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

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7 19:48:52

①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五、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六、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1)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扩展阅读

古人和今人的计时方法的不同

一、称谓不同

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二、方法不同

现在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三、计算不同

古人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

② 古代测量时间的方法,要有简介

1、漏壶、漏刻

一只装满水的陶壶,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时间,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时间越长。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会用漏水的容器计量时间。

中国古代则用漏刻来测量时间,漏刻是由漏壶箭刻组成,漏壶里头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来表示时间。但漏壶漏水的速度并不稳定,满水时,漏水较快,水快流尽时,漏水较慢。为了稳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壶,让原先漏壶的水位固定。

于是东汉出现了二级漏壶,晋代出现了三级漏壶,唐代出现了四级漏壶。

2、日晷

日晷则是白天记录时间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见影的原理。太阳随着时间在天空中运行,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就可以来测量当下的时刻。

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故而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

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月晷

是与日晷相似,用来指示时间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与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的显示时间。而因为月出时间平均每天延迟48分钟,因此假设有足够的月光能读出时间,满月之后指示的时间每天平均会快48分钟。

因此,在满月前或后一个星期,月晷指示的时间会与实际的相差5小时又36分钟。 比较高级的月晷会包括一张图表,显示如何计算以得到正确的时间,并且有转盘可以调整经度和纬度。

4、圭表

圭表是另一种利用日影的计时工具,它被用来记录一年的日变化。圭表是由两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石柱所构成,以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面的称做圭,垂直地面的称做表。

当正午时分,太阳经过子午线的时候,会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长短随着一年四季有所变化,北半球夏至的时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长,南半球正好相反。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节令,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2)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测量时间的方法

1、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2、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3、机械钟(1世纪) 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4、钟摆(17世纪末) 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

5、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6、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7、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8、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③ 中国古代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时间的

日晷 漏壶 圭表 火 烛光 石英钟 电子钟 原子钟
古代西安城的“晨钟暮鼓”,解放前上海外滩的“落球报时”,这些古老的授时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为久远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通过无线电波向外传送标准时间信号。为了使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选择了位于我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的陕西省蒲城县境内,成为我国惟一的授时机构。目前授时部通过专用长波、短波、低频时码三个无线电授时台连续不停地发播我国的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国家各个部门、各领域的广大用户只要通过接收机或其他定时终端,就可接收到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发出的标准时间。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取得进展,卫星授时系统也在发展。国家授时中心对于卫星授时技术的研究和仿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自主的卫星授时系统也会进入国家授时体系。同时,网络授时、电话授时等方便、廉价的授时方式也已经对公众开通服务。
纵览中国计时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社会科技进步的历史。从4000多年前尧帝时期的“土圭测景”开始,计时器具历经了日晷、漏刻、香篆钟、沙漏、机械水钟、机械钟、天文钟、石英钟、分子钟、原子钟……人类计时的精度已经达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现在,还在为更高的精度孜孜追求……
详细的古代计时介绍:
日晷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④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⑤ 古人的计时方法是什么

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⑥ 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是生命”,古今人们重视时间珍惜光阴。但若没有计时工具,如何衡量过去、现在。怎样区分前后快慢。更不用讲我们今天探月揽海、原子基因的研究和自动化、机器人、交通管理、激光通信的时间要求,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甚至万亿分之一秒。可以说,没有钟表,就没有现代世界。精确的计时使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运行协调,而模糊的时间概念只能是低级原始社会的标志。钟表的时代意义就是精确程度。

古代的原始计时工具是铜壶滴漏、沙漏、日晷。11世纪我国北宋学者苏颂建造的“水运仪象台”,可称最早的机械时钟。由于需用水车供水作动力,故称“水钟”,每一刻钟用锣声、铃声和钟琴声报时。西方最早出现的机械时钟,可能要算13世纪英国一个铁匠为一座寺院“锻造”的一台机械钟,它粗大的齿轮、钟锤、柱轴和杠杆都是手工锻打而成的。而1309年安装在意大利米兰的圣欧斯托教堂的时钟,相比之下就要精密准确很多。但这些时钟都只能用声音报时而没有表面标度显示时间。

158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脉搏测定教堂吊灯摆动的周期,发现无论摆幅多大,时间都相同,于是设想这个原理可以用做钟表的钟摆,通过实验他写成文章提出了着名的“钟摆原理”。而把钟摆原理运用在真正的时钟上,是荷兰的物理学家惠更斯,他在1658年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确计时的摆钟。而更为轻巧方便的表,则是在后来人们发明了游丝摆轮代替单摆的事了。从挂表、怀表到手表、戒指表,机械钟表越来越精细轻巧,但更为精确的石英电子表从(1992年已开始占领钟表市场。日本的精工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制造厂商,每两秒钟就生产一块新表。1948年发明的铯原子钟,24小时的误差不到亿分之一秒。

⑦ 古代的人们确定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专怎么升本-已累计报名10万+学生

大专怎么升本?学历低?基础差?不怕,正规名校文凭轻松拿,千余热门专业等您选。成功拿证学生达10万+,详情请点击咨询
新疆海童教育咨询有..广告 
专接本报考条件-正规学历,自考报名时间已公布

专接本报考条件,96个热门专业,自考·成考·远程·函授·报名/考试/证书/。教务老师全程管理,上班轻松考文凭。
昆明青年外语专修学院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古代人是用什么来确定时间的?
浏览22672020-03-17
三、1、古代,人们都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4 浏览299
在古代人们到底是如何区分时辰的,用的都有什么方法?
古代人区分时辰主要是用太阳的升落来进行划分的,划分的仪器叫座日晷,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共是,直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这是中古代人们用的比较常见的,而且比较准的一种计时方法。 12个时辰中,又分四个刻时,一个刻时大概就是15分钟。这是白天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到了晚上没有太阳,水滴也是有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水滴计时法,计算时间用的仪器是水漏,通过水滴落的时间来计算,过了多长时间。嗯,我们在一些,小说和古代文献中也有,一柱香,一盏茶,这也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也设有钟楼,通过敲钟来告诉人们,是几时几刻。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没有那么精确,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孔子游历各国教学的时候,就是太阳升起教学黄昏鸡鸣,教学结束。 在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们早上出事和晚上休息都是有关佛这方面来确定时间和规定。告诉人们的方法就是通过钟楼打中的方式,上的时候也会有打更人。我们在好多小说里也听说过。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不同的发明和制造了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所需要的计时仪器。他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智慧的结晶。
浏览642019-07-16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种方法看时间?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0
12 浏览1135
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算时间的?
根据水滴的规律而制造的计时装置,也就被命名为“滴漏”.这也是最早的计时器. 在公元前1400年,出现的漏壶(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古代人设计的“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5 浏览43642016-03-31
评论两句15
下一条回答
被赞4次
精彩推荐
2020专升本_报考流程_专升本报考详情

2020专升本,名校直招专升本报名点,稳定通过率,1.5年拿...
ynchengkao.cn广告 
专升本_报名网 成考2020报名入口

云南专升本-年承认学历改革通知,名校成考新增减科目在线...
yskao.net广告 

⑧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呢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

古人把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每个时辰两小时。

古人在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的同时,还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有关。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古人曾经发明过一种带有简单音响报时装置的“漏壶”。它的受水壶上分别有龙、虎、雀、龟的造象,在其木箭上相当于每个时辰标志的地位可能有一拨牙,到时候能拨动有关的机械结构,使朱雀塑像吐出一个珠子,击响铜盘而报告时间。这种机械不但报时准确,作为玩具也是妙趣横生。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到了公元1360年的时候,詹希元创制了“五轮沙漏”,这种计时工具具备了机械性的时钟结构,堪称后世机械钟表的先祖。此外,他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不过明朝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下滑,古人也没有制作出更先进的计时工具。清朝皇宫里流行的钟表是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中国人开始用起了西洋钟。

⑨ 古代的时间单位和计时方法是什么

古代的计时单位为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

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9)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扩展阅读

古代一天时辰如下: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⑩ 古代人怎么测时间

古时候,人们通过不同的时间测量工具来测量时间的。具体如下:

1、日晷

1276年,元代着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除此之外,还有油灯钟、蜡烛钟等计时工具。17世纪后,西方更为精密的钟表传入,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计时工具。在计时方法上,古人采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将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

隋唐时期发明了十二时辰计时。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为适应24小时计时的方法,百刻制改为96刻制;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四刻。

阅读全文

与古代时间测量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定性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浏览:407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浏览:831
塑料瓶微生物检测方法国标法 浏览:482
ahc眼膜使用方法 浏览:329
最简单的补肾治早泄方法 浏览:520
静电手环的使用方法 浏览:996
开账的步骤与方法 浏览:280
养金鱼简单方法 浏览:827
手机遥控长虹电视方法 浏览:36
蒸芋头粉中间夹生有什么补救方法 浏览:503
非瘟治疗土方法 浏览:663
打印位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85
乘法带零的简便方法 浏览:385
咖啡机的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976
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428
怕丢人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908
怎么判断浮漂的准确方法 浏览:602
阶段性鼻炎治疗方法 浏览:133
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 浏览:260
什么方法可以最快消肿 浏览: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