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寫一份需求方法

如何寫一份需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3 05:16:36

『壹』 如何寫一份易用的產品需求文檔

我很少會寫傳統意義上的產品需求文檔;甚至,我連word都很少用。用慣了Axure的任意布局方式,再用word感覺非常別扭,尤其是在添加圖片時,簡直感到捉急。當然,這不是我不用word寫需求文檔的根本原因。簡單來談一下,為什麼軟體開發項目中,需要需求文檔這么個東西?在稍微大一點的開發團隊中,產品經理未必能向所有開發人員,傳達具體的產品開發需求。這時就需要一份文檔來供所有的項目參與人員閱讀。而產品經理又常常愛拍腦袋、容易變卦,所以文檔也是開發人員約束產品經理的一項武器。在產品上線前的測試環節,測試人員也同樣會拿產品需求文檔來驗收產品質量。當團隊進入新人時,文檔也可以讓新人更快地了解產品。總的來說,產品需求文檔有三個核心作用:

1.傳達產品開發需求;

2.保證各部門溝通有理有據,

3.產品質量控制有具體標准

由此可見,產品需求文檔是必不可少的。那一份好的需求文檔,就應該能准確傳達出產品的開發需求。那麼產品需求文檔該用什麼方式寫,才能更好地傳達出產品開發需求呢?就我所見,行業大多產品經理都是用Word+Axure原型的方式組成產品需求文檔。那這種方式,是否真的能方便地表達出產品需求?我問了很多程序猿,他們在開發時,一般都是看著效果圖和原型圖寫代碼,只有在遇到問題時,才會查看word文檔。也就是說,開發需要一邊寫代碼,一邊看效果圖,一邊看原型,還要時不時查看文檔。而且,大多數程序猿都不會逐字逐句去讀產品經理的長篇大論。那產品經理寫word真的合適嗎?這樣的用戶體驗真的好嗎?花費大量時間寫word真的有價值嗎?在Axure畫原型的同時,我們為什麼不能直接在旁邊標注呢?這樣豈不是方便快捷很多嗎?其實,當下流行一種直接在原型圖上標注的需求文檔撰寫方式。在新版的Axure8中,也已經推薦了原型加標注的需求文檔樣式。Axure8新增了一組部件—不幹貼,就是方便產品設計人員進行功能標注。這份需求文檔是我打磨一年,所產出的。目的就是希望打造出一份易於團隊協作的產品需求文檔。之所以不貼出源文件的下載鏈接,也是希望其他產品人看到後,可以有所啟發,從而做出合適自己團隊的需求文檔。不發任何原文件或HTML文件。

『貳』 怎樣寫一個系統的需求分析一般都包括哪些內容

方法 ⑴首先調查組織機構情況 包括了解該組織的部門組成情況,各部門的職能等,為分析信息流程作準備。 ⑵然後調查各部門的業務活動情況 包括了解各個部門輸入和使用什麼數據,如何加工處理這些數據,輸出什麼信息,輸出到什麼部門,輸出結果的格式是什麼。 ⑶協助用戶明確對新系統的各種要求 包括信息要求、處理要求、完全性與完整性要求。 ⑷確定新系統的邊界 確定哪些功能由計算機完成或將來准備讓計算機完成,哪些活動由人工完成。由計算機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統應該實現的功能。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 ⑴跟班作業 通過親身參加業務工作來了解業務活動的情況。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准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但比較耗費時間。 ⑵開調查會 通過與用戶座談來了解業務活動情況及用戶需求。座談時,參加者之間可以相互啟發。 ⑶請專人介紹。 ⑷詢問 對某些調查中的問題,可以找專人詢問。 ⑸設計調查表請用戶填寫 如果調查表設計得合理,這種方法是很有效,也很易於為用戶接受的。 ⑹查閱記錄 即查閱與原系統有關的數據記錄,包括原始單據、賬簿、報表等。 通過調查了解了用戶需求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表達用戶的需求。 分析和表達用戶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類方法。

『叄』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

行為事件分析

行為事件分析是根據運營關鍵指標對用戶特定事件進行分析。通過追蹤或記錄用戶行為事件,可以快速的了解到事件的趨勢走向和用戶的完成情況。

以用戶投標的行為事件為例,出借人在完成投標過程中,所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投資等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事件,也是完成投標成功的一個完整事件。
確定投標行為事件後,我們可以根據事件屬性細分維度:用戶來源、性別、出生年月、注冊時間、綁卡時間、首次充值時間、首次投資時間、標的ID,標名、期限、利率、還款方式等。然後從中找出符合指標的規律,並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用戶留存分析

用戶留存分析是一種用來分析用戶參與情況與活躍程度的模型。通過留存量和留存率,可以了解用戶的留存和流失狀況。比如用次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指標來衡量產品的人氣或粘度。以渠道訪問的用戶留存為例,我們對APP端有過訪問行為的渠道用戶進行留存分析。用戶留存一般符合40-20-10法則,即新用戶的次日留存應該大於40%,周留存大於20%,月留存大於10%才符合業務標准。我們做用戶留存分析主要驗證是否達到既定的運營目標,進而影響下一步的產品決策。

漏斗模型分析

漏斗模型分析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描述各個階段中關鍵環節的用戶轉化和流失率情況。比如在日常活動運營中,通過確定各個環節的流失率,分析用戶怎麼流失、為什麼流失、在哪裡流失。找到需要改進的環節,要重點關注,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整體轉化率。

邀請人將活動專題頁分享給好友,之後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用漏斗模型分析一些關鍵節點的轉化率。其中用戶注冊轉化率為68%,實名認證轉化率為45%,綁卡開戶轉化率為29%,線上充值轉化率為17%,投資標的轉化率為8%。
漏斗模型分析可以驗證整個流程的設計是否合理。經過對比發現,訪問到注冊的轉化率為68%,遠低於預期的80%。這次運營策略是用戶必須先注冊才能領取新手福利。之後採取A/B測試的方式,優化為先領取新手福利再誘導用戶注冊。經過數據對比分析,注冊轉化率提升了20%。因此,通過對各環節相關轉化率的比較,可以發現運營活動中哪些環節的轉化率沒有達到預期指標,從而發現問題所在,並找到優化方向。

行為路徑分析

行為路徑分析就是分析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訪問路徑。通過對行為路徑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用戶最常用的功能和使用路徑。並從頁面的多維度分析,追蹤用戶轉化路徑,提升產品用戶體驗。

不管是產品冷啟動,還是日常活動營銷,做行為路徑分析首先要梳理用戶行為軌跡。用戶行為軌跡包括認知、熟悉、試用、使用到忠誠等。軌跡背後反映的是用戶特徵,這些特徵對產品運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記錄用戶從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的行為軌跡。通過分析用戶的這些行為軌跡數據,來驗證訪問路徑是否和預期指標的一致。

『肆』 怎麼寫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的目的

需求分析是一項軟體工程的活動,其目的包括以下幾點:

完整地獲取用戶要求,清楚地理解索要解決的問題;

描述清楚軟體的功能和性能;

指明軟體與其他系統元素的介面;

建立軟體必須滿足的約束(如運行環境等)。

二、需求分析的任務

需求分析是研究用戶要求,以得到目標系統的需求定義的過程。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務是軟體開發人員和用戶一起完全弄清用戶對系統的確切要求。具體步驟包括下面幾點。

1. 需求獲取

調查研究的方法有訪談、分發調查表或開會等。

(1)訪談 :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 。

(2)分發調查表:調查表中列出需要的內容,讓用戶書面回答問題。

(3)開會 :可採用開會-討論-確認的方法進行調查。

2. 需求建模

需求分析建立起來的模型為日後的軟體設計提供了可被翻譯成數據、體系結構、介面和處理過程設計的模型。

2.1軟體需求的層次

1).業務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反映了組織機構或客戶對系統、產品高層次的目標要求,它們在項目視圖與范圍文檔中予以說明。

2).用戶需求(user requirement) 文檔描述了用戶使用產品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在使用實例(usecase)文檔或方案腳本說明中予以說明。

3).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 定義了開發人員必須實現的軟體功能,使得用戶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從而滿足了業務需求

『伍』 如何寫業務需求

需求分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難的工作。該階段工作有以下特點:
(1)用戶與開發人員很難進行交流
在軟體生存周期中,其它四個階段都是面向軟體技術問題,只有本階段是面向用戶的。需求分析是對用戶的業務活動進行分析,明確在用戶的業務環境中軟體系統應該"做什麼"。但是在開始時,開發人員和用戶雙方都不能准確地提出系統要"做什麼?"。因為軟體開發人員不是用戶問題領域的專家,不熟悉用戶的業務活動和業務環境,又不可能在短期內搞清楚;而用戶不熟悉計算機應用的有關問題。由於雙方互相不了解對方的工作,又缺乏共同語言,所以在交流時存在著隔閡。
(2)用戶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
對於一個大型而復雜的軟體系統,用戶很難精確完整地提出它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一開始只能提出一個大概、模糊的功能,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認識才逐步明確。有時進入到設計、編程階段才能明確,更有甚者,到開發後期還在提新的要求。這無疑給軟體開發帶來困難。
(3)系統變更的代價呈非線性增長
需求分析是軟體開發的基礎。假定在該階段發現一個錯誤,解決它需要用一小時的時間,到設計、編程、測試和維護階段解決,則要花2.5、5、25、100倍的時間。
因此,對於大型復雜系統而言,首先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開發人員對用戶的要求及現實環境進行調查、了解,從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並論證該軟體項目的可行性,根據可行性研究的結果,決定項目的取捨。
編輯本段方法
⑴首先調查組織機構情況
包括了解該組織的部門組成情況,各部門的職能等,為分析信息流程作準備。
⑵然後調查各部門的業務活動情況
包括了解各個部門輸入和使用什麼數據,如何加工處理這些數據,輸出什麼信息,輸出到什麼部門,輸出結果的格式是什麼。
⑶協助用戶明確對新系統的各種要求
包括信息要求、處理要求、完全性與完整性要求。
⑷確定新系統的邊界
確定哪些功能由計算機完成或將來准備讓計算機完成,哪些活動由人工完成。由計算機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統應該實現的功能。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
⑴跟班作業
通過親身參加業務工作來了解業務活動的情況。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准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但比較耗費時間。
⑵開調查會
通過與用戶座談來了解業務活動情況及用戶需求。座談時,參加者之間可以相互啟發。
⑶請專人介紹。
⑷詢問
對某些調查中的問題,可以找專人詢問。
⑸設計調查表請用戶填寫
如果調查表設計得合理,這種方法是很有效,也很易於為用戶接受的。
⑹查閱記錄
即查閱與原系統有關的數據記錄,包括原始單據、賬簿、報表等。
通過調查了解了用戶需求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表達用戶的需求。
分析和表達用戶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類方法。
編輯本段案例
(1)需求分析報告的編寫目的
本需求分析報告的目的是規范化本軟體的編寫,旨在於提高軟體開發過程中的能見度,便於對軟體開發過程中的控制與管理,同時提出了本鐵路售票系統的軟體開發過程,便於程序員與客戶之間的交流、協作,並作為工作成果的原始依據,同時也表明了本軟體的共性,以期能夠獲得更大范圍的應用。
(2)產品背景明細
軟體名稱:鐵路售票系統
(3)縮寫及縮略語
鐵路售票應用系統軟體:基本元素為構成鐵路售票及相關行為所必須的各種部分。
需求:用戶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或功能;系統或系統部件要滿足合同、標准,規范或其它正式規定文檔所需具有的條件或權能。
需求分析:包括提煉,分析和仔細審查已收集到的需求,以確保所有的風險承擔者都明其含義並找出其中的錯誤,遺憾或其它不足的地方。
模塊的獨立性:是指軟體系統中每個模塊只涉及軟體要求的具體的子功能,而和軟體系統中其他的模塊的介面是簡單的。
本工程描述:
(1)軟體開發的目標:
完善目前鐵路售票系統,使之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通過實踐來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2)應用范圍:
理論上能夠實現於鐵路部門的售票系統,其目的在於在原有的系統基礎使得鐵路售票實名化,以期實現完善日常生活中鐵路售票的各種缺陷。

『陸』 項目需求分析怎麼寫

項目需求分析的概念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戶需求,就軟體功能與客戶達成一致,估計軟體風險和評估項目代價,最終形成開發計劃的一個復雜過程。(這個和我在微軟體驗到的又不太一樣,微軟的需求分析大多是市場人員和用戶協助小組的人去評估用戶的接受程度,這一點也可以理解,因為公司的性質有根本差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確是處在主導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師和項目經理要負責整理用戶需求,為之後的軟體設計打下基礎。需求分析階段結束後,要求得到:1.SRS文檔(System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2.DRM 文檔;3.Acceptance Plan. 從廣義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獲取、分析、規格說明、變更、驗證、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狹義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義過程。 一、為什麼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軟體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開發出的軟體卻沒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勞.如果費了很大的精力,開發一個軟體,最後卻不滿足用戶的要求,從而要重新開發過,這種返工是讓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體會)比如,用戶需要一個for linux的軟體,而你在軟體開發前期忽略了軟體的運行環境,忘了向用戶詢問這個問題,而想當然的認為是開發for windows的軟體,當你千辛萬苦地開發完成向用戶提交時才發現出了問題,那時候你是欲哭無淚了,痕不得找塊豆腐一頭撞死.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他具有決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對需求分析具有足夠的重視.在一個大型軟體系統的開發中,他的作用要遠遠大於程序設計. 二、需求分析的任務簡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務就是解決"做什麼"的問題,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戶的各項要求,並准確地表達所接受的用戶需求.三、需求分析的過程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問題識別,分析與綜合,制訂規格說明,評審.
問題識別
就是從系統角度來理解軟體,確定對所開發系統的綜合要求,並提出這些需求的實現條件,以及需求應該達到的標准.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麼),性能需求(要達到什麼指標),環境需求(如機型,操作系統等),可靠性需求(不發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戶界面需求,資源使用需求(軟體運行是所需的內存,CPU等),軟體成本消耗與開發進度需求,預先估計以後系統可能達到的目標.
分析與綜合
逐步細化所有的軟體功能,找出系統各元素間的聯系,介面特性和設計上的限制,分析他們是否滿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後,綜合成系統的解決方案,給出要開發的系統的詳細邏輯模型(做什麼的模型).
制訂規格說明書
即編制文檔,描述需求的文檔稱為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請注意,需求分析階段的成果是需求規格說明書(好象軟考曾經考過這個問題),向下一階段提交.
評審
對功能的正確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給予評價.評審通過才可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否則重新進行需求分析。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

『柒』 如何寫一份人才需求及跟進報告

工作計劃的格式和要求工作計劃是一個單位或團體在一定時期內的工作打算。寫工作計劃要求簡明扼要、具體明確,用詞造句必須准確,不能含糊。(一)工作計劃的格式:1.計劃的名稱。包括訂立計劃單位或團體的名稱和計劃期限兩個要素,如「育才二中××組2008—2009年度下學期工作計劃」。2.計劃的具體要求。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項目和指標,實施的步驟和措施等,也就是為什麼做、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3.最後寫訂立計劃的日期。(二)工作計劃的內容。一般地講,包括:1.情況分析(制定計劃的根據)。制定計劃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現狀,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麼基礎上進行的,是依據什麼來制定這個計劃的。2.工作任務和要求(做什麼)。根據需要與可能,規定出一定時期內所應完成的任務和應達到的工作指標。3.工作的方法、步驟和措施(怎樣做)。在明確了工作任務以後,還需要根據主客觀條件,確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驟,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工作任務的完成。(三)制訂好工作計劃須經過的步驟:1.認真學習研究上級的有關指示法。領會精神,武裝思想。2.認真分析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這是制訂計劃的根據和基礎。3.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和本單位的現實情況,確定工作方針、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再據此確定工作的具體法和措施,確定工作的具體步驟。環環緊扣,付諸實現。4.根據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偏差、缺點、障礙、困難,確定預算克服的法和措施,以免發生問題時,工作陷於被動。5.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組織並分配力量,明確分工。6.科組計劃草案制定後,應交全體人員討論。計劃是要靠群眾來完成的,只有正確反映群眾的要求,才能成為大家自覺為之奮斗的目標。7.在實踐中進一步修訂、補充和完善計劃。計劃一經制定出來,並經正式通過或批准以後,就要堅決貫徹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往往需要繼續加以補充、修訂,使其更加完善,切合實際。

『捌』 如何快速的寫好需求

碰到任何問題,最長見的思維方式即為:問題三要素——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這是幾乎所有行業、所有人群面對事情時,最常見的思維方式。

筆者認為基於最經典、高效、實用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可以每個人針對不同的知識體系、思考方式、經驗總結等維度,總結出自己的思維方式。

筆者常使用的方式為多年前從社會經濟學老師那裡學來的,做了補充和優化,分享給大家:

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人群因為特定的原因而做了特定的事件。達成該特定事件前,有哪些預期,實際達成的效果是什麼樣的,中間有怎麼的落差,以後處理該類事件時,如何優化方式。

按照上述思維方式,我們將要寫的需求文檔當做一個特定的事件,通過剖析該特定事件被觸發的前置條件、後置補充內容,來實現對需求文檔的分析。

二、什麼是需求文檔?

筆者將需求文檔定義為:用於闡述產品,滿足協同人員開發的內容文檔。該定義中有兩個重要點:

1. 闡述

即為說明要開發的產品是什麼。此處的「是什麼」區別於產品說明文檔,產品說明文檔類似於商品說明書,用於告知使用者我的產品該怎麼使用。

而此處的「是什麼」是告知該產品的相關人員,該產品有哪些功能,這個功能要怎麼呈現,該怎麼實現。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

該產品是來自哪裡的需求,是內部版本迭代優化、Bug修復、新增功能點,還是來自業務部門的需求,或者來自用戶的反饋需求。

必須交代清楚做該產品的項目背景,一方面有利於開發人員更好的了解整體項目,從而更順利地制定項目計劃、項目進度、項目達成;

另一方面,產品開發完成後存檔的文檔,有助於後續對該產品的復盤、版本迭代,Bug問題溯源,甚至對出現人員異動時,有助於接盤人員快速了解項目,熟悉產品整體的前因後果。

(2)該產品要解決哪些沖突?

需求來自於用戶的沖突,用戶在使用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疑惑、焦慮等不可調和的問題等待被解決。

在與用戶開展調研、訪談等溝通時,充分了解用戶的沖突,及急需解決的痛點,有助於產品經理在產品規劃階段,更精準地把握好方向,做出更符合用戶訴求的產品。

同時,在了解沖突的溝通中,除了精準獲取到用戶的核心訴求,還會得到很多非核心訴求,這些來自於用戶潛意識中的需求,為以後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將這些需求羅列出來,整理到需求池,有助於以後與用戶、業務進行再次溝通時作對比,從而去偽存真,對需求池中的需求做好優先順序排序,並根據實際業務發展階段和公司整體要求,劃分好產品階段,對需求池中的需求進行實現,從而促使產品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3)該產品實現了哪些目的?

任何產品的實現,不僅僅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更要在解決沖突時達成更多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分為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個維度。

1)物質層面

產品的上線,解決了公司業務層面的流程,滿足了業務需要,滿足了用戶的使用,這是產品首要,且是最核心的目的。

而在滿足最核心目的之後,是否有一些延伸的產品需求——減少了操作步驟、優化了交互流程,為實現公司層面的獲客、激活、留存、轉化、二次推廣等各環節起到促進作用。

2)精神層面

產品的上線,解決了用戶的困難、疑惑和焦慮,解決了業務部門無法正常使用過程中的煩躁不安,這是產品最核心的目的在用戶心裡的反饋。

同時,在解決用戶優先順序最高的負面情緒的前提下,使得用戶對產品的感官,對企業品牌的好感度提升,是產品上線所能達成的最好效果了。

2. 滿足協同人員

即該需求文檔是給哪些協同人員看的。此處的「協同人員」不僅僅是開發人員,而是產品從交付原型至最終上線,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參與者。

這些協同人員基於各自崗位和職責,對需求文檔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這是所有產品經理在編寫需求文檔時應尤為注意的點。

『玖』 需求分析怎麼寫

1、功能分解方法。

將新系統作為多功能模塊的組合。各功能義可分解為若乾子功能及介面,子功能再繼續分解。便可得到系統的雛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介面。

2、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一種從問題空間到某種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統,由數據流圖和數據詞典構成並表示。此分析法又稱為數據流法。

其基本策略是跟蹤數據流,即研究問題域中數據流動方式及在各個環節上所進行的處理,從而發現數據流和加工。結構化分析可定義為數據流、數據處理或加工、數據存儲、端點、處理說明和數據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從數據角度對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軟體較復雜;很難直接對其分析和設計,常藉助模型。模型是開發中常用工具,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

實質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構成,其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有序是指這些模型是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及開發層次一同建立的。



(9)如何寫一份需求方法擴展閱讀:

需求分析的特點

1、確定問題難。主要原因:一是應用領域的復雜性及業務變化,難以具體確定;二是用戶需求所涉及的多因素引起的,比如運行環境和系統功能、性能、可靠性和介面等。

2、需求時常變化。軟體的需求在整個軟體生存周期,常會隨著時間和業務而有所變化。有的用戶需求經常變化,一些企業可能正處在體制改革與企業重組的變動期和成長期,其企業需求不成熟、不穩定和不規范,致使需求具有動態性。

3、交流難以達到共識。需求分析涉及的人事物及相關因素多,與用戶、業務專家、需求工程師和項目管理員等進行交流時,不同的背景知識、角色和角度等,使交流共識較難。



『拾』 需求分析具體要怎麼寫要包括哪些內容

方法⑴首先調查組織機構情況 包括了解該組織的部門組成情況,各部門的職能等,為分析信息流程作準備。 ⑵然後調查各部門的業務活動情況 ⑶協助用戶明確對新系統的各種要求 包括信息要求、處理要求、完全性與完整性要求。 ⑷確定新系統的邊界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⑴跟班作業通過親身參加業務工作來了解業務活動的情況。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准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但比較耗費時間。 ⑵開調查會通過與用戶座談來了解業務活動情況及用戶需求。座談時,參加者之間可以相互啟發。 ⑶請專人介紹。 ⑷詢問對某些調查中的問題,可以找專人詢問。 ⑸設計調查表請用戶填寫 如果調查表設計得合理,這種方法是很有效,也很易於為用戶接受的。 ⑹查閱記錄即查閱與原系統有關的數據記錄,包括原始單據、賬簿、報表等。 通過調查了解了用戶需求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表達用戶的需求。 分析和表達用戶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類方法。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一份需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彈簧鐵絲連接方法 瀏覽:112
oppo手機快捷菜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81
擴陰器情趣使用方法 瀏覽:108
如何創業失敗的方法 瀏覽:688
法學研究方法要素 瀏覽:37
地鐵售票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528
勃起問題治療方法 瀏覽:952
小米情商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65
51乘51的簡便方法 瀏覽:427
電動扳手使用方法 瀏覽:482
萬托林氣霧劑使用方法 瀏覽:599
桃記背面認牌簡單方法圖片 瀏覽:839
用什麼方法教 瀏覽:701
近代光譜分析方法 瀏覽:151
屬於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有 瀏覽:868
豬拉稀治療方法 瀏覽:79
腱鞘炎最佳治療方法大拇指關節疼痛中醫 瀏覽:842
怎麼用簡單方法做橡皮 瀏覽:676
瓷磚止滑測試方法圖片 瀏覽:54
砂中鈉離子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