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剪紙船的步驟方法小視頻

剪紙船的步驟方法小視頻

發布時間:2022-04-11 00:37:08

Ⅰ 國防教育手工製作品有哪些

國防教育手工製作品有坦克、飛機、大炮、火箭、煙花、輪船、剪紙等等。任何一件手工作品的製作都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創造活動。從材料的選擇到製作方法、步驟的確定;從動手製作到不斷修改和完善的全過程,充滿了創造精神;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交融;在素質培養上有著其獨特的優勢,起著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手工製作品的意義:

第一、手工活動是探索求知的一個途徑,是促進大腦發育的活動,動手做得越多,能夠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第二、手工能夠為孩子帶來精細動作能力的鍛煉,也就是思維意識和肌肉運動的統一協調。 從粗略的手工到精細的手工的進步過程,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循序漸進的提高,通過做手工能夠讓孩子更精準的控制自己的動作。

第三、培養創造性思維,孩子在做手工時,家長都會提前製作好形狀,讓孩子根據圖形進行拼接,這樣做手工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發揮想像,把形狀拼裝在相應的位置, 這樣不僅讓孩子雙手更加協調,也在無意間中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第四、培養自信心,孩子在完成某項手工製品時,都需要手眼腦全面配合,而且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阻礙,但是只要孩子不氣餒不灰心,用心去做堅持到底,就算製作出來的手工不夠完美,父母都要給孩子點贊和表揚,這樣孩子製作的手工得到認可,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Ⅱ 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的田園風光的作文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裡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徵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於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後,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芙蓉榭",就是建築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後是一堵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託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後面是一堵高牆,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現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築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隻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後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台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聖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麼,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的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遊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才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的心理感覺,再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麼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里向周圍瞭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雲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如果坐在這里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小城故事》歌詞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註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游覽,游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第二個景區是以荷花池水為中心,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中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的下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里,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樓、閣、榭五種建築種類。船頭為荷花台,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築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築的種類有亭台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築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藉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幾,樑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於第二景區的北部,是主景區,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的南部,是次景區,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准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裡,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里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游興達到游覽這一景區的最高潮。"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後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綉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共有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字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了景點的精華,還抒發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是"枇杷園"。"枇杷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里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里,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過門洞後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著月洞門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辟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雲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並通過月洞門聯系前後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辟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是以庭院建築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物又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這里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為"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為"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為"天倫之樂"。"嘉實亭"里有一副對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後,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里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於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里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崑曲,經常同"曲聖"俞粟廬先生在這里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緻,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留聽閣"位於"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於"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並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是文徵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築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牆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藉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著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Ⅲ 民間傳統學前兒童游戲常見的改編方法有哪些

1放風箏
風箏亦稱「紙鳶」、「風禽」等,歷史悠久,流傳甚廣。 相傳春秋時公輸般作木鳶以觀宋城。據傳五代漢李鄴,於營中作紙鳶,引線乘風而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筒,使風竹中如箏鳴,故稱「風箏」。唐代起風箏成為一種娛樂工具,但只限於皇宮和貴族府第。北宋後流傳於民間。 明清時,風箏製作更加精巧。曹雪芹專著《南鷂北鳶考工記》中,記載了幾十種製作風箏的扎、糊、繪、放的工藝。一般製法;先用細竹片紮成骨架,模擬蝴蝶、蜈蚣、鳳凰等禽、鳥、魚、蟲形狀,糊上皮紙或薄絹,上繪圖案。玩時用麻線牽引,利用風力,放上天空。牽引線上可懸掛有滑輪的小燈,隨風飄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風箏上安上琴弦,嗡嗡作響風如箏鳴,稱鷂琴。風箏是小孩喜愛玩物,每到春暖花開時成群結隊爭放風箏,並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
2打角螺
古稱「抽陀螺」。俗稱「打地老鼠」。流傳甚廣,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記載。角螺用小雜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寶塔形,長兩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著布巾的小竹桿,先將布巾纏住木角螺,向地下平開,角螺在地下順時鍾轉動(左手持桿則為反時鍾),不時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對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轉得越久的為勝。
編輯本段
3彈弓
亦稱「崩弓子」。民間兒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中已有「彈弓」的記載。用鐵「豆條」彎成叉型兩小環處各系一長短相等的皮筋,兩皮筋另端各連在一長獸皮之兩端。也有用小樹叉做弓身的。玩時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夾小石子的小獸皮,瞄準目標,向後一拉後鬆手,將站石子射出小孩玩彈弓總想射正小鳥和氣球,但射中小鳥者少。現代玩彈弓者少見,被各式玩具手槍、汽槍所代替。
編輯本段
4跳房子
民間兒童游戲,先在地上畫六個方格,每一方格約兩尺見方,每一格為一間。玩時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擲向格內,以後用單腳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內,誰先跳完所有方格為勝。期間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觸及每格畫線,違者要停跳,讓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輪到自己時,繼續自前次停止的格開始跳,勝者打敗者的手掌。
編輯本段
5看西湖景
因天下風景,無勝於西湖而故名。但民間亦俗稱「西洋鏡」。昔時商阜集市的街頭巷尾,常擺設西湖景,供人欣賞。西湖景用一木箱掛多幅風景畫,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裝上特製的鏡頭,通過反射,可看到箱內一幅幅的圖景,箱主不時敲打小鼓小鑼,不時解說箱內其景。有時加唱戲劇片斷或其它曲調;「多拿錢來多來看,少拿錢來少來看,不拿錢來看光光」,以招引顧客。
編輯本段
6跳繩子
古稱「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雜記》載;「以長繩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疑視,若百索然,其實一索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或為索所絆,聽掌繩者以擊之為罪,名曰;跳百繩。清代仍流行,並傳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拋繩自跳,記數論勝負。亦有兩人拋繩一人跳。或單腳跳、雙腳跳。還有兩人用兩根繩交叉而拋,一人在中間用雙腳跳等。
編輯本段
7拈石子
亦稱「抓子」、「拈石子」。民間兒童游戲。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雲:「是月也,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昔時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陽上鄉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擲上其中一子,同時將其餘四子擲於桌面或地上,俗稱「放子」。而後開始拾子,即擲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擲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後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對方選定二子,再把其餘二子疊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順利完成者為贏。所玩之子,後有改用內裝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戲,市區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編輯本段
8老婆拳
亦稱「猜猜猜」。民間游戲。按照習規,握拳為石頭伸出手掌為布袋,叉開食指和中指為剪刀,石頭可以砸剪刀,剪刀可以剪布袋,布袋可以包石頭,被砸、被剪、被包者為敗。敗者常被勝者的小孩打手掌。兒童在游戲中決定次序時也劃此拳。也有在酒席上比勝負而罰酒者。
編輯本段
9老鷹擔雞
益陽湖鄉稱「老鷹擔雞」,山鄉稱「老蟲(老虎)咬尾」。由數人組成,首先由一人自稱老鷹,其餘人排成縱隊最前面的人伸開雙手擋住老鷹,第二人雙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帶,後面依次的串起來,然後由老鷹來抓最後的那人,玩時忽前忽後,時左時右,直至抓住最後的一個為勝。至今鄉下仍有小孩喜歡這一游戲。
編輯本段
10鬥蟋蟀
亦稱「斗促織」、「斗蛐蛐」。系以蟋蟀相鬥為戲的娛樂活動。相傳始於唐代天寶年間(742-755),《宋史-賈似道傳》也有鬥蟋蟀的記載。明代盛行,有謠雲;「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傳至清代,活動越發考究。據清顧祿《清嘉錄》載;「白露前後,訓養蟋蟀,以賭斗之樂,謂之秋興,俗名斗賺績。提籠相望,結隊成群,呼其蟲為將軍。斗時在台上兩造認色,或紅或綠,曰標頭,台下觀者,即以台上之勝負為輸贏,謂之貼標斗。分籌碼,謂之花,以制錢一百二十文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憑兩家議定,勝者得彩。文革前,益陽城鄉小孩中玩蛐蛐者盛行。
編輯本段
11滾鐵環
兒童游戲之一。男孩手持一根頂端有彎槽鐵棍,推一直徑一尺多的鐵環向前飛跑,發出」嘩唧嘩唧「的聲音。玩者多為七歲左右的兒童。經常在曬谷場比賽,看誰滾動的時間最長。城裡的兒童則在街道和馬路邊滾動。昔時在民間流行。
編輯本段
12解綳綳
民間兒童游戲。由二人玩耍,用一根細線繩,兩端連接為環形,先由一人用雙手撐開構成一種幾何圖形,然後由另一人雙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變原來的圖形,這樣二人輪流解綳,巧妙的綳出各種圖形,能者為勝。玩者女性者多。
編輯本段
13捉迷藏
民間兒童集體游戲。「瞎子捉跛子」是捉迷藏之一先由數人手拿手的圍成一個圓圈,其中一人用手帕包住雙眼扮瞎子,另由一人將一隻手縛在腿上裝跛子。游戲開始時,跛子在圈內邊吹口哨邊跳動,瞎子順著哨聲撲捉,如捉住跛子即勝,可換另一對再捉。
編輯本段
14騎馬馬
民間兒童游戲。玩時先由兩個兒童將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對方右手腕,形成一個四方結子形的「座坐」然後蹲下讓其他兒童坐在「座坐」上,再站起來走動,俗稱「騎馬馬」。也有馬馬相鬥者。
編輯本段
15折紙
民間兒童游戲之一,為了適應兒童愛好摹仿的特點,啟發其想像力和創造性,常用紙折成各種器具和動物的形狀,如帆船、衣褲、帽子、和飛禽等。尤其在學前班就讀時,老師常教他們折紙、剪紙,挑選後懸觀,以資鼓勵。
編輯本段
16七巧板
亦稱「七巧圖」、「智慧板」,民間傳統智力玩具,唐代燕幾演變而來。原為文人中玩的一種室內游戲。後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為拼圖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夾板或硬板紙,分截為七塊,稍加剪裁即成。玩法將七塊板拆開,拼湊成七塊圖形。如人物動態、動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築、山亭樓閣、船轎車馬、花卉鳥蟲、太空星象以及各種幾何圖形。可一個人玩,亦可幾個人進行各種比賽。由於設計科學,構思巧妙變化無窮,能提高人的想像和判斷能力,啟發兒童智慧。
編輯本段
17拔紙牌
民間兒童游戲。昔時,紙牌為香煙殼中所附的圖片,後有專印畫片出售。牌上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國時代人物等,玩具店出售。玩時,預先一方把紙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對方用其紙牌用力擲打之,能把對方的牌打翻身為勝。也有用紙折成六角梯形的「紙拍」代用。或把長方形的紙牌,各從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比打遠近,打落桌下者為輸。也有用包香煙的圖案紙折成三角形,用來代替紙牌的。
編輯本段
18變虎貓
民間兒童游戲。孩童扮鬼臉,用雙手拔開口邊、眼皮,裝虎貓叫聲,嚇唬同伴為戲,尤以兩三歲的小孩在裝虎貓時更逗人喜愛。
編輯本段
19九連環
民間傳統智力玩具。 明《丹鉛總錄》;「九連環,兩者互相貫為一,行得關捩,解之為二,又合二為一。」清代十分流行。當時的九連環,採用金屬絲製成圓形,小環九枚,九枚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劍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環均以銅桿與之相接。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連貫於銅圈上,或經穿套全部解下。後來採用銅或鐵製作。其解法多種多樣,可合可分,變化多端。 近人徐珂《清稗類鈔》記其解法;「欲使九環同貫於柱上,則先上第一環,再上第二環,而下其第一環,更上第三環,而下其第一、二環,再上第四環,而下其第一環,再上第四環,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環畢上矣。解之法,先下其第一環,次下第三環,更上第一環,而並下其第一、二環,又下其第五環。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九環畢下矣」。開始是在閨閣婦女、孩童中流行,以後逐普及到民間。後被雜技藝人吸收發展成舞台上演出的古代戲法。表演者將九個金屬圓環,運用熟練技法,或合或分,或套花籃、彩燈、宮燈形狀,手法敏捷技巧出眾,變幻叫人莫測,成為觀眾歡迎的雜技節目。
編輯本段
20剪紙
古稱「剪綵」,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唐段成式《西陽雜技》;明周祈《名人考》等古藉均有剪紙的記敘。從用途上剪紙可分為窗花、牆花、門箋、頂棚花、燈籠花、喜慶花、衣飾綉樣等。純供欣賞的剪紙有單色剪紙、分色剪紙、襯色剪紙、點色剪紙、拼色剪紙、勾畫剪紙、木印剪紙種種。益陽剪紙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慶壽、嫁娶等喜慶,分別剪壽字、雙喜、窗花或剪成花卉,鳥獸、蟲魚等。禮品上常貼蛋花、帽花、鞋花以及其它禮品的裝飾,剪紙技術一般是言傳身教,世代傳承。尤以女孩從小就習作剪紙,做剪紙游戲。益陽曾有專業的「紙藝社」。

Ⅳ 盪湖船剪紙示例

1.我們先把一張正方形的藍色彩紙左右對邊對折起來,壓平
2.然後我們在最上面畫上輪船的桅桿,並往下畫上一層一層的輪船房間
3.然後我們再往下畫一個梯形,做半個輪船的船身的樣子

閱讀全文

與剪紙船的步驟方法小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權值初始值有哪些設置方法 瀏覽:493
有沒有什麼好的祛疤方法 瀏覽:136
奔小康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931
小龜王摩托車漏汽油解決方法 瀏覽:924
加工尺寸檢測器具使用方法 瀏覽:825
小米運動天氣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4
食品帽佩戴方法圖片 瀏覽:578
浦公英種植方法 瀏覽:275
枇杷膏食用方法 瀏覽:410
眼睛電燒傷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971
簡單調漂方法 瀏覽:70
這8個方法來教你如何進行胎教 瀏覽:27
高二暑假鍛煉方法 瀏覽:686
網球基本技術動作及訓練方法 瀏覽:794
炎症高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07
自製木製手機支架的製作方法 瀏覽:780
手機有什麼方法開機 瀏覽:846
電纜絕緣體積電阻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696
有什麼方法減肥快速減肚子 瀏覽:695
搏擊格鬥呼吸的正確方法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