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装量差异限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装量差异限度=(各个胶囊净重量-平均值)/平均值×100%。
装量差异范围
平均装量0.3g以下,装量差异限度为±10;
平均装量0.3g及0.3g以上,装量差异限度为±7.5;
检查数个最小单位的药品的重量均匀度,重量必须在误差范围内,装量差异检查法的操作是取数个最小单位的药品的药品,逐个称量重量,然后计算平均重量,再用各个最小包装的药品的实际重量和平均重量之差和平均重量相比,如果超过误差值,比如说5%,那么不合格。
(1)粉针装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其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规定。检查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有关规定。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颗粒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42)检查,应符合规定。混悬颗粒剂应进行溶出度检查,肠溶型、缓控释颗粒剂应进行释放度检查。微生物限量检查应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依法检查。
‘贰’ 想知道小容量注射液的装量标准范围是多少之内,比如1ml的,2ml的,5ml的,10ml的各装量范围
先倒入10ML,加满,剩下的1ML倒入5ML的杯子
把10ML的倒入6ML的加满,这样三个杯子分别是4ML 1ML 6ML
吧6ML的倒入5ML的倒满,这样三个杯子分别是4ML 5ML 2ML
把5ML的倒入10ML中 这样是 9 0 2
吧2ML倒入5ML的 这样是 9 2 0
把9ML的倒入6ML的杯子加满 这样是 3 2 6
把6ML的倒入5ML的加满, 这样是 3 5 3
把5ML的倒入10ML的 这样就是 8 0 3
得到了8ML的液体
‘叁’ 关于无菌粉针注射剂“头孢噻肟钠”原料分装问题
注意房间的温湿度,温度在20℃,湿度40%,粉末撒到西林瓶的外壁上是由于用的分装螺杆太大,一般用直径10mm,螺距10mm,粉嘴用8.5或9mm,如果还往外喷的话可以用手堵隹粉嘴口,点动分装3到4次。一般情况本品不会粘分装漏斗下口的,再者先开始分装步进电机的频率不能太大,分装速度放慢点,开30分钟以后再适当提速,同时提步进电机的频率。本品收率一般我们分装在96.5-98之间。我们用的分装机是上海华东的,螺杆、分装漏斗和粉嘴是找苏州东瑞制药公司的一个设备管理给量身订做。
‘肆’ 注射剂的注射剂-其他
【注射液的装量】
灌装注射液时,应按下表适当增加装量,以保证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除另有规定外,供多次用量的注射液,每一容器的装量不得超过10次注射量,增加的装量应能保证每次注射用量。
━━━━━━━━━━━━━━━┯━━━━━━━━━━━━━━━━━━
│增加量
├────────┬─────────
标示装量│易流动液│粘稠液
───────────────┼────────┼─────────
0.5ml│0.10ml│0.12ml
1.0ml│0.10ml│0.15ml
2.0ml│0.15ml│0.25ml
5.0ml│0.30ml│0.50ml
10.0ml│0.50ml│0.70ml
20.0ml│0.60ml│0.90ml
50.0ml│1.0ml│1.5ml
━━━━━━━━━━━━━━━┷━━━━━━━━┷━━━━━━━━━
检查法
注射液的标示装量为2ml或2ml以下者取供试品5支,2ml以上至10ml者取供试品3支,10ml以上者取供试品2支;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预经标化)抽尽,在室温下检视;测定油溶液或混悬液的装量时,应先加温摇匀,再用干燥注射器抽尽,放冷至室温检视。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
检查法取供试品5瓶(支),平均装量│
除去标签、铝盖,容器外壁用乙醇│装量差异限度
洗净,干燥,开启时注意避免玻璃─────────┼────────
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分别迅速精0.05g以下或0.0g│±15%
密称定,倾出内容物,容器可用水、0.05g以上至0.15g│±10%
乙醇洗净,在适宜的条件下干燥后,0.15g以上至0.5g│±7%
━━━━━━━━━┷━━━━━━━━
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求出每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将每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应符合上表的规定。如有1瓶(支)不符合,应另取10瓶(支)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注射剂的澄明度】
照卫生部关于注射剂澄明度检查的规定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
照无菌检查法项下的方法(附录ⅩⅢB)检查,应符合规定。
中药注射剂研制简况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没有注射剂这种剂型,由于注射剂具备很多独特的优点,故在几十年以前便有人开始研制中药注射剂。早在30年代已研制成功“柴胡注射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建国后从50年代中期又进行中药注射剂研制,到家60年代初期研制出“抗议601注射剂”、“茵栀黄注射液”、“201-2(板蓝根)注射液等二十几个品种”,大多数应用于临床,有的已正式投产,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由于质量不断提高,疗效稳定,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药注射剂在7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进行研制,而且很多城乡医疗单位亦开展了试制工作。据统计,中药注射剂在此期间经过临床试用。有资料报道的就有7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23种。其中质量较好疗效亦可靠的有几十种,如单方注射液有丁公藤、七叶莲、人参、大黄、山豆根总碱、天花粉结晶、丹参、毛冬青、汉防己总碱、地锦草、当归、陆英、鱼腥草素、穿心莲、夏天无、莪术油、鹿茸精等;复方注射液有生脉、当归红花、复方柴胡、复方板蓝根、消痔灵、清开灵等,在临床上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有的疗效显着,已成批生产,质量稳定,满足中医临床尤其是对急症治疗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注射剂是采取注射给药的途径,不经消化管吸收而直接进入机体中,故质量控制必须严格。但是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以药材或饮片为原料经提取精制后配制而成,客观上存在杂质,有效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容易带进热原等问题,在这些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外做了不少深入研究工作,给合具体品种逐一攻关。如天花粉已提纯蛋白结晶,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规定含量测定标准严格热原检查;大黄、白头翁、黄苓素等注射液进行稳定性实验等。另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规定了一系列的常规质检项目与标准,使一些中药注射剂质量已经过关。说明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的一种剂型,已经基本定型,并显示出它独特的优点,是一种大有前途的中药剂型。尤其在发展中医、解决中医急症治疗等方面,将是必不可缺的一种主要剂型。不但“小针”品种要增加,而且输液剂亦将逐步过关,进而投产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
‘伍’ 求头孢唑肟钠粉针说明书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头孢唑肟钠.
化学名称:(6R ,7R)-7- [2-(2-氨基-4-噻唑基)-2-(甲氧亚氨基)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二环 [4.2.0]辛-2-烯-2-羧酸钠盐。
分子式:C13H12N5NaO5S2
分子量:405.38
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适应症
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和单纯性淋病。
规格
按C13H13N5O5S2计算 (1)0.5g (2)0.75g (3)1.0g(4)1.5g (5)2.0g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一次1~2g,每8~12小时1次;严重感染者的剂量可增至一次3~4g,每8小时一次。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一次0.5g,每12小时一次。
2.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常用量:按体重一次50mg/kg,每6~8小时一次。
3.肾功能损害者: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根据其损害程度调整剂量。在给予0.5~1g的首次负荷剂量后,肾功能轻度损害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lcr为50~79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5g,每8小时一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75~1.5g,每8小时1次;肾功能中度损害的患者(Clcr为5~49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25~0.5g,每12小时一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5~1g,每12小时一次;肾功能重度损害需透析的患者(Clcr为0~4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5g,每48小时1次或一次0.25g,每24小时一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5~1g,每48小时一次或一次0.5g,每24小时一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可不追加剂量,但需按上述给药剂量和时间,在透析结束时给药。
本品可用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加在10%葡萄糖注射液、电解质注射液或氨基酸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分钟~2小时。
不良反应
1.皮疹、瘙痒和药物热等过敏反应、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2.碱性磷酸酶、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暂时性血胆红素、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3.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减少少见。
4.偶见头痛、麻木、眩晕、维生素K和维生素B缺乏症、过敏性休克。
5.极少数病人可发生粘膜念珠菌病。
6.注射部位烧灼感、蜂窝织炎、静脉炎(静脉注射者)、疼痛、硬化和感觉异常等。
禁忌
对本品及其他头孢菌素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拟用本品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本品、其他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因为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已证实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中约5%~10%可对头孢菌素出现交叉过敏反应。因此有青霉素类过敏史患者,有指征应用本品时,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后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如以往发生过青霉素休克的患者,则不宜再选用本品。如应用本品时,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地抢救,给予肾上腺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等紧急措施。
2.对诊断的干扰:抗球蛋白(Coombs)试验可出现阳性。用Bendict、Fehling及Clinitest试剂检查尿糖可呈假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血清乳酸脱氢酶值可增高。
3.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假膜性肠炎,包括头孢唑肟。如在应用过程中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必须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
4.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特别是结肠炎患者应慎用。易发生支气管哮喘、皮疹、荨麻疹等过敏性体质者慎用。不能很好进食或非经口摄取营养者、高龄者、恶液质等患者应慎用,因为有出现维生素K缺乏症的情况。
5.虽然本品未显示出对肾功能的影响,应用本品时仍应注意肾功能,特别是在那些接受大剂量治疗的重症病人中。
6.与其他抗生素相仿,过长时间应用本品可能导致不敏感微生物的过度繁殖,需要严密观察,一旦发生二重感染,需采取相应措施。
7.一次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引起血管痛、血栓性静脉炎,应尽量减慢注射速度以防其发生。
8.本品溶解后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7小时,冰箱中放置不宜超过48小时。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动物实验中没有发现本品对生殖能力和胎儿有损害,但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尚不清楚,孕妇只在有明确指征时应用。
本品有少量可分泌至乳汁中,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儿童用药
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常伴有肾功能减退,应适当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期。
药物相互作用
虽然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但有其他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出现肾毒性的报道。
药物过量
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
本品属第三代头孢菌素,具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包括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稳定。本品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对本品敏感性差。头孢唑肟对流感嗜血杆菌和淋病奈瑟球菌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本品耐药,各种链球菌对本品均高度敏感。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和部分拟杆菌属等厌氧菌对本品多呈敏感,艰难梭菌对本品耐药。
本品作用机制为本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本品0.5g或1.0g后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3.7mg/L和39mg/L,于给药后1小时到达。静脉注射本品2g或3g, 5分钟后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31.8mg/L和221.1mg/L。头孢唑肟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胸水、腹水、胆汁、胆囊壁、脑脊液(脑膜有炎症时)、前列腺液和骨组织中均可达治疗浓度。蛋白结合率30%。本品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7小时。在体内不代谢,24小时内给药量的80%以上以原形经肾排泄,因此尿液中药物浓度高。丙磺舒可使头孢唑肟的肾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增高。
贮藏
密闭,在凉暗(避光并不超过20℃)干燥处保存。
包装
抗生素玻璃瓶,每小盒10瓶。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陆’ 哪些剂型需要检查重量差异,哪些需要检查装量差异,检查装量差异有何意义
药物制剂的均匀性检测指标之一,常见于胶囊、粉针等剂型,在做装量差异时,对于胶囊剂来说,需要先分别称取20粒,记录其各自总重量,然后取出内容物,再称量胶囊壳的重量,然后计算每粒的净重量,并求得平均值,和各个胶囊净重量与平均值之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数,一般来说20粒中不允许有超过2粒超出药典规定的范围,否则视为不合格。
‘柒’ 脑蛋白水解物粉针用量怎么样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你好,脑蛋白水解物粉针用量:每次可以用60毫克至180毫克加入100至500毫升生理盐水或葡萄糖中静脉点滴。14天一疗程。
‘捌’ 粉针剂分装有哪几种方法
粉针剂分装主要两种方法
1)螺杆分装机:利用螺杆的间歇旋转,通过精确控制螺杆的转数量取定量粉剂分装到玻璃瓶中。2)气流分装机:利用真空吸取定量溶。
‘玖’ 装移机平均时长计算公式
装量差是异物制剂的均匀性检测指标之一,常见于胶囊、粉针等剂型,在做装量差异时,对于胶囊剂来说,需要先分别称取20粒,记录其各自总重量,然后取出内容物,再称量胶囊壳的重量,然后计算每粒的净重量,并求得平均值,和各个胶囊净重量与平均值之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数,一般来说20粒中不允许有超过2粒超出典规定的范围,否则视为不合格。
1995年版每粒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有含量测定项的或无标示装量的胶囊剂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应在±10%以内,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的一倍。
‘拾’ 注射剂的制备方法
配制原料的形式:
①以中药中提取的单体有效成分为原料
②以中药中提取的有效部位为原料
③中药中提取的总提取物为原料(现状)
(一)中药材的预处理
药材原料必须确定品种与来源,鉴定符合要求后,预处理(挑选、洗涤、切制、干燥、粉碎、灭菌)。
(二)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
1、要求: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2、提取与纯化路线选择依据:
(1)根据处方组成中药物所含成分的基本理化性质;
(2)结合中医药理论确定的功能主治与现代药理研究;
(3)处方的传统用法、剂量;
(4)制成注射剂后应用的部位与作用时间。
3、用途: 蒸馏法是制备注射用水最可靠最经典的方法。药典要求供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应为纯化水,故原水需经过滤、除离子等过程纯化后方可使用。
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流程:
(1)原水处理。原水通常为经过预处理的自来水,其质量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原水中含有悬浮微粒、可溶性无机盐、有机物、微生物、热原及挥发性气体等杂质,必须经处理成为纯化水后方可作为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原水处理方法有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①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处理原水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的。最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是732苯乙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717苯乙烯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一般采用阳离子树脂床、阴离子树脂床、混和树脂床串联的组合方式,在阳离子树脂床后加一脱气塔,除去水中二氧化碳,以减轻阴离子树脂的负担。此法 所得水化学纯度高,比电阻可达100万ω。cm以上,设备简单,节约燃料和冷却水,成本低;离子交换一段时间后树脂老化,出水质量不合格,可用酸碱液将树 脂再生后继续使用。
②电渗析法 电渗析法是依据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和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而除去离子的。此法不需消耗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所用的酸和碱,较离子交换法经济,但制得的水纯度较低,比电阻一般为5万~10万ω。cm;
③反渗透法 在u形管内设置一个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分别放入盐溶液和纯水,纯水一侧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盐溶液一侧转移,使盐溶液液面升高,此为渗透过程(osmosis)。两侧液柱的高度差形成的压力即为此盐溶液具有的渗透压。若在盐溶液上施加一个大于该盐溶液渗透压的压力,则盐溶液中的水分子向 纯水一侧渗透,达到盐、水分离,此为反渗透(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法纯化原水一般选用的半透膜膜材为醋酸纤维膜和聚酰胺膜。
(2)蒸馏。小量生产一般用塔式蒸馏水器,主要包括蒸发锅、隔沫装置和冷凝器三部分。大量生产时,常用多效蒸馏水器或气压式蒸馏水器。制备注射用水的蒸 馏水器,应安装有效的隔沫装置,以确保不带入热原。(3)注射用水的收集与贮存。弃去初馏液,检查合格后采用带有无菌过滤装置的密闭收集系统收集,在 80℃以上保温、65℃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无菌状态下贮存,并于制备12h内使用。 1、物理检查
①外观:安瓿的身长、身粗、丝粗、丝全长等符合规定;外观无歪丝、歪底、色泽、麻点、砂粒、疙瘩、细缝、油污及铁锈粉色等。
②清洁度:将洁净烘干的安瓿,灌入合格的注射用水,封口。经检查合格者用121℃、30分钟热压灭菌,再检查澄明度应符合规定。
③耐热性:将洗净的安瓿,灌注射用水,熔封,热压灭菌后检查安瓿破损率,1~2ml的安瓿不超过l%,5~20ml安瓿不超过2%.
2、化学检查
①耐酸性:取安瓿110支,洗净烘干,灌入0.01mol/l盐酸液至正常装量,封口,剔除含玻璃屑、纤维及白点等异物的安瓿,置121℃热压灭菌30分钟,取出检查,全部安瓿均不得有易见的脱片。
②耐碱性:取安瓿220支洗净,烘干,分别注入0.004%氢氧化钠溶液至正常装量,熔封,剔除含有玻璃屑、纤维及白点等异物的安瓿,121℃热压灭菌30分钟,取出检查,全部安瓿均不得有易见到的脱片。
③中性检查:取安瓿11支,用煮沸过的冷蒸馏水洗净。10支安瓿中注入甲基红酸性溶液至正常装量,熔封。另1支安瓿注入甲基红酸性溶液10ml与0.1mol/l氢氧化钠液0.1ml混合液至正常装量,熔封。将上述10支安瓿121℃热压灭菌30分钟,放冷,取出与未经热压的安瓿内溶液比较,其色不得相同或更深。 (1)稀配法:将原料加入所需的溶剂中一次配成注射剂所需浓度。本法适用于原料质量好,小剂量注射剂的配制。
(2)浓配法:将原料先加入部分溶剂配成浓溶液,加热溶解过滤后,再将全部溶剂加入滤液中,使其达到规定浓度。本法适用于原料质量一般,大剂量注射剂的配制。
①配成浓溶液可用热处理与冷藏法保证质量,亦称变温法,注射液中的某些高分子杂质,如树脂、鞣质等如未除尽,在水中呈胶体状态,不易凝聚和沉淀,但经加热处理,煮沸30分钟或115℃加热15~20分钟,能破坏其胶体状态而使之凝聚,再在0℃~4℃冷藏24小时,又能降低其动力学稳定性,使沉淀析出,即可滤过除去杂质。
②几种原料的性质不同,溶解要求有差异,配液时可分别溶解,在混合,最后加溶剂至全量。 滤过是保证注射液澄明的重要操作,一般分为初滤和精滤。如药液中沉淀物较多时,特别加活性炭处理的药液须初滤后方可精滤。以免沉淀堵塞滤孔。
常用于初滤的滤材有:滤纸、长纤维脱脂棉、绸布、绒布、尼龙布等。常用的滤器有:三角玻璃漏斗、布氏漏斗、滤棒。精滤常用滤器有:垂熔玻璃漏斗、微孔滤膜及滤器等。砂滤棒适用于大生产初滤(粗滤);垂熔玻璃滤器G3常压过滤,G4加压或减压过滤,G6灭菌过滤,此类滤器可热压灭菌,用后要用水抽洗,并以清洁液或1%~2%硝酸钠硫酸液浸泡处理;板框压滤机用于大生产预滤;微孔滤膜用于精滤(0.45~0.8μm)或无菌过滤(0.22~0.3μm)。滤过方式有三种:
(1)自然滤过:通常采用高位静压滤过装置。该装置适用于楼房,配液间和储液罐在楼上,待滤药液通过考试,大收集整理管道自然流入滤器,滤液流入楼下的贮液瓶或直接灌入容器。利用液位差形成的静压,促使经过滤器的滤材自然滤过。此法简便、压力稳定、质量好,但滤速慢。
(2)减压滤过装置:是在滤液贮存器上不断抽去空气,形成一种负压,促使在滤器上方的药液经滤材流入滤液贮存器内。
(3)加压滤过装置:系用离心泵输送药液通过滤器进行滤过。其特点是:压力稳定、滤速快、质量好、产量高。由于全部装置保持正压,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微粒不易侵入滤过系统,同时滤层不易松动,因此滤过质量比较稳定。适用于配液、滤过、灌封在同一平面工作。
不论采用何种滤过方式和装置,由于滤材的孔径不可能完全一致,故最初的滤液不一定澄明,需将初滤液回滤,直至滤液澄明度完全合格后,方可正式滤过,供灌封。 (1)垂熔玻璃滤器:吸附性低,不影响药液的pH,易清洗,但价格高,易破。3号滤器用于常压、4号用于减压或加压,6号用于无菌滤过。
(2)沙滤棒:价廉易得,但易脱砂,对药液的吸附性强,难清洗,适用于大生产中的初滤。注射剂生产中常用中号(500~300ml/min)
(3)板框式压滤机:面积大,截留量多,可用于粘性大、滤饼可压缩的各种物料的过滤,特别适用于含少量微粒的待滤液,在注射剂生产中多用于预滤,缺点是装配和清洗麻烦,容易滴漏。
(4)微孔滤膜:微孔孔径小,截留能力强;孔径大小均匀,无颗粒泄露;滤速快;没有介质迁移,不影响药液的pH;吸附性小,不影响主药的含量;用后弃去,无污染。但易堵塞,有些滤膜化学性质不理想。 灌封包括药液的灌注和容器的封口。灌封间是无菌制剂生产的关键区域,其洁净度要求特别严格,应达到100级。
(一)注射液的灌装
为了保证注射剂使用时有足够的剂量,以补偿在给药时由于瓶壁粘附和注射器及针头在吸液时造成的损失,安瓿中注射液的实际灌注量应等于标示量加上附加量。《中国药典》对注射剂附加量的规定见表10-5(P259)。
灌注时要求做到:
(1)装量准确,每次灌注前必须先校正灌注器容量,试灌若干支,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剂的装量检查法”进行检查,符合规定后再行灌注;
(2)灌注时应注意尽量不使灌注针头与安瓿颈内壁碰撞,以免玻屑落入安瓿;
(3)药液不可粘附在安瓿颈壁上,以免产生焦头或爆裂。
灌装方法:手工灌装与机器灌装。
常用的灌注器有:手工竖式灌注器、手工横式灌注器、双针或多针灌注器、电动灌封机等。
若需充入惰性气体以防药液氧化时,要让惰性气体完全置换掉安瓿中的空气,一般认为2次充气比1次充气的效果好。
(二)注射液的熔封
1、要求:安瓿的熔封应严密,无缝隙、不漏气;安瓿封口应长短一致,颈端应圆整光滑,无尖锐易断的尖头及易破碎的球状小泡。
2、方法:
(1)手工熔封:单火焰法与双火焰法,属“拦腰封口” ,小量生产。
(2)机器熔封:多采用自动安瓿灌封机,为顶端自然熔封。但目前多采用拉封法,大量生产时,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
灌装与封口时,一些主药遇空气易氧化的产品,要通入惰性气体置换安瓿中的空气。常用的有氮气与二氧化碳。 注射剂
按分散系统,注射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溶液型注射剂对于易溶于水且在水中稳定的药物,可制成水溶液型注射剂,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有些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若溶于油,可制成油溶液型注射液,如黄体酮注射液。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又可将其分为低分子溶液型注射剂和高分子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水难溶性药物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混悬液,如醋酸可的松注射液。这类注射剂一般仅供肌内注射。溶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油或其他非水溶剂。
3、乳剂型注射剂水不溶性液体药物或油性液体药物,根据医疗需要可以制成乳剂型注射剂,例如静脉注射脂肪乳剂等。
4、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系将供注射用的无菌粉末状药物装入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前加入适当的溶剂(通常为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或混悬而成的制剂。例如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G的Na盐和K盐的无菌粉末。 中药注射剂系指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溶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溶液的灭菌粉末或浓缩液。
注射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注射剂所用的溶剂包括水性溶剂、植物油及其他非水性溶剂等。最常用的水性溶剂为注射用水,亦可用氯化钠注射液或其它适宜的水溶液。
常用的油溶剂为麻油、茶油等,除应符合各该油项下的规定(见本药典正文)外,并应精制使符合下列规定。
(1)应无异臭、无酸败味;除另有规定外,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在10℃时应保持澄明。
(2)碘值为79~128;皂化值为185~200;酸值不大于0.56。
其他溶剂必须安全无害,用量应不影响疗效。
二、配制注射剂时,可按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附加剂如为抑菌剂时,用量应能抑制注射液内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抑菌剂与用量(g/ml)为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等。加有抑菌剂的注射液,仍应用适宜的方法灭菌。注射量超过5ml的注射液,添加的抑菌剂必须特别审慎选择。供静脉(除另有规定外)或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均不得添加抑菌剂。
三、除另有规定外,容器应符合国家标准中有关药用玻璃容器的规定。容器胶塞应符合有关规定。
四、配制注射液时,灌注的药液必须澄明,容器应洁净干燥后使用。
配制注射用油溶液时,应先将精制的油在150℃干热灭菌1~2小时,并放冷至适宜的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用混悬液中药物的细度应控制在15μm以下,15~20μm(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得超过10%。
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应无菌,凡用冷冻干燥法者,其药液应无菌,灌装时装量差异应控制在±4%以内。
五、注射剂在配制过程中,应严密防止变质与污染微生物、热原等。已调配的药液应在当日内完成灌封、灭菌,如不能在当日内完成,必须将药液在不变质与不易繁殖微生物的条件下保存;供静脉及椎管注射用的注射剂,更应严格控制。
六、接触空气易变质的药物,在灌装过程中,容器内应排除空气,填充二氧化碳或氮等气体后熔封。
七、熔封或严封后,可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方法灭菌,必须保证成品无菌。
八、熔封的注射剂在灭菌时或灭菌后,应采用减压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容器检漏。
九、注射剂应按规定的条件遮光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