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細菌耐葯性檢測方法

細菌耐葯性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3-15 01:43:46

㈠ 細菌耐葯怎麼來監測由哪個部門來做。

院感科,葯劑科,微生物室共同來做,院感科耐葯監測的側重點應該與葯劑科、微生物室有所不同。院感科主要負責公布耐葯趨勢、多重耐葯菌的檢出率等來做。微生物室個人覺得應該增加送檢的情況等內容,葯劑科當然是根據數據指導臨床用葯了。

㈡ 細菌耐葯性檢測,統計菌株總數需要剔除定植嗎

抗感染療效不佳不一定是耐葯 細菌耐葯性又稱抗葯性,是指細菌對於抗菌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葯性一旦產生,葯物的療效就會明顯下降.耐葯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葯性和天然耐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葯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佔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葯菌株就會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葯物的耐葯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後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葯菌的主要原因.然而,臨床上運用抗生素後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一定完全是由細菌耐葯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抗生素本身有效,但由於抗生素本身的葯代、葯效動力學機制,療效需要一定的時間.葯代動力學(PK)和葯效動力學(PD)是臨床葯理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以傳統上的體外葯效學參數最低抑菌濃度(MIC)和最低殺菌濃度為指導.在抗菌葯物PK/PD 研究中,依據抗菌葯物的抗菌作用與血葯濃度或作用時間的相關性,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濃度依賴性抗菌葯物、時間依賴性抗菌葯物及時間依賴性且抗菌作用時間較長的抗菌葯物. 二、由於患者的症狀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有時雖然已經殺滅了致病細菌,但是其他因素仍然存在,症狀不能完全好轉.例如咳嗽,即使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在使用抗生素殺滅了致病細菌後,仍然不能馬上停止咳嗽.這是因為長期咳嗽會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傷、氣道反應性增高等,同樣需要一定的修復時間.頻繁更換抗生素更易導致耐葯的發生. 三、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如營養缺乏、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艾滋病等.此類患者容易感染,並且感染後使用抗生素通常效果不佳. 四、可能是真菌感染,尤其是在濫用抗生素及機體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及時行痰液檢查,早期發現真菌,早期治療,加強營養是治療和預防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五、某些超級細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多葯肺炎鏈球菌,這些細菌對絕大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需要使用萬古黴素等特殊抗生素才能殺滅. 抗生素不當聯合適得其反 聯合應用抗生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延緩或避免抗葯性的產生.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的結果而定.聯合用葯的指征包括: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葯不能有效控制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以減少毒性大的葯物的劑量,長期用葯致病菌有產生耐葯性可能者. 不同種類抗生素聯合應用可表現為協同、累加、無關、拮抗四種效果.按其作用性質可分為四類:A.繁殖期殺菌劑,如β-內醯胺類、先鋒黴素族.B.靜止期殺菌劑,如氨基糖甙類、多黏菌素類.C.速效抑菌劑,如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等.D.慢效抑菌劑,如磺胺類.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可產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A+B=協同,即作用加強;A+C=拮抗,即效果降低;B+D=協同或無關;C+D=累加,即作用互補;A+D=累加或無關;C+B=累加或協同.特別提示,A類繁殖期殺菌葯作用原理為抑制細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細菌不能合成細胞壁缺損,菌體膨脹裂解而死亡,故而聯用C類速效抑菌葯時將會不起作用.因為C類葯物作用機制為可與細菌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醯基轉移酶,使蛋白質肽鏈延伸受阻而抑制細菌生長.而細菌不生長則不會合成細胞壁,使A類葯物失去作用.曾有統計,聯合使用抗生素時,60%~70%的情況下都表現為無關作用或相加作用,20%~25%的情況下表現為增強作用,10%~15%的情況下表現為相互拮抗作用.由此可見,聯合使用抗生素有利有弊,甚至弊大於利. 在臨床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時,凡使用一種抗生素能達到治療目的的,避免使用第二種和第三種.只有這樣才符合有效、簡便、經濟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原則.只有對那些感染特別嚴重、估計有兩種以上細菌合並感染或估計使用一種抗生素難以控制的感染時,才考慮聯合使用相應的抗生素.應嚴格遵循聯合用葯指征,並考慮不同種類抗生素聯合應用的相互作用效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聯合運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確定耐葯後怎樣應對 臨床上對於運用抗生素後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應仔細鑒別.如果確定出現抗生素耐葯,其補救思路包括: 首先,最重要的是進行葯敏試驗,即採集患者感染處的標本進行培養及葯敏試驗.根據葯敏試驗的結果,選擇對此類細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這樣可更清楚明確地知道哪種葯物最敏感,從而獲得更好的抗菌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生素時,應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證.給葯途徑和給葯方法應遵循有效少量的原則,避免重復用葯. 其次,考慮聯合用葯.單一抗生素不易或難以控制的感染,以及混合感染、慢性感染、細菌產生耐葯性者、深部感染葯物難以滲透時,一般應聯合用葯.用葯時應採取及時、足量、廣譜的原則. 再次,換用其他抗生素持續治療. 最後,停用所有抗生素.如果上述方法都試過了,但還是沒有效果,可以謹慎考慮停用所有抗生素,臨床觀察一段時間後再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鏈接 白細胞升高不是用抗生素指征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醫院內使用率是30%,歐美發達國家的抗生素院內使用率為22%~25%,但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中國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屬於濫用抗生素. 常見的抗菌葯濫用現象包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感冒)時用抗菌葯,兒童病毒性肺炎時用抗菌葯;病毒性腹瀉時用抗菌葯,不恰當的抗菌葯預防用葯.在使用抗生素方面,目前存在一種誤區,即一有發燒或一見白細胞增加就用抗生素.其實引起發燒的原因,並不一定都是細菌感染,即使是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感染造成,絕不僅是細菌.白細胞增高的情況也是這樣.

㈢ 我對有些抗生素比較耐葯,但卻不明白對那些,哪裡有這方面的檢測做

有個樂觀腸道菌群基因檢測,報告中有抗生素耐葯可能的說明,詳細羅列了常用抗生素耐葯性風險預警,保證用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㈣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RSA的檢測

由於MRSA的不均一耐葯性,給其檢測帶來一定的困難。MRSA的檢出率受孵育溫度、時間、培養基的pH和NaCl的濃度、菌液的數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目前還沒有一種最佳的檢測方法。 本世紀80年代末期,國外就有人用聚合酶鏈反應(PCR)來檢測PBP2a的mec A基因。它是根據金黃色葡萄球菌TK 784的mec A基因DNA序列[14]設計一引物,再裂解提取被測菌的DNA,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擴增,經瓊脂糖電泳後在紫外燈下觀察有無與陽性對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相同的區帶。PCR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只要被測菌有微量的的基因,即出現陽性結果,因此常作為檢測MRSA的參考方法。陳秀樞實驗表明[14],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耐葯水平與mec A基因有較好的相關性。MIC>4 μg/ml的22株菌均檢出mec A基因。由於PCR很靈敏,有時會因實驗室的污染而出現假陽性,為使PCR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必須對其擴增產物進行探針雜交或測序以提高特異性[15]。而有一些耐葯基因是沉默基因,不表達mec A基因產物,有時會得出假耐葯結論,所以分子生物學方法並非100%的敏感和特異,加上該法前期處理操作繁瑣,且需要一定的設備,僅在可疑或特殊情況下做此試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概況
自從1961年英國發現MRSA後,在歐美及亞洲一些國家相繼報道了MRSA所致的院內感染。從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MRSA感染率大大增加。美國NNIS報道1975年182所醫院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總數的2.4%,1991年上升至24.8%,其中尤以500張床以上的教學醫院和中心醫院為多,因為這些醫院里MRSA感染的機會較多,耐葯菌株既可由感染病人帶入醫院,也可因濫用抗生素在醫院內產生[16]。歐洲1993年1417家醫院ICU分離的MRSA達60%[17]。而日本Kansai醫科大學附屬醫院MRSA的分離率1993年達到41%。國內在70年代發現有MRSA,近幾年MRSA的檢出率正在逐年上升,上海1978年在20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MRSA只佔5%,1988年上升至24%,1996年激增至72%[18]。天津1988年調查MRSA分離率為47%[19],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1996年分離MRSA達58.3%[20],山東淮坊市1996年在三家醫院的嬰兒室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198株,其中MRSA為112株(56.5%)[21]。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附院1992年分離MRSA就達79.6%[22]。MRSA感染多發生於免疫缺陷者,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後患者,長期住院及老年患者,MRSA極易導致感染的流行和暴發。MRSA傳播主要通過醫護人員的手,在患者、醫護人員、患者間播散,另外,衣物、敷料等物品可攜帶MRSA,促進MRSA在院內的流行,病人一旦感染或攜帶MRSA,該菌可存在於患者身上達數月之久。

㈤ 怎麼知道一種細菌是否有抗葯性呢

如不能移入培養基培養測試,目前沒有什麼好辦法.應該說要測該菌對哪種抗菌素較敏感,只有在培養基上作多種葯敏試驗才行.

㈥ 細菌耐葯性的機制及其預防原則

細菌耐葯性的機制:

1、產生滅活酶:細菌產生滅活的抗菌葯物酶使抗菌葯物失活,是耐葯性產生的最重要機制之一,使抗菌葯物作用於細菌之前——即被酶破壞而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葯物作用靶位改變:由於改變了細胞內膜上與抗生素結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與抗生素的親和力,使抗生素不能與其結合,導致抗菌的失敗。

預防原則:

1、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衛生主管部門通過建立檢測、制定規章制度、完善抗菌葯物的技術規范、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建立部際合作機制等舉措,使得醫務人員整體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能力有所提高,細菌耐葯情況有所緩解,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2、實地措施預防:

對於攜帶多重耐葯菌的患者,住院期間首選單間隔離,對於沒有條件單間隔離的,要實行區域性隔離,並在患者床頭卡和腕帶上,貼上藍色的接觸隔離標識。

(6)細菌耐葯性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在衛生主管部門和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合理使用抗菌葯物及遏制細菌耐葯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從使用量看,與2010年相比,2015年住院病人的抗菌葯物使用率降低了28個百分點,門診處方抗菌葯物使用降低了10個百分點,住院平均抗菌葯物使用強度降低了44%。

從生產和使用看,抗感染類原料葯產量占治療類原料葯的比重,從2011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15%。目前,在中國檢出率比較高的主要是13種耐葯菌,其中,有7種檢出率下降,4種相對穩定,只有兩種略有上升。

㈦ 關於多重耐葯菌監測,包括哪些內容

具體如下:

加強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的細菌和多重耐葯的鮑曼不動桿菌等實施目標性監測。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強微生物實驗室對多重耐葯菌的檢測及其對抗菌葯物敏感性、耐葯模式的監測,根據監測結果指導臨床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多重耐葯菌(MDRO)主要時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葯物同時呈現耐葯的細菌,常見的有耐甲氧金黃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光譜β-內醯胺酶(ESBLS)細菌,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腸桿菌(CRE),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鮑曼不動桿菌(CR-AS),多重耐葯/泛耐葯性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葯結核分枝桿菌等。

抗菌葯物在人類戰勝各種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由於抗菌葯物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應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開展,導致多重耐葯菌(MORO)的感染形勢日益嚴峻,由於多重耐葯菌存在對多種抗菌葯物無效的特徵,且常定植於患者體內形成潛在感染源,故一旦在醫院內出現感染或傳播,將十分難以控制,給治療和防控帶來很大壓力。

(7)細菌耐葯性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醫療機構應當採取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的傳播。主要包括:

(一)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

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後、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後、接觸患者體液或者分泌物後、摘掉手套後、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後以及從患者的污染部位轉到清潔部位實施操作時,都應當實施手衛生。手上有明顯污染時,應當洗手;無明顯污染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

(二)嚴格實施隔離措施。

醫療機構應當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不能將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醫務人員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粘膜、血液和體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應當使用手套,必要時使用隔離衣。完成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診療護理操作後,必須及時脫去手套和隔離衣。

(三)切實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四)加強醫院環境衛生管理。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診療環境的衛生管理,對收治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設備設施表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出現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葯菌感染暴發時,應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次。

四、加強抗菌葯物的合理應用

醫療機構應當認真落實《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2008〕48號)要求,嚴格執行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葯物給葯方案,加強抗菌葯物臨床合理應用的管理,減少或者延緩多重耐葯菌的產生。

五、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對全體醫務人員開展有關多重耐葯菌感染及預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視,掌握並實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傳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六、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多重耐葯菌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和指導,促進醫療機構切實實施預防、控制多重耐葯菌感染的各項工作措施,保障醫療安全。

閱讀全文

與細菌耐葯性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增肌最有效方法 瀏覽:624
華為手機微信錄音許可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1
如何用天然方法治療曬傷 瀏覽:829
跳蚤怎麼去除最快最好的方法 瀏覽:507
早晨鍛煉心梗最好的方法 瀏覽:392
如何防止刀片生銹的方法 瀏覽:437
得物訂單異常取消風控解決方法 瀏覽:568
板勾使用方法 瀏覽:180
如何修煉孩子的方法 瀏覽:79
除法除不盡的解決方法 瀏覽:958
物理防曬口罩正確方法 瀏覽:59
智能洗車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659
天然氣改水表安裝方法 瀏覽:469
簡述金融風險識別的定性分析方法 瀏覽:716
量化分析和方法論 瀏覽:40
滅蚤靈的使用方法 瀏覽:465
紅外光譜使用方法 瀏覽:760
解剖魚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90
化學中鑒別蠶織物的常用方法 瀏覽:490
台式電腦怎麼注銷賬戶便捷方法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