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针灸列缺扎多深
向上斜刺0.3~0.5寸,不要超过大拇指第一指关节的一半深度,要记住是斜向上刺。
Ⅱ 静脉穿刺进针方法
1-临床上,对于静脉进针的要求是这样子的(不说消毒等):先直进(入真皮)后斜进(入静脉),因为斜进入静脉可使静脉的创口有一个"斜型创口",不容易出现鼓包,在拨针后由有斜面,静脉创口之间的连接会长一些,容易恢复;2-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是这样进针的:(1)找准静脉位置,从旁边直入穿过真皮层,减少在真皮的时间(因为真皮层的神经最多,痛感也大),穿过真皮后放斜(即总体操作上直入的时间是很短的,大都数时间仍保持斜角操作),到达静脉位置后斜插入,这样不但可以在针刺时一直看到静脉的位置,也容易感觉到刺进后的"空感",(2)如果第一次穿入血管后,发现未进入,应该退一下针(到真皮下),再刺一次(因为在真皮下,来回刺是不会感觉到痛的,但如果是在真皮中来回刺是很痛的,这一点很重要),(3)很多的操作都需要有很好的手感,有些人在手感方面很有天赋,但有些人需要在长期训练后才会有的,建议你可以在不上班时找一个针头进行感觉训练,我以前在大学中看到老师会有这样的训练,其中包括医学生的训练,但现在好象不多了,但你可以加强一下,方法为:找一个包装盒的纸皮(有空的那种),用水略为泡一下,然后用针头进行训练,包装盒纸有空处,可以感觉到进入静脉的操作感
Ⅲ 针灸时列缺穴扎有危险吗
动脉就从那过,当然有危险了。要看技术怎么样了。技术好的能扎出点头针,就是能看到针柄和脉搏一起跳。预防为主,没把握别做。真出了事赶快出血处上下1寸各一针可止血,或用止血带。
Ⅳ 针灸学的进针方法有哪些
1.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于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贴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皮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待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使针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5.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震颤法、飞法
Ⅳ 怎样针灸进针手法不痛,有什么诀窍
首先说说古人的看法:
1、刺之要,在速迟
2、以爪切之,欲令气散
3、嘱之以咳,随咳入针
以上是古人有关进针不痛的方法,即:
1、进针要快,皮神经和血管神经对痛觉刺激敏感,所以选穴位要准,不要扎进血管引起刺痛。同时进针要快,使针尖在皮肤层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2、进针前选好穴位,可以用持针手以外的另一只手指甲切压腧穴部位的皮肤,使卫气暂散,而使进针不痛(但是指甲切压的时候病人也会痛的)
3、让病人咳一声,在咳的同时进针,可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使针进入皮下。
需要注意的是,进针仅穿过皮肤层是不够的,要使针尖穿过皮下筋膜才可避免在皮肤层留针。
另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感是:酸、麻、胀、重,而不是“痛”。一般认为,针刺深度对气感影响比较明显,当刺激神经末梢神经结节时,一般产生“麻”感;刺激肌肉组织时,一般产生“酸胀”感;刺激筋膜、关节等疏松的结缔组织时,一般产生“酸重”感;刺激神经主干时,则会产生“过电样麻”感;如果穴位选择不准,或进针方向有误而刺激到血管时,则会产生“刺痛”,在针灸治疗中如果产生“刺痛”感,则是针刺失当引起的。
临床上一般补泻手法刺激较轻微,尤其是补法,泻法刺激相对稍强;其次是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此四法刺激较强,但疾病针对性也较强,故而临床上可以采取多取穴而少刺激的方式予以替代;最后是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此四法用于驱使经气通过肘膝肩胯等大关节时可以选用,临床上也不多见。
总体上讲,针灸是所有创伤性治疗中,最为无痛,创伤最小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以最小的痛苦,为病人解除疾苦,才是我们的目的与初衷。然而,所谓“刺之要,在速迟”,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作为一名针灸医师,我们没有捷径可寻,扎实苦练基本功,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Ⅵ 哪里有穴位进针视频
可以到优酷搜一下,这方面的视频很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5MDQ2MTI=.html
Ⅶ 输液针扎到列缺穴
如果穴位以下的肢体活动自如感觉正常。就没事了
Ⅷ 针灸列缺穴扎有危险吗
没事,其实已一般情况下动、静脉的血管平滑肌表面很光滑,针扎上去后会自己滑开,不至于扎破。而小的毛细血管扎破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啦,连专业大夫和老师都会扎破,当然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少量放点血还有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