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微生物鉴别细菌的流程方法

微生物鉴别细菌的流程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7 18:56:56

① 细菌鉴定办法有哪些,常见细菌的鉴定办法就可以

细菌的鉴定通过分离培养获得的病原菌,必须达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纯培养程度,才能进行系统鉴定。系统鉴定就是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检测,并用已知标准免疫血清确定分离细菌的属、种和型。微生物鉴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据其形态,生长、生化特性等定种,最后根据抗原的免疫血清学检查定型。(一)形态学检查各种细菌的形态,在适宜的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但环境的改变,如培养基条件的改变,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细菌产生不规则的形态,并可出现细胞壁的缺陷和多样性。为此,在作细菌形态鉴定时,必须按被检菌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适宜的培养时间和检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形态学鉴定。形态学检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1.肉眼观察肉眼观察主要观察细菌在固体、液体、半固体,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在固体培养基上要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是否均匀一致,表面是光滑湿润,还是干燥无光或呈皱纹状,边缘是整齐还是不规则,菌落是隆起、扁平,还是乳头样,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中,要观察培养基是否呈均匀浑浊,管底有无沉淀,液面有无菌膜,是否产气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应观察细菌是否沿着接种线生长,是呈毛刷样生长还是均匀生长,上下生长是否一致。在鉴别培养基上,应观察其生长情况是否与预期的相一致,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还要观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点,在某些培养基上还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显微镜观察在作细菌个体形态学检查时,要根据被检菌的种类和检查项目,选用相应的染色方法,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培养基以及细菌培养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时(生长时间长的细菌除外)的幼嫩培养菌为宜。例如,作革兰氏染色检查时,培养时间长的陈旧细菌,可能由阳性变为阴性。作细菌运动性检查时,液体培养基的幼嫩培养物(几小时到十几小时)最为适宜。作炭疽荚膜染色时,因炭疽杆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而在动物体内形成明显的荚膜,因此,应先接种小鼠,取死亡动物的病料作涂片标本镜检。作鞭毛染色时,以液体培养基为宜。芽胞的形成,因细菌种类不同,往往对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空气和培养时间等而异,但一般均要求较长时间。镜检时除注意其基本形态结构和大小(要用测微计测量)外,还应注意其排列状态、菌端形状、有无两极染色、有无形成芽胞和荚胞等。必要时可用电镜观察其微细结构。3.常用的几种染色方法涂片用的载玻片需用清洁液洗净、擦干、不留油质,否则培养物不能均匀地推开。被检材料如果是肉汤培养物,用铂金耳环取一滴,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涂抹的范围约有手指甲大即可。随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检材料如果是固体培养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上,用铂金耳环取少许培养物,在水滴中混匀,培养物不宜太多,菌体看不清楚。脓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样方法制备抹片。血液和病变组织,直接涂抹在载玻片上,组织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则看不见细菌,细菌培养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组织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② 微生物菜鸟~关于细菌鉴定请专家进

哦,看来是对细菌鉴定的过程一无所知啊。

首先,请先将做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PCR,测序,然后再做其他工作,否则一切免谈。

至于你的这些实验:
1。革兰氏染色的人为因素影响太大,已经不作为标准了,到底是阳性还是阴性,电子显微镜照片说了算。
2。你这不是人家工厂检验质量,产气,产什么气?发酵,发酵出什么产物?
3。触媒倒是没错。
4。同革兰氏染色,不可信,有没有芽孢,电镜照片说了算。
5。同上。
6。你的方法不严谨。必须要用Hungate厌氧管技术作为培养手段。
7。你做的工作还不到一个完整鉴定过程的1%。

总结一下吧,毕设最忌讳的就是选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课题,你偏偏这么干了,不知道你怎么想的。细菌鉴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你知道一个科学的细菌鉴定实验至少需要多久么?半年!加上写文章最少要一年!当然,你可以说本科毕设的要求不用那么高,但是反过来说,预期做一个不伦不类的实验,你不如换一个简单的课题来的爽快。

③ 简述细菌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够在得病生物体内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其他目美丽病。目美丽病后症状与感染源生物症状相同。在目标体内仍能够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标本的采集非常重要。细菌感染通常是通过培养的方法检测的,而病毒通常是通过抗原或者核酸来检测的。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好的标本决定一切,这是检验领域的一句俗话。

不恰当的标本、不恰当的采集时间、不规范的采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阴性,假阳性,杂菌污染等,延误诊断,危及生命。对于严重感染,需要确定病原菌的,标本应该选择细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标本提取的时间应该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最好在发生寒战的时候。

(3)微生物鉴别细菌的流程方法扩展阅读: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 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样品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数量。国内外普遍采用此需氧平板计数法(APC)。国外用于食品、化妆品中微生物计数的螺旋平板计数法(SPC)也需(48±3)h。

这2种方法均为传统的培养方法,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近年来,国内外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快速测试片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微菌落技术、发射测量法、微热量技术、ATP 生物发光技术、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简化了检测程序。

④ 微生物中细菌检测

方法一是显微镜放大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行进形态的观察;第二种方法:染色法 主要用革兰氏染色法 第三种方法是 用培养基分离鉴定; 第四种方法:生化反应 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和代谢产物的差异,借以区别和鉴定细菌;第五种方法:血清学实验,用含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可有效检出样本中极微量细菌特异抗原,或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血清学实验,确定细菌类型。其他还有:纸片法,试管稀释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核算杂交技术,PCR,生物芯片技术等。

⑤ 请问一下菌种鉴定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菌种鉴定工作是各类微生物学实验室都经常遇到的基础性工作。不论鉴定对象属哪一类,其工作步骤都离不开以下三步:①获得该微生物的纯种培养物;②测定一系例必要的鉴定指标;③查找权威性的鉴定手册。 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 群体:菌落形态,在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等
* 形态 个体:细胞形态,染色反应,各种特殊构造等
* 营养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 生理、生化反应 酶;产酶种类和反应物性等
* 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等
* 经典指标 生态特性:生长温度,对氧的需要,宿主种类等
* 生活史特点
* 血清学反应
* 噬菌体的敏感性
* 其它
经典分类法
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 * A. 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长
* B. 细胞大,宽度 1.3~1.8mm ………………… 1. 热微菌属 ( Thermomicrobium )
* B. 细胞小,宽度 0.4~0.8mm
* 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
* D. 能在 pH4.5 生长 …………………………… 2. 热酸菌属 ( Acidothermus )
* DD. 不能在 pH4.5 生长 …………………………………… 3. 栖热菌属 ( Thermus )
*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 4. 栖热嗜油菌属 ( 栖热嗜狮菌属 Thermoleophilum )
* AA. 不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长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微生物分类鉴定工作有了飞速发展。对微生物鉴定工作来说,已从经典的表型特征的鉴定深入到现代的遗传学特性的鉴定、细胞化学组分的精确分析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分类研究等新的层次上。
* (一)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 DNA是除少数RNA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DNA成分和结构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间新缘关系的远近。因此,测定每种微生物DNA的若干重要数据,是微生物鉴定中极其重要的指标: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每一个微生物种的 DNA 中 GC mol% 的数值是恒定的,不会随着环境条件、培养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个属不同种之间, DNA 中 GCmol% 的数值不会差异太大,可以某个数值为中心成簇分布,显示同属微生物种的 GC mol% 范围。 DNA 中 GC mol% 分析主要用于区分细菌的属和种,因为细菌 DNA 中 GC 含量的变化范围一般在 25 %~ 75 %;而放线菌 DNA 中的 GC 比例范围非常窄 (37 %~ 51%) 。一般认为任何两种微生物在 GC 含量上的差别超过了 10 %,这两种微生物就肯定不是同一个种。因此可利用 G+C mol %来鉴别各种微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亲缘关系相近的菌,其 G+C mol %含量相同或者近似,但 G+C mol %相同或近似的细菌,其亲缘关系并不一定相似,这是因为这一数据还不能反映出碱基对的排列序列,而且如放线菌的 DNA 的 GC mol% 在 37 ~ 51 之间,企图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区分放线菌的几十个属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比较两种细菌的 DNA 碱基对排列序列是否相同,以及相同的程度如何,就需做核酸杂交试验。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1)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 2)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 3)使用原则:
*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所以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
* 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种,大于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
*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
2.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组成的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因此结果更加可信。
DNA-DNA 杂交
* DNA 杂交法的基本原理是用 DNA 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将不同来源的 DNA 在体外加热解链,并在合适的条件下,使互补的碱基重新配对结合成双链 DNA ,然后根据能生成双链的情况,检测杂合百分数。如果两条单链 DNA 的碱基顺序全部相同,则它们能生成完整的双链,即杂合率为 100% 。如果两条单链 DNA 的碱基序列只有部分相同,则它们能生成的“双链”仅含有局部单链,其杂合率小于 100% 。由此;杂合率越高,表示两个 DNA 之间碱基序列的相似性越高,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就越近。如两株大肠埃希氏菌的 DNA 杂合率可高达 100 %,而大肠埃希氏菌与沙门氏菌的 DNA 杂合率较低,约有 70 %。 G+Cmol %的测定和 DNA 杂交实验为细菌种和属的分类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解决了以表观特征为依据所无法解决的一些疑难问题,但对于许多属以上分类单元间的亲缘关系及细菌的进化问题仍不能解决。
DNA — rRNA 杂交
* 目前研究 RNA 碱基序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DNA 与 rRNA 杂交,二是 16S rR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DNA 与 rRNA 杂交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同 DNA 杂交一样,不同的是① 是 DNA 杂交中同位素标记的部分是 DNA ,而 DNA 与 rRNA 杂交中同位素标记的部分是 rRNA 。② DNA 杂交结果用同源性百分数表示,而 DNA 与 rRNA 杂交结果用 Tm(e) 和 RNA 结合数表示。 Tm(e) 值是 DNA 与 rRNA 杂交物解链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 RNA 结合数是 100 m gDNA 所结合的 rRNA 的 m g 数。根据这个参数可以作出 RNA 相似性图。在 rRNA 相似性图上,关系较近的菌就集中到一起。关系较远的菌在图上占据不同的位置。用 rRNA 同性试验和 16SrRNA 寡核苷酸编目的相似性比较 rRNA 顺反子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属以上细菌分类单元的较一致的系统发育概念,并导致了古细菌的建立。
3.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
* 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
* 传统的生物进化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的形态学和化石记载,因此多限于研究后生生物(metazoa),而后者仅占整个生物进化历程的1/5
* 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 c)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
* d)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类、鉴定理论;
* e)为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
3、 16S rRNA(16S rD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 首先, 16S rRNA 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 18S rRNA )中。 rRNA 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保持不变,可看作为生物演变的时间钟。其次,在 16S rRNA 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第三, 16S rRNA 的相对分子量大小适中,约 1 540 个核苷酸,便于序列分析。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良好工具。
分离菌株 16S rRNA 基因
* 。从平板中直接挑取一环分离菌株细胞 , 加入 100μL 无菌重蒸 H 2 O 中 , 旋涡混匀后 , 沸水浴 2min, 12 000r min -1 离心 5min, 上清液中即含 16S rRNA 基因,可直接用于 PCR 扩增。分离菌株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的一般步骤为: 16S rRNA 基因的 PCR 引物: 5'-AGAGT TTGAT CCTGG CTCAG-3' ; 5'-AAGGA GGTGA TCCAG CCGCA-3' 。扩增反应体积 50 m L ,反应条件为 95 ℃预变性 5min , 94 ℃变性 1min , 55 ℃退火 1min , 72 ℃延伸 2min ,共进行 29 个循环, PCR 反应在 PTC-200 型热循环仪上进行。取 5 m L 反应液在 10g L -1 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检测。 PCR 产物测序可由专门技术公司完成。
比对分析
* 测序得到 分离菌株 16S rDNA 部分序列,此序列一般以 *.f.seq 形式保存,可以用写字板或 Editsequence 软件打开,将所得序列通过 Blast 程序与 GenBank 中核酸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 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 ) ,具体步骤如下:点击网站中 Nucleotide BLAST 下 Nucleotide-nucleotide BLAST [blastn] 选项,将测序所得序列粘贴在“ search ”网页空白处,或输入测序结果所在文件夹目录,点击核酸比对选项,即“ blast ”,然后点击“ format ”,计算机自动开始搜索核苷酸数据库中序列并进行序列比较,根据同源性高低列出相近序列及其所属种或属,以及菌株相关信息,从而初步判断 16S rDNA 鉴定结果。
比对分析
* 遗传距离矩阵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可采用 DNAStar 软件包中的 MegAlign 程序计算样本间的遗传距离。由 GenBank 中得到相关菌株的序列,与本研究分离菌株所测得序列一起输入 Clustalx1.8 程序进行 DNA 同源序列排列,并经人工仔细核查。在此基础上,序列输入 Phylip3.6 软件包,以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 Kimura 2-parameter 法,系统树各分枝的置信度经重抽样法( Bootstrap ) 500 次重复检测, DNA 序列变异中的转换和颠换赋于相同的加权值。
(二)细胞化学成分的鉴定* 除上述核酸成分外的其它化学成分的测定,是微生物化学分类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1.细胞壁的化学成分。2.全细胞水解液的糖型。3.磷酸类脂成分的分析。4.枝菌酸的分析。5. 醌类的分析。6.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二)细胞化学成分的鉴定
* 微生物分类中,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特征性化学组分对微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称化学分类法 (chemotaxonomy) 。在近二十多年中,采用化学和物理技术采研究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已获得很有价值的分类和鉴定资料,各种化学组分在原核微生物分类中的意义见表
细菌的化学组分分析及其在分类水平上的应用
细胞化学成分鉴定的意义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用于微生物分类日趋显示出重要性。细胞壁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现己被接受为细菌属的水平的重要分类学标准。在放线菌分类中,细胞壁成分和细胞特征性糖的分析作为分属的依据,已被广泛应用。脂质是区别细菌还是古菌的标准之一,细菌具有酰基脂 ( 脂键 ) ,而古菌具有醚键脂,因此醚键脂的存在可用以区分古菌。霉菌酸的分析测定己成为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分类鉴定中的常规方法之一。鞘氨醇单胞菌和鞘氨醇杆菌等细胞膜都含有鞘氨醇,因此鞘氨醇的有无可作为此类细菌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某些细菌原生质膜中的异戊间二烯醌,细胞色素,以及红外光谱等分析对于细菌、放线菌中某些科、属、种的鉴定也都十分有价值。
(三)数值分类法
* 数值分类法亦称统计分类法,是在约200年前与林奈同代人M.Adanson (1727 ~1806,法国植物学家)发展的分类原理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数值分类的基本步骤为:(1)计算两菌株间的相似系数;(2)列出相似度矩阵;(3)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
数值分类的基本步骤
数值分类法
* 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较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为 50 ~ 60 个,多者可达 100 个以上,在分类上,每一个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的反应和忍受性以及生态特性为依据。最后,将所测菌株两两进行比较,并借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菌株间的总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阵 ( 图 14-5) 。为便于观察,应将矩阵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后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 (dendrogram) ,再结合主观上的判断 ( 如划分类似程度大于 85 %者为同种,大于 65 %者为同属等 ) ,排列出—个个分类群。
数值分类法的优越性
* 数值分类法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以分析大量分类特征为基础,对于类群的划分比较客观和稳定;而且促进对细菌类群的全面考查和观察,为细菌的分类鉴定积累大量资料。但在使用数值分类法对细菌菌株分群归类定种或定属时,还应做有关菌株的 DNA 碱基的 G + Cmol% 和 DNA 杂交,以进一步加以确证。

⑥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步骤

一、用脏手上的细菌制装片:

1、收集手上细菌,用少量无菌水(可用冷开水代替)冲洗脏手,让洗手的水流到培养皿中。这些脏水就是细菌培养液。

2、制取细菌装片,取甲、乙两块洁净的载玻片,分别在两玻片的中央各滴一小滴细菌培养液;然后在甲片上盖好盖玻片后直接用600倍的显微镜观察。

(用稍偏暗的视野,调节到位可以看到多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很容易看到活动的微生物,这样对儿童更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如果你想进一步放大并会操作,选定观察的物象后,可把此物象移到视野正中央,再转换更高倍数的镜头观察即可。

3、在乙片的细菌培养液滴上滴一小滴龙胆紫染色液,用牙签将细菌培养液和龙胆紫液搅匀、并将液滴推开,再用酒精灯加热液滴(约5秒钟)后让它自然晾干(约5分钟)。

再用600倍的显微镜直接观察,既可以看到染成深蓝色的多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不过此时看到的微生物都已死亡、并被固定,因此看不到它们的活动状态。

二、制取洗手后的对照装片。

1、洗手-----将手用香皂洗干净,用洁净的干毛巾揩干手;

2、收集细菌培养液-------用少量无菌水冲洗双手,让洗手液流入洁净的培养皿中;

3、制细菌装片-----制片过程与以上装片过程相同,参照制片即可。

(6)微生物鉴别细菌的流程方法扩展阅读:

细菌的基本形态与大小

(1)球菌:

球菌是外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的细菌,直径0.5~1微米,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单球菌:单独存在,如尿素小球菌;②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

③链球菌:如乳酸链球菌;④四联球菌:形成的4个细胞排列在一起,成田字,如四联球菌;

⑤八叠球菌:如尿素生孢八叠球菌;⑥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2)杆菌:

外形为杆状的细菌称杆菌,常有长宽接近的短杆或球杆状菌,如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长宽相差较大的棒杆状或长杆状菌,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梭状杆菌(Bacteriumfusiformis);

分枝状或叉状菌,如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竹节状(两端平截),如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等。

按杆菌细胞的排列方式不同则有成对的双杆菌、呈链状的链杆菌,另外,常有栅状、“八”字状以及由鞘衣包裹在一起的丝状等多种。典型的杆菌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链杆菌、变形杆菌[2]。

(3)螺旋状:

螺旋状的细菌称螺旋菌,一般长5~50微米,宽0.5~5微米,根据菌体的弯曲可分为:

①弧菌(Vibrio):螺旋不足一环者呈香蕉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②螺菌(Spirillum):满2~6环的小型、坚硬的螺旋状细菌,如小螺菌(Spirillumminor);

③螺旋体(Spirochaeta):旋转周数多(通常超过6环)、体长而柔软的螺旋状细菌,如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m)。

⑦ 微生物的菌种鉴定方法与步骤(鉴定到“株”一级)

首先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⑧ 细菌分子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从DNA、RNA和蛋白质这三个方面鉴定。将三种物质分别提取出来,各自进行鉴定。鉴定的方法可以用你提到的这些。
1.核酸杂交:简单的说,就是将需检测的核酸与标记的分子结合使得未知核酸可以被检测到。
2.脉冲场凝胶电泳:利用电场让不同大小的带电DNA分子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将不同大小的分子分开。可分离10kb--10mb的DNA分子。
3.16S rRNA :16S rRNA所对应的 16S rDNA基因在微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对16S rDNA而言,如果出现3个碱基以上的差异就可以断定细菌不属于同一种属。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而且不需要培养,检测指标也很单一。可以快速检测未知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
4.RAPD: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分子技术。先进行PCR扩增,然后电泳分离染色,在紫外透视仪上检测多态性。
5.质粒质谱分析法:我只了解过蛋白质的质谱分析技术,质粒的没有了解过。
蛋白质:将蛋白质酶解成小肽段并混合基质,用激光将呈离子化气体状态的待测物喷射,经电场到达检测器,根据到达的时间分析肽段的分子质量。

⑨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哪些程序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哪些程序: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指标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如果含有超出一定数量的微生物,不仅会使食物变质、腐败、失去营养价值,而且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产品: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酵母和霉菌数量、绿脓杆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商业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无菌测试、微生物限量、肠道球菌数、下菌落总数等;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项目:
【常规项目】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等;
【致病菌】
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弯曲杆菌属、阪崎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O157:H7/NM、致泻大肠埃希 氏菌、溶藻弧菌等;
微生物菌种检测
【其他】
军团菌、乳酸菌、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肠杆菌科、嗜渗酵母、粪链球菌、粪大肠菌群、肠杆菌属、厌氧菌落总数、厌氧亚硫酸盐还原菌、需氧嗜温菌芽孢、厌氧嗜温菌芽孢、嗜热嗜酸菌、嗜热菌落总数、白色念珠菌等;
【实时PCR快速检测】
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NM;
【抗菌性测试】
塑料制品,陶瓷,其他抗菌材质;
【药典常规测试】
USP 62,Ch。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2-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3-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4-2016 (不测血清分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不测血清分型、神奈川试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孢杆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5-201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 GB/T 4789.22-2003.

阅读全文

与微生物鉴别细菌的流程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相互转发的最佳方法 浏览:428
气候疾病负担研究方法 浏览:232
台阶训练方法 浏览:672
u型导轨蚊帐安装方法 浏览:652
不同古筝调音器的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569
单片机导线连接方法 浏览:883
大肠癌杆菌K1抗原检测方法 浏览:51
苦瓜黑斑病图片及治疗方法 浏览:544
病毒性结膜炎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浏览:495
读诗想象画面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745
辩方举证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184
解码器的使用方法 浏览:418
桦树茸使用方法 浏览:678
剥苹果方法有哪些 浏览:323
擒拿坏人最佳训练方法 浏览:972
方法研究工作 浏览:818
手机给u盘分区方法 浏览:482
华为扬声器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1
a4纸折的最漂亮的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63
苏州家庭教育技巧方法哪里有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