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分为几种。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是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统一按进价记账,总分类账反映库存商品进价总值,明细分类账反映各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同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之间,设置“库存商品”类目账,按商品大类分户,记载商品进、销、存金额。此外,在业务部门和仓库设置商品账,分户方法与“库存商品”明细账相同,记载商品收、付、存数量,不记金额。最后,根据商品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定期计算和结转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全面反映各种商品进、销、存的数量和金额,便于从数量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但每笔进、销货业务都要填制凭证,按商品品种逐笔登记明细分类账,核算工作量较大。
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是以实物数量和售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内容基本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相同,都是按商品品种设明细账,实行数量和金额双重控制。不同之处在于,“库存商品”总分类账、类目账和明细账均按售价记账,并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记载售价金额和进价金额之间的差额,定期分摊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计算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由于采用售价记账,逢商品售价变动,就要盘点库存商品,调整商品金额和差价,核算工作量较大。因此,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一般适用于经营金额较小、批量较少的小型经营批发企业,以及经营零售的企业的库存商品和贵重商品的核算。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在实物负责基础上,以售价记账,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实物负责制,按商品经营的品种和地点,划分为若干柜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对其经营的商品承担全部责任。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的进、销、存一律按销售价格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反映售价总金额,明细分类账按实物负责人分设,反映各实物负责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售价金额,在总账控制下,随时反映各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以反映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价,正确计算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加强物价管理,商品按售价核算后,如遇售价变动,就会直接影响库存商品总额。健全商品盘点制度,“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按售价记账,没有数量控制,只有通过盘点才能确定实际数量,因此,必须加强商品盘点,才能检查库存商品账实是否相等及其实物负责人的工作质量和经济责任。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可以简化核算手续,减少工作量,是零售企业商品核算的主要方法。
进价金额核算法是以进价金额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的一种核算方法。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一律以进价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大类或柜组设置,对需要掌握数量的商品,可设置备查簿。平时销货账务处理,只核算销售收入,不核算销售成本。月末采取“以存计销”的方法,通过实地盘点库存商品,倒挤商品销售成本。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方法,可以简化核算手续,节约人力、物力,但手续不够严密,平时不能掌握库存情况,且对商品损耗或差错事故不能控制,一般适用于鲜活商品的核算。
②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简直太好用了!
成本核算的8种常用方法包括:
移动加权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
先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
个别计价法:
计划成本法:
毛利率法:
零售价法:
每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计算原理,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策略。
③ 商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商品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最常用的方法是:进价法和售价核算法成本。
2、进价金额核算又称“进价记账、盘存计销”,是以进价总金额控制实物负责人(或柜组)经营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它的核算特点是:商品购进后,登记按实物负责人设置的库存商品明细账,只记进价金额,不记数量;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取得的销售收入,贷记“商品销售收入”账户,平时不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定期进行实地盘点,查明实存数量,用最后进价法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3、进价法。这种方一般为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所采用。鲜活商品包括鱼、肉、禽、蛋、蔬菜和水果等。
4、超市、百货商场等通常采用“售价法”核算商品成本。
④ 老师好!超市是用哪种方法成本核算的
在超市成本核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毛利率法基于销售毛利和销售净额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销售毛利和销售净额来确定成本。毛利率的计算公式为:毛利率 = 销售毛利 / 销售净额。销售净额是指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后的金额。销售毛利则为销售净额与毛利率的乘积。销售成本则由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毛利得出。期末存货的计算公式为:期末存货 = 期初存货 + 本期购入 - 本期销售成本。
零售价法则通过成本率来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成本率 = (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购入成本) / (期初存货售价 + 本期购货售价)。以此为基础,期末存货成本等于期末售价乘以成本率。本期销售成本则是期初存货成本加上本期购入成本减去期末存货成本。进销差价率用于衡量商品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进销差价率 = (期初商品进销差价 + 本期进销差价) / (期初存货售价 + 本期发生的商品售价)。最后,本期已售商品进销差价则由本期销售收入乘以进销差价率得出。
这两种方法在超市成本核算中各有优势。毛利率法侧重于销售毛利的变动,便于追踪销售利润的变化。而零售价法则通过成本率来评估存货价值,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的成本情况。超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
通过精确的成本核算,超市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无论是毛利率法还是零售价法,都能帮助超市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成本结构,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