的信号强度刚好为驱动信号强度。同样消除了反射的影响。
(10)反射相位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信号都会发生反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过长的走线,末端匹配的传输线,过量的电容或电感及阻抗失配。
反射会造成信号过冲overshoot,下冲undershoot,振铃ringing,边沿迟缓(回勾现象)也就是阶梯电压波。过冲是振铃的欠阻尼状态,边沿迟缓是振铃的过阻尼状态。当信号的第一个波峰超过原来设定的最大值。过冲是指信号跳变的第一个峰值或谷值,是在电源电平之上或参考地电平之下的额外电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