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古代皇家祭祀方法步驟

古代皇家祭祀方法步驟

發布時間:2022-07-06 19:49:44

『壹』 古代祭祀的方法

1、古代的祭祀方法有獻食、玉帛、用人、用血這四種。
2、獻食
食物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
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3、玉帛
神講究衣著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雲:「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種玉制禮器和皮帛,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禮》里有記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玉是貴族佩帶的寶物。在缺少金銀飾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貴的。佩玉,成為貴族特有的標志,在漢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說,有用玉作符節、印信,十分貴重。玉的禮儀制度在這時候空前發展!人們把玉視為美好的代名詞,連想像中天神的居處也稱為玉台。帛,是絲織物的總稱,是貴族用於禦寒蔽體的生活資料。古代普通人僅能以葛麻為衣,《左傳》記述的衛文公也不過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極為珍貴的。正因為玉帛的稀罕與貴重,古人祭祀時以玉帛為祭品。
4、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書稱「用人」,後世稱「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兒童可能被收養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
人做為祭品的另一現象是為男神提供美女。人祭中還有以童男童女祭神靈的現象。以童年人體作祭品,一是由於童體肉嫩,二是基於神仙喜歡兒童,兒童天真無邪,純潔無瑕,這正與仙家凌空御風、長生不老的追求相關聯。
5、用血
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好像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獵人頭作祭品的習俗,獵頭的血跡就有神秘的意義,獵頭血摻以灰燼和谷種播進地里,認為這樣能促進穀物的生長。錫伯族祭祀地神時,就把殺豬後的豬血灑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時,以雞毛醮血沾在象徵土地神的樹枝上。

『貳』 古代皇帝都是怎樣祭祖的

1、祭天、祭祖、祭社稷為古代帝王的三大祭。這種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夏、商、周三代起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實際上就是祭祀天地的活動。自南宋以後,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禪」,而改為「郊祀」,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天壇,專門祭天祀谷。清朝沿襲明制。 2、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3、中華民族的祭祖聖地——萬榮後土祠,黃帝建「壇」開創祭祖之先河 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占據黃河中下游地區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領黃帝,在古冀州涿鹿一帶(今運城市鹽湖周邊地區)和另一部落的首領蚩尢展開大戰,這場部落大戰以蚩尤失敗而告終。黃帝在部落統一戰爭之後,挾勝利者之威嚴和光宗耀祖之情懷,決定在始祖女媧故里——汾陰雎上建壇祭祀。
我們說女媧故里在今山西萬榮縣,不僅有始建於黃帝時的"掃地壇"的記載,而且有2000多年前雖幾經遷建,至今仍保存的後土祠建築。1942年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我國戰國中、晚期帛書中也明確記載伏羲、女媧「居於雎□」雖然此帛書上記載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創世說」的神話傳說,但它畢竟是出自於2400多年前古人的實物文字記載,因而可信度要大一些。
既然女媧故里在汾陰雎上,黃帝祭祀要到汾陰雎上來是順理成章的。黃帝在女媧居住地「掃地為壇」,即建造祭祀聖母的場所也是可以理解的。黃帝為什麼要在大敗蚩尤後建祭祀女媧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遠古時期人們有祭祖的傳統,那時還沒有神話傳說,還沒有造出人們崇拜的神,他們祭祀的一般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首領,希望他們永生的靈魂保佑人們平安。二是黃帝戰蚩尤久戰不勝時,黃帝做了一夢,夢見女媧教他破蚩尤的辦法。《黃帝本紀》說:「帝戰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夢見西王母(即女媧)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太平御覽》引《合誠圖》:「黃帝游元扈上洛,有鳳凰衍圖以置帝前,遁甲奇門從此始。」《太平御覽》引《河圖》:「黃帝游於洛,見鯉魚長三尺,青身無鱗,赤文成字。」總之是女媧教給了黃帝破敵之策。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但古人對做夢這種現象還不能科學解釋,往往信以為真,如此大德豈能不報。如此看來,黃帝建壇祭祀女媧也是應有之義。三是當時蚩尤占據河東部分地區,黃帝打敗蚩尤後為了安撫蚩尤舊部,進而安定天下,「軒轅掃地而安九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可見黃帝親自到河東汾陰雎上建壇祭祀始祖女媧也不失為上策。 黃帝在雎上建了一個什麼樣的壇呢?可能是露天場所的一個方壇。據《漢書•祭祀志》說「方壇、無屋、有牆門而已」。
也可能是圓頂有沿的「大屋」。據西安半坡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建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屋」了。有人從現代字義解釋「掃地壇」,認為古代生活簡陋,黃帝祭祖也只是親自掃一片地,擺上供品祭祀祖先,這是不正確的。古漢語「掃」字是祭祀的意思,我們現在說清明」掃墓「就有此含義。古代「地即母」,「地」和「母」可以通用,「壇」有場所的意思。黃帝的原意應該是祭祀偉大聖母建造的祭祀場所。 黃帝後世子孫堯、舜、禹和夏、商、周三個王朝的幾千年間,對後土聖母女媧的祭祀活動一直未斷。據後土祠《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載:「軒轅氏掃地為壇於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這說明自黃帝開始祭祀女媧以來到周王朝,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後土聖母女媧,是不爭的事實。 漢武帝修「祠」祭祖傳統發揚光大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和秦始皇並稱的很有作為的一代帝王,尤其是他開疆拓土的功績,更為史家所稱道。武帝時,漢王朝已達到了最繁榮、最強盛時期。
此時的漢武帝也有點像當年黃帝一樣,乘大勝之餘威,挾創業之豪情,滿懷對先祖的崇敬心情,大搞祭祖活動。 公元前117年,在黃帝所建「掃地壇」遺址附近的黃河邊,出土了一隻「大鼎」,據《鼎錄》記載,此鼎「容十二石」,可見之大。報漢武帝後,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因為鼎在古代被認為是立國的重器、政權的象徵。於是漢武帝下令,改年號為「元鼎」,並派人在得鼎處修後土祠。我們且不問漢武帝是否真得此鼎,但漢武帝改年號、修後土祠則有文獻可查。最為可貴的是,漢武帝比黃帝時祭祖更明確,直接點出「後土」,並且用宗族祭祀祖宗時才使用的「祠」字,可見漢武帝也把聖母女媧完全看成了自己的遠古始祖。同時在後土祠內還保留了「掃地壇」原有位置,更說明了從「掃地壇」到「後土祠」的歷史變遷和一脈相承。 具體到漢武帝時修建的後土祠的佔地面積和建築規模,沒有留下較詳細的史料記載,不過我們可以肯定,建築規模不會太小。
有記載說,當時不僅修建有後土祠,而且還建有漢武帝的行宮和文武百官下榻之處。 漢武帝不僅下令修復後土祠,而且身體力行,曾先後六次親自祭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祭祀時,他站在「得鼎處」,思緒如潮,感慨萬千,遂作《寶鼎之歌》一首。歌中寫道:「汾陰出鼎,皇祐元始。五音六律,依違饗昭。」「穰穰復正直往寧,馮蠵切和疏寫平。上天布施後土成,穰穰豐年四時榮。」(《漢書•禮樂志》)歌詞中描寫了他得鼎改元的興奮之情,記述了祭祀後土聖母的宏大場面,回顧了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同時也寄託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繁榮昌盛的希望。 在他晚年最後一次到後土祠祭祀時,又留下了開一代文體之先河的千古絕唱《秋風辭》。辭中寫道:「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意思是說,他在懷著十分虔誠的心情祭祀後土時,一位蘭花似的秀逸、菊花般的芳馨的俊才盛德的佳人——後土女媧浮現在眼前,並發誓對她為子孫後代的生息繁衍,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所作之貢獻,永不忘懷。但奈何自己的青春已去,盡管如此,還是企盼聖母保佑他在有生之年再鑄輝煌。這不僅反映了漢武帝對後土聖母的無限崇敬,同時也反映了漢武帝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

『叄』 古代皇帝祭祀社稷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皇帝祭祀社稷時,把全國各地的太歲神集中到壇台上主祭。壇台上黃土的中央有土龕,龕內埋藏一根長三尺六寸、方一尺六寸的石柱。每逢冬至、夏至,皇帝都來這里主祭,合祭社神和稷神。如果兩壇分祭,祭太社的叫社壇,龕內埋社主石;祭太稷的叫稷壇,龕內埋木柱。一般兩種合祭時只用社主。

『肆』 古代祭祀皇帝的禮儀和程序是怎樣的

跪下——右手包左手——然後九叩三拜

『伍』 古代如何祭祀

夏商時代祭祀日神之禮,約略有兩類,一類是在日食等變化現象發生的非常時際舉行,另一類與觀察太陽運行以「敬授人時」的祭禮相關。
日食時的祭禮,可參見《夏書•胤征》記下的一則古老傳說,其雲: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遐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於先王之誅。記夏代胤甲時天象惑亂,發生日食,而世掌天文的羲和貪酒失職,未能預知,被處以誅刑。舊注描繪其日食時的祭禮說:「日有食之禮,有救日之法,於是瞽人樂官進鼓而擊之,嗇夫馳聘而取幣以禮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今案,所謂取幣供役以禮天神,乃後起之禮,嗇夫馳,庶人走,不如理解為日食發生時夏眾驚慌失措四處奔走之狀。但「瞽奏鼓」當是日食祭禮的原初形態,並為後世所傳承。如《春秋•庄公二十五年》有雲:「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穀梁傳》又進而將這種祭禮加以等級規范化,有所謂「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鼓三兵;大夫擊門;士擊拆;言充其陽也。」總之,這一祭禮中的擊器伐鼓「聲聞於上」,是為原始成分。
甲骨文有記「日月有食」。董作賓先生認為,言食者,「殆猶存神話之背景。民間傳說則以日月食皆為天狗所食,故必鳴金擊鼓以營救之,此義殷人似已知之。卜辭中有御祭天犬之文,天犬疑即後世民間流傳可以吞食日月之天狗,祭之所以祈免日月之災歟?《周禮•秋官•庭氏》有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太陰之弓、在矢之名,皆日月食所用之弓矢也。又《地官•鼓人》:救日月則詔王鼓。弓矢以射之,鼓以震驚之,則古人果即以為食之者天犬乎。」①甲骨文中有「其將王鼓」(《屯南》441)、「其震鼓」(同236)等辭。又有「貞昃入,王有匚於之,亦鼓」(《合集》14932)、「惟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同上30388),知商代固有震鼓「聲聞於上」的祭禮。
夏商另一類祭祀日神之禮,是以禮拜出日入日為特殊內容。
《尚書•堯典》有雲: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腸谷,寅賓出日,平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堯典》的「出日」、「日永」、「納日」、「日短」,構成一歲中四時的分點,即所謂二至二分,是四個有天象根據的中氣,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日長,冬至日短,均可揆度測出。四中氣構成了中國古代歷法的四個基本要素,其認識是與古代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緊相聯系的。《堯典》的「寅賓出日」,是在仲春,又在「平秩東作」之際舉行;「寅餞納日」,是在仲秋,又在「平秩西成」之際舉行,似有觀象授時,「順時覛土」①的意義,透露出上古時期人們對於日地運動規律的觀察與探索。
當代學者有據《堯典》所述星象,推定其觀測地緯有東南西北地域大范圍之別,星象出現的真年代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初,《堯典》底本的寫成年代,上下限當在距今3600~4100年之間,不能晚到夏代末期②。如這一推測成立,則所謂「寅賓出日」和「寅餞納(入)日」的祭日神之禮,早在夏代已有之,但決非指天天拜祀日出日落,一般是定在春秋季某個有天象標準的日子中舉行。
甲骨文中也有記商代人觀察日出或祭出日人日的史料。有一片三期卜骨上記有下列一組祭日卜辭:
王其觀日出,其截於日,■。
弜祀。
弜■。
其■湡,王其焚。
其■(沉)。
■,其五牢。
其十牢。吉。(《屯南》2232)「觀日出」和「截於日」,前者是具體物象,後者是概念抽象化的受祭格。截有治義,如《詩•大雅•常武》:「截彼淮浦」,毛傳:「截,治也。」商王觀察日出而治祭日神,有認識自然現象和辨識太陽視運動規律的內在內容,其治祭自有揆日測度天象標準的祭禮意義。在舉行的祭禮中,還施行了■殺牛牲、祀祝、焚燒、沉玉於河等一系列祭儀。值得注意者,此次觀日出的祭地是在偶地,與《堯典》說的「宅嵎夷曰腸谷,寅賓出日」,全相密合,絕非偶然。其地可能在山東,《尚書•禹貢》有雲:「海岱惟青川,嵎夷既略。」《說文》雲:「嵎夷在冀州陽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大概這一把日祭地的選定,起自夏代,商人承之,有「順時覛土」的特殊地望標位。世界民族中祀日之地的選定,也可見到這類現象。如秘魯古印加帝國的薩克薩瓦曼祀日祭地,利於觀日,當時逢6月24日(南半球冬至日)在此祭太陽,祭時四方點聖火①。日本祭太陽重視東西軸,或以二至的日影來定祭地,如高安山既是夏至日出山頂的場所,又是冬至太陽沉於海的觀察地②。說明世界民族在各自的文明發展進程中有其共性,而中國的夏商,通以春秋季某特定日子和某一特定地點觀測太陽與祭日,顯示了固自的特色。
甲骨文中又有記商人祭出日入日者,一期有4條:
戊戌卜,內,呼雀■於出日於入日。
戊戌卜,內,呼雀■一牛。
戊戌卜,內,■三牛。(《合集》6572)
……其入日■……(《合集》13328)
三期有3條:
乙酉卜,又出日入日。(《懷特》1569)
……[出]日入日……(《屯南》1578)
惟入日酒。(《屯南》4534)
四期有16條:
丁巳卜,又出日。
丁巳卜,又入日。(《合集》34163+34274)
辛未卜,又於出日。
辛未又於出日。茲不用。(《合集》33006)
癸酉又出[日]。(《續存》上1829)
癸酉……入日……其燎……(《合集》34164)
……日出日裸……(《明後》2175)
□□□,[酒]出[入日],歲三牛。茲用。二
癸□□,其卯入日,歲上甲二牛。二
出入日,歲卯多牛。[不用]。二(《屯南》2615)
癸未貞,甲申酒出入日,歲三牛。茲用。三
癸未貞,其卯出入日,歲三牛。茲用。三
出入日,歲卯[多牛]。不用。三(《屯南》890,此片與上片為同套卜骨)
……出入日,歲三牛。(《合集》32119)
甲午卜,貞又出入日。
弜又出入日。(《屯南》1116)
共計23辭,祭出日入日的祭儀,有■、■、又(侑)、燎、裸、歲、酒、卯等。早期盛行■祭,似同於上述三期觀日出的■殺牛牲之 祭。晚期流行情祭及剖牲的卯祭。用牲多用牛畜,或一牛二牛三牛至多牛不等。有一大可注意事象,即祭出日入日,有與祭先祖始王上甲相兼者。據《孝經•聖治》雲:「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邢是疏雲:「祭天則天神為客,是外至也,須人為主,天神乃至,故尊始祖以配天神,侑坐而食之。」①看來,商代已產生了這類「尊始祖以配天神」的強化王權的祭禮。

祭祀雲神祭儀主要用煙火升騰的燎祭,兼用酒祭。用牲有犬、豕、羊,凡雲數多者,用牲數一般也相應增多。

祭雪之祭儀有燎、酒兩種,亦通見於其他氣象現象的祭祀場合。辭中兼祭的■、■兩位神格,是與雪雨有關的氣候神。前者大概為寒神,字從門從■,殆有寒裂閉門之義。《淮南子•時則訓》雲:季秋之月,「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仲冬之月,「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呂氏春秋•貴信》雲:「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淮南子•地形訓》雲:「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高誘註:「積雪所在,故曰寒門。」《禮記•月令》有謂三冬「祀行」,舊說「行,門內地,冬守在內,故祀也。」凡此,均當是商代祭寒神之餘緒

寧風乃止風之祭,或兼求息雨,用牲以大為多。商代止風而用犬祭的風習,力後世長期遵循。

『陸』 古人是怎樣祭祀的

古人祭祀過程:
一、祭祀典禮開始
鼓初嚴(一聲鍾結束) 鼓再嚴(二聲鍾結束) 鼓三嚴(三聲鍾結束)
二、執事者各司其事(鼓聲)(鼓聲響起後執事入場)
三、陪祭官就位
請陪祭官就位 (唱 至就位停)
四、獻官就位
請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就位
五、主祭官就位
請主祭官詣盥洗所 盥洗、進巾 請主祭官就位
六、啟扉(排位上黃布揭開)
七、鳴炮(鳴炮聲) (擊三通鼓)(三聲鍾結束)
八、迎祖(主祭官、獻官面向神位即背對孔像) 樂奏咸和之曲
全體肅立,相對班(去時)
(回來時)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全體) 樂止
大眾請復位
九、進饌(供品前推一點,蓋子打開,酒蓋打開)
樂奏咸和之曲 樂止
十、上香
樂奏寧和之曲
請主祭官行上香禮,詣神位前
上香(面向神位,香案右側點香遞與主祭官,主祭官舉與眉齊,遞與左側,左側需與眉齊,插於香爐)
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請主祭官復位 樂止
(擊初獻鼓)(一聲鍾響結束)
十一、行初獻禮
樂奏寧和之曲 請初獻官詣酒樽所 酒樽生注酒 酒罇生
請初獻官行初獻禮,詣神位前
奠帛,獻爵,(皆從右側遞至左側) 獻食、獻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初獻官 陪祭官) 請初獻官復位 樂止
恭讀祝文 全體肅立
讀祝生恭讀祝文
(讀祝畢)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全體)
(擊亞獻鼓)(二聲鍾響結束)
十二、行亞獻禮
樂奏安和之曲 請亞獻官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請亞獻官行亞獻禮詣神位前
獻爵 (面向神位,從右側遞至左側)
獻食、獻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亞獻官 陪祭官) 請亞獻官復位 樂止
(擊終獻鼓)(三聲鍾響結束)
十三、行終獻禮
樂奏景和之曲 請終獻官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請終獻官行終獻禮詣神位前
獻爵(面向神位,從右側遞至左側) 獻食、獻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終獻官 陪祭官) 請終獻官復位 樂止
十四、飲福受胙
請主祭官行飲福受胙禮,詣香案前
飲福酒(喝掉),受福胙(糕點高舉過頂)
(面向神位,從右側獻官遞主祭官後遞左側獻官,放於供桌上)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請主祭官復位
十五、撤饌(供品下移一點,蓋上布或蓋子,酒蓋合上)
樂奏咸和之曲 樂止
(擊三通鼓)(三聲鍾響結束)
十六、送祖
樂奏咸和之曲
全體請肅立,請相對班(主祭官、獻官追隨神位轉身)
(送時)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樂止
大眾請復位
十七、捧祝帛詣燎所
樂奏咸和之曲 大眾請相對班
望燎
請主祭官 初獻官詣燎所 望燎 復位
請主祭官 初獻官復位 樂止
十八、合扉(神位蓋上黃布)
十九、撤班(鼓樂)
二十、禮成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柒』 我國古代祭祀有哪些儀程

明清時祭祀的禮節日益繁復,到了清代乾隆時期,各種禮儀制度日益完善,祭祀的大典禮儀與程序規模越來越宏大,場面也更加隆重。祈谷典禮的主要目的是祈禱農業豐收,每年的典禮都在天壇的祈年殿舉行。

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禮,用龍亭將"皇天上帝"牌位及皇帝祖先牌位,恭請到祈年殿內。然後,再到神廚、神庫視察祭祀物品的准備情況,巡視完畢後,返回齋宮戒齋。

祭典當天的日出前七刻,天壇的齋宮鳴鍾,皇帝出齋宮至具服台更換祭服,經祈年門進祈年殿,立於龍鳳石南側拜位。而王公大臣的陪祭拜位設於殿門外,文武百官的拜位設在壇台之下。

此時,皇帝向"皇天上帝"牌位,行三跪九拜禮,百官隨之叩拜。

·祈谷典禮的祭祀有九項儀程。

第一項儀程為燔柴迎帝神,贊引官唱贊《燔柴迎帝神》。燎工將一整隻犢牛置於燔柴爐口,將敬獻上帝的犧牲毛血掩埋在瘞坎里。

此時,樂官高唱《樂奏始平之章》,由73人組成的中和韶樂樂隊開始奏樂,鍾鼓齊鳴,氣勢非凡。皇帝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龍沉炷香,二上捧瓣香,然後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禮。

第二項儀程為奠獻玉帛。皇帝將圓形蒼壁敬獻給皇天上帝,這是祭祀禮儀的重要標志之一。然後,將祭祀用的玉帛敬獻給皇天上帝,再依次將祭祀先人用的玉帛敬獻給列祖列宗。

第三項儀程為進俎。由執事人員將犢牛放入俎內陳放在神位前,由澆湯官將滾燙的湯水澆到犢牛身上,一時間淑氣四溢,以馨亨皇天上帝、祖宗。

第四項儀程為初獻敬酒。司爵官將醴酒奉給皇帝,皇帝將酒獻於皇天上帝,第一獻放置於神位前中間的位置上。與此同時,舞生起舞,先舞武功舞。皇帝獻給上帝的酒陳放在供案後,樂舞停止。

接著,讀祝官朗讀祝文,祈谷祝文大致內容是:某年月日嗣天子某謹告皇天上帝,我承上帝之命統有萬方,人民希望生活安定。

現已到奏,春耕開始,我誠懇地准備迎接上帝降給的幸福。

謹率領百官用玉帛、犢牛、粟、棗、米穀、俎肉、蔬菜等物恭祭。

請祈風調雨順,穀物豐收,三農仰賴。並請我祖先來奉陪。

請神接受敬意。

讀祝官朗讀祝文後,樂奏舞起,皇帝依次為列祖列宗敬酒。

第五項儀程為平靜獻。皇帝將第二爵醴酒獻給皇天上帝,然後依次獻給祖先。獻酒時,64名文舞生手執羽龠,跳起文德舞。

第六項儀程為終獻敬酒。

第七項儀程為撤饌。執事人員將饌盤內供品從壇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爐及燎爐准備焚燒。

第八項儀程為望燎。皇帝到望燎位觀看焚燒過程。所有獻給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別送入燔柴爐及燎爐內焚燒,以示虔誠。

祭天典禮經過了一個演變過程,從明時到清初,演變為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從天壇西外壇門進入,至清乾隆十六年,又新開了一處外壇門。從此,這兩門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來北邊的門,而冬至祭天則要走新開的南門。

祭天時,在天壇圜丘上層北面設圓形藍緞幄帳,只供皇天上帝神位。兩側設長方形幄帳,供皇帝列祖列宗配位,其餘日、月、星辰、雷、雨、雲各從位設帳於中層兩側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皇帝都來此致祭。

皇帝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壇東南的幕次內更換祭服,還要脫去鞋子,然後才能登壇行禮。其他如導駕、贊禮、讀祝、陪祀、分獻等官員,也都一律脫鞋後,方可登壇供事。

至於壇下的協律郎、樂舞生們,雖不能登壇,但也都是要脫鞋後就位執事。祭祀終了,再重新把鞋穿好。這一制度,從洪武八年起實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復"天地分祀"之後,才取消。

『捌』 中國古代怎樣祭祀有哪些不同的祭祀

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祭祀與保土衛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封禪書》雲,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帝」。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記載,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對炎帝的祭祀,始於黃帝。《路史•後記》雲,黃帝「崇炎帝之祀於陳」。《軒轅黃帝傳》亦雲: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黃帝以降,歷代踵事增華,崇祀有加。《通典》載:虞舜祀五帝於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歲終「礻昔 先嗇」,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農。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漢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晉襲舊制,郊祀五帝。「後周憲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五帝,天文並從祀」。唐初,定令每歲冬至祀圓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寶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廟,五帝置一廟,有司以時祭饗」。唐宋以後,炎帝神農之祀范圍更廣、影響更大。但是,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權中心所在地進行的。
陵寢之祭,不知眆自何時。《通典》說:「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代,始起寢陵於墓側。漢因秦上陵皆有園寢,故稱寢陵」。《史記•封禪書》雲:元封元年(-110)漢武帝北巡朔方,「祭黃帝冢橋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園寢。據此,陵寢之祭,當是漢代後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處南方,遠離王權中心,但陵寢之祭,卻不晚於漢代。《路史•後記》載:炎帝神農氏「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郡國志》雲,炎帝神農氏葬長沙,長沙之尾……今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世紀》雲,神農葬茶陵。《衡圖經》雲,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嘗奉祠焉(有唐代舊記)。太祖撫運夢感見帝,於是馳節敻求,得諸南方,爰即貌祀,時序隆三獻(廟在康樂鄉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屬荊楚,漢屬長沙郡、長沙國達180年。有的研究認為,長沙因之得名的「萬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說尚待考證。但漢高祖五年(-202),以陵名縣,設茶陵縣(炎陵縣古屬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後記》這段話明示:在炎陵縣炎帝神農氏,古有陵,漢有祀,唐奉祀,宋修廟。
宋代,炎帝陵寢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嘗中輟,明清兩代更趨頻繁。現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國期間,縣府有春秋時祭或應縣民之請,舉行禳災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於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後,由於多種原因,中斷40餘年。1986年,炎帝陵修復。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現已形成重陽節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節由縣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舉行大型祭祀活動60餘次,前來祭祖謁陵的海內外人士達300餘萬人次。
至於民間祭祀,更是歷史悠久,地域廣泛,形式多樣。祭祀時間隨各地風俗而異。在南方,有源於蠟祭的春節祈福;清明、冬至掃墓祭祖;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糧初上的「嘗新」之祀;遇有自然災害的禳災之祀等。
一位遠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寢陵,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禮記•祭法》雲:「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古代制定祭禮的原則是,只有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的人才能享祀。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隨時代不同,文化形象之異,具有更深的意蘊。
(一)作為五帝之一。
成書於東周早期的《周禮》有「祀五帝」和「兆五帝於四郊」之說,但未言其祥。《史記•封禪書》說,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祠炎帝。漢高祖二年(-205),「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雲:「唐虞祀五帝於五府,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計,白曰明紀,黑曰元矩」。上述青(蒼)帝、赤(炎)帝、黃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稱五天帝。春秋戰國之際,盛行「五行」說,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間的五個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炎帝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戰國末及秦漢時期,又以「五德終始」附會朝代更替,將五帝作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徵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還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謂郊天,就是在郊外設壇祭天。《禮記•禮器》雲:「郊帝於郊,敬之至也。」《通典》雲:「周制,王者必五時迎氣者,以示人奉承天道,從時訓人之義。故月令於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氣之神於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漢初,襲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於洛陽城南七里,作圓丘八陛,中為重壇,天地位其上;外壇西,上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歲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後,郊天禮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為「大報天而主日」,「祀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禮記•祭義》)。在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達的是古人對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報答之情。
(二)作為農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農氏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葯先河,其農業之祖與醫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農,祀先醫,是對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稱蠟(臘)祭。《禮記•郊特牲》雲,「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神,以報嗇也。」《通典》雲:「臘之義,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禮。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是報田之祭也,其神神農,初為田事,故以報之。」
蠟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農氏,後來卻成為對自己即「先嗇」之祀了。初名蠟,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復名大礻昔 。秦初稱礻昔 ,後復稱嘉平。漢復名礻昔 ,並沿用到清代。
蠟祭作為一項重大的禮儀,則沿於三代以下。歷代雖有斟酌損益,但大體不改。《禮記•月令》雲: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疏雲:「按雜記,子貢觀蠟雲,一國之人皆若狂者」。《後漢書•禮儀志》亦雲:「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由此可見,後來的蠟祭之儀,除了保持原始蠟祭祀「先嗇」的本義之外,還有豐收之慶的含義了。
《通典》記載了唐開元年間蠟祭的盛況。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於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從祀官齋戒。前三日,開始陳設樂器、禮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設神座,壇上置大明、夜明、神農、伊耆、後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儀程大致為奠玉幣、毛血、奠玉帛,設饌、盥洗、奠爵如圓丘儀。然後讀祝文、奏樂、行跪拜禮。祀日、月神的祝版、紙帛以火燎之;祀神農的祝版、紙帛則以土埋之。神農氏祝文曰:「維(某)年歲次( )月朔日,子嗣開元神武皇帝(諱),謹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於帝神農氏:惟帝肇興播植,粒此黎元,今時和歲稔,神功是報,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帝。尚饗。」
《禮記•禮運》寫到,孔子在參加蠟祭禮儀之後,「喟然而嘆」。他對旁邊的言偃說:「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農時代,孔說他沒有趕上,但看到過志書,因而在觀蠟祭之後,表示出對「天下為公」的神農時代十分景仰,可見蠟祭的影響是何等深刻。
蠟祭於清乾隆十年停止。「清初關外舉行,廟建南門內,春秋設壇望祭。世祖入關,猶踵行之。」(《清史稿•禮志》)。蠟祭雖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從傳統「春節」中感受「勞農大享礻昔 」之農耕文化遺風余韻。
「藉田」與蠟祭一樣,古已有之。商代的金文中就有「藉田」之辭。《詩經•周頌•載芟》是春耕藉田的樂章。蠟祭行於歲終,「報終成之功」;而藉田行於春始,祈求年穀豐登。
歷代帝王對藉田十分重視,《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後漢書•禮儀志》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巳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劉昭注引賀循《藉田儀》雲,「漢耕日,以太牢祭先農於田所」。又引《舊漢儀》雲,「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通典》雲,「北齊藉於帝城東南千畝,」「作祠壇於陌南阡西,廣輪三十尺,四陛三譴、四門」,「每歲正月上辛後吉亥,祠先農神農氏於壇上,無配饗,祭訖親耕」。「大唐貞觀三年(629)正月二十一日,太宗親祭先農,藉於千畝之甸」。《宋史》亦載,太宗雍熙五年(988)正月乙亥,親饗神農氏於壇上,以後稷配。禮畢,次詣耕藉位,行三推之禮。「元至大、至正皆命祭先農,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昭告於帝神農氏』。此神農之祭於藉田也」(《炎陵志》)。明清均行耕藉禮。明太祖,清康熙、乾隆帝,都親耕藉田。雍正時,還將藉田之禮推行到州、縣,並一直沿襲至清末。柬埔寨至今仍有「御耕節」,親王親耕「聖田」。藉田禮儀包括行耕藉禮(享神農炎帝)和天子親耕。其歷史之久,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無與倫比。這是在以農為本的中國,歷代王權借重神農炎帝的感召力,親勸農耕,興農固本的一項具有積極意義的舉措。
「祭先醫」也是對炎帝神農氏的特祀。我國傳統醫葯學認為「醫食同源」。炎帝神農氏在開拓耕播農業的同時,發現了醫葯。《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嘗味百草,宣醫療疾,救夭傷人命」。《史記補三皇本紀》亦有:「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葯」之載,故尊炎帝神農氏為「先醫」。
炎帝神農氏對於醫葯的貢獻,始見於《世本》,繼有漢代的《新語》、《淮南子》等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總結了炎帝神農口口相傳的葯學知識,並名為《神農本草經》,將發現醫葯的功勞歸於炎帝神農氏。
祀「先醫」之禮,始自元代。《元史•祭祀志》雲,「元貞初年,初命郡國通祀三皇……歲春秋二季行事,以醫師主之」。《春明夢余錄》說,「至於有元,自國都以至郡縣,皆立三皇廟,於醫者之學,如宣聖釋奠禮」。
明代以來,「尤以醫道關系民生至重,乃即太醫院立廟,以祀三皇」。清代亦於太醫院內設三皇殿,祭祀先醫。《清史稿•禮志》雲,「先醫,初沿明舊,致祭太醫院景惠殿,歲仲春上甲,遣官行禮。祀三皇,中伏羲,左神農,右黃帝」,「禮部尚書承祭,兩廡分獻,以太醫院官,禮用三跪、九拜、三獻」。隨著現代醫葯學的發展,「祀先醫」之禮在大陸已經消失,但「神農嘗百草」的口碑仍廣為流傳。
(三)作為中華民族始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以炎黃子孫自謂,尊炎黃二帝為共祖。故春秋左丘明著《國語》,有「夫亡者豈無寵,皆黃炎之後」一說。
由眾多氏族融合而成的古華夏族,始於炎帝時代。到黃帝時代,進一步鞏固和壯大,先秦已基本具備雛形。此後,又經過幾次民族大融合,至漢、唐,以古華夏族為主體,聯合成長、壯大於中華大地的各個民族,逐漸孕育為以多民族為主要內容,以多元一體文化為主要特徵、超越狹義血緣關系的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共同實體。人們從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始興與統一,以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意義上,仍以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且作為中華民族原初締造者、始興與統一的象徵、凝聚力與認同感的共同標志。於是,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又有了新的意蘊了。
這種意蘊,在祀典中表現為,由重視天地之祀,趨向更加重視先祖之祀,並隨著中華民族的壯大而丕顯。至宋代,在歷經漢、唐的興衰存亡之後,進一步深化。因而宋太祖在江山初定,百廢待興的乾德初,即「命李昉、盧多遜等分撰歷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詔孫崇望等分詣諸廟,書於石」。「詔三年一享」、「造祭器,送諸陵廟」,「各置守陵戶五」,並遣官詣陵致祭。明太祖亦於乾符初握的洪武三年,即「訪先代帝王陵寢」,「自伏羲、神農,各制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文修葺陵廟」(《炎陵志》)。在明代的「御祭文」中,幾乎都有祈祝國泰民安之辭。
應該提到的是,在歷史上,活躍於古夏地域外的一些民族,亦曾建立過若干割據皇朝,但他們仍追溯炎黃二帝為其先祖。北周,為鮮卑後裔宇文泰所建。《周書.帝紀》載:「太祖文皇帝......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他的兒子孝閔帝即位後,詔稱:「予本自神農。」遼為契丹族所建,元代脫脫撰《遼史》,直書:「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發祥於古華夏以此的元、清兩代,他們入主中原之後,很快地認同並融入中華文化。元代除沿襲古制,行「郊天」禮、「祀岳瀆」之外,十分重視祭先農、耕藉田,奉三皇、祀先醫。有元一代,未曾稍怠。至元年間,大學士阿沙不花曾奉命詣陵致祭。清代入關以後,亦於順治八年(1651),欽定帝王陵寢祭祀:「酃神農」,並欽遣侍讀學士白允謙詣陵致祭。此後,凡國有大事,皆詣陵告祭。在現存的37篇「御祭文」中,告即位、親政、復儲的11篇,告靖邊、軍功的6篇,告災祈福的1篇。
古華夏文化母體隔海相望的台灣,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同樣源遠流長。台灣的神農信仰,至少始於明代。至今台灣以炎帝神農氏為神主的廟宇達一百三十餘座,分別尊稱為炎帝、炎王、五穀先帝、五穀爺、神農大帝、先農、先帝爺、葯王大帝等。離家渡海,開墾台灣的先民們,對炎帝神農氏除了奉以農神葯神,祈祝豐收吉祥之外,更多的是「數典念祖」,不忘根本。
到了近代,中華兒女經過爭生存,謀統一,求發展,圖富強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敬祖愛國之情已愈來愈強烈。於是就有了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會員在炎黃二帝陵前的慷慨陳詞;就有了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的疾筆奮書:「中華終竟屬炎黃」;

湖南省主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披心瀝膽:「岳荷炎帝余澤,捍衛湘土,飲水不思源,何異數典忘祖乎?」於是也就有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發起,社會各界共襄盛舉,對炎帝陵的整修;台灣數十個炎帝神農廟,來炎帝陵為炎帝神農祀像開光;也就有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海內外社會團體對炎帝陵的多次隆重祭典;「中華炎黃聖火」,炎帝陵「炎帝聖火」取火種儀式。
如果說,「五帝之祀」是慎終追遠,對天地、自然、先祖的敬畏和酬答,而祀「先嗇」、「先醫」是報本返始,對農耕文化的推崇和承傳,那麼始祖之祭,則是敬祖愛國、表達對國家統一、民族昌盛的強烈願望。
古之祀典,強調「生於心」。《禮記•祭法》雲:「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賢者能盡祭之義。」祭祀次數要求不煩不怠:「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禮記•祭義》。至於儀典,乃歷代相沿,或因時因地因事各有斟酌。
炎帝陵祀典,宋始有定例。《宋史.禮制》載:「乾德初詔:歷代帝王,國有常享,著於甲令,可舉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長官,有故則上佐行事。」又定「太昊、炎帝以下……歲春秋祀以太牢」。宋開寶五年,易為五年一祀。詣陵致祭,則無常例,大致國有大事才遣官告祭。如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天下大旱,宋孝宗詔「衡州葺炎帝陵廟」(《宋史•本紀》),並遣官告祭,禳災祈福。
明初定議,「每三年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齋往,命有司致祭。又命所在官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又定每三年遣祭陵廟之歲,則停欽天山廟祭。」規定「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數,俾所在有司守之。」
清代祀典,雖因明代舊制,但顯添厚重。《清史稿》雲:「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有大慶典,祭告亦如之。」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滇亂之後,「遣官致祭,頒冊文、香、帛,給黃傘、御仗、龍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遣官詣陵致祭的禮儀十分冗雜。據《炎陵志》載,祭前,由欽天監擇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擬祭文,太常寺、工部、戶部分別預備祭品、儀仗。由禮部開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單,題請欽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齋戒,屆期赴禮部恭取祭品、祭文、儀仗,如遇皇帝親閱,則另有程序。告祭官至地方後,各官朝服跪迎,並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龍亭內,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祭前三日,告祭官齋戒,地方官備鼓樂、儀仗,行一跪三叩首禮,迎龍亭於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視祭品、祭器,地方官監視宰牲,然後率禮生演習禮儀。祭日四鼓,陳設祭器、祭品、牲俎,樂工,然後集廟門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東戟門入殿。待擊鼓三嚴,告、陪祭官就位。儀式為前後行三跪九叩首禮,中間三獻、讀祭文。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受胙、撤饌、送神等均歌樂章。執事禮生達三十九人。陳設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綾壽幣各一;祭器為爵、俎、登、鉶、簠、簋、籩、豆、篚、罇等四十一件;祭品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魚、棗、栗、榛、蓤、茨、鹿脯、餅、菹、醢等二十六種;燭二品。時祭,即於每歲春秋仲月吉日,「由守土正印官一員致祭,執事以禮生。」「陳設及行禮儀節與遣官告祭同」,「惟無樂歌」(《炎陵志》)。祭文,由禮部頒發。乾隆年間定例,炎帝陵大祭「該銀二十一兩」,「春秋二季原額銀二十兩」(《炎陵志》)。
現代祭典,乃在陵殿前舉行。陳設為谷、豆類(九十九種)、干、鮮果(九十九種)、鮮活中草葯(九十九種)。主祭、陪祭、參祭人員各佩胸花標識,由儀仗隊引導,步行至朝覲廣場。屆時,鑼鼓、角號齊鳴,龍獅騰舞,數十支嗩吶奏古樂《大開門》,午門徐徐開啟。隊伍由花籃引導,依次由午門入,至行禮亭敬香、三鞠躬,然後肅立恭候。九時九分,祭祀儀式開始。儀程主要有:
⑴典禮儀式開始;
⑵主祭人就位;
⑶擊鼓九通,鳴金九響;
⑷鳴炮、奏樂(樂隊演奏古樂);
⑸敬獻供品(五穀、三牲、鮮果)
⑹敬獻花籃;
⑺向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座像)三鞠躬;
⑻主祭人恭讀祭文;
⑼焚帛書;
⑽鳴炮、奏樂、禮成。
儀式結束後謁陵。
儀式不是固定的,可酌情增減。增加的如介紹參加祭祀的團體或主要人員、宣讀祝賀活動的電文、接受捐贈等。儀式前後,在廣場舉行民間文藝表演。重大祭祀活動則刊碑紀念,並在謁陵後舉行揭碑儀式。
台灣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活動,以民間為主,多在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誕辰日進行。鍾宗憲先生曾撰文介紹,台北縣三重市先嗇宮一九九二年祭典盛況:「四月二十五日上午,由善信匯集一百多輛之大鼓車、南北管車、車鼓亭等車隊,從先嗇宮迎神出發,巡繞市境,市民們則在自家門口擺放香案牲禮祭品,當巡境隊伍經過時,雙手持香遙拜,並燃放鞭炮;是日,民眾依例外燴宴客,各地食客絡繹不絕,一時熱鬧非凡,交通為之堵塞。」其盛況所致,「三重市民代表會因代表參與迎神活動,出席人數不足而流會。」「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時,為誕辰祭典正式開始,由市長陳景峻親自主祭,循古禮行三獻禮,地方人士均各有所司,與前日之盛況相較,顯得庄嚴肅穆。」
台灣社團在炎帝陵舉行的祭祀儀式則較為簡單。一九九○年,台北市姜氏宗親會祭陵儀式為:⑴祭祀儀典開始;⑵鳴炮;⑶主祭者就位;⑷陪祭者就位;⑸全體肅立;⑹上香;⑺獻花;⑻獻供;⑼讀祭文;⑽向始祖炎帝神農氏聖像敬禮;⑾自行上香祭拜;⑿恭焚祭文紙帛;⒀贈送紀念牌;⒁鳴炮;⒂禮成。祭祀後謁陵。近幾年,台灣祭陵團體日增,儀式各異。有的著統一服裝(古裝);有的帶炎帝塑像,在炎帝陵殿「開光」;有的仍行三跪九叩首禮,十分虔誠。
今日之炎帝陵,以華夏始祖的歸根之地和中華文化的發端之源,成為我們民族永恆的感情紐帶、不朽的精神聖山。她以跨越時空的力量,牽引著華夏兒女,跨洋過海,翻山越嶺,步入其間。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蘊和顯示出的文化張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澱和升華。
一爐馨香、裊裊不絕,燒燃了數千年,祈祝著「民富國強」。這是民族的夙願,是億兆子孫的心香。

『玖』 請問北京天壇皇帝祭天的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禮儀極其隆重與繁復。現簡介如下:

祭前准備: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准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察看為祭天時屠宰而准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製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神廚視牲,然後回到齋宮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祭位設置:圜丘壇專門用於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為從位--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牌位,神幄為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餚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餘件。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於上、中兩層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台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鍾、鎛鍾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祭天時辰:為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鍾,皇帝起駕至圜丘壇,鍾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燭影劇院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具服台更換祭服後,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台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進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後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並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現"君權神授"思想,顯示"天子"神聖權威所玩弄的一種把戲。為了達到其宣揚神權以維護皇權的目的,要求輸祭天事條的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心驚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壇舉行常雩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

對雩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後被發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拾』 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

祭祀[1] 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皇家祭祀方法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火線如何玩別人號的方法教學 瀏覽:735
早起鍛煉身體有哪些方法 瀏覽:774
收納包手工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86
麵粉食用方法怎麼填 瀏覽:672
怎麼才是吃石榴的正確方法 瀏覽:116
插鎖式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664
腰肌如何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489
臨古貼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91
目前治療近視的最好方法 瀏覽:76
天麻科學種植方法 瀏覽:608
亞硝酸鹽國標檢測方法 瀏覽:615
交配系統的研究方法 瀏覽:413
高壓消防水泵安裝方法 瀏覽:467
捕兔子最佳方法 瀏覽:419
組合鍵電腦有什麼記憶方法嗎 瀏覽:366
治療肩周炎的土方法 瀏覽:729
文胸正確的折疊方法 瀏覽:746
海姆立克法個人急救方法圖片 瀏覽:419
appleid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38
sumifs的使用方法及實例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