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下肢軸徑測量評定方法

下肢軸徑測量評定方法

發布時間:2025-07-27 17:57:40

A. 下肢骨及其連接的骨盆的全貌

骨盆pelvis由骶、尾骨和左右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方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女性骨盆主要表現為:骨盆全形短而寬闊,上口為圓形,較寬大,下口的各徑(矢狀徑和橫徑)均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動性較大,恥骨聯合腔也較寬,坐骨結節外翻,從而使骨盆各徑在分娩時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髖關節hip joint(圖3-39)由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並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於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於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後面有一部分處於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圖3-38),長而堅韌,上方附於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於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圖3-38)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後部有坐骨囊韌帶(圖3-38)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並無限製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徵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後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於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於發生髖關節後脫位。3.膝關節 膝關節knee joint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圖3-42)。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圖3-41)。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一)踝關節 踝關節ankle joint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跖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松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
關節囊前後較薄,兩側較厚,並有韌帶加強。脛側副韌帶為一強韌的三角形韌帶(圖3-43),又名三角韌帶,位於關節的內側。起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距、跟、舟三骨。由於附著部不同,由後向前可分為四部: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脛舟韌帶和位於其內側的距脛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的外側,由從前往後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後三條獨立的韌帶組成,連結於外踝與距、跟骨之間(圖3-44)。距腓後韌帶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脫位。當足過度跖屈內翻時,易損傷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 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背屈及跖屈運動。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於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於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范圍的側方運動。 跗骨間關節intertarsal joint種類很多,較重要的有距跟、距跟舟、跟骰和跗橫關節。
⑴距跟關節由距骨下面的後關節面與跟骨的後關節面構成,故又名距下關節,屬微動關節。關節囊薄而鬆弛,有一些強韌的韌帶連結距跟兩骨。
⑵距跟舟關節關節頭為距骨頭,關節窩由舟骨後方的距骨關節面、跟骨上面的前、中關節面構成,近似於球窩關節,但僅能微動。距跟舟關節周圍的韌帶有距跟骨間韌帶,跟舟跖側韌帶及分岐韌帶等,其中以跟舟跖側韌帶最為重要(圖3-46),此韌帶短而寬,堅強有力,起自跟骨載距突前緣,止於舟骨的下面和內側面。內側緣移行為三角韌帶,外側緣與分岐韌帶前緣癒合,上面有三角形纖維軟骨板所構成的關節面,組成距跟舟關節窩的一部分。跟舟跖側韌帶對距骨頭有支持作用,是維持足弓的重要結構。
足運動時,踝關節、距跟關節、距跟舟關節往往聯合活動,所以一般將此三關節合稱足關節。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外側時,叫做外翻。一般情況下,足跖屈時常伴有內翻,足背屈時則常伴有外翻。
⑶跟骰關節由跟骨的骰骨關節面與骰骨的後關節面構成,屬微動關節。關節周圍有一些韌帶加強,其中重要的韌帶有跖長韌帶,起自跟骨跖面的後份,向前止於骰骨跖面及第2~4跖骨底,對維持外側縱弓有重要作用;跟骰跖側韌帶,起自跟骨跖面前份,止於骰骨跖面的後份,亦有維持足底外側縱弓的作用。
⑷跗橫關節或稱Chopart關節,由跟骰關節距跟舟關節聯合構成,關節線呈「S」形彎曲橫過跗骨群的中間,內側部凸向前方,外側部凸向後方。此二關節為獨立關節,關節腔互不相通。兩關節間有分岐韌帶,起於跟骨背面,向前分為兩束,一束止於舟骨,一束止於骰骨,臨床上沿跗橫關節線進行截肢手術時,必須切斷此韌帶。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圖3-47)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
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於直立姿勢時,在前後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後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於跳躍並能緩沖震盪。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後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由各跖骨的後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以第2楔骨最高。維持此弓除韌帶外,還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B. 髖關節外展前傾角度定位

第一節 運動功能評定

一、肌力評定

(一)手法檢查及分級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測試結果 Lovett分級 M.R.C.分級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運動至測試姿位或維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體重力運動至測試或維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體重力運動至接近測試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運動至測試姿位或加小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運動或加中等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運動或加較大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見到或捫到微弱的肌肉收縮或肌腱活動,無可見的關節運動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零(Zero,O) 0 0

測試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將肢體放置到適當姿位,以便當待測的肌肉收縮時,能使遠端肢體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運動。必要時由測試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體,然後令試者盡量用力收縮被測肌肉,使遠端肢體對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運動,如能完成,說明肌力在3級或3級以上。應用測試者的另一手在運動關節的遠端施加阻力,根據受試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來判定肌力為4或5級。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則為3級。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運動,則應調整體位,將肢體旋轉90°,使肢體在水平面上運動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測試遠端肌肉時可稍托起肢體,測試近端肌肉時可在肢體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帶子將肢體懸掛,以消除磨擦力的影響。在此條件下能完成大幅度運動,可判定為2級肌力,如僅有微小關節活動或未見關節活動,但可在主動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捫到收縮感,則為1級肌力,捫不到收縮感覺為0級。在測試3級以下肌力時,為了避免改變姿位的麻煩,也可施加助力,根據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為2級或1級肌力。

此法雖有分級較粗略,評定時也帶有測試者的主觀成分等缺點,但應用方便,可分別測定各組或各個肌肉的肌力,適用於不同肌力的肌肉測試(很多器械測試僅適用於4級以上的肌力測定),故廣泛應用於臨床醫學及康復醫學實際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檢查須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計測定。測試時上肢在體測下垂,握力計表面向外,將把手調節到適宜的寬儀式。測試2~3次,取最大值(圖2-1-1)。以握力指數評定:

握力指數=好手握力(kg)/體重(kg)×100

正常應高於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壓握力計或捏力計可測得質量力(圖2-1-2),其值約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計測定。測時兩膝伸直,將把手調節到膝蓋高度,然後用力伸直軀幹上拉把手(圖2-1-3)。以拉力指數評定:

拉力指數=拉力(kg)/體重(kg)×100

正常值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狀加重或復發,一般不用於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檢查代替。

(4)四肢各組肌力測定在標准姿勢下通過鋼絲繩及滑輪拉動固定的測力計,可對四肢務組肌肉的等長肌力進行各別測定,方法見圖2-1-4,2-1-5。這組設備可組合成一架綜合測力器,以便使用。

一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長肌力測試結果。婦女上肢肌力約為男性的55%,與國外資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約為男性的62%,較國外資料的72%為低。一般認為肌肉每平方厘米橫斷面積可產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異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質量有異。

A.屈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測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測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測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對比關節的穩定有意義,因而對肌力鍛煉有指導價值。由表2-1-2可見,屈肌與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別約為2:1,3:2,1:1與2:3。文獻資料中這些比例有些差異,可能因調查對象及測試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長測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內數字為kg數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isotonic contraction)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圖2-1-6)。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圖2-1-6 用Cybex 等速測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測試

(三)肌力檢查的注意事項

為了使檢查結果准確、穩定、具有較好的可重復性與可比性,應使操作過程嚴格規范化。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1.採到正確的測試姿位,在等長測試時要特別注意使關節處於正確的角度。

2.測試動作應標准化、方向正確,近端肢體應固定於適當姿位,防止替代動作。

3.作適當的動員,使受試者積極合作,並處於適當的興奮狀態。可作簡單的准備活動。

4.規定適當的測試時機,在鍛煉後、疲勞時或飽餐後不作肌力測試。

5.每次測試都要作左右對比,因正常肢體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變。一般認為兩側差異大於10%有臨床意義。

6.記錄時可採用絕對肌力或相對肌力,後者即單位體重肌力。作橫向比較時宜用相對肌力。

7.注意禁忌證。肌力測試特別是等長肌力測試時,持續的等長收縮可使血壓明顯升高。測試時如持續地閉氣使勁,可引起乏氏反應(Valsalva effect),對心臟活動造成困難,有高血壓或心臟疾患者慎用,明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測試不適用於上位運動神經損害的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後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不宜採用肌力檢查。對於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評估,應採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請參閱中風康復章節。

二、關節活動度(ROM 檢查

(一)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檢查的一般事項

1.ROM檢查的目的

(1)通過檢查發現阻礙關節活動的因素。

(2)判定障礙的程度。

(3)提示治療方法

(4)作為治療、訓練的評價手段。

2.ROM的種類

(1)主動活動:受檢者以自力能夠動的關節活動度。

(2)被動活動:用外力能夠移動的關節活動度。

(3)關節除被動活動外,還有非生理性的關節附加活動度(accessory),主要用於康復的手法治療。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關節凡按勞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則為0°。前臂的運動手掌面在呈矢狀面上狀態為0°軸、面的概念與解剖學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獻中有關ROM的表示方法不盡相同,一種以解剖部位為「O」不論屈或伸,當關節伸直受限時,測量的角度數可能成為負數。另一種在屈曲活動記錄時以充分伸直為「O」,在伸直活動記錄時以充分伸直為「180」,這樣可避免出現負數,但使關節總活動度的計算變得復雜化,本書採用前一種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關節骨性解剖結構異常。

2.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如關節囊粘連、韌帶損傷,肌腱攣縮等。

3.運動關節的肌肉軟弱無力。

4.拮抗肌張力過高。

(四)ROM測量注意事項

1.對要測量的關節必須充分暴露,特別是對女性檢查時應准備單房間及更衣室。檢查異性時須有第三者在場。

2.要使受檢者精神沉著,耐心說明,以使其採取輕松姿勢。

3.對基本軸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應在關節的近位端或遠位端,不能在關節處固定。

4.角度計的軸應與關節的軸取得一致,不要妨礙軸的平等移動。

5.用角度計要測量兩次,即在活動的前後測量,並左右對照。

6.對有兩個關節肌(多關節肌)的關節,要充分考慮肌肉的影響。

7.有關節痛時,要發現疼痛的范圍並作記錄,注意慢慢檢查。

(五)ROM測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測ROM較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進行檢查。普通量角器用兩根直尺連接一個半圓量角器或全圓量角器製成,手指關節用小型半圓角器測量。(見圖2-1-7),使用時將量角器的中心點准確對到關節活動軸中心(參照一定的骨性標志),兩尺的遠端分別放到或指向關節兩端肢體上的骨性標志或與肢體長軸相平行。隨著關節遠端肢體的移動,在量角器刻度盤上讀出關節活動度。各關節測量的具體操作法見表2-1-3。

圖2-1-7 關節量角器

表2-1-3 關節活動范圍檢查
關節 運動 測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標志 0點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遠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貼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鉛垂線) 肱肌外上髁 兩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內、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鷹嘴 鉛垂線 尺骨莖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莖突 兩尺成一直線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橈骨莖突 前臂縱軸 第二掌骨頭 兩尺成一直線 屈90° 尺、橈屈 解剖位 腕關節中點 同上 第三掌骨頭 同上 橈屈25°

尺屈65°

髖 屈 仰卧,對側髖過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線 股骨外髁 兩尺成一直線 125° 伸 仰卧,對側髖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內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轉 髂前上棘 對側髂前上棘 髕骨中心 兩尺成直角 各45° 內外旋 仰卧、兩小腿桌緣

外下垂 髕骨下端 鉛垂線 脛骨前緣 兩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兩尺成一直線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內踝 股骨內踝 第一跖骨頭 兩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內、外翻 俯卧 踝後方兩踝 小腿後縱軸 足跟中點 兩尺成一直線 內翻35° 中點 外翻25°

2.方盤量角器測量法

范振華在1974年設計了一種方盤量角器,用正方形,每邊長12cm,上有圓形刻度盤的木舯,加一指針及把手構成(圖2-1-8)。在木盤刻度面處於垂直位時,方盤中心的指針由於重心在下而自動指向正上方。使用時採取適當姿位使關節兩端肢體處於同一個垂直面上,並使一端肢體處於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盤的一邊緊貼另一肢體,使其刻度面與肢體處於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讀得關節所處的角度。各關節測量的具體操作法見表2-4。

圖2-1-8 方盤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盤量角器作關節活動度檢查
關節 運動 測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盤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頭、背、骶部緊貼立柱 上臂後方中段 0點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內緣中段 同上 180° 內、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側緣中下段 0點指向遠端 內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貼桌面 前臂中段背側尺

骨皮下面 0點對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內、外旋 站立,上臂外側緊貼柱面,肘屈90°,手緊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緊貼掌心 0點指向橈側 內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貼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點對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橈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橈側緣 同上 尺屈40°,橈屈20° 髖 屈 仰卧,對側髖過伸 大腿前緣中段 180°點對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對側髖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內收外展 側卧,一直尺兩端族兩髂前上棘上,測此尺寸傾斜度,於內收、外展測量結果中減除之 大腿外側中段 同上 各45° 內、外旋 仰卧,兩腿分開伸直 足掌內側緣 0點指向遠端 內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測一次,相加 180°點指向膝部

180°點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離地,小腿盡量後傾 脛前緣中段 0點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離地,小腿前傾 同上 同上 25° 內外翻 向患側卧,小腿平貼診察台,外踝在桌緣上 緊貼足掌橫弓 0點指向足內側 內翻45°,外翻20°

三、步態檢查

1.步態的基本情況

從一側的足跟著地起,到此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為一個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經歷了一個與地面接觸的支撐期(stance phase)及一個騰空挪動的擺動期(swing phase)。支撐期由5個環節構成,依次為足跟著地(heel stride,HS),腳掌著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時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體繼續前移至足提起時為足跟離地(heel off ,HO),最後為足趾離地(toe-off)。擺動期從足趾離地開始,經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為擺動中期(midswing ,MSw),以後經減速期止於足跟著地,一側足跟著地至另一側足跟著地為一單步(step),至同側足跟再次著地為一復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撐長於擺動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約有15%的時間即自一側足跟著地至對側足趾離地,雙腿都處於支撐期,稱為雙側支撐期(double support)。是為步行的特徵,如沒有雙側支撐,相反出現雙足騰空即為跑步。

步頻(cadence)指每分鍾的行動步數,成人約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單步移動的距離,與步頻、身高等因素有關,一般男性為70~75cm。

步行時身體重心沿一復雜的螺旋形曲線向前運動,在矢狀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線,向前運動有交替的加速及減速成。為了使重心在軸位上的運動趨於平穩,減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從而減少能耗,配合髖、膝、踝各關節的運動,骨盆也有前後左右傾斜及水平側移。

步行時以上活動的正常變異構成各人的步態特點。因病理因素使變異超出一定范圍即構成異常步態。檢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態的構成及常見病理步態的基本特徵後,就可以通過直接觀察進行步態評定,必要時可用多維連續攝像、電子量角器及多導聯肌電圖等方法作分別或綜合的觀察,以取得肌肉、關節或身體重心在步行時的活動譜,以與正常的活動譜進行比較分析。正常的關節活動及肌肉活動譜例如圖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遠心收縮。

圖2-1-9 常速步行時髖、膝、踝各關節的屈伸活動

正常步態效率很高,特別是以每小時4.5~5km的速度步行時,單位距離耗能量少,此時肌電活動也最少。步行時身體前移的工實際上主要由重力及慣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縮提供。步態異常時能耗增加,截癱及截肢時更著,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癱患者,步速一般限於每小時1.6~2.4km。

2.常見的病理步態

按異常步態的病理及表現,可分以下各類:

(1)短腿步態 如一腿縮短超過3.5cm時,患腿支撐時可見同側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稱斜肩步,擺動時則有代償性足下垂。

(2)關節強直步態 下肢各關節攣縮強直時步態隨之改變,關節攣縮於畸形姿位時改變更著。如髖關節屈曲攣縮時引起代償性骨盆前傾,腰椎過伸,步幅縮短,膝屈曲攣縮30°以上時可出現短腿步態。膝伸直攣縮時,擺動時可見下肢外展或同側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攣縮時足跟不能著地,擺動時以增加髖及膝屈曲度來代償,狀如跨檻,故稱跨檻步。此時患肢支撐期常有膝過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關節不穩步態如先天性髖脫位時步行時左右搖晃如鴨步。

(4)疼痛步態當各種原因引起患難與共肢負重時疼痛時,患者盡量縮短患肢的支撐期,使對側擺動腿呈跳躍式快速前進,步幅縮短,又稱短促步。

(5)肌肉軟弱步態

①脛前肌步態:脛前肌無力時足下垂,擺動期用增加髖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檻步。

②小腿三頭肌軟弱時支撐後期忠髖下垂,身體向前推進減慢。

③股四頭肌步態:在患腿支撐期不能主動維持穩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體前傾,讓重力線在膝前方通過,從而使膝被動伸直,此時髖微屈可加強臀肌及股後肌群的張力,使股骨下端後擺,幫助被動伸膝。在支撐早期利用膝的持續過伸作為一種代償性穩定機制常導致膝反曲。如同時有伸髖肌無力,則患者常須俯身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態:伸髖肌軟弱時,患者常使軀干用力後仰,使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後方以維持被動伸髖,並控制軀乾的慣性向前運動。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態。

⑤臀中肌步態:髖外展肌軟弱時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故患者在支撐期使上體向患側變,使重力線在髖關節外側通過,以便依靠內收肌來維持穩定,同時防止對側髖部下沉並帶動對側下肢提起及擺動。兩側髖外展肌損害時,步行進上體左右搖擺,狀如鴨子,又稱鴨步。

(6)肌痙攣步態 因肌張力過高引起。如:

①偏癱步態:常有患足下垂、內翻、下肢外旋或內旋,膝不能放鬆屈曲,為了避免足部拖地,擺動時常使患肢沿弧線經外側迴旋向前,故又稱迴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內收,擺動停止。臨床所見的偏癱步態可有較多的變異。

②剪刀步:又稱交叉步,多見於腦癱或高位截癱患者。因內收肌痙攣,步行時兩髖內收,兩膝互相磨擦,步態雀躍不穩。內收肌嚴重痙攣使兩腿交叉難分,步行成為不可能。

(7)其他中樞神經損害

①小腦性共濟失調時,步行搖晃不穩,狀如醉漢,故稱酩酊步態。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節病變時,步態短而快,有陣發性加速,不能隨意立停或轉向,手臂擺動縮小或停止,稱前沖步態或慌張步態。

(8)奇非同步態不能有已知步態解釋者應考慮是否為癔病性步態,其特點是動作表現不一貫,有時用更慢更費力的方式完成動作,與肌力檢查結果不一致,肌張力檢查時可有齒輪樣反應(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態檢查

作臨床步態檢查時,應囑病人以其習慣的姿態及速度來回步行數次,觀察其步行時全身姿勢是否協調,各時期下肢各關節的姿位及動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勻稱,上肢擺動是否自然等。其次囑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時作隨意放鬆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別進行觀察。並試行立停、拐彎、轉身、上下樓梯或坡道、繞過障礙物、穿過門洞、坐下站起、緩慢地踏步或單足站立、閉眼站立等動作。有時令患者閉眼步行,也可使輕度的步態異常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蓋很多異常步態,因此對用拐杖步行者應分別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態檢查。

步態檢查常須結合一系列的基本情況檢查,如神經系物理檢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張力檢查,關節活動度檢查,下肢長度測定以及脊柱與骨盆的形態檢查。這些檢查對確定異常步態的性質,原因及矯治方法有很大意義。

必要時在步行中作肌電圖、電子量角器、多維攝像等檢查,以便進行更細致的分析。

4.異常步態的矯治原則

(1)異常步態病因的矯治

①短腿步態患者須用矯形手術或矯形鞋來平衡兩下肢的長度。

②關節攣縮畸形時,須通過關節活動度鍛煉或矯形手術改善關節活動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態異常時,須用理療、局封、按摩、葯物等治療消除疼痛。因關節不穩或骨關節炎引起疼痛時,須用免荷支架減輕局部負荷。

④肌肉軟弱時,可通過肌肉鍛煉得到加強。鍛煉難以收效時,考慮肌肉重建手術或用支架進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痙攣時用放鬆練習,包括肌電反饋練習、按摩、被動牽伸、熱敷或冷敷、解痙葯物、神經注射或手術切除等方法緩解痙攣。

(2)步態訓練步態訓練一般對著鏡子進行。治療師從旁指出需要糾正之處,指導糾正,經反復練習以求熟練掌握與鞏固。步態訓練應設定可以達到的近期目標。可以從步態檢查中所用的各種動作中選取病人勉強可以完成但有缺點及困難的動作作為練習動作進行系統練習,達到目的後再改選難度更高的動作作為練習動作。練習時應令病人適當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過度緊張,特別在肌痙攣時。練習一般每日進行1~2次,每次1~2小時,包括間歇休息,避免明顯疲勞。

步行練習時應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採用適當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給予人工的保護或扶持,防止跌倒,並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態訓練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適應能力,必要時進行坐、站的耐力練習、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練習及心血管系統功能鍛煉,即用上肢運動或蹬車等方式進行的耐力運動練習,以適應步態異常時步行能耗的增加。

C. 簡述身體形態的評價方法

一 概述
人體形態學的評定內容:
⑴ 體格評定: 身高、體重、胸圍、肢體長度和圍度
⑵體型評定: 內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壯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體成分評定:皮膚、脂肪、肌肉、骨骼及內臟器官
⑷身體姿勢評定
在現在的康復評定中,主要以身體姿勢評定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論述一下身體姿勢的評定的內容及方法。
二 身體姿勢的評定
身體姿勢是指身體各部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等各組織間的力學關系。
正確的身體姿勢應具備如下條件:具有能使機體處於穩定狀態的力學條件;肌肉為維持正常姿勢所承受的負荷不大;不妨礙內臟器官功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體姿勢。
評定人體姿勢時,通常採用鉛垂線進行觀察或測量。所謂鉛垂線,是將鉛垂或其他重物懸掛於細線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線被稱為鉛垂線,它與水平面相垂直。姿勢正常時,鉛垂線與一系列或若干個標志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一) 後面觀
1.正常所見 正常人跟骨底與跟腱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雙側內踝在同一高度,脛骨無彎曲,雙側腘窩在同一水平線上,大粗隆和臀紋同高,雙側骨盆同高,脊柱無側彎,雙側肩峰,肩胛下角平行,頭頸無側傾或旋轉。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雙膝關節內側中心 雙踝關節內側中心
(2)觀察內容 從足部觀察開始,足有無內外翻畸形,扁平足;雙側脛骨是否同高,脛骨是否彎曲:膝關節有無內外翻,雙側腓骨頭高度是否一致;雙側股骨大轉子高度是否同高;觀察骨盆,雙側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無側彎;雙側肩胛骨是否與脊柱距離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側呈翼狀;頭頸部有否側偏,旋轉或向前。
(二)正面觀
1.正常所見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於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並對稱。頭頸直力,咬頜正常。
2.檢查方法與內容 從足部開始觀察,有無足內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脛骨有無彎曲,腓骨頭髕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張,膝外翻。手放在雙側髂棘上觀察骨盆是否對稱。如果脊柱側彎,觀察肋弓,旋轉的角度和側方隆起。肩鎖和胸鎖關節是否等高。頭頸部有無向前或傾斜等。
(三) 側面觀
1.正常所見 足縱弓正常,膝關節0度到五度屈曲,髖關節0度,骨盆無旋轉。正常人脊柱從側面觀察有四個彎曲部位,稱為生理性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有較明顯的前凸;骶椎則有較大幅度的後凸。頭,耳和肩峰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轉子,膝關節前面(骸骨後方)一外踩前約
2cm。
(2)觀察內容 足縱弓有否減小,踝關節有無跖屈攣縮;膝關節是否過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後上棘的位置關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後傾或髖骨向後旋轉;若髂後上棘高,則提示骨盆前傾或髖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彎曲有否增大,軀干是否向前或向後彎曲,背部變圓、變平或駝背;頭是否向前伸。
四記錄結果與分析
記錄上述觀察所見。將垂線與標志點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測量,量化後填人評定表格。
姿勢的對線發生改變繼發於結構畸形、關節退變、關節不穩、重力的改變、不良姿勢習慣或疼痛等。脊柱發育畸形、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變正常的姿勢;胸部結核可致脊椎後凸增加,形成駝背畸形;由於髖關節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側彎過多,可造成側突畸形。不同側面的觀察所見及分析參見表5—5。
三、注意事項
1.檢查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人體形態學測量的內容較多,檢查時應根據疾病、障礙
的診斷對相關的內容予以詳盡的記錄,如與小兒發育有關的疾病應對小兒身長、身長中點、小兒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進行測量。而對肢體水腫的患者則應重點測量肢體的周徑等.
2.測量應按規定的方法操作 測量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為了使
評定難確、客觀,治療師必須熟悉各人體解剖的體表標志,嚴格按照測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向被測量者說明測量目的和方法,以獲得充分配合。
4.使用儀器測量時.每次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校正。使用皮尺進行測量時,應選擇無伸
縮性的皮尺。
5.被測量者著裝以寬松、不厚重為原則,被測量部位應充分暴露。
6.在測量肢體周徑或長度時,應作雙側相同部位的對比以保證測量結果可靠。重復測量時,測量點應固定不變。
7.評定表格設計科學,記錄方法嚴格統一 為了防止遺漏,應對不同障礙診斷設計出不
同的評定表格,如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身體重心線的測量與記錄;對截肢的患者應詳細填寫截肢殘端評定表。並且對評定表的諸項予以認真填寫,以便動態觀察患者指標的變化,為調整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D. 四肢長骨骨折康復的康復評定

(一)骨折癒合情況評定:注意骨折對位對線、骨痂形成情況;注意發現是否存在延遲癒合或未癒合、假關節形成、畸形癒合等癒合不良情況;注意有無感染及血管、神經損傷、關節攣縮、骨化性肌炎等並發症。
(二)疼痛評定
1、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分法)
VAS評分法簡單、快速、易操作,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是測定疼痛強度的常用方法。取一條長度為100mm的直線,直線左端(或上端)代表「無痛」,直線右端(或下端)代表「無法忍受的痛」。測試者要求患者將自己感受的疼痛強度標記在直線上,線左端(或上端)至標記點之間的距離即為該患者的疼痛強度。每次測定均使用未畫過標記的直線,以避免患者比較前後標記而產生主現性誤差。VAS評分法不僅可以測定疼痛的強弱程度,也可以測定疼痛的緩解程度及其它方面如:情感、功能水平的程度等。
2、簡化的McGill疼痛評分表
McGill疼痛評分表(MAP)是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定疼痛的量表,將疼痛分為感覺性、情緒性和判斷性三大類20 亞類,含 78 個詞,能靈敏有效地測定疼痛的性質和強度,但因詞彙較多,難以准確理解,有些詞難以找到中文對應詞,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簡化MPQ 將詞彙縮減為15 個,並增加了視覺模擬量表(VAS)內容,使其實用性大大提高。臨床實驗證實,與標准 MPQ 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國內有人應用簡化 MPQ 對急性痛、慢性痛和術後痛患者的疼痛性質、強度及治療前後的變化進行了比較,表明簡化MPQ 信度高、效度好,簡便易行, 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測痛工具。簡化的McGill疼痛評分表主要包括6項指標:選詞項目數、疼痛分級指數(PRI)感覺分、情緒分和總分、目測類比定級(VAS)與現有疼痛強度(PPI)。
(二)關節活動度評定,
1、關節活動度的測量
(1)關節活動度可以分為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兩種測定方法,原則上取被動測定值作為記錄,如果需要合並記錄主動運動測定值時可在括弧內記入並註明主動運動字樣。
(2)使用具有較長測量臂的角度儀,至少每遞增5°為一刻度。
(3)在肢體選定顯而易見且容易掌握的部位安放角度儀的基本軸和移動軸臂。
(4)測量時先將角度儀的基本軸及移動軸相重合為0°,然後使移動軸隨著關節的運動而相應移動,度數增加。
(5)具有多關節運動的場合,原則上採取避免受到影響的體位進行測量。
2、測定數值的表示
(1)關節活動度的測定數值以基本體位0°位(neutral zero method,約與解剖學的體位相一致)作為基準來表示。
(2)測量關節活動度時,如根據病例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或者與關節活動度有關內容應該隨測量值一並記入。
(三)肌力評定,國際普遍通用的手法肌力檢查方法為191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Lovett所提出的6級分級法,具體如下:
· 0級:零(zero)無關節活動,無肌肉收縮
· 1級:微弱(trace)有肌肉收縮但無關節活動
· 2級:差(poor)去重力情況下關節作全范圍運動
· 3級:可(fair)抗重力情況下關節作全范圍運動
· 4級:好(good)抗中等阻力關節作全范圍運動
· 5級:正常(normal)能抗最大的阻力關節作全范圍運動
1983年美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在Lovett肌力分級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如被測的肌力逼某級稍強時,可在此級右上角加「+」,稍差時則在右上角加「-」。具體如下:
0 級~~~未觸及肌肉的收縮。
1 級~~~可觸及肌肉有輕微收縮,但無關節運動。
1+級~~~可觸及肌肉有強力收縮,但無關節運動。
2-級~~~解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活動到最大范圍的50%以上,但不能達到最大活動范圍。
2級~~~解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2+級~~~解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如抗重力可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的50%以下。
3-級~~~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的50%以上,但不能達最大活動范圍。
3級~~~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3+級~~~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且在運動終末可對抗輕微阻力。
4-級~~~能對抗比輕度稍大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4級~~~能對抗中等度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4+級~~~能對抗比中等稍大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5-級~~~能對抗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5級~~~能對抗充分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范圍。
若檢查時有痙攣加「S」或「SS」(S-spasticity),如有攣縮加「C」或「CC」(C-contracture),以示該肢體有特殊情況。
( 四 ) 肢體長度及周徑測量
1、上肢測量
(1)上肢長度測量:測量時,病人作為或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伸展,前臂懸後,腕關節中立位,醫療人員測量從肩峰外端到橈骨莖突或中指尖的距離。
上臂長:體位同上,測量從肩峰外側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離。
前臂長:體位同上,測量從從肱骨外上髁到橈骨莖突的距離。
(2)上肢圍度測量
上臂圍度:病人分別取肘關節用力屈曲和肘關節伸展2種體位,醫療人員測量上臂的中部、肱二頭肌最膨隆部的圍度。
前臂圍度:病人將前臂放在體側自然下垂,醫療人員分別測量前臂近側端最大膨隆處和前臂遠端最細處的圍度。
2、下肢測量
(1)下肢長度測量:測量時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髖關節中立位,測量從髂前上棘到內踝的最短距離,或從股骨的大轉子到外踝的距離。
大腿長:體位同上,測量從股骨大轉子到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距離。
小腿長:體位同上,測量從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到外踝的距離。
(2)下肢圍度測量
大腿圍度:病人體位為下肢稍外展,膝關節伸展位。醫療人員測量髕骨上方250px處或自髕骨上緣起想大腿中段去6、8、10、300px處的圍度。記錄結果時註明測量部位。
小腿圍度:病人體位為下肢稍外展,膝關節伸展位。醫療人員分別測量小腿最粗處和內、外踝上方最細處。
(五) 感覺功能評定,檢查病人有無合並神經損傷。
(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上肢骨折時重點評定飲食、寫字、更衣等功能障礙。下肢骨折主要評定步行、負重等功能。常採用Barthel指數、FIM(功能性獨立性評定)等。

閱讀全文

與下肢軸徑測量評定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六步丟一炮的正確方法 瀏覽:86
網路營銷分析方法 瀏覽:556
足浴器使用方法 瀏覽:475
兒童心理學研究方法 瀏覽:821
太爾廚寶的使用方法 瀏覽:383
腳氣腳裂怎麼治療簡單有效的方法 瀏覽:655
q刷pos機使用方法 瀏覽:149
電腦風扇燈接線方法 瀏覽:64
羊毛衫的檢驗方法視頻 瀏覽:956
印度真大膏使用方法 瀏覽:330
擋風玻璃板安裝方法 瀏覽:42
愛奇藝app的麥克風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33
陶瓷熱水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546
分析績效差距的方法不包括什麼 瀏覽:812
膝蓋韌帶損傷有哪些減肥的方法 瀏覽:693
下肢軸徑測量評定方法 瀏覽:840
351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40
9月魚不開口的解決方法 瀏覽:172
大水磨使用方法 瀏覽:426
重度抑鬱症治療方法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