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饱和重度怎么计算
饱和重度是当土孔隙全部充满水(或从地下水位以下取土)时,对应的天然重度即为饱和重度(此时土总重量=水+土粒)。
土重度分为天然重度、干重度、饱和重度以及有效重度。天然重度是天然含水率条件下土体的重度,等于土总重量(=空气+水+土粒)除以土总体积。
饱和重度是指土孔隙中充满水时的单位体积重量,是土的饱和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它可通过土的其他物理指标(土粒相对密度、孔隙比等)计算确定。在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时,饱和重度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土粒的相对密度
土粒在温度105~110℃下烘 至恒量时的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质量之比。数值取决于土的矿物成分,同一类土相差不大,一般为2.6~2.8。用比重瓶法测定。土粒相对密度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一般无机矿物的相对密度为2.6~2.8;有机质为2.4~2.5;泥炭为1.5~1.8,土粒的相对密度变化幅度很小,可在实验室内用比重瓶法测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饱和重度
2. 土壤水分的测量方法
国内外目前应用的定点土壤水分测定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烘干称重法、张力计法、射线法(包括中子仪法、γ射线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等)、介电特性法[时域反射仪(TDR)法、频域反射仪(FDR)法、探地雷达(GPR)法]、土壤水分传感器法(如:陶瓷水分传感器、电解质水分传感器、高分子传感器、压阻水分传感器、光敏水分传感器、微波法水分传感器、电容式水分传感器等)、热扩散法、核磁共振(NMR)法、分离示踪剂(PT)法、遥感(RS)法等。其中烘干称重法是测定土壤含水量最普遍的方法。探地雷达(GPR)法、遥感(RS)法等在大尺度土壤水分监测中应用有较大优势。
3. 水深测量方法有哪四种
全站仪,水准仪都不具备测量水深的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先测出水面高程,然后再直接量取水深度(可以使用5米塔尺或者别的有刻度的杆来量),这个坑明显是人为挖掘的,深度很不规律,而且也不大,没有必要进入其中去量深度,在岸边用5米塔尺伸个3-4米量一个深度,四周都量一下,基本就可以确定了
4. 土路基压实度如何测量
通常采用环刀法,灌砂法,核子密度仪法和灌砂法。
1.环刀法,是一种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含骨料的细粒土。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受土质限制,当环刀打入土中时,产生的应力使土松动,壁厚时产生的应力较大,因此干密度有所降低。
2.灌砂法,是一种破坏性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类土。优点是测定值精确;缺点是操作较复杂,须经常测定标准砂的密度和锥体重。
3.核子密度仪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测定方法。能快速测定湿密度和含水量,满足现场快速、无破损的要求,并具有操作方便,显示直观的优点,但应与灌砂法进行对比标定后方可使用。
4.灌砂法,灌砂法是利用均匀颗粒的砂去置换试洞的体积,它是当前最通用的方法,很多工程都把灌砂法列为现场测定密度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测试各种土或路面材料的密度,它的缺点是:需要携带较多量的砂,而且称量次数较多,因此它的测试速度较慢。
(4)饱和深度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灌砂法基本原理是用粒径0.3~0.6mm
或0.25~0.5mm
清洁干燥干净的均匀砂,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试洞内,按其单位重不变的原理来测量试洞的容积,并根据集料的含水量来推算出试样的实测干密度。
路基压实度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度状况,压实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体性能越好。
5. 什么是“饱和——巡回潜水”
饱和潜水的原理
饱和潜水的优点在于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潜水者可在较大深度下进行长时间的有效作业。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自本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饱和潜水以来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现已由实验室和海上现场实验进展至实际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潜水方式。
自饱和潜水的概念确立以后,传统的、常规的潜水方式就被对应地称为非饱和潜水。
当潜水员呼吸压缩气体潜水,在一定深度处停留,在一定范围内停留时间越长,呼吸气中惰性气体在体内的溶解量越多,所需减压时间也相应增加,当机体达到完全饱和时,所需减压时间当然是很长的,从理论上来说,所需的减压时间不再增加。如果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潜水员得以长期停留在水下(或高气压下)几天乃至几十天,待预定作业任务完成后,一次减压出水。这样,水底作业时间大大延长,即潜水员可在大深度下进行长时间的有效作业。而减压时间不再增加,潜水作业效率就相应提高,这就是饱和潜水的原理。1957年起,Bond进行名为"创世纪"的一系列实验,首先予以证实。
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和水下军事设施的建造,要求潜水员能在水下尤其是在较大深度的水下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饱和潜水较能适应这种要求,具有这方面的优越性。
衡量潜水作业效率一般都用公式:
水下作业时间
潜水作业效率= --------------×100%
水下作业时间+减压时间
按照这一公式进行计算,可以明显地看出饱和潜水作业效率比常规潜水作业效率高,在非饱和潜水,当深度大、停留时间长的时候,潜水作业效率更低,而饱和潜水则相反。
应当指出,对饱和潜水和非饱和潜水两者均不能偏重或偏废,而是应当根据具体潜水作业的深度,所需作业总时数,经济价值以及潜水员和设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决定采取那一种潜水方式。例如有人认为:如果潜水深度超过120m,所需作业总时数超过30h;或潜水深度虽然较浅,而所需作业总时程超过两星期,采用饱和潜水是最经济的。
在饱和潜水条件下,潜水员离开居住舱到水中某一深度进行潜水作业,然后返回居住舱,这种方式的潜水称为巡回潜水(excursion diving)(简称"巡潜")。
巡回潜水分为三种类型:从饱和深度出发向较浅深度的巡回潜水称向上巡潜,与饱和潜水深度相等的巡回潜水称水平巡潜;从饱和深度出发向较大深度的巡回潜水称向下巡潜。向上巡潜实质上是在一定深度内的减压,所以绝对不能超过规定的界限,否则将有发生减压病的危险。水平巡潜,压力无变化。向下巡潜,是增加潜水作业深度,意义较大。
潜水员下潜到比饱和深度更深的地方,并逗留相当长时间,然后可不须按特定减压步骤而安全地回到饱和深度,这种向下巡回潜水称为不减压巡回潜水。不减压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极限,比之从水面出发作同样深度-时程的通常的不减压潜水,范围要宽得多,这就更进一步提高了潜水作业效率和在更大深度下进行有效作业的可能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是巡回潜水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目前实施的巡回潜水,一般都是不减压巡回潜水。
不减压巡回潜水的原理,可以用关于惰性气体在体内的饱和、脱饱和及过饱和的规律来解释,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机体各类组织允许的最大惰性气体张力是不同的:深度越大,允许最大惰性气体张力越大。显然,要是从饱和深度出发下潜到一定深度,然后回到饱和深度,比之从水面出发下潜同等深度,然后回到水面,其允许惰性气体张力要大得多。因此,巡回潜水允许不减压的深度-时程极限值比通常的不减压潜水要大得多。
当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超过规定的极限时,必须进行减压,不然也会发生减压病。
根据饱和深度、呼吸介质、氧分压、安全系数(或M值)、所举的理论组织等条件,可求得向下和向上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极限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已有专门计算出的"巡回深度-时程极限表"或"巡潜深度极限表"(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巡潜次数和时程可不受限制)。巡回潜水的时间通常有两种划法,一种指从离开饱和深度开始直至回到饱和深度为止这段时间,另一种指从离开饱和深度开始到开始离开巡潜深度上升为止这段时间。实际运用则按所使用的不减压巡潜水深度-时程极限表的规定掌握。
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登陆“三亚潜龙潜水社:http://www3.blog.163.com/-e2d1.html”
6. 请问什么是三极管的饱和深度
当三极管的基极电流增加而集电极电流不随着增加时就是饱和,假定负载电阻是1K,VCC是5V,饱和时电阻通过电流最大也就是5mA,用除以该管子的β值(假定β=100)5/100=0.05mA=50μA,那么基极电流大于50μA就可以饱和。
1.在实际工作中,常用Ib*β=V/R作为判断临界饱和的条件。根据Ib*β=V/R算出的Ib值,只是使晶体管进入了初始饱和状态,实际上应该取该值的数倍以上,才能达到真正的饱和;倍数越大,饱和程度就越深。
2.集电极电阻 越大越容易饱和;
3.饱和区的现象就是:二个PN结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
7. 测量密度的方法
一、
天平量筒法
方法:直接用天平测质量m,量筒测体积v。
注意点:1、固体
(1)密度大于水的固体
质量在体积前测量,避免沾水后质量偏大;放入水中要排除去气泡,避免体积偏大。
(2)密度小于水的固体
1)按入法:用细铁丝和大头针将物体恰好全部按入水中,便于测体积。
2)助沉法:在量筒中先将助沉物全部浸没水中,测出总体积V1;然后将待测物体和助沉物一起浸没,测出总体积V2,求出待测物体体积V=V2-V1。
2、液体
方法:先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再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求出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一部分液体的质量m=
m1-
m2;同时从量筒读出量筒中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求出液体的密度ρ=
(m1-
m2)/v。此时质量和体积相应,误差较小。
若先测出烧杯的质量m1,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求出液体的质量m2;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求出液体的密度ρ也可。但由于烧杯沾有液体,体积偏小,密度偏大。若先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然后测出烧杯的质量m1,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求出液体的质量m,又质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二、漂浮法
1、漂浮的质地均匀的规则柱体
可用刻度尺量出物体的长度L1,让物体漂浮在水中,测出物体漂浮在水中时,测出物体露出水面的长度L2,设底面积为S,根据漂浮条件和所测数据,可推出密度ρ=ρ水(L1-L2)/
L1。
若再将其放入另一种待测液体中使其漂浮,测出物体露出水面的长度L3,根据漂浮条件,可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ρ液=ρL1/(L1-L3)。
注:也可直接测出水下部分的长度。
2、不规则物体
在量筒中放入适量水,记下体积V1;将物体放于量筒中,使其漂浮,记下总体积V2;再将其放入水中,便其浸没在水中,记下总体积V3;则可计算出密度ρ=ρ水(V2-V1)/(V3-V1)。
注意:如是下沉物,可想法使其漂浮(如橡皮泥可捏成空心碗状)。若用柱形容器代替量筒,则可按上述步骤用刻度尺分别量出水的深度h1、h2、h3,设容器底面积为S,如上可推导求出密度ρ=ρ水(h2-h1)/(h3-h1)。
三、称重法
用弹簧测力计和水测量水中下沉物体的密度
步聚:1、用弹簧测力计测中空气中物体的重力G,
2、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计算密度为:ρ=Gρ水/(G-F)
四、替代法
1、固体
方法1: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将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1,把物体浸没水中后取出,称出出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溢出水的质量为两者之差m1-m2,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物体的体积;求出物体的密度。
方法2: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将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用天平称出总质量,用线吊着物体浸没水中(不碰容器底),称出总质量m2,则两者之差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物体的体积v=
(m2-m1)/
ρ水,求出物体的密度ρ=mρ水/(
m2-m1)。
2、液体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将烧杯中装满水(或作好标记),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1:将水倒干,装入同样多的待测液体,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2:计算密度ρ=(
m2-m)
ρ水/(
m1-m)。
五、U型管法(压强平衡法)
1、U型管法:适用于与水不相容的液体
在U型管法中注入一定量的注水,再注入一定量的被测液体,分别测出液体交界面到达水面和液体面的深度h1、h2,根据两液体对交界面的压强相等,由p
1=p2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ρ=ρ水h1/
h2。
8. 怎么测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
给你一道例题:
100亩葡萄园一次灌水用量。要求灌水深度为1m,测得灌前土壤湿度为15%,土质为壤土。查得壤土的土壤容重为1.4g/立方厘米,其最大持水量为25%,则需水量为:
(100亩×666.7平方米/亩)×1/2×1m×1.4t/立方米×(0.25-0.15)=4666.9t。
注:1/2指葡萄园实际灌水面积比例,地埂和路及架下部分未灌溉面积约占1/2。
做盆载时,怎么浇水到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
称取一定量的土壤,采用从土壤下方加水的方式加水至饱和状态,(不破坏土壤结构),在土壤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在控制蒸发的条件下平衡12小时?后测定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乘70%再减去所用风干土壤含水量,为需要加水的量。
最大持水量方法步骤:
1.用取环刀采取自然状态土样2-3个,两端切齐,将一端垫上滤纸,并直立放在盛水的大烧瓶中,使杯中水面几乎与环刀筒面一样高度(但不能淹没环岛筒面),放置4-12小时,直至土壤表面现水为止。
2.从贝内取出环刀,擦干称重,再放入盛水的烧杯内2-4小时,在取出称重,直至恒重。
3.将环刀内的土样全部取出,仔细混合,然后从中取出一部分平均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出含水量,即为最大持水量。
比较乱,你自己整理一下,再好好理解一下。因为实在太忙,只能简单回答你的问题了。
9. 如何选择限流电阻数值,使三极管进入深度饱和状态
以共发射极电路为例,进入深饱和状态与基极、集电极电阻,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和电源电压有关,基极偏压电阻越小、集电极负载电阻越大、三极管的放大系数越高、电源电压越低,越容易进入饱和状态。
基极开路时集电极电压等于电源电压,逐步减小基极偏压电阻时,集电极电压会逐步降低,当集电极电压降到接近零伏并且不再随着偏压电阻的减小而减小时,就是进入饱和状态了。
10. 加深三极管vt的饱和深度可采取什么措施
1.在实际工作中,常用Ib*β=V/R作为判断临界饱和的条件。根据Ib*β=V/R算出的Ib值,只是使晶体管进入了初始饱和状态,实际上应该取该值的数倍以上,才能达到真正的饱和;倍数越大,饱和程度就越深。
2.集电极电阻 越大越容易饱和。
3.饱和区的现象就是:二个PN结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
问题:基极电流达到多少时三极管饱和?
解答:这个值应该是不固定的,它和集电极负载、β值有关,估算是这样的:假定负载电阻是1K,VCC是5V,饱和时电阻通过电流最大也就是5mA,用除以该管子的β值(假定β=100)5/100=0.05mA=50μA,那么基极电流大于50μA就可以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