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怎么算
月平均气温:
把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再除以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
1.把月平均气温加起来再除以12
2.把该年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该年的天数
❷ 地球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年平均气温是将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温室效应使地球年平均气温从早期的-21℃提高到了宜人的14℃
1986年以来,地球年平均气温连续11年高于多年平均值、且呈逐步上升趋势.
平均5-15度
1998年7月,地球平均温度是16.5摄氏度(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总署公布).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气温升高了0.3-0.6度.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大沙漠,那里的实测最高气温达到57.9°C.而在最冷的两极地区,曾经测量得到89.2°C的最低温.地球的平均气温约为11.2°C.但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年平均气温政逐年升高. 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度(全球平均气温最底线为2度).地球气温在未来100年里会上升多少,一般的估计是上升2.5至10.4摄氏度,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看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❸ 粮食标准产量的折算方法
粮食产量涉及多种作物,实际标准产量的折算方法有多种:一是干物质法,二是能值法,三是价格法。从重庆市的指定作物来看,涉及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其中油菜为非粮食作物。以下就这5种作物进行讨论。
(1)干物质净重法。干物质净重法是将粮食作物经济收获物的干重直接叠加,国家和农民在粮食统计上通常采用这一方法,水稻、玉米、小麦采用1:1:1叠加,甘薯和马铃薯等薯类为湿重,采用5折1核算为干重。
(2)能值法。能值法对粮食作物经济收获物按能量比进行折算。重庆市理论标准产量的折算系数β采用了能值法确定,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99、1.04、0.23、1.66。从重庆市5种指定作物的能值比较来看,以稻谷为基准,玉米、小麦的能值比接近1,甘薯略大于0.2,油菜为1.7~1.66(表3-3)。
(3)价格法。即对粮食作物经济收获物按价格比进行折算。根据农用地分等调查数据,抽取4个指标区1个代表县每个村2003~2004年指定作物价格,计算获得平均价格(表5-1),4个县平均价格水稻、小麦、玉米大致相等,油菜是水稻的1.96倍,甘薯的价格是水稻的0.27倍,与基于热量卡路里比值大体相近。但不同2级指标区典型县存在差异。大足、梁平水田面积比重大,水稻价格较低,巫溪、彭水水田面积比重小,水稻价格高。大足地势低平,总体热量丰富,甘薯产量高,价格低。梁平、巫溪油菜价格相对较彭水低,反映其产量相对较高。由于价格要反映供求关系,县域之间作物价格存在差异,价格法宜作为一种辅助方式。
表5-1 重庆市典型县指定作物价格(元)
(4)重庆市指定作物品质比较。水稻是本地主要大春作物和口粮,利用丰富的夏季光温,种植受到高度重视,单位投入产量高;玉米为旱地主要大春作物,利用丰富的夏季光温,种植受到重视,单位投入产量高,但玉米的蛋白质不如水稻和小麦,主要为饲料粮;甘薯利用丰富的夏秋光温,单位投入产量高,但甘薯不便储存运输,宜就地转化(作为饲料);冬小麦虽为细粮,但本地小麦品质较差,逐渐退居为饲料粮,种植面积呈萎缩状态,利用相对贫乏的冬春光温,单位投入产量低;冬油菜利用相对贫乏的冬春光温,单位投入产量低,与冬小麦种植的季节基本相同,播种和收获一般比冬小麦均早10天左右。
综合以上观点,考虑到重庆市4种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薯,以能值为基础的理论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为1、0.99、1.04、0.23,与国家和农民传统的干物质净重的粮食统计习惯偏差并不大,取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的折算系数为1:1:1:0.2,便于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应用成果被社会普遍接受;保留油菜理论标准产量折算系数为1.66的取值。由此确定重庆市5种作物实际标准产量折算系数为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1:1:1:0.2:1.66。通过作物实际标准产量折算系数获得的产量为综合标准粮产量,以下简称综合粮产量或标准粮产量。
❹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
日平均气温不用计算公式,用定义做简单计算即可。
定义有几种:
日最高最低平均:用当日记录到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加除以2.
4个定时平均:用当日的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除以4.
24小时平均:把全天24小时每个整点的气温记录下来相加,然后除以24.
❺ 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怎么计算
月平均气温:把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再除以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把月平均气温加起来再除以12。把该年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该年的天数。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5)平均粮温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临界温度,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最高温度叫临界温度。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另外有生态学也有对于临界温度的释义。
❻ 一天的平均气温怎么算
有3种计算日均温方法:4个定时平均、日最高最低平均、24小时平均。
1、4个定时平均
所谓4个定时平均法即采用一天中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4)。
2、日最高最低平均
所谓日最高最低平均法即采用当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个气温相加除以2)。
3、24小时平均
所谓24小时平均法即将全天2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4个气温相加除以24)。
(6)平均粮温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
1、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2、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❼ 日平均气温怎么算
有三种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
1、4个定时平均
所谓4个定时平均法即采用一天中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4)。
2、日最高最低平均
所谓日最高最低平均法即采用当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个气温相加除以2)。
3、24小时平均
所谓24小时平均法即将全天2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4个气温相加除以24)。
日平均气温的应用:
可用日平均气温计算入春日、入夏日、入秋日和入冬日。
1、入春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10℃,第一天即为入春日。
2、入夏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22℃,第一天即为入夏日。
3、入秋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第一天即为入秋日。
4、入冬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第一天即为入冬日。
❽ 温度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用纯数学的方法考察
(1)如果温度时间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温度的平均值就是算术平均值(430+255)/2=342.5
(2)实际的温度时间曲线不是直线,如果是哪条我们熟悉的曲线,可以积分曲线下的面积再除以时间
(3)但是,实际的温度时间曲线既不是直线,一般也也不是规则曲线,而是不规则曲线。这只能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如10分钟),作出近似温度时间曲线(实际是折线,容易人工计算了),计算出折线下面积除以时间,得到近似温度平均值。时间点越密集,近似程度越好。
应用单片机技术可以简单地实现自动记录运算和输出,其原理实际就是上述第(3)条。因为计算机可以把时间点取得足够密集,所以其运算结果也可以足够准确。
❾ 日平均温度怎么计算
日平均温度是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计算方法为: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中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4),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另外某月平均气温:收集每天的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加和,再除以该月的天数。
某年平均气温: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9)平均粮温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根据日平均气温使用环境:可用日平均气温计算入春日、入夏日、入秋日和入冬日[1] 分类
1、入春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10℃,第一天即为入春日。
2、入夏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22℃,第一天即为入夏日。
3、入秋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第一天即为入秋日。
4、入冬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第一天即为入冬日。
❿ 日平均气温怎样计算
通常有2种计算方法: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或4个定时气温平均(就是当地的2时、8时、14时、20时分别测量出的气温相加除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