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t-t曲线外推法可以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而用反应平衡前后的温度差计算,因为不知道反应平衡的位置,反应后最高温度可能没有达到化学反应平衡。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给出图像可以用反应平衡前后的温度差计算,如果给出图像就用t-t曲线外推法。
2. 如何测化学反应的焓变
使用热重分析的方法,把焓转变为热量的测量
3. 你有三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反应的焓的变化
反应焓:在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的焓变为生成物焓的总和减去反应物焓的总和之差。
生产焓:这个是人为的规定,在标准压力下(100KPa)下,在进行反应的温度时,有最稳定的单质合成标准压力P下单位量物质B的反应焓变,叫做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燃烧焓:可燃物质B在标准的压力下,反应温度T时,单位量的物质B完全氧化为同温下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焓变。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从燃烧焓可以计算反应焓,如果知道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反应焓就等于各反应物燃烧焓的总和减去各产物燃烧焓的总和。
从燃烧焓也可以求生成焓(特别是一些通常不能直接由单质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举例: 求C(s)+2H2(g)+1/2O2(g)==CH3OH(L)反应焓变
△fH CH3OH=△cH C+2△cH H2 -△cH CH3OH
△fH 为反应焓 △cH 为燃烧焓
4. 测定液体样品的燃烧焓的方法有哪些
用氧弹热量计测量。根据—m(样)/M*Qv—l*Q=k*△T,l是铁丝长度,Q是铁丝的单位长度燃烧热=-2.9J/cm,△T用雷诺温度校正图来确定,先测定一个Qv已知的物质,求出K,然后再去求所求的样品。更具体的你可以到网上查找“燃烧热的测定”,只不过实验装置里的样品改为用药物胶囊来装载,并且用比胶囊外径大0.5~1.0mm的薄壁软玻璃管套住。胶囊的平均燃烧值应预先标定以扣除。
5. 关于焓变与燃烧热的计算
(1)第一种方法是用于计算宏观意义上的焓变的,第二种方法是用于计算微观意义上的焓变的,二者是微观与宏观上的区别
(2)计算δh时一定要带符号;并不是计算完之后看e反>e生.然后在δh值上添负号。e反<e生。然后在δh值上添正号
(3)燃烧热是指25摄氏度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能量,而焓变是指反应前后焓的差,焓变包括燃烧热。计算填写时,只需注意燃烧热所指定的条件,一定是25摄氏度101kpa,且注意是1mol,完全燃烧,稳定氧化物.应该没有问题了
6.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焓变的5种计算方法
书写和应用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强等测定条件有关,所以书写时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时,可以不注明)
(2)各物质化学式右侧用圆括号()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固体有不同晶态时,还需将晶态注明,例如S(斜方),S(单斜),C(石墨),C(金刚石)等。溶液中的反应物质,则须注明其浓度,以aq代表水溶液,(aq,∝) 代表无限稀释水溶液。
(3)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物质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则△H为“-”;若为吸热反应,则△H为“+”。其单位一般为kJ/mol。同一化学反应,若化学计量数不同时△H的值不同。若化学计量数相同,当反应物、生成物状态不同时,△H的值也不同。
(5)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6)不标“↑”或“↓”
(7)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需要写反应条件,例如:△(加热),因为聚集状态已标出。
(8)有机热化学方程式用“=”,不用“→”。
计算方法:
1、 焓的定义式(物理意义)是这样的:H=U+pV [焓=流动内能+推动功],其中U表示热力学能,也称为内能(Internal Energy),即系统内部的所有能量;
2、焓变是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ΔH(焓变)表示的是系统发生一个过程的焓的增量。ΔH=ΔU+Δ(pV)
3、末态(生成物)能量减初态(反应物)能量
4、盖斯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