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3 00:26:44

㈠ 高考语文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有什么得高分技巧

答题技巧
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 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 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③正面/侧面描写; ④细节描写。

5. 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 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13. 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

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 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 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 论据的作用

①道理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

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

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 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 欲扬先抑的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 悬念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 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在结构上:

⑴ 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

(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个句子或细节。

⑶ 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题);③首尾呼应。

27. 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

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 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

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 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 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

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

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 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②分析句式之美;

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

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 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 整句(对偶句)的作用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 疑问句的作用

造成悬念。

37. 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

②具有……的言外之意;

③富有哲理;

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 给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 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 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折;

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

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强调;

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

②总结上文。

42. 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㈡ 高考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做题方法

内容比较多,以小说为例
高考小说常见题型:
一、把握故事情节
二、分析环境描写
三、揣摩人物形象
四、分析小说主题
五、分析表达技巧
六、理解小说标题
七、品味作品语言
知识梳理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来命题。
题型有: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小说写了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4、小说某情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就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概括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结构、寻找文章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善于把握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同时注意情节安排的作用。
情节安排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6、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7、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答题注意点1、要兼顾内容和结构。
2、内容要具体以及明确。知识点的普遍原理与文章具体环境相结合。
二、分析环境描写
(一)题型:
1、概括景物的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3、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赏析景物描写。
5、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二)知识梳理
1、了解概括景物特点的常用词语:清丽、静谧、凝重、沉郁、压抑、萧索、悲凉、雄浑、壮美、旷远、凄美等等。
2、了解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①细节描写与白描: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②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景衬人)
③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符合逻辑顺序。
④虚实、点面、声色等结合:更丰富传神表现事物的特点。
⑤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⑥颜色线条的运用:暖色调代表喜悦、积极;冷色调代表忧郁、迷茫。单调、杂乱的线条给人以阴冷、凄凉之感,表现人物的失望与茫然;柔和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作者的闲适和向往。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有时作者选取与人物心境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有进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而烘托人物的心情。以“乐景”写“哀”。)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三)答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1、概括要全面。
2、表述要到位。
三、揣摩人物形象
(一)题型分析:
1、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5、梳理某个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二)方法指导:
1、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总的思路是从形象与立题的关系来考虑,指出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就是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7、小说的主人公,一般谁最能反映小说的主题为判断标准,其他人物可能是起到衬托作用,而小说中的“我”有时则扮演线索人物的角色。
8、概括要简洁,分析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作依据。切忌无中生有、任意拔高,以偏概全。
四、分析小说主题
(一)题型分析
1、结合全文分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2、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或启迪,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3、探究小说的主题
(二)知识梳理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的基础,对小说主题的赏析和探究是考试的热点。
1、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地条件,提供生活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3、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分析表达技巧
品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缺的内容。小说的表达技巧可考查内容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从考试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一)考试题型
1、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本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等)十分精彩,请举例加以赏析。
5、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6、指出画线句子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并分析在某某方面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术语:
1、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方法: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5、结构安排:
(1.)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理解小说标题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因此,高考往往从标题上出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度。
(一)考查题型
1、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2、作者为什么要取这个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3、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4、标题探究题:文章标题改为某某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5、给文章拟写标题
(二)知识概述:
1、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面意与真实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关意义。
2、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响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三)答题指津
1、标题含意:
①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黑色旅游》,“‘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指什么?”“黑色旅游”比喻一些单位和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从而达到教育干部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
②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 锁 ”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是“双保险门锁”,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提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一实一虚,一表一里。
2、标题用意答题指津:
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如《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a.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
b.“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的氛围。
c.对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示抓捕组织,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难逃法网),给人以警示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寓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半张纸》:“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a.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它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断。
b.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c.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主题。

㈢ 求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满分-公式(中高考通用)(完结高清视频)

链接: https://pan..com/s/1vutCLDPpEpMM4S1Uyo3wkg

提取码: f92s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㈣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1、做题的时候要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读的时候也不要句句读透,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

2、看题目的时候,题目要求的重点画出来。这样能够帮助解题寻找思路。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关键词相对应的内容。

4、将选项与原文作对比,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



5、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然后再针对无法确认的选项找问题。

6、平时做练习的时候遇到自己无法掌握的知识点,重点是要找老师或者同学弄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时间来争辩对错。

7、给自己设定时间限制15-20分钟,一定要注意论述类命题陷阱。当然越快越准确越好,把方法熟练就能越做越顺。

㈤ 常见的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都有哪些

常见的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链接:

提取码: gebt

如何做阅读题的方法小学

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网络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caXTSbiPNTe37DygiUDK4A

提取码:ay3j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㈦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下: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什么,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3、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4、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5、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阅读全文

与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爆米花儿童简单方法 浏览:329
婴儿两个月不喝奶瓶的解决方法 浏览:155
我的世界模组视频制作方法 浏览:767
热冷交换方法有哪些 浏览:898
牛油果柑的种植方法 浏览:949
肝多发性治疗方法 浏览:530
网课培训的课时计算方法 浏览:169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963
如何缓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浏览:623
孕妇手麻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55
oppo手机第一次最好的充电方法 浏览:879
春节晚会图片制作方法 浏览:54
手机版装载电脑版模组组件方法 浏览:735
雨伞架安装方法 浏览:716
木质手机架安装方法 浏览:29
循环水中铜离子检测方法 浏览:60
钛的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888
龙胶囊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358
鼻漏的治疗方法 浏览:387
哄老婆的方法有哪些现实 浏览: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