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一、精神分析术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建立了这个理论———童年期伤创经验导致压抑本能冲动或情感,是成年后焦虑的根源。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以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营造一种温暖安全、适合沟通的氛围。治疗师采取的策略包括鼓励、保证、忠告、加强现实感、建议说服等较积极的做法,以期在短期内达到协助个案度过难关,恢复生活常态,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增进个案的沟通技巧等目的。
三、行为治疗
依据动物实验得到的学习理论,有系统地应用在协助人们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因此,行为治疗的内容大都是教导性的,培养个案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并且将学习到的心理技巧不断地在生活里练习。治疗者和个案采取合作关系,个案必须主动积极地配合。
四、认知心理治疗
50年代末,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思考、情绪与行为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不是事件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思考模式)决定我们的情绪反应。因此有很多的情感障碍与心理困扰,是来自个人的“非理性思考”。而“非理性思考”的形成是从儿童时期对我们具影响力的人(通常是父母、老师)身上学习而来,并且经由自己不断地重复此种情绪经验累积而成。
所以治疗的过程,就是要协助个案找出自己的“非理性思考”,之后加以驳斥而训练出理性的思考方式,自然就能消除情绪的困扰。在临床施行上,认知治疗常要配合行为治疗,因而全称“认知行为治疗”。
五、团体心理治疗
人是群性的动物,团体可以提供个人温暖、保护及滋养的作用,因此团体心理治疗极符合人类这种群居的需求。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群事先挑选过有情绪障碍的人,固定的时间集合在一起,由训练有素的治疗师引导团体成员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彼此鼓励支持而达到改变思考、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的。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Ⅱ 心理治疗的十六种方法
第一类,一般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体深入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第二类是传统学派的心理治疗。一种是催眠疗法。另一种是精神分析疗法,如自由联想、释梦等。
第三,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资料。
第四,以求助者为中心的治疗。
第五,放松疗法。
第六,格式塔疗法。
第七,存在主义分析。
第八,森田疗法。
第三类是现代心理治疗。
一是行为疗法,包括快速暴露、系统脱敏、厌恶疗法等。
二是认知疗法,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定向训练等。
三、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使患者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反馈和改变仪器检测到的人体异常生理变化,达到治疗的目的。
支持疗法: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引导、指导、说服、安慰和保证,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或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分析,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障碍源于无意识的冲突。精神分析是以自由联想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通过患者的自由联想,将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创伤或痛苦经历挖掘或暴露出来,医生对患者进行引导,使患者彻底了解和重新认识自己,改造人格,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催眠疗法:是将患者置于催眠状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暗示,使患者消除恐惧,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医生对处于催眠状态的焦虑患者说:“经过这样的治疗,你的情绪很快就会变得平静,不会有焦虑和不安。头痛很快就会缓解消失,睡眠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睡得又香又沉”。
行为疗法: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1960年后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行为治疗的指导思想是人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人的行为都是从外部环境学来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病态心理和躯体症状是异常行为,是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表现。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调整和改造,所以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疗法。
Ⅲ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治疗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治疗、个别治疗和行为治疗,均是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劝慰,解释鼓励,说服暗示,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及自我调整等方法,来达到改变旧的条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为反应。不少老年人体弱多病,晚年期易患"锖疑症"、"恐惧症"、"忧郁症"、"强迫症"、"癌症"等疾病。对这类病,我国目前尚无特效药,要依靠心理治疗法来解决。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有:
(1)开导法:即开导其思想,使其放松,以此减轻他们的病情,抑制老年病的发展。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疾病能用药物或手术治疗,若再配合做些心理治疗,患者的病体会恢复得更快,旧病复发率也将明显降低。
(2)叫喊疗法:是某些西方国家盛行的一种心理疗法,适应神经官能症、癔病,或遭到重大刺激而神志错乱及长期抑郁不快的"情志障碍"者。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安适地躺在诊察床上,医生亲切地握着他(或她)的手,嘱其将自己内心的话,毫不隐讳地发泄出来,随便喊叫,直到自己感到痛快为止。这样,沉重的精神负担或缠绵的幽怨得到了排遣,经过几次这样的治疗,可解除病态而恢复正常。
(3)喜怒调整法:"阴阳喜怒"是七情学说的一个纲领,其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谓情绪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快乐和悲衰,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及强和弱的两极状态。情绪的两极性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上可互相转化。运用这种情绪上的两级性治疗疾病,在中医临床上不论是药物或心理治疗都不少见。喜而笑本属正常的情绪活动,是一种肯定的情绪。但喜笑过度,长期不能恢复就成为致病因素。治疗的方法是:改变"喜"的刺激方向或减少"喜"的刺激量。一是肯定情绪的治疗,即用快乐为手段去缓解悲优的心境;二是否定情绪的治疗,即以不快为手段,用悲伤等去纠正过度的兴奋。
催眠下暗示治疗心身疾病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1)测定患者的催眠易感性,教给放松法,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施术者。
(2)进入催眠状态后,发掘和揭示患者的心理矛盾和症结,以及这些矛盾和症结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患者对它们的评价和态度。
(3)改善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性格上所存在的问题。
(4)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因躯体疾病所带来的新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机体的反作用。针对躯体症状进行直接暗示治疗。
以哮喘为例,通过催眠易感性测定后进行催眠,在催眠下为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用坚定的语气,有条有理地暗示:“你在催眠状态下呼吸已逐渐平稳,一点一点地深沉、平稳,呼吸已无窘迫感,你处在轻松、舒适而安宁的状态中,呼吸着早晨新鲜的空气,空气中有丰富的氧气,肺功能已恢复正常,哮喘已停止发作,每一个肺细胞工作都很正常,胸闷已消失,心情特别的舒畅,焦虑抑郁的情绪已消失。今后任何不良的刺激都不会产生胸闷气急,任何气候变化也不受影响,气喘已痊愈。现在你精神唤发、心情愉快。记住醒来后,你的呼吸一定会更均匀、更通畅。今后再也不会出现气喘胸闷。”
在催眠下亦可引导患者想象:“你已进入了催眠状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非常愉快,你躺在空气清新的草坪上,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在这天然的乐园之中,尽情地享受着这轻松愉快的时刻吧!心神宁静极了,呼吸通畅,气喘已愈,今后再也不会气喘了。”
过敏性结肠炎是心身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催眠状态下主要发掘产生疾病的心理因素,予以分析解释和疏导,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再针对症状进行暗示:“在催眠下你会感到腹部舒适,肠功能恢复正常,肠过敏的现象已不存在,腹痛已消失,肠蠕动正常了。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你体验一下,腹部有着温暖而又舒适的感觉……。”当患者体验到这种感觉时,再加强暗示;“是的!腹痛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过敏性肠炎已得到根治,精力已恢复,记忆增强了,营养已改善了……。”最后再唤醒患者。虽然暗示语是如此简单,但所收的效果却很大,无药而愈了。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907930.html
至于药物治疗就是开处方,有时候也有楼上说的安慰剂效应存在,一般的药物有百忧解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