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紫外可见光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

紫外可见光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5 15:24:23

㈠ 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多组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哪些方法

还有双波长等吸收法。

测定物质分子在紫外光区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紫外吸收光谱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后,其价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产生吸收峰形成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有机物质在紫外光区都有吸收,只有那些具有共轭双键(π键)的化合物,其π电子易于被激发发生跃迁,在紫外光区形成特征性的吸收峰。一般来讲,饱和的烷烃类在紫外光区没有吸收峰,芳香烃中的π键构成的环状共轭体系约在波长为200~300纳米的区间有吸收峰,而且芳核环数越多,吸收峰的波长也越长。例如,两环芳烃的吸收峰在230纳米;三环以上的芳烃吸收峰在260纳米;五环芳烃茈的特征性吸收峰在248纳米;卟啉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吸收带:钒卟啉的最大吸收峰在410、574、535纳米,镍卟啉在395、554、516纳米。因此,根据紫外吸收光谱可以检测芳烃、非烃化合物,并应用于有关的地质研究。

㈡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中有哪几种定量分析法

定性的话可以光谱扫描,定量的话就要做标准曲线了,有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2种,光谱的仪器都需要标准曲线的。

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1,定性分析的依据:紫外光波长具有一定的范围,不同的物质最大吸收波长不一样,比如甲物质在紫外的a和b波长处有吸收现象,而且在a处达到最大吸收,则甲物质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是a。不同的物质的这种波长不一样。

2,定量分析依据: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物质浓度和吸收波长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方法。

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因此,通过测定物质在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并绘制其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图即得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

(3)紫外可见光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扩展阅读:

紫外分光光度计注意事项:

1,开机前将样品室内的干燥剂取出,仪器自检过程中禁止打开样品室盖。

2,比色皿内溶液以皿高的2/3~4/5为宜,不可过满以防液体溢出腐蚀仪器。测定时应保持比色皿清洁,池壁上液滴应用擦镜纸擦干,切勿用手捏透光面。测定紫外波长时,需选用石英比色皿。

3,测定时,禁止将试剂或液体物质放在仪器的表面上,如有溶液溢出或其它原因将样品槽弄脏,要尽可能及时清理干净。

4,实验结束后将比色皿中的溶液倒尽,然后用蒸馏水或有机溶剂冲洗比色皿至干净,倒立晾干。关电源将干燥剂放入样品室内,盖上防尘罩,做好使用登记,得到管理老师认可方可离开。

㈣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用吸收系数法定量,公式是什么

A=ECL C=A/EL

A为吸收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L为液层厚度,cm。

在给定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吸收池光程长b的乘积成正比。当c的单位为g/L,b的单位为cm时,则A=abc,比例系数a称为吸收系数,单位为L/g.cm-1;当c的单位为mol/L,b的单位为cm时,则A=εbc,比例系数ε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单位为L/mol.cm-1,数值上ε等于a与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的乘积。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吸收池厚为1cm,以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时,所引起的吸光度值A。ε值取决于入射光的波长和吸光物质的吸光特性,亦受溶剂和温度的影响。显然,显色反应产物的ε值愈大,基于该显色反应的光度测定法的灵敏度就愈高。

(4)紫外可见光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扩展阅读: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nm-40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视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定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吸收系数可由光度法测量。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光吸收的特征及吸收的程度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根据测定时所用的光源不同,分光光度法可分为可见先分光光度法、紫外先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法等。

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目前对微量组分的测定已能达到1~10μg/L的数量级,若事先经分离、富集,可测定含量更少的物质。分光光度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一般为2~5%,精密的仪器可减至1~2%,完全能满足测定微量组分的要求。

㈤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4.3.1.1 定性分析

无机元素的定性分析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少,主要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或化学分析法。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鉴定及结构分析方面,由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较为简单,光谱信息少,特征性不强,并且不少简单官能团在近紫外光区及可见光区没有吸收或吸收很弱,在应用时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共轭体系的鉴定,以此推断未知物的骨架结构。此外,还可配合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等常用的结构分析法进行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不失为一种有利的辅助方法。

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光谱依据,而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及相应的εmax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比较法有标准物质比较法和标准谱图比较法两种。利用标准物质比较,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测定和比较未知物与已知标准物的吸收光谱曲线,如果两者的光谱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化合物;利用标准谱图或光谱数据比较,对于没有标准物质或标准物质难于得到的物质,此方法适用。

4.3.1.2 结构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进行化合物某些基团的判别,共轭体系及构型、构象的判断。

(1)某些特征基团的判别

有机物的不少基团(生色团),如羰基、苯环、硝基、共轭体系等,都有其特征的紫外或可见光吸收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判别这些基团时,有时是十分有用的。如在270~300nm处有弱的吸收带,且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发生蓝移,就是羰基产生吸收带的有力证据;在184nm附近有强吸收带、204nm附近有中强吸收带、260nm附近有弱吸收带且有精细结构,则是苯环的特征吸收,等等。

(2)共轭体系的判断

共轭体系会产生很强的K吸收带,通过绘制吸收光谱,可以判断化合物是否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的程度。如果一化合物在210nm以上无强吸收带,可以认定该化合物不存在共轭体系;若215~250nm区域有强吸收带,则该化合物可能有两至三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1,3-丁二烯,λmax为217nm,εmax为21000;若260~350nm区域有很强的吸收带,则可能有三至五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癸五烯有五个共轭双键,λmax为335nm,εmax为118000。

(3)异构体的判断

包括顺反异构及互变异构两种情况的判断。

顺反异构体的判断:生色团和助色团处于同一平面时,会产生最大的共轭效应。由于反式异构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小,分子的平面性较好,共轭效应强,因此λmax及εmax都大于顺式异构体。

互变异构体的判断: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互变异构体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异构体的互变过程常伴随有双键的移动及共轭体系的变化,因此会产生吸收光谱的变化。最常见的是某些含氧化合物的酮式与烯醇式异构体之间的互变。例如,乙酰乙酸乙酯就是酮式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它们的吸收特性不同,酮式异构体在近紫外光区时λmax为272nm(εmax为16000);烯醇式异构体的λmax则为243nm(εmax为16000)。两种异构体的互变平衡与溶剂有密切关系,在像水这样的极性溶剂中,由于羰基可能与H2O形成氢键以降低能量达到稳定状态,所以酮式异构体占优势;而在像乙烷这样的非极性溶剂中,则形成分子内的氢键且形成共轭体系,以使能量降低达到稳定状态,所以烯醇式异构体比率上升。

此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还可以判断某些化合物的构象(如取代基是平伏键还是直立键)及旋光异构体等。

4.3.1.3 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组分的定量分析

如果在一个试样中只要测定一种组分,且在选定的测量波长下,试样中其他组分对该组分不干扰,那么进行单组分的定量分析较为简单。一般有标准对照法和标准曲线法两种。

标准对照法:在相同条件下,平行测定试样溶液和某一浓度cS(应与试液浓度接近)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x和AS,则由cS可计算出试样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cx

AS=KcS,Ax=Kcx,cx=cSAx/AS

由于标准对照法仅使用单个标准,引起误差的偶然因素较多,故结果往往较不可靠。

标准曲线法:是实际分析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不含被测组分的空白溶液作为参比,测定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称为校准曲线(包括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找出与之对应的未知组分的浓度。

此外,有时还可以采用标准加入法(做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同)。

(2)多组分的定量分析

根据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同一试样中可以同时测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假设要测定试样中的两种组分为A、B,如果分别绘制A、B两纯物质的吸收光谱,可能有三种情况,如图4.12所示。图4.12 a表明两组分互不干扰,可以用测定单组分的方法分别在λ1、λ2测定A、B两种组分;图4.12 b表明A组分对B组分的测定有干扰,而B组分对A组分的测定无干扰,则可以在λ1处单独测量A组分,求得A组分的浓度cA,然后在λ2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及A、B纯物质的和,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则可以求出cB;图4.12c表明两组分彼此互相干扰,此时在λ1、λ2处分别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而且同时测定A、B纯物质的

,然后列出联立方程,解得cA、cB

现代岩矿分析实验教程

式中:Mr为衍生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扣除生色团的相对分子质量后得到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l为吸收介质厚度(cm)。

(2)氢键强度的测定

溶剂效应对吸收光谱的影响表明,溶剂极性增大,会引起吸收带的蓝移和红移,主要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如果它们之间具有可形成氢键的基团,则是由于形成氢键所引起的,因而可以通过吸收波长的移动程度来测定氢键的强度。

(3)在电化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分光光度法与电化学结合,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光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技术包括透射技术、镜反射技术和内反射技术三种。以分光光度法为测量手段,研究某些无机物、有机物和生物物质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可以同时获得氧化还原体系的吸收光谱和氧化还原电位,以此研究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历程及动力学;还可以测定发生电化学反应所转移的电子数、标准电位、摩尔吸光系数以及反应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的扩散系数等。光谱电化学发展很快,在研究无机、有机和生物化学氧化还原机理和均相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㈥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谁知道原理

1. 基本原理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即朗伯 - 比尔定律,这是吸收光谱法定量的理论依据,其关系式如式 3-1 :

A = ECL 式 (3-1)

式中 A 为吸收度 ; E 为吸收系数,即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的吸收度数值; C 为溶液浓度; L 为液层厚度。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 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的光谱分析方法。《中国药典》 (2005 年版 ) 有 10 种药材用该法进行药材的有效性评价。其主要特点为:灵敏度高,可达 10 -4 g/ml ~10 -7 g/ml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 2 % ~5 %。中药中有紫外吸收的成分或本身有颜色的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溶液的吸收度与浓度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均可用此法进行分析。本法适于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总黄酮、总蒽醌、总生物碱等。

2. 定量测定法

测定时,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 1cm 的石英吸收池,在选(规)定的吸收峰波长 ±2nm 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选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 0.3 ~ 0.7 之间的误差较小。当溶液的 pH 值对测得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pH 值调成一致。

用于含量测定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品比较法 凡溶液中待测物质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则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 100 % ±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该物质的最大波长下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式 3-3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 x = ( A x / A R ) C R 式 (3-2)

含量= ( C x × D ) / W ×100 式 (3-3)

式中 C x 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 x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 R 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 R 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D 为稀释倍数; W 为供试品取样量。

( 2 )吸收系数法 先测出对照品在 λ max 下的吸光度,然后求得吸收系数;也可从有关手册或药典中查得有关化合物的吸收系数。采用与对照品相同的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在相同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求出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含量%= [( ) x /( ) R ]×100% 式 (3-4)

式中, ( ) x 为供试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 ) R 为对照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 3 )标准曲线法 从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图上选定某一最大吸收波长,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该波长处分别测得它们的吸光度,用吸光度对浓度作图。若待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应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可读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㈦ 紫外_可见分光光度法,用吸收系数法定量,公式是什么

一、原理可见光、紫外线照射某些物质,主要是由于物质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对辐射的吸收,而产生化合物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分光光度法或称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方法。它是以朗伯──比耳定律为基础。1朗伯—比耳定律A=lg—-=ECLT式中A为吸收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L为液层厚度,cm。二、使用范围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三、仪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理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本仪器是根据相对测量的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或空气、试样)作为标准(空白或称参比)溶液,并认为它的透光率为100%(或吸收度为0),而被测的试样透光率(或吸收度)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实际上就是由出射狭缝射出的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这两个光能量之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或吸收度)。本仪器可精密测定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色物质或在适当条件下能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的物质。使用前应校正测定波长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四、仪器的校正1.波长的准确度试验以仪器显示的波长数值与单色光的实际波长值之间误差表示,应在±1.0nm范围内。可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2.吸收度的准确度试验3.杂散光的试验4.波长重现性试验5.分辨率试验五、测定方法1.对照品比较法(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后,按下式计算含量,即得。(2)计算式A样×G对/稀释倍数×100×1含量(%)=————————————--×100%A对×G样/稀释倍数×100×12.吸收系数法(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2)计算式A样含量(%)=——————————————-×100%G样/稀释倍数×(E1%1cm)对×100×13.计算分光光度法采用计算分光光度法应慎重。本法有多种,使用时均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当吸收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着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若测定时不用对照品,如维生素A测定法,则应在测定时对仪器作仔细的校正和检定。六、注意事项1.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如有浑浊,应预先过滤,并弃去初滤液。2.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3.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考虑该试样的真伪、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4.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5.吸收池应选择配对,否则要引入测定误差。

㈧ 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各定量方法有何优缺点

波长在200nm-400um范围称为紫外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的波长大约在’400nm-760nm之间。物质吸收波长范围在200nm-760nm区间的电磁辐射能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laviolet-visiblespectrophoto-metry)。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为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两种。在本章中介绍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分子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法可直接提供分子中有无芳香结构和共扼体系存在的信息,为物质的定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广泛地应用于物质的常量、微量及痕量组分的定量分析,已作为现代分析化学中“常规武器”的一种。定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于共存物的谱线重叠而引起的光谱干扰,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而得以补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仪器简单;(2)操作方便;(3)灵敏度高(达:10-4g-10-7g/mL)或更低;(4)相对误差一般为1%-3%;(...波长在200nm-400um范围称为紫外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的波长大约在’400nm-760nm之间。物质吸收波长范围在200nm-760nm区间的电磁辐射能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laviolet-visiblespectrophoto-metry)。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为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两种。在本章中介绍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分子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法可直接提供分子中有无芳香结构和共扼体系存在的信息,为物质的定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广泛地应用于物质的常量、微量及痕量组分的定量分析,已作为现代分析化学中“常规武器”的一种。定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于共存物的谱线重叠而引起的光谱干扰,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而得以补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仪器简单;(2)操作方便;(3)灵敏度高(达:10-4g-10-7g/mL)或更低;(4)相对误差一般为1%-3%;(5)有一定的选择性。

㈨ 光学分析法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区一般指波长200nm至760nm范国内的电磁波。根据物质分子对此光区电磁波的吸收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使用的辐射波长范围是200~400nm,主要是引起分子中的外层价电子的能级跃迁。分子吸收此区域的紫外线后,在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也伴随着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形成带状紫外吸收光谱。据此可进行某些类型的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可见分光光度法使用的辐射波长范围是400~760nm,具有长共轭结构的有机物或有色无机物吸收一定波长的可见光后,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并伴随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其吸收光谱也是带状光谱。通常紫外分光先度计都有可见光波段,因此常将两者一起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怎样的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对光吸收的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比色原理——比耳定律

阅读全文

与紫外可见光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咖啡机的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976
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428
怕丢人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908
怎么判断浮漂的准确方法 浏览:602
阶段性鼻炎治疗方法 浏览:133
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 浏览:260
什么方法可以最快消肿 浏览:776
心房颤动有什么非药物治疗方法 浏览:802
拆千纸鹤方法视频 浏览:209
样品预处理有哪些预处理方法优缺点 浏览:895
绑丝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755
怎样快速解决痛经的方法 浏览:789
七年级列方程的方法与技巧 浏览:898
穿越火线如何玩别人号的方法教学 浏览:738
早起锻炼身体有哪些方法 浏览:776
收纳包手工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688
面粉食用方法怎么填 浏览:674
怎么才是吃石榴的正确方法 浏览:118
插锁式管道安装方法 浏览:666
腰肌如何锻炼方法图片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