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下肢轴径测量评定方法

下肢轴径测量评定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27 17:57:40

A. 下肢骨及其连接的骨盆的全貌

骨盆pelvis由骶、尾骨和左右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着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角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腔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分娩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髋关节hip joint(图3-39)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杵臼关节。髋臼内仅月状面被覆关节软骨,髋臼窝内充满脂肪,又称为Haversian腺,可随关节内压的增减而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压的平衡。在髋臼的边缘有关节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的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端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于转子间嵴的内侧(距转子间嵴约1厘米处),因此,股骨颈的后面有一部分处于关节囊外,而颈的前面则完全包在囊内。所以股骨颈骨折时,根据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内、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髋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韧带(图3-38),长而坚韧,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转子间线。髂股韧带可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对维持直立姿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节囊下部有耻骨囊韧带(图3-38)增强,可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及旋外。关节囊后部有坐骨囊韧带(图3-38)增强,有限制大腿旋内的作用。关节囊的纤维层呈环形增厚,环绕股骨颈的中部,称为轮匝带,能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此韧带的纤维多与耻骨囊韧带及坐骨囊韧带相编织,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头韧带为关节腔内的扁纤维束,主要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韧带有滑膜被覆,内有血管通过。一般认为,此韧带对髋关节的运动并无限制作用。
髋关节为多轴性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但由于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髋臼又有关节盂缘加深,包绕股骨头近2/3,所以关节头与关节窝二者的面积差甚小,故运动范围较小。加之关节囊厚,限制关节运动幅度的韧带坚韧有力,因此,与肩关节相比,该关节的稳固性大。而灵活性则甚差。这种结构特征是人类直立步行,重力通过髋关节传递等机能的反映。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股骨头大部分脱离髋臼抵向关节囊的后下部,此时若外力从前方作用于膝关节,再沿股骨传到股骨头,易于发生髋关节后脱位。3.膝关节 膝关节knee joint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 关节囊较薄而松弛,附着于各骨关节软骨的周缘。关节囊的周围有韧带加固。前方的叫髌韧带,是股四头肌肌腱的延续(髌骨为该肌腱内的籽骨),从髌骨下端延伸至胫骨粗隆,在髌韧带的两侧,有髌内、外侧支持带,为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腱膜的下延,并与膝关节囊相编织;后方有腘斜韧带加强,由半膜肌的腱纤维部分编入关节囊所形成;内侧有胫侧副韧带,为扁带状,起自内收肌结节,向下放散编织于关节囊纤维层;外侧为腓侧副韧带,是独立于关节囊外的圆形纤维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小头。关节囊的滑膜层广阔,除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表面无滑膜覆盖外,关节内所有的结构都被覆着一层滑膜。在髌上缘,滑膜向上方呈囊状膨出约4厘米左右。称为髌上囊。于髌下部的两侧,滑膜形成皱襞,突入关节腔内,皱襞内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状襞。两侧的翼状襞向上方逐渐合成一条带状的皱襞,称为髌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间窝的前缘。
由于股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呈球面凸隆,而胫骨髁的关节窝较浅,彼此很不适合,在关节内,生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图3-42)。半月板的外缘较厚,与关节囊紧密愈着,内缘薄而游离;上面略凹陷,对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胫骨髁。内侧半月板大而较薄,呈“C”形,前端狭窄而后份较宽。前端起于胫骨髁间前窝的前份,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后端附着于髁间后窝,位于外侧半月板与后交叉韧带附着点之间,边缘与关节囊纤维层及胫侧副韧带紧密愈着。外侧半月板较小,呈环形,中部宽阔,前、后部均较狭窄。前端附着于髁间前窝,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外侧,后端止于髁间后窝,位于内侧半月板后端的前方,外缘附着于关节囊,但不能腓侧副韧带相连。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能缓冲重力,起着保护关节面的作用。由于半月板的存在,将膝关节腔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两腔,除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外,也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如屈伸运动主要在上关节腔进行,而屈膝时的轻度的回旋运动则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屈膝时,半月板向后移,伸膝时则向前移。在强力骤然运动时,易造成损伤,甚至撕裂。当膝关节处于关屈而胫骨固定时,股骨下端由于外力骤然过度旋内、伸直,可导致内侧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该时股骨下端骤然外旋、伸直,外侧半月板也可发生破裂。 .
膝关节内有两条交叉韧带(图3-41)。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前窝,斜向后外上方,止于股骨外侧髁内面的后份,有制止胫骨前移的作用。后交叉韧带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内侧,较前交叉韧带短,起自胫骨髁间后窝及外侧半月板的后端,斜向前上内方,附于股骨内侧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胫骨后移的作用。 (一)踝关节 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图3-43),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图3-44)。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踝关节属滑车关节,可沿通过横贯距骨体的冠状轴做背屈及跖屈运动。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 跗骨间关节intertarsal joint种类很多,较重要的有距跟、距跟舟、跟骰和跗横关节。
⑴距跟关节由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结距跟两骨。
⑵距跟舟关节关节头为距骨头,关节窝由舟骨后方的距骨关节面、跟骨上面的前、中关节面构成,近似于球窝关节,但仅能微动。距跟舟关节周围的韧带有距跟骨间韧带,跟舟跖侧韧带及分岐韧带等,其中以跟舟跖侧韧带最为重要(图3-46),此韧带短而宽,坚强有力,起自跟骨载距突前缘,止于舟骨的下面和内侧面。内侧缘移行为三角韧带,外侧缘与分岐韧带前缘愈合,上面有三角形纤维软骨板所构成的关节面,组成距跟舟关节窝的一部分。跟舟跖侧韧带对距骨头有支持作用,是维持足弓的重要结构。
足运动时,踝关节、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往往联合活动,所以一般将此三关节合称足关节。距骨在足关节中处于骨性关节盘的地位,即在上关节腔活动时,主要表现为足的跖屈和背屈运动,在下关节腔(距骨与跟骨、舟骨之间)活动时,通过跟骨后面和距骨颈上面中点连线的轴线(由后向前上方的斜线),跟骨、舟骨连同其它足骨对距骨转动,足内侧缘上提,跖面转向内侧时,叫做内翻,反之,足外侧缘提起,足跖面转向外侧时,叫做外翻。一般情况下,足跖屈时常伴有内翻,足背屈时则常伴有外翻。
⑶跟骰关节由跟骨的骰骨关节面与骰骨的后关节面构成,属微动关节。关节周围有一些韧带加强,其中重要的韧带有跖长韧带,起自跟骨跖面的后份,向前止于骰骨跖面及第2~4跖骨底,对维持外侧纵弓有重要作用;跟骰跖侧韧带,起自跟骨跖面前份,止于骰骨跖面的后份,亦有维持足底外侧纵弓的作用。
⑷跗横关节或称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关节线呈“S”形弯曲横过跗骨群的中间,内侧部凸向前方,外侧部凸向后方。此二关节为独立关节,关节腔互不相通。两关节间有分岐韧带,起于跟骨背面,向前分为两束,一束止于舟骨,一束止于骰骨,临床上沿跗横关节线进行截肢手术时,必须切断此韧带。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图3-47)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
足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两部。内侧纵弓在足的内侧缘,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第1~3跖骨构成,弓背的最高点为距骨头。于直立姿势时,在前后两个支点。前支点为第1~3跖骨小头,后支点为跟骨结节。此弓由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长韧带及跟舟跖侧韧带等结构维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侧韧带,此韧带起着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弹性强,适于跳跃并能缓冲震荡。外侧纵弓在足的外侧缘,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构成,骰骨为弓的最高点。前、后支点分别为第4、5跖骨小头和跟结节的跖面。维持此弓的结构有腓骨长肌腱、小趾侧的肌群、跖长韧带及跟骰跖侧韧带等。弓弦是跟骰跖侧韧带。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直立负重姿势的维持有关。
横弓由各跖骨的后部及跗骨的前部构成,以第2楔骨最高。维持此弓除韧带外,还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足弓的维持一是楔形骨保证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韧带的弹性和肌肉收缩,使肌腱紧张,后者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如韧带或肌肉(腱)损伤,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B. 髋关节外展前倾角度定位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一)手法检查及分级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测试结果 Lovett分级 M.R.C.分级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运动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测试或维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测试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运动至测试姿位或加小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运动或加中等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运动或加较大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见到或扪到微弱的肌肉收缩或肌腱活动,无可见的关节运动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零(Zero,O) 0 0

测试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将肢体放置到适当姿位,以便当待测的肌肉收缩时,能使远端肢体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运动。必要时由测试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体,然后令试者尽量用力收缩被测肌肉,使远端肢体对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如能完成,说明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应用测试者的另一手在运动关节的远端施加阻力,根据受试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来判定肌力为4或5级。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则为3级。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则应调整体位,将肢体旋转90°,使肢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测试远端肌肉时可稍托起肢体,测试近端肌肉时可在肢体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带子将肢体悬挂,以消除磨擦力的影响。在此条件下能完成大幅度运动,可判定为2级肌力,如仅有微小关节活动或未见关节活动,但可在主动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扪到收缩感,则为1级肌力,扪不到收缩感觉为0级。在测试3级以下肌力时,为了避免改变姿位的麻烦,也可施加助力,根据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为2级或1级肌力。

此法虽有分级较粗略,评定时也带有测试者的主观成分等缺点,但应用方便,可分别测定各组或各个肌肉的肌力,适用于不同肌力的肌肉测试(很多器械测试仅适用于4级以上的肌力测定),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实际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检查须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2-1-1)。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好手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应高于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可测得质量力(图2-1-2),其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图2-1-3)。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

(4)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方法见图2-1-4,2-1-5。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

一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长肌力测试结果。妇女上肢肌力约为男性的55%,与国外资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约为男性的62%,较国外资料的72%为低。一般认为肌肉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可产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异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质量有异。

A.屈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测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测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测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对比关节的稳定有意义,因而对肌力锻炼有指导价值。由表2-1-2可见,屈肌与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别约为2:1,3:2,1:1与2:3。文献资料中这些比例有些差异,可能因调查对象及测试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长测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内数字为kg数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图2-1-6)。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图2-1-6 用Cybex 等速测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测试

(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采到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请参阅中风康复章节。

二、关节活动度(ROM 检查

(一)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检查的一般事项

1.ROM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2)判定障碍的程度。

(3)提示治疗方法

(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2.ROM的种类

(1)主动活动:受检者以自力能够动的关节活动度。

(2)被动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

(3)关节除被动活动外,还有非生理性的关节附加活动度(accessory),主要用于康复的手法治疗。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关节凡按劳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则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呈矢状面上状态为0°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献中有关ROM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一种以解剖部位为“O”不论屈或伸,当关节伸直受限时,测量的角度数可能成为负数。另一种在屈曲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O”,在伸直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180”,这样可避免出现负数,但使关节总活动度的计算变得复杂化,本书采用前一种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异常。

2.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关节囊粘连、韧带损伤,肌腱挛缩等。

3.运动关节的肌肉软弱无力。

4.拮抗肌张力过高。

(四)ROM测量注意事项

1.对要测量的关节必须充分暴露,特别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准备单房间及更衣室。检查异性时须有第三者在场。

2.要使受检者精神沉着,耐心说明,以使其采取轻松姿势。

3.对基本轴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应在关节的近位端或远位端,不能在关节处固定。

4.角度计的轴应与关节的轴取得一致,不要妨碍轴的平等移动。

5.用角度计要测量两次,即在活动的前后测量,并左右对照。

6.对有两个关节肌(多关节肌)的关节,要充分考虑肌肉的影响。

7.有关节痛时,要发现疼痛的范围并作记录,注意慢慢检查。

(五)ROM测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测ROM较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检查。普通量角器用两根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见图2-1-7),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1-3。

图2-1-7 关节量角器

表2-1-3 关节活动范围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标志 0点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远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贴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铅垂线) 肱肌外上髁 两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鹰嘴 铅垂线 尺骨茎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茎突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桡骨茎突 前臂纵轴 第二掌骨头 两尺成一直线 屈90° 尺、桡屈 解剖位 腕关节中点 同上 第三掌骨头 同上 桡屈25°

尺屈65°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线 股骨外髁 两尺成一直线 125° 伸 仰卧,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转 髂前上棘 对侧髂前上棘 髌骨中心 两尺成直角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小腿桌缘

外下垂 髌骨下端 铅垂线 胫骨前缘 两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内踝 股骨内踝 第一跖骨头 两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内、外翻 俯卧 踝后方两踝 小腿后纵轴 足跟中点 两尺成一直线 内翻35° 中点 外翻25°

2.方盘量角器测量法

范振华在1974年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用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舯,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图2-1-8)。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姿位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4。

图2-1-8 方盘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盘量角器作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盘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头、背、骶部紧贴立柱 上臂后方中段 0点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内缘中段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侧缘中下段 0点指向远端 内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贴桌面 前臂中段背侧尺

骨皮下面 0点对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内、外旋 站立,上臂外侧紧贴柱面,肘屈90°,手紧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紧贴掌心 0点指向桡侧 内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贴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点对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桡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桡侧缘 同上 尺屈40°,桡屈20°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大腿前缘中段 180°点对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侧卧,一直尺两端族两髂前上棘上,测此尺寸倾斜度,于内收、外展测量结果中减除之 大腿外侧中段 同上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腿分开伸直 足掌内侧缘 0点指向远端 内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测一次,相加 180°点指向膝部

180°点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离地,小腿尽量后倾 胫前缘中段 0点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离地,小腿前倾 同上 同上 25° 内外翻 向患侧卧,小腿平贴诊察台,外踝在桌缘上 紧贴足掌横弓 0点指向足内侧 内翻45°,外翻20°

三、步态检查

1.步态的基本情况

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为一个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stance phase)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swing phase)。支撑期由5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足跟着地(heel stride,HS),脚掌着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时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体继续前移至足提起时为足跟离地(heel off ,HO),最后为足趾离地(toe-off)。摆动期从足趾离地开始,经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为摆动中期(midswing ,MSw),以后经减速期止于足跟着地,一侧足跟着地至另一侧足跟着地为一单步(step),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复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撑长于摆动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约有15%的时间即自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双腿都处于支撑期,称为双侧支撑期(double support)。是为步行的特征,如没有双侧支撑,相反出现双足腾空即为跑步。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的行动步数,成人约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单步移动的距离,与步频、身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男性为70~75cm。

步行时身体重心沿一复杂的螺旋形曲线向前运动,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线,向前运动有交替的加速及减速成。为了使重心在轴位上的运动趋于平稳,减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从而减少能耗,配合髋、膝、踝各关节的运动,骨盆也有前后左右倾斜及水平侧移。

步行时以上活动的正常变异构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变异超出一定范围即构成异常步态。检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态的构成及常见病理步态的基本特征后,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步态评定,必要时可用多维连续摄像、电子量角器及多导联肌电图等方法作分别或综合的观察,以取得肌肉、关节或身体重心在步行时的活动谱,以与正常的活动谱进行比较分析。正常的关节活动及肌肉活动谱例如图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远心收缩。

图2-1-9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正常步态效率很高,特别是以每小时4.5~5km的速度步行时,单位距离耗能量少,此时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时身体前移的工实际上主要由重力及惯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缩提供。步态异常时能耗增加,截瘫及截肢时更着,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瘫患者,步速一般限于每小时1.6~2.4km。

2.常见的病理步态

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

(1)短腿步态 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着。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

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

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步行进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6)肌痉挛步态 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

①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内收,摆动停止。临床所见的偏瘫步态可有较多的变异。

②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磨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使两腿交叉难分,步行成为不可能。

(7)其他中枢神经损害

①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称酩酊步态。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动缩小或停止,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8)奇异步态不能有已知步态解释者应考虑是否为癔病性步态,其特点是动作表现不一贯,有时用更慢更费力的方式完成动作,与肌力检查结果不一致,肌张力检查时可有齿轮样反应(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态检查

作临床步态检查时,应嘱病人以其习惯的姿态及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及动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匀称,上肢摆动是否自然等。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坡道、绕过障碍物、穿过门洞、坐下站起、缓慢地踏步或单足站立、闭眼站立等动作。有时令患者闭眼步行,也可使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盖很多异常步态,因此对用拐杖步行者应分别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态检查。

步态检查常须结合一系列的基本情况检查,如神经系物理检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下肢长度测定以及脊柱与骨盆的形态检查。这些检查对确定异常步态的性质,原因及矫治方法有很大意义。

必要时在步行中作肌电图、电子量角器、多维摄像等检查,以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4.异常步态的矫治原则

(1)异常步态病因的矫治

①短腿步态患者须用矫形手术或矫形鞋来平衡两下肢的长度。

②关节挛缩畸形时,须通过关节活动度锻炼或矫形手术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态异常时,须用理疗、局封、按摩、药物等治疗消除疼痛。因关节不稳或骨关节炎引起疼痛时,须用免荷支架减轻局部负荷。

④肌肉软弱时,可通过肌肉锻炼得到加强。锻炼难以收效时,考虑肌肉重建手术或用支架进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痉挛时用放松练习,包括肌电反馈练习、按摩、被动牵伸、热敷或冷敷、解痉药物、神经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缓解痉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一般对着镜子进行。治疗师从旁指出需要纠正之处,指导纠正,经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与巩固。步态训练应设定可以达到的近期目标。可以从步态检查中所用的各种动作中选取病人勉强可以完成但有缺点及困难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进行系统练习,达到目的后再改选难度更高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练习时应令病人适当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过度紧张,特别在肌痉挛时。练习一般每日进行1~2次,每次1~2小时,包括间歇休息,避免明显疲劳。

步行练习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适当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给予人工的保护或扶持,防止跌倒,并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态训练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适应能力,必要时进行坐、站的耐力练习、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练习及心血管系统功能锻炼,即用上肢运动或蹬车等方式进行的耐力运动练习,以适应步态异常时步行能耗的增加。

C. 简述身体形态的评价方法

一 概述
人体形态学的评定内容:
⑴ 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⑵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体成分评定: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
⑷身体姿势评定
在现在的康复评定中,主要以身体姿势评定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论述一下身体姿势的评定的内容及方法。
二 身体姿势的评定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体姿势。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所谓铅垂线,是将铅垂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 后面观
1.正常所见 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内侧中心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翼状;头颈部有否侧偏,旋转或向前。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力,咬颌正常。
2.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外翻。手放在双侧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三) 侧面观
1.正常所见 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度到五度屈曲,髋关节0度,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弯曲部位,称为生理性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骸骨后方)一外踩前约
2cm。
(2)观察内容 足纵弓有否减小,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头是否向前伸。
四记录结果与分析
记录上述观察所见。将垂线与标志点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测量,量化后填人评定表格。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变、关节不稳、重力的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等。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由于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不同侧面的观察所见及分析参见表5—5。
三、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
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
评定难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
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作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为了防止遗漏,应对不同障碍诊断设计出不
同的评定表格,如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线的测量与记录;对截肢的患者应详细填写截肢残端评定表。并且对评定表的诸项予以认真填写,以便动态观察患者指标的变化,为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D. 四肢长骨骨折康复的康复评定

(一)骨折愈合情况评定:注意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注意发现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等愈合不良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
(二)疼痛评定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法)
VAS评分法简单、快速、易操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测定疼痛强度的常用方法。取一条长度为100mm的直线,直线左端(或上端)代表“无痛”,直线右端(或下端)代表“无法忍受的痛”。测试者要求患者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线左端(或上端)至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患者的疼痛强度。每次测定均使用未画过标记的直线,以避免患者比较前后标记而产生主现性误差。VAS评分法不仅可以测定疼痛的强弱程度,也可以测定疼痛的缓解程度及其它方面如:情感、功能水平的程度等。
2、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表
McGill疼痛评分表(MAP)是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定疼痛的量表,将疼痛分为感觉性、情绪性和判断性三大类20 亚类,含 78 个词,能灵敏有效地测定疼痛的性质和强度,但因词汇较多,难以准确理解,有些词难以找到中文对应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简化MPQ 将词汇缩减为15 个,并增加了视觉模拟量表(VAS)内容,使其实用性大大提高。临床实验证实,与标准 MPQ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国内有人应用简化 MPQ 对急性痛、慢性痛和术后痛患者的疼痛性质、强度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表明简化MPQ 信度高、效度好,简便易行, 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测痛工具。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表主要包括6项指标:选词项目数、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目测类比定级(VAS)与现有疼痛强度(PPI)。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1、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关节活动度可以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种测定方法,原则上取被动测定值作为记录,如果需要合并记录主动运动测定值时可在括号内记入并注明主动运动字样。
(2)使用具有较长测量臂的角度仪,至少每递增5°为一刻度。
(3)在肢体选定显而易见且容易掌握的部位安放角度仪的基本轴和移动轴臂。
(4)测量时先将角度仪的基本轴及移动轴相重合为0°,然后使移动轴随着关节的运动而相应移动,度数增加。
(5)具有多关节运动的场合,原则上采取避免受到影响的体位进行测量。
2、测定数值的表示
(1)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数值以基本体位0°位(neutral zero method,约与解剖学的体位相一致)作为基准来表示。
(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如根据病例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者与关节活动度有关内容应该随测量值一并记入。
(三)肌力评定,国际普遍通用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为191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Lovett所提出的6级分级法,具体如下:
· 0级:零(zero)无关节活动,无肌肉收缩
· 1级:微弱(trace)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 2级:差(poor)去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3级:可(fair)抗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4级:好(good)抗中等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5级:正常(normal)能抗最大的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肌力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被测的肌力逼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具体如下:
0 级~~~未触及肌肉的收缩。
1 级~~~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级~~~可触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活动到最大范围的50%以上,但不能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下。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对抗轻微阻力。
4-级~~~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级~~~能对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级~~~能对抗比中等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级~~~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级~~~能对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若检查时有痉挛加“S”或“SS”(S-spasticity),如有挛缩加“C”或“CC”(C-contracture),以示该肢体有特殊情况。
( 四 ) 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1、上肢测量
(1)上肢长度测量:测量时,病人作为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悬后,腕关节中立位,医疗人员测量从肩峰外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上臂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前臂长:体位同上,测量从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2)上肢围度测量
上臂围度:病人分别取肘关节用力屈曲和肘关节伸展2种体位,医疗人员测量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的围度。
前臂围度:病人将前臂放在体侧自然下垂,医疗人员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2、下肢测量
(1)下肢长度测量:测量时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大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
小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2)下肢围度测量
大腿围度:病人体位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医疗人员测量髌骨上方250px处或自髌骨上缘起想大腿中段去6、8、10、300px处的围度。记录结果时注明测量部位。
小腿围度:病人体位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医疗人员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和内、外踝上方最细处。
(五) 感觉功能评定,检查病人有无合并神经损伤。
(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上肢骨折时重点评定饮食、写字、更衣等功能障碍。下肢骨折主要评定步行、负重等功能。常采用Barthel指数、FIM(功能性独立性评定)等。

阅读全文

与下肢轴径测量评定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猫草的种植方法 浏览:366
离婚分配财产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20
六步丢一炮的正确方法 浏览:86
网络营销分析方法 浏览:556
足浴器使用方法 浏览:475
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浏览:821
太尔厨宝的使用方法 浏览:383
脚气脚裂怎么治疗简单有效的方法 浏览:655
q刷pos机使用方法 浏览:149
电脑风扇灯接线方法 浏览:64
羊毛衫的检验方法视频 浏览:956
印度真大膏使用方法 浏览:330
挡风玻璃板安装方法 浏览:42
爱奇艺app的麦克风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33
陶瓷热水器的安装方法 浏览:547
分析绩效差距的方法不包括什么 浏览:812
膝盖韧带损伤有哪些减肥的方法 浏览:694
下肢轴径测量评定方法 浏览:841
351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941
9月鱼不开口的解决方法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