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锻炼腹直肌
平板支橕、sit-up、负重训练......这些都是有效锻炼腹直肌的运动方式
⑵ 产后修复腹直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
女性在妊娠过程中,随着子宫内胎儿逐渐增大,腹壁皮肤、筋膜、腱膜、肌肉等被极度扩张,同时由于激素的作用,腹白线松弛,连接力量下降,导致腹白线越来越宽,腹壁张力很快超过腹白线的弹性极限,结果左右两边的腹直肌被迫分开,形成腹直肌分离。
怎样检测自己产后腹直肌是否分离?在顺产后3天(剖宫产视伤口恢复情况而定)可以自行检查腹直肌分离情况。
▼具体步骤:
1、平躺仰卧,屈膝露出腹部,左手在头部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
2、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直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左右两侧腹肌的宽度。
3、如果该宽度超过两指,就说明已经发生了腹直肌分离。
正常:2指以内(含2指)
需改善:2~2.5指
需就医:2.5指以上
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2.5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在2~2.5指之间,须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因为这会使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
腹直肌分离有什么危害?准备动作:背对墙面站立,将上身靠在墙上(保持中立位,后脑勺、背部、臀部贴在墙面),双脚距离墙面大概30厘米。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腰椎去贴墙面,之后,吸气还原。每组10~15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避免手臂向后推墙,尽可能腹部向内收,主动靠近墙壁,想象用肚脐向墙壁方向靠近的感觉。
动作2:跪姿收腹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小腹自然放松;呼气时,用力将小腹向内收回。每组重复10~15次,做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不要改变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动,想象将肚脐拉向腰椎的感觉。
动作3:跪姿伸腿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时右腿慢慢向后;吸气不动,呼气慢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换另一侧重复。当可以很好控制身体后,开始进行交替伸腿的练习,每条腿伸出4~6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保持躯干、骨盆的中立位,身体不要偏离中心线。想象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让瓶子倒掉。
动作4:仰卧抬腿
准备动作:仰卧,下巴微收,双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压住垫子。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右腿向远处蹬出,完成6~8次。换另一侧腿重复,完成2~3组。
注意事项:用手扶腿的时候,尽量向胸口按压,令腰椎压向垫子。另一条腿尽量向远处伸,同时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动作5:平板支撑
准备动作:俯卧,肘关节与肩关节垂直。膝关节撑地,保持上身平行于地面。
动作执行:保持身体稳定,停留1分钟,可以将膝关节离开地面,做完全式平板支撑。在动作标准的情况下,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不要塌腰,收紧腹部,不要塌肩,肘关节用力压向垫子。
练习时,既可以选取单一动作练习,也可以变换动作串联起来。可根据每组的重复次数和动作多少适当调整。若坚持每天练习,约2周左右就可以明显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当腹直肌分离程度降低后,可以慢慢开始幅度不是很大的躯干弯曲练习,但直到恢复到2指内之前,避免做负重躯干扭转的动作。
注意:当腹直肌分离距离在2~2.5指,则须首先进行分离改善训练,直到腹直肌分离的距离恢复到2指之内后,才可以进行负重躯干弯曲和扭转练习。如果分离已超2.5指,则不适合常规的大强度腹直肌训练(卷腹、仰卧起坐等),因为这些训练会加重分离,建议找专业产后康复医美机构,进行专业的腹直肌分离修复治疗。
腹直肌分离最佳治疗期:产后1个月。
⑶ 自己在家怎么做艾灸,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做艾灸的,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烧伤,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议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比较安全,也比较有效果。
(3)腹直肌艾灸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艾灸
⑷ 腹直肌的锻炼方法。。
练腹肌的关键在于动作的强度,而不是次数越多越好。比如仰卧起坐能一次性做200个,也不如你两头起只能做10个的效果好。因为能做200个以上是练耐力,对肌纤维增粗不明显。
锻炼腹肌的四个动作: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两头起、悬垂举腿(强度依次增加)。如果仰卧起坐可以做30个以上,那么就做仰卧举腿;仰卧举腿能做15个以上,就做两头起;两头起能做15个以上就做悬垂举腿。一周练三次,每次一个动作练3组,每组做10个左右。
⑸ 腹直肌锻炼方法
腹直肌锻炼时一般都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因为一般动作很难同时锻炼整个腹直肌。
1.上腹(腹直肌上部):
(1) 仰卧起坐 :动作幅度过度,锻炼上腹效果不如卷腹,而且容易伤背、脊柱。
(2) 卷腹 :锻炼上腹更安全、更有效。
2.下腹(腹直肌下部):
(1)仰卧抬腿 :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人,抬腿动作放在平板上就比较容易控制。
(2)悬垂抬腿 :相对仰卧抬腿要求有一定手臂、肩的力量才能保持身体必要的稳定性,才能锻炼到下腹。
(3)罗马椅抬腿: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悬垂抬腿。对于手臂肩力量不够的人来说,是更有效锻炼下腹的方法。
(4)双杠抬腿:能帮您提高腹部力量的同时加深腹部肌肉线条的分离程度,但对手臂力量要求很高。
(5)垂直举腿:这项运动主要是针对下腹部的。腿始终在垂直位置做提升和降落。
3.上下腹(整个腹直肌):
(1)仰卧提臀抬腿 :最简单的提臀抬腿,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2)悬垂提臀抬腿 :动作幅度要大锻炼整个腹直肌
(3)支撑提臀抬腿 :与悬垂提臀抬腿比较类似。一般主要支撑在罗马椅上、双杠上来做。
(4)仰卧屈膝两头起 :相当于双重卷腹,它会同时锻炼你的上下腹部。
(5)仰卧直腿两头起 :直腿仰卧两头起形如V,因此称为V-up,和仰卧屈膝两头起类似,也是双重卷腹,能锻炼整个腹直肌。
⑹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怎么操作
艾灸肚脐眼作为时下十分流行的一种养生方式,不过自己也要知道基本的操作方式,小心遇到骗子,现在电信诈骗多,庸医那是更加的多,自己多懂点不是坏处。本期的 中医养生 ,讲讲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
艾灸肚脐眼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艾炷直接灸
人平躺着,用艾灸罐又叫艾灸盒直接灸肚脐眼,以增强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或者用艾条直接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条悬在肚脐的上方约1厘米左右,以觉得有温热的感觉为度,不可太热。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有过敏性鼻炎的,艾灸神阙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功效:对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比肚脐略大)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肚脐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温里通气的,有人肚子里特别胀,大便老下不来,这样的人只要不是热性体质,属于虚寒无力的,都可以用此法。
主要功效: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隔盐灸
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也是平躺着,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
主要功效: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肚脐艾灸的操作方法:
步骤1:先按“足叁里”的穴位。
步骤2:利用艾草来熏脚部“叁阴交”的穴位约叁至四分钟。
步骤3:然后熏肚部中间的“神阙”穴位。
步骤4:边熏肚脐附近“气池”的穴位,再一边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从小腿至大腿位置作推拿,过程为15分钟。然后再做另一支脚。
步骤5:以拳头手位从脚侧位置向上推,以疏通经络和去水肿。
步骤6: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按肚和作推脂。
步骤7:双手按肚部的“剑凸”以下的穴位,避开肚脐位,向下推。
步骤8:再按肚脐右边的“中枢”穴位。
步骤9:最后进行灭脂动作。
⑺ 腹直肌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
①腹肌练习时腹直肌肌电变化呈一定规律性。以仰卧起坐练习为例,练习一开始即出现较明显的肌电活动,当上体前屈至40一60度角时,显示肌电波幅和频率、平均积分图幅度最大,肌张力也最大。该角度是增进腹肌力量的最有效角度。
②从发展腹直肌力量出发,屈膝仰卧起坐优于直腿仰卧起坐。
③不同发展腹肌练习,对腹直肌各肌腹的影响具有专门性表现,系统进行以远固定为特征的仰卧起坐练习,使腹直肌近端肌腹肌肉兴奋阑值降低;系统进行以近固定为特征的悬垂举腿练习,使腹直肌远端肌腹肌肉兴奋阂值降低;而系统进行仰卧直角坐练习,则使腹直肌近、远端肌腹肌肉的兴奋闭值降低。
④要利用举腿收腹发展腹肌,最好采用悬垂举腿收腹或身体斜位仰卧举腿收腹的练习。
(7)腹直肌艾灸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被包埋于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状多腹肌,左右腹直肌内侧以腹白线相隔,自上而下被3~4个横行的腱划(致密结缔组织索)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紧密愈合,起防止该肌收缩时移位的作用。此肌上端起自第5~7肋软骨前面和胸骨剑突,止于耻骨上缘(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
下固定时,两侧肌肉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此外,该肌还有维持腹压,协助呼吸、排便、分娩等作用。
仰卧举腿、仰卧起坐、直角支撑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肌腹向后逐渐加宽,至腹中部最宽,行于腹直肌鞘内,后部逐渐变狭而以耻骨前腱止于耻骨结节和耻骨嵴。
腹部训练
腹部处在身体的最中央,是特别容易引人注目的部位。从人体健美角度看,真正健美的腹部应由细而有力的腰和线条明显的腹肌构成。因此,请您不要忽视腹部的健美锻炼。
一、侧身弯腰运动
直立。双腿分开,两臂左右平举,上体前屈,用左手去够右脚,右臂自然上举,两腿和两臂都不要弯曲,吸气,然后还原,呼气。再换方向重复一次,连做8次。
二、屈腿运动
仰卧位。双臂左右平贴地面,两腿伸直后同时屈膝提起,吸气,使大腿贴近腹部,然后呼气,缓缓还原。重复8次。
三、举腿收腹
主要是锻炼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并尽可能抬高,接着再缓慢放下。这一练习做完后,双膝弯曲继续做同样的动作。重复8次。
四、坐式屈团身
仰卧位主要为锻炼上、下腹部肌肉。双腿伸直,上身后仰,保持身体平衡,然后屈膝收腹,使腹肌极度折屈。练习中,双脚始终不能触及地面或床面。
五、“踏自行车”运动 仰卧位。
轮流屈伸两腿,模仿踏自行车的运动,动作较快而灵活,屈伸范围要尽量大。历时20~30秒钟。
六、扭腰运动
一手握把手或拉一定重量的重物,作各种姿势的扭腰和转身练习,以锻炼腹外斜肌和腰部肌肉。
以上运动,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并根据体力状况每次运动量由少至多,逐渐增加,每天进行2次。
⑻ 艾灸的正确方法,做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8)腹直肌艾灸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⑼ 产后腹直肌分离 可以通过艾灸推拿恢复吗
不能。
比较专业的干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意大利筋膜手法
通过松解人体筋膜,平衡人体张拉结构。
2、理疗
中频电刺激疗法,激活浅层的腹直肌;激光磁治疗仪可以刺激深层肌肉,激活深层的腹横肌。
3、运动功能训练
结合呼吸训练,激活核心肌,一对一指导;达到治疗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淡化腹部色素瘢痕的效果。
4、手术
保守治疗无效,严格治疗一两年后腹直肌仍有3指以上的宽度,可以考虑腹直肌分离腹壁重建术。
(9)腹直肌艾灸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每个人腹部都有一对腹直肌,这一左一右的两块肌肉,又被连结和固定它的组织——腹白线划分为几大块。十月怀胎,准妈妈肚子变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腹直肌子宫不断增大,腹部逐渐隆起,腹直肌向左右两边拉扯。
当拉扯到超过腹直肌肉的极限、弹性纤维发生断裂,腹白线连接处被拉断,腹直肌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
有研究指出,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产后第3天检测发现,大约有60%~70%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产后4~8周内才逐渐恢复。有一部分女性怀孕期间腹部肌肉拉伸过度,产后1个月仍有30%未能恢复。
腹直肌的分离,致使腹部中间出现“薄弱环节”,手按压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情况下,在最薄弱的地方,腹腔内的组织膨出,便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大肚子”。当腹内压增高时,小肠进入腹白线的空隙部分,形成白线疝。
⑽ 腹直肌分离3指锻炼方法
我们腹直肌中间有一条竖直的经过肚脐的白带子,是连接左右两侧腹直肌的肌腱,又叫做腹白线。
一,什么是产后腹直肌分离?
女性在妊娠过程中,随着宫内胎儿逐渐增大,腹壁皮肤、筋膜、腱膜、肌肉等被极度扩张,同时由于激素的作用,腹白线松弛,连接力量下降,导致腹白线越来越宽,腹壁张力很快超过腹白线的弹性极限,结果左右两边的腹直肌被迫分开,形成腹直肌分离
二,腹直肌分离有什么危害?
生完宝宝后,新妈妈松弛的腹部肌肉并不能马上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和位置,在生产后的几天内,有超半数的女性的腹直肌会分离会超过两指宽。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即使坐完“月子”(即产褥期,约6~8周),仍有30%女性的腹直肌不能回复至原位。这既会使她们的脊柱稳定性下降,导致腰背疼痛,脏器和脂肪又使腹部膨隆,失去平坦的外观,严重影响身材和精神。另外,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
三,怎么知道是不是腹直肌分离?
为了能尽快恢复身材,很多新妈妈在生产后,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大量的腰腹训练。但冒然训练会加深腹直肌分离程度!所以,在开始训练之前腹直肌分离的检查非常重要。
在顺产后3天(剖宫产视伤口恢复情况而定)可以自行检查腹直肌分离情况。腹直肌分离自查方法:保持图3姿势,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在头后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然后将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的距离。
正常:2指以内(含2指)
需改善:2~3指
需就医:3指以上
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3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如果产后腹直肌分离不超过3指,自己通过矫正可以使腹直肌回位,如果在2~3指之间,须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因为这会使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如果将分离的腹直肌比作衣服的两襟,可以看到,当躯干弯曲和扭转时会加大分离程度,所以当腹直肌分离距离在2~3指,则须首先进行分离改善训练,直到腹直肌分离的距离恢复到2指之内后,才可以进行负重躯干弯曲和扭转练习。
四,如何事先预防腹直肌分离?
1、孕前必须经过体育锻炼,腹部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加腹部肌腱的韧性。
2、孕前、孕中,乃至孕后,饮食需要均衡,不要过份食用高甜高热量的食物,而鱼、肉、豆、蛋奶这些利于肌腱的蛋白质则需要丰富。
3、孕中要进行体重控制,不能狂吃狂长膘(营养是给胎儿的,不是给你肚皮肥肉的)。
4、孕期也需要进行家务或运动。适量健身,增加心肺功能、为胎人增加输氧运氧能力的同时,也能减少自身脂肪。
5、多胎和高龄的人更容易发生腹直肌分离现象。
五,如果有了腹直肌分离,如何应对?
首先介绍个毫不费力的超过2指的矫正方法:呼吸推挤法。仰卧在床上,两膝弯曲约90度,将双手放在腹部肚脐两侧,呼气时向内收缩腹部,同时双手顺势向内下方推挤,努力闭合腹直肌之间的间隙,略停5~10秒。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
注意:如果分离超2指,不适合常规的大强度腹直肌训练(卷腹、仰卧起坐等),这些训练会加重分离,也不能做类似于下腰这种腹部向前的瑜伽动作和各种扭转体动作。建议从盆底肌及腹横肌训练开始。当间距缩减为2指之内后,可以做一些常规的腹部肌肉训练了。
改善腹直肌分离的训练是将核心部位往里收回,好像树的年轮一样,尽量将每一个圈向中心收拢。
动作1:站姿收腹
准备动作:背对墙面站立,将上身靠在墙上(保持中立位,后脑勺、背部、臀部贴在墙面),双脚距离墙面大概30厘米。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腰椎去贴墙面,之后,吸气还原。每组10~15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避免手臂向后推墙,尽可能腹部向内收,主动靠近墙壁,想象用肚脐向墙壁方向靠近的感觉。
动作2:跪姿收腹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小腹自然放松;呼气时,用力将小腹向内收回。每组重复10~15次,做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不要改变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动,想象将肚脐拉向腰椎的感觉。
动作3:跪姿伸腿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时右腿慢慢向后;吸气不动,呼气慢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换另一侧重复。当可以很好控制身体后,开始进行交替伸腿的练习,每条腿伸出4~6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保持躯干、骨盆的中立位,身体不要偏离中心线。想象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让瓶子倒掉。
动作4:仰卧抬腿
准备动作:仰卧,下巴微收,双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压住垫子。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右腿向远处蹬出,完成6~8次。换另一侧腿重复,完成2~3组。
注意事项:用手扶腿的时候,尽量向胸口按压,令腰椎压向垫子。另一条腿尽量向远处伸,同时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动作5:平板支撑
准备动作:俯卧,肘关节与肩关节垂直。膝关节撑地,保持上身平行于地面。
动作执行:保持身体稳定,停留1分钟,可以将膝关节离开地面,做完全式平板支撑。在动作标准的情况下,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不要塌腰,收紧腹部,不要塌肩,肘关节用力压向垫子。
练习说明:练习时,既可以选取单一动作练习,也可以变换动作串联起来。可根据每组的重复次数和动作多少适当调整。若坚持每天练习,约2周左右就可以明显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当腹直肌分离程度降低后,可以慢慢开始幅度不是很大的躯干弯曲练习,但直到恢复到2指内之前,避免做负重躯干扭转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