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步骤
小学生学古诗,首先要通读一遍故事,然后给孩子讲一遍古诗的意思,最好带入情境,让孩子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再要求孩子背诵。
⑵ 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您好。
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其次、可以尝试进行古诗词吟唱,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以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强化理解诗意,背诵诗句,抄诗默诗,学生对此索然不感兴趣,因此,渐渐地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配上旋律,变成了歌曲,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再次、培养良好的诵读古诗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古诗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点、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一半,所以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导入的运用。了解诗人的相关故事,给古诗的学习增添色彩。可他们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兴趣。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⑶ 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步骤
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首先,学习古诗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学习古诗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学习古诗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希望采纳。
学习古诗从以下方面入手。
那么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⑷ 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中()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描绘了()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4)古诗理解步骤方法微课扩展阅读:
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2)各种修辞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⑸ 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看“题目”。
绝大多数古诗,其题目就像新闻的标题一样,能概括交代诗的主要内容。古诗题目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时地型,对象型,事件型。当然很多古诗的题目可能兼具多个作用,属混合型。通过题目所交代的这些信息,我们就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诗作的内容。
时地型的,如《凉州词》《元日》《村居》《乡村四月》《秋夕》《江南春》《竹里馆》《敕勒歌》等等。《凉州词》,看题目“凉州”,我们就可预判这是一首边塞诗。《春日》,看题目,就知这应是一首游春之作。《村居》,一个“村”字,就表明这首诗一定跟田园情趣有关。《乡村四月》,既交代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乡村四月”,正是农村早春之时,定是写早春时节农村情景的。
对象型的,如《咏鹅》《石灰吟》《梅花》《竹石》《咏柳》《春夜喜雨》等等。像这些诗作,我们要先研究题目所标之“对象”,根据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以及人们通常寄寓在这些“物”上的内涵,即可预先揣测诗作内容及主旨。而且这类题目还经常辅以表情感的词,如“咏”“吟”“喜”等,这就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主旨。
事件型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望庐山瀑布》等等,这类题目很多很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中心事件是登楼送别,送友人远游,先就可定位为一首“送别诗”了。”望庐山瀑布”,中心事件是,远看瀑布,那么可以推想诗作主要应该写一瀑高悬于眼前的视听之景和内心感悟。《回乡偶书》一个“回乡”,就交代了内容应是久别之后回归故里的见闻感受。
二、判析“表达方式”。
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大多数诗作的写作思路是惊人相似的。一般都是先“记叙”,然后“描写”,最后“抒情议论”。就拿律诗来说,一般首联记叙,颔联颈联描写,尾联抒情议论,表明主旨。而首联的记叙,通常是交代写作背景、缘由等,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是在什么境遇境况下写作此诗的。而中间的描写,则可以让我们更具体的了解作者的心理,正所谓“处处景语皆情语”。我们只要遵循“物美则喜,景劣则凄”的原则,就能透过想象看本质,揣摩字里行间传达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当诗作将要水到渠成地行至尾联时,我们就已粗略地领悟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看尾联,诗人终于在前面充分的铺垫之下,或直抒胸臆,或稍稍含蓄地亮出了自己本意,而我们也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了。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首联叙事,表明了自己旅居在外的背景,颔联颈联描写眼前所见初春之景,尾联抒情,表达思乡之情。再如《雁门太守行》,首联是描述,交代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情况,颔联颈联描写战场情景,尾联借用典故委婉抒情,表忠君报国之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是严格按“叙——描——抒——议”这样的顺序成诗,但只要你析清了这几种表达方式,那都能按图索骥,顺藤摸瓜,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作。如《观刈麦》属于古体叙事诗,前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用记叙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是“田家”,是“农民”;时间是“农忙时节”。“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既有叙事,南风送暖小麦待收,又有情景描写,“小麦覆陇黄”。而中间主体部分则记叙描写穿插运用,写出了农人的繁忙辛劳和一个“贫妇人”的遭遇。最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抒发了对农民们的同情和内心的愧疚。这样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就一目了然了。
三、抓“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眼,乃灵魂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果我们前文所说两项是在辨识诗人精心所“画”之“龙”,那抓“诗眼”就是要抓住其“点睛之笔”,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作的“魂”“灵”“神”。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但放在最后的较多。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一个“独”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飘零感。《闻官居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喜欲狂”,就提示我们本诗最重要的情感是“喜”,欲狂之“喜”。
⑹ 理解古诗的方法。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古诗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读古诗,知其概貌。
它要求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
三、诵读古诗,品味诗境。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咀嚼诗味,想象诗的意境。
四、体味情感,勾画诗境。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你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时,可通过自身的丰富想象,用笔简要地勾画出诗的意境。
这样,由诗到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就会逐步取得学习古诗的最佳效果。
⑺ 学古诗的步骤和方法解诗题
古诗学习四步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识字眼,明诗句 3、知诗意,悟诗情 4、有情朗读,试背诵。 长江流域地图: 黄鹤楼 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江南三月的一个早晨。蒙蒙细雨给这条狭长的小镇披上了一层蝉翼似的轻纱。 ——《卖荸荠的小姑娘》 烟 花 三 月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昌龄,唐代诗人。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与志向。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 送 别 诗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⑻ 赏析古诗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题目——生疑。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是对诗歌的题目进行理解。理解题目的目的,就是“生疑”,即“产生疑问”。也就是说,拿到题目,学生必须紧接着就要做自己的大脑里面产生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是帮助、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了解作者——溯源。
“了解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也就是追踪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这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大帮助。思路如下:
1.作者是谁?
2.生活在什么时期?
3.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示范:《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唐代,唐代宗“中唐时期”,其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和好友陈鸿一起路过马嵬驿相约写作(直接触发原因)。
第三步:梳理课文——翻译。
如果要问孩子的学习有没有效果,踏实不踏实,从这第三步“梳理课文”就可以看出来啦!因为这一个任务完成起来非常累,比较花费时间,绝不是吊儿郎当就可以完成的。凡是吊儿郎当,不认真,不踏实的孩子,都会在这一步“停滞不前”。然而,如果这一步“断”了,后面的几步就没法继续啦。
梳理课文包括两个内容:
1.翻译:学生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可以借助的资料有:课文下方的注释,翻译书,练习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
2.理解:这里的“理解”只要是指“梳理结构”和“主题归纳”,其主要目的就是“化繁为简”,将诗歌内容简化,归纳出几个要点,让人看了之后一目了然。
第四部:赏析名句——背诵。
一篇诗歌,最终留在读者心中的,不过是几句名句罢了。无论长短,只要我们读过的诗歌,都能够记得其中一两句典型的名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将诗歌“化整为零”,方便记忆和理解。
1.找出名句。每一首诗歌都至少有1个名句,一定要把那个名句找到,先勾画出来,在理解之后再摘抄到笔记本上。
2.分析名句。很多时候,诗歌的名句就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或中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你读懂了这某个名句,就基本上理解了整首诗歌。
3.背诵名句。背诵名句实际上是对理解名句的深化和巩固,如果我们不能背诵,就不能真正领会诗句其中的奥秘;当我们真正惊叹并领略了某句诗的奥妙,肯定也能脱口而出。
第五步:体悟感情——释疑。
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就不仅仅要去梳理诗歌的内容,更要去梳理诗中的情感,因为情感和主题紧密相连。体悟诗歌的情况包括两种:一种是“诗中人物的情感”,一种是“作者的情感”。
第六步:分析手法——运用。
分析手法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阅读识别”,二是“写作运用”。
“阅读识别”:就是为了在我们阅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指出这首诗或者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尤其是在考场上,你要能快速的识别出来。
“写作运用”:就是把在课文中所学过的技巧、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当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⑼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作者写诗当下的时事背景,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四、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五、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在赏析时,第一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⑽ 如何赏析古诗,有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