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鹿茸是做什么用的怎样食用呢
鹿茸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它具有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补肾益阳、强筋骨等多种功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鹿茸,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鹿茸的一些食用方法。
鹿茸为梅花鹿或牡鹿还没有骨化的幼角,有补气益血,消除疲劳,延年抗老之效,且通治诸虚,适用于体质虚弱、未老先衰及一切气血精液不足者,对肾虚的人尤其有效。据说,鹿茸含有25种氨基酸,多种维他命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但是,中医认为鹿茸是大热补品,适合体质虚寒(表现为畏寒、手足发凉、胃脘冷痛等症状)的人服用。
鹿茸的适宜人群
1、怕冷者。怕冷的人往往阳虚,鹿茸正是对症的温性滋补品。
2、中年妇女。鹿茸能治疗子宫虚冷、崩漏、带下、产后贫血及宫冷不孕等妇科疾病。
3、性功能衰退者。鹿茸可恢复并促进精力与性功能,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背痛,遗精滑泄,小便频繁等症。
4、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食用鹿茸可补益气血,强心复脉,化淤生肌,强筋壮骨。
5、疲劳过度的中青年。鹿茸具生精补髓、健脑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适于精血不足、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出虚汗、贫血者。
6、有溃烂者。鹿茸具极佳的生肌消炎功效。
鹿茸怎么吃效果最好
1、鹿茸泡酒
药酒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将药物泡进白酒中,药物的精华渗入酒中,酒有助于行气作用,药物作用便很快发挥,行至全身。鹿茸同样可以入酒,将鹿茸片加入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饮用。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它药材一起浸泡。中国吃网菜谱大全表示,泡酒的鹿茸一定要用生切片,这样的药酒更有效果。
2、鹿茸磨粉
如果没时间泡酒,没时间熬汤,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大家的烦恼。那就是将鹿茸磨成细粉,在晚上睡觉之前,用酒或者盐开水送服茸粉。既方便,又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3、鹿茸做菜
食疗是保健强身的一大方法,鹿茸这样的滋补品就是一大很好的食材。在南方地区,鹿茸和其它药材加入鸡、鸭、鹅或者猪肉等,用慢火细炖,饮其汤水,同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中国吃网餐饮网表示,不仅是熬汤,鹿茸还可以粉碎成粉,加入其它的菜式中。
4、煎煮药
保健和食疗性质的药粥,在我国流传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使用药粥治疗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鹿茸、人参为主,配合其它滋补性药物,与米谷配伍,再加入适当的调料,同煮为粥,进补服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疗方法。
5、散剂吞服
鹿茸则直接烘干,加工成粉末状,或到药店购买现成的鹿茸粉,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空心胶囊中,置于密闭容器里,放在阴凉通风处。每次1~2粒,以白开水送服,也可以直接将粉剂放在口中,以其它药液、粥饮或温开水冲服。
各地吃鹿茸的方法
1、在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取茸片25~30g,与鸡(鸭、鹅、鸽、猪瘦肉)、枣或其它佐料置在电煲或沙锅内炖3~5小时,之后食用,用不完保存好分次用之。
2、在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取茸片5g(上、中、下段搭配)、红枣1枚、生姜1片、米酒少许装入有益的杯中,加半杯水,盖严盖后置锅内隔水炖蒸。锅水沸腾后改用文火炖2~3小时,便可用之(初食者有口干、眼红、心跳加速等反应时,应停止食用,这是虚不受补。无症状者,每隔一日食一次,用量逐渐加至10g;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食用时应遵医嘱)。
3、在东北,人们喜欢将鹿茸10g、人参10g、枸杞15g、五味子10g等中草药配伍泡入50°以上的500ml白酒中,服用;或粉成末状食用;或粉成末与其它中草药配伍装成胶囊后服用;或切片含化嚼食服用(如年轻而无阳虚者服用本品,可能引起全身燥热、鼻出血、口干唇裂等副作用,年轻朋友需根据自身情况慎用)。
4、在台湾,把鲜茸洗净切片,泡入50°以上的500ml白酒中,浸泡二周后,每日服10~25ml,3次/日饮酒服用。
鹿茸汤推荐:鹿茸淮山竹丝鸡汤
配方:鹿茸4克,淮山药40克,竹丝鸡120克。
功效:温肾壮阳 增进食欲 男女适用。
适用:此汤功能温壮肾阳、收敛止带。鹿茸为峻补肾阳之要药,补肾阳、益精血,常用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腰酸肢冷、带下过多、宫冷不孕、小便清长。鹿茸为良好的全身强壮剂,有提高机体的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不振等作用,对体虚神疲者甚宜。
制作:鹿茸、淮山药洗净;竹丝鸡肉去皮,洗净切块,放人开水中煮5分钟,取出过冷水。把用料放炖盅内,加适量开水,隔水慢火炖2~3小时,汤成趁热服。
但是要提醒大家,如果你大便干燥、经常口苦口干、体热的话就不适宜服用鹿茸,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也不适宜食用鹿茸。
⑵ 搅团的食用方法
荞面搅团,是陕北人杂粮精吃的又一个范例。
荞面搅团是陕北甚至西北的风味小吃,荞面营养丰富,以荞面制作的搅团筋道可口,为大多数人喜爱。
配以陕北腌酸菜的酸汤制作的汤汁、醋蒜汁,或者西红柿辣椒酱沾着吃,其口味和口感都十分的特别,真有“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也有人给吃搅团规定了一种 方法:用调羹在搅团的中部压出一个窝来,倒入各种蘸汁,吃的时候,需从边上夹一块搅团,再到中间的蘸汁里蘸着吃。
吃剩下的搅团切成片,跟青菜豆腐粉条加汤烩在一起,就做成了另一种风格的美食了。
搅团是一种制作简单、口味独特的杂粮食品,很受陕北人的喜爱。搅团这个东西吃多了还是很难消化,加之荞面性凉,还是不宜太多吃的,需适可而止。但,适量食用会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益处! 玉米搅团是汶川颇具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羌族聚居在阿坝、汶川、北川、理县、茂县等地。羌族人爱食玉米,对玉米的吃法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汶川特色小吃“金裹银”,就是以玉米为主料拌和少量大米和其它调料蒸熟而成的一道风味小吃,米饭银白,黄灿灿的玉米裹在其中,黄白分明,不仅色美,味道也很香。还有玉米蒸食,将玉米掰成颗粒状拌上腊猪油等料,蒸熟即成。简单的做法,质朴的味道,清香扑鼻,羌族人十分喜食。玉米搅团是汶川人最会做且味道最可口的一款地方特色小食。将清水在锅内烧开后,酌量撒入磨细的新鲜黄玉米粉,加粉的同时用粗竹筷搅拌,此时灶火要猛,搅成糊状后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20来分钟,用大碗盛起即可食用。搅团关键是一边往开水里洒玉米面,一面用竹筷顺着一个方向搅,蒸熟之后盛出来放凉,一般就着酸油菜汤吃。麻辣酸香,味道适口,老少皆宜。
酸油菜汤佐食玉米搅团,如同吃生鱼片要有蘸料一样不可少。酸油菜是龙门山区的一种特色菜,其味略酸而鲜美爽口,并有一种特殊香味。羌族人将海椒、花椒、麻油、姜汁、精盐、葱丝、胡椒、酱油、食醋、味精等调料做成油碟,作为蘸料与玉米搅团一同食用。一碗酸油菜汤,一小油碟,一大碗玉米搅团,边吃搅团边喝菜汤,香喷喷,辣乎乎,油渍渍,酸溜溜,咸丝丝的,五味杂陈,更具民族特色。 洋芋搅团是陇南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
制作洋芋搅团其工艺流程大约要经过选、洗、剥、晾、揉、打、调等7道工序。选洋芋是做洋芋搅团的第一步,以当年出产、大小适中、无伤裂、无虫疤的粗皮洋芋为最佳原料,并经两三次清洗,彻底洗去沙子和泥土。接着便是煮,煮时洋芋和水的比例要适当,水太少会煮焦,或半生半熟;水太多会将洋芋煮成“水包子”,没面气。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刚开始用大火猛催,快熟时用文火慢炖,听到锅内水发出吱吱声方可出锅,再选择裂开口子、瓤黄面饱的洋芋趁热迅速去皮,晾在案板上。晾洋芋也有标准,要凉到稍存余温即可投用,温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否则打出的搅团没筋道,不好吃。“打”这个环节最为重要。打洋芋搅团得有石臼和木槌两样工具。首先将晾好的洋芋逐个放入石臼,同时用木槌对石臼中的洋芋慢慢挤揉,边放洋芋边揉,每次10只左右,不可过多,不可用力过猛,这时洋芋之间尚未粘连,用力捶打洋芋块会四散飞溅,并且打成的搅团“核”多肉少,影响口感。待洋芋揉到稍有粘性,团在一起时便可抡锤猛打。打搅团是件力气活,要几个人轮番揉打,才能打出柔韧劲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质量上乘的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