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测量时间和长度
时间测量用钟表,长度测量用尺。
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普通用的是手表(或者怀表);家庭用的是钟(石英钟、电子钟、机械钟)等;运动场上用的是秒表或者有与起跑器、发令枪、终点监测机构连接的计时器;科学实验中有更精确的时间测量仪器、另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也能授时和测量时间……
尺是千差万别:小学生用格尺、测量和建筑专业的人员用皮尺、钢尺、测距仪、全站仪、也可以用间接测量方法,通过几何计算得到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和距离。
上述两种测量都是有起始端和终止端的测量。时间有开始点和结束点,长度也一样。因此,对两者测量需要确定开始和结束,对开始端和结束端的观测都有误差存在。
Ⅱ 怎样安排时间读书
怎样安排时间读书?
从目的看,读书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消费性阅读,即仅仅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而读书。对于这种读书,时间的安排不算什么问题,反正哪天心血来潮,又恰好有点时间,就拿本书翻一翻,就好像哪天突然想吃一顿酸辣粉,即便百忙之中也能抽出一顿饭的时间。另一种是功利性阅读,即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这种读书就值得考虑时间的安排问题,因为它不仅对时间的数量有要求,还对时间的质量有要求。
解决了时间的数量,接着就是时间的质量。
同样读书1个小时,有的人只知道自己扫了十几页的书,但完全讲不出里面的内容;而有的人不仅对看过的内容娓娓道来,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有一定深度的看法。造成这种差别的,是读书效率的高低;而要想提高效率,关键在于选择好的读书方法。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也叫思维模型。成甲在《好好思考》中就介绍了三种适合寻找思维模型的读书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查字典法
查字典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书当做“字典”,遇到问题去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这样既没有阅读压力,效率也很高。比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没状态,我们可以翻阅一些经典的书籍,查找与学习动机有关的思维模型。像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提到了一个TARGET模型,它指出教师可以从6个方面对教学进行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 学习任务(task),将教学与学生的背景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对自己很重要。
② 自主权(autonomy),给学生提供有限的自由,比如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提出改进的建议。
③ 认可(recognized),比如把历年成绩中位数作为学生的考试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习上得到认可。
④ 分组(grouping),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一个对每个学生宽容和接纳的学习环境。
⑤ 评估(evaluation),强调学习而不是强调分数,告诉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比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
⑥ 课堂时间(time),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调整课堂进度,预留时间给学生内化知识。
查字典法的优势是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快速发现思维模型,但它也有局限性,比较适合“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的简单问题;如果答案与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的关系,这个方法就有点儿搞不定了。这时我们需要寻找更系统解决策略的读书方法——关键词法。
2.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主要有三步:第一,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二,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有关的关键词;第三,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找到作者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秋叶有一本书叫《写作7堂课》,豆瓣评分8.6分,全书有两百多页。如果一来就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阅读,可能很容易陷入到细节的海洋中;而如果先用关键词法读一下,能对秋叶的思路建立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在用查字典法进行单点突破,读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浏览目录,阅读导言、前言、第0章、以及结尾的“秋叶寄语”,我们就能知道,秋叶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学习写作”;为此,他提出了7个核心的关键词,分别是“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那这7个关键词之间有什么关系,又怎么帮助我们学习写作呢?
① 框架式写作能让我们建立所在领域和写作的知识框架树,站在全局的视角,看到各种可能,从而解决“写作没方向”的问题。
② 复利式写作能让我们把写作变成一项投资,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多元回报,从而解决“写作没动力”的问题。
③ 碎片化写作能让我们在繁忙的事务中,依然能够挤出时间完成每一次写作,从而解决“写作没时间”的问题。
④ 联机式写作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找到更多有用的写作资源和素材,从而解决“写作没素材”的问题。
⑤ 结构式写作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一个框架,来组织素材形成文章,从而解决“写作没灵感”的问题。
⑥ 清单式写作能提供一些参考标准,让我们自行判断文章写得好不好,从而解决“写作没质量”的问题。
⑦ 复盘式写作能帮助我们拆解高手的作品,以及反思自己的写作,及时总结经验,从而解决“写作没进步”的问题。
关键词法的好处,是能够快速掌握全书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它也有个不足,就是只能抓到作者写出来的思维模型,但是这些思维模型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就不容易看出来了。因此,我们还需要一种能读出“弦外之音”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法。
3.知人论世法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又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书时,除了找到作者提供的思维模型,还得跳出文字,回到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尝试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思维模型。《好好思考》讲了一个例子,华为的任正非曾经不明白:“为什么拜伦的《唐璜》就触及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还有为什么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就是文艺复兴呢?”他后来向别人请教,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脉络,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才懂得这些作品的意义。
比如放在一个正常社会,唐璜怎么看都是一个骗子和流氓;但是在西方宗教思想枷锁的背景下,唐璜就成了反抗现有秩序、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英雄。同样,米开朗琪罗所处的时代,一切作品都是围绕神来进行的,但他大量雕刻精美的人体雕塑,就是要恢复原始自然的本来面目,找到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的核心要义之一。知人论世法的核心,就是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和适用范围。我们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这样才不会读死书和死读书。
知道了方法,不代表读书效率立刻就能上来。从知道到做到,还需要练习,无比勤奋的练习。因此,当我们每天挤出了读书时间,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读书方法的运用上,这样才能以慢制快,在长期内取得最大的回报。
Ⅲ 古代测量时间的方法,要有简介
1、漏壶、漏刻
一只装满水的陶壶,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时间,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时间越长。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会用漏水的容器计量时间。
中国古代则用漏刻来测量时间,漏刻是由漏壶箭刻组成,漏壶里头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来表示时间。但漏壶漏水的速度并不稳定,满水时,漏水较快,水快流尽时,漏水较慢。为了稳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壶,让原先漏壶的水位固定。
于是东汉出现了二级漏壶,晋代出现了三级漏壶,唐代出现了四级漏壶。
2、日晷
日晷则是白天记录时间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见影的原理。太阳随着时间在天空中运行,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就可以来测量当下的时刻。
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故而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
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月晷
是与日晷相似,用来指示时间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与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的显示时间。而因为月出时间平均每天延迟48分钟,因此假设有足够的月光能读出时间,满月之后指示的时间每天平均会快48分钟。
因此,在满月前或后一个星期,月晷指示的时间会与实际的相差5小时又36分钟。 比较高级的月晷会包括一张图表,显示如何计算以得到正确的时间,并且有转盘可以调整经度和纬度。
4、圭表
圭表是另一种利用日影的计时工具,它被用来记录一年的日变化。圭表是由两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石柱所构成,以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面的称做圭,垂直地面的称做表。
当正午时分,太阳经过子午线的时候,会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长短随着一年四季有所变化,北半球夏至的时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长,南半球正好相反。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节令,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3)时间测量和读书的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测量时间的方法
1、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2、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3、机械钟(1世纪) 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4、钟摆(17世纪末) 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
5、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6、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7、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8、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Ⅳ 除了钟表以外还有哪些办法测量时间
1、看倒影,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离正午12点越近,影子越长和6点越接近,
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个瓶子用针扎个孔,大概计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后进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关。
3、制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备一根蜡烛,提前计算好一个小时蜡烛会燃烧多长,那么时间快慢和是否有风有关,有风的话蜡烛燃烧快。
(4)时间测量和读书的方法扩展阅读:
在钟、表等现代的计时工具还没诞生之前,古人最主要计时工具就是“日晷”(Sundial)和“刻漏”。“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是“太阳的影子”。日晷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实际位置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器具,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运动规律测定时间。
日晷一般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组成,太阳光将晷针的影子投影在标有刻度的晷面上,用以指示时间。而古代的科学发明经过艺术家对晷面和晷针进行艺术加工,就制成了形态各异的日晷。
在历史进程中,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1、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2、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3、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4、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
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
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
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Ⅳ 常用读书方法有哪几种
1、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略观大意;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Ⅵ 列举几种计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常用时间的测量工具主要有秒表、手表、钟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晷、沙漏等.
秒表、手表、钟表都是现代计量时间用的工具,直接读数即可;
古代用的日晷是依靠太阳光照射投影的位置来确定时间,沙漏是靠沙子流失后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Ⅶ 古代测量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日晷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火计时
烛光计时
Ⅷ 1、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2、5种测量时间的方法
1、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a、看清
零刻线是否完整
b、看清
量程和
分度值c、被测物长度=数字+单位
2、5种测量时间的方法
世界时
机械时协调时打点计时器原子时
Ⅸ 怎样测量时间
时间测量用钟表。
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普通用的是手表(或者怀表);家庭用的是钟(石英钟、电子钟、机械钟)等;运动场上用的是秒表或者有与起跑器、发令枪、终点监测机构连接的计时器;科学实验中有更精确的时间测量仪器。另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也能授时和测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