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马头琴的指法表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着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于是,苏和 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达出人民对牲群、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夏夜,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场上,或是城镇的街道旁,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这便是马头琴的乐声。
早在公元1206年,中外历史上着名的蒙古族首领、杰出的军事家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统一蒙古地区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了,不过当时称为胡琴(胡尔)。元代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游历我国期间,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宠信,他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回国时,还把胡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余文的《内蒙古历史概要》中有:“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乐器及舞蹈艺术已出现了,……有锣、拍板及祭祀时奏的忽兀儿(胡琴)”。《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以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轧之。”这里将马头琴的前身胡琴的形制详尽地记载下来。明、清两代,这种火不思形式的胡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用于宫廷乐队中。当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打进察哈尔(今张家口一带),在洗劫烧杀中,竟特意将乐手和几把胡琴留了下来。早期的马头琴,居然在征服者面前有着如此惊人的魔力!�
清干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胡琴原型的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一百余年的流传和实践,到了20世纪初的民国初年,蒙古族人民才把朝尔的头饰改为马头、琴箱变为上窄下宽的正梯形。至此,朝尔完成了发展的使命,马头琴则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当代我国着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1979年2月23日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发表的《马头琴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写道 :“把龙头改制成马头,大致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即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胜利前后。喜欢骏马的我们蒙古民族抛弃了龙头换上马头雕装,充分体现和完全符合我们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由此,现在国内外都统一称之马头琴。”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 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有马头琴多件。其中有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系用当地所产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长29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6厘米、厚9厘米,正、背两面蒙以马皮,背面皮面中央开有一个金钱眼状出音孔,孔径7.8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长108厘米。琴头长方柱形体,顶端雕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弦轴色木制,呈八方形锥状体,轴长12.8厘米,轴顶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龙面装饰,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龙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一束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76厘米。此琴制作精细,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深棕色漆,马头、轴顶涂黑色漆,琴头和琴箱正背两面油漆彩绘云头、花卉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为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这个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其中一支共鸣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块硬木板拼粘而成,两侧板上开有音窗,琴箱长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用一块松木制作,全长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弯曲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轴。弦轴云杉制,轴长18厘米,轴柄扁而长,形如马耳。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装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马长6厘米、高3.2厘米、底宽1厘米。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琴头、琴面髹以淡绿色漆,琴杆、弦轴为橙黄色漆,通体彩绘富有蒙古民族风格的云头、花卉和图案纹饰。此琴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送给我国人民的礼物,它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 》大型画册中。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a、e,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A、d,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a,用于伴奏时音域仅一个八度。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区,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着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着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 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齐·宝力高、达日玛和巴依尔等。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8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演奏人才。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 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叙事曲》、《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
② 马头琴资料
内蒙弦乐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独特造型
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正梯形的,琴杆上端雕刻着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马头琴名称的来历。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因此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乐器制作者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造,这种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油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改良后的马头琴已经完全适用于舞台上和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而且还可以拨弦弹奏,成为蒙古族最主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传统多用四度定弦,可奏双音。音色圆润、深沉。常用于独奏和民歌、说唱的伴奏。
系列完整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马头琴的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改革制成数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定弦A、d、a。音域A—c2。
演奏时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马头琴的按弦方式颇为独特,除用左手指关节按弦外,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称为“顶指”技法。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问世传奇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不但奶奶心里着急,连邻近的牧民们也都有点着慌了。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 马头琴上下码放的位置
下码大概放在和花纹平行的那个水平线上,上码可以自己调整,但是不要太往下
④ 什么是马头琴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
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
形的半身像。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
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马头琴的来历
--------------------------------------------------------------------------------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放牛娃,名字叫苏和。
一天,太阳下山了,天慢慢地黑下来了,苏和才赶着羊回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
面路边有个毛茸茸的东西,走近一看,啊,原来是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多可怜啊,苏和
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人见了人人
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每天骑着小白马去放羊,他们真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分不
开。
一年,草原上的王爷举行赛马会,四面八方的人都去参加。苏和对他心爱得小白马说:
“小白马,小白马,人家都去参加赛马会,咱们也去,好吗?”小白马不会说话,一边点着
头,一边咴咴地叫,好象在说:“咱们也去,咱们也去!”苏和别说有多高兴了,他带上干
粮,骑着小白马也去参加了。
赛马会开始了,好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骑着棕色的、黑色的、黄色的马在草原上奔
跑,可谁也没有苏和的小白马跑得快。小白马象一道闪电,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王爷一看,得第一名的是个穷小子,心里很不高兴,他让人把苏和叫来,对他说:“你
是个穷小子,不配骑这样好的马。喏,我给你三个金元宝,把这匹小白马卖给我。你回去
吧!”苏和怎么舍得他心爱的小白马啊,他对王爷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
说着牵了小白马就走。
王爷一听发了火:“你这个放羊的穷小子,敢顶撞我王爷!来人啊!拉下去狠狠地
打!”苏和挨了一顿打,被王爷赶了回去。
王爷抢了苏和的小白马,就想在别人面前显一显。第二天,王爷摆了酒席,请了许多许
多客人,王爷对大家说:“我刚得了匹小白马,奔跑起来,就象一道闪电,谁也比不过它。
你们好好瞧着。”
他说完话,就骑上了小白马,可是小白马一动也不动,王爷生气了,就拿鞭子打它,这
一打可不得了,小白马猛得一跳,把王爷摔了个四脚朝天,小白马撒开腿就跑,去找它的小
主人苏和了。
“捉住它,捉住它!”王爷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喊着。可是谁也追不上它,王爷接着
喊:“别让它跑了。用箭射死它!”
几十支箭,嗖嗖嗖嗖,向小白马射去。小白马让箭射中了,血不断地流出来。可是小白
马很勇敢,它忍着痛,一个劲地向前跑,一直跑到小主人苏和家。
苏和给打得浑身上下都是伤,躺着一动也不动,心里正想着他的小白马,忽然听见一阵
咴咴咴的叫声,啊,是小白马,是小白马,是小白马回来了。他忍住痛,一个翻身爬起来,
打开门一看,真的是小白马回来了,可是小白马呀,雪白的毛都让血染红了,它亲了亲小主
人苏和的脸,倒在地上就死了。
小白马死了,苏和几夜都睡不着觉,心里不停地说着:“小白马回来吧!小白马回来
吧!”一天晚上,苏和刚一睡着,看见小白马回来了。苏和搂着小白马的脖子,亲了又亲,
说:“小白马,我真想你啊!”小白马轻轻地说:“我的小主人,我也真想你啊!你拿我身
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
苏和睁开眼睛一看,小白马不见了,原来刚才是在做梦呢。他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
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骨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个马头。这就是马头琴的
来历。从此,苏和天天拉琴,拉了许多好听的曲子,远远听起来,就象小白马在唱歌。
其它的牧民听到这优美的曲子,都学着苏和的琴的样子,用木头做了许多马头琴,他们
一边放牧一边弹着马头琴。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
⑤ 马头琴弓法,求指导
马头琴弓法技巧
2007-09-19 21:13
(1)连弓
一次运弓演奏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乐音为连弓。发音要连贯而均匀、柔和,不显露换弦痕迹。因此,上、下臂和腕子动作不能过大,要有韧性。连弓的符号是音符上方的连线“ ”
(2)分弓
一弓演奏一个乐音的为分弓。这是其它各种弓法的基础,它同连弓一样,在乐曲中用得比较多。运用这种弓法,要注意大、小臂和手腕的配合。换弓时要均匀,减少换弓的痕迹,保持各弓间的音质和音量的统一。
分弓演奏法可以分以下几种:
a.全分弓:一般全分弓演奏时,速度不会太快。但要注意力度均匀,保持音质、音色的一致。要*上下臂的配合,手腕起辅助作用。
b.半分弓:这种弓法是用中弓或左半弓来演奏。主要*下臂和手腕的配合。
C.短分弓:这种弓法用得最为普遍,可用中弓、弓尖、弓根演奏。这种弓法主要*下臂和腕部,但是它与快弓演奏法不同。短分弓一般用在半拍一换弓的乐曲中。
d.快分弓:一般也叫快引它的特点是速度较快,常用弓尖和偏左中弓来演奏。要求快而不乱,音质音色统一均匀。每个音符都要奏得十分清晰,运弓范围要短小,手腕要有控制。 抖弓又叫碎弓或颤弓。这种弓法是由手腕部的颤动动作奏出一连串的快而短小的分弓。常用偏左中弓和弓尖来演奏。符号是“ ”。
(4)顿弓 这种弓法是在弓运行时通过断续压弦奏出的。其符号是“V”。分为两种,一种是分顿弓,一种是连顿弓。
a.分顿引是在每个音头上加有重力,然后立即将弓给予弦的压力减去;发出短而有弹性的声音,但弓毛不离弦。每个分顿音都以一弓奏出。
b.连顿引在一弓之内奏完连线以内的所有带顿音符号的乐音。方法同上面介绍的分领弓是一样的。不过演奏时较分顿弓的难度大一些。连顿弓的符号是“ ”。 这两种顿弓奏出的效果,实际上给听者的感觉是音与音之间有简短的休止。
(5)击弓
这种演奏法是演奏者利用弓子的弹性,用弓毛敲击琴弦弹起后再敲击来演奏的。这种演奏法所获得的音质是轻巧而富有弹性。在马头琴演奏中,常用左半弓或偏左中弓来演奏。演奏时,手腕不能过紧、过僵,也不能过松。主要用下臂和手腕的密切配合来演奏。击弓的符号是“ ”。 为了记谱方便,有时不在每个音上都作出标记,而是用“ 下同”的标记法来标出需用去弓演奏的乐段。
(6)跳弓
跳弓可分为二种,一种是自然跳弓,另一种是人工跳弓。 a.演奏自然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得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即可。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演奏时,弓毛最好不要寓弦。 b.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与自然跳写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最适合做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跳弓的符号是“?” 长乐段的跳弓也可用“……下同……”标记法表示。对以上两种弓法,可以根据乐曲的速度灵活地交替运用。演奏者还可以根据自已弓子的弹性、乐曲的速度及里外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弓子的不同部位。 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叫弓子跳动。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跳弓时,弓毛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碰弘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
(7)索格斯日赫弓 这种弓法是快而短促的分弓;是马头琴演奏长调歌曲时经常应用的一种弓法。奏法是在一个长时值音的中间或后半部分用弓尖或左半弓迅速地来口拉奏一下,奏出两三个同青反复的装饰音。它的符号是“ ”。 这一弓法实际上就是当一弓拉不完一个长时值音时的补充手段。使用这种弓法时,腕部要放松。同时还要根据乐曲的情绪灵活运用。
( 8)双弓
这种弓法实际上是每个音符奏两弓(一推一拉)的意思,一般出现在快速演奏中,其符号为音符右下方的“`”或乐曲的开头注上“双弓”。;
二、指法
1.指法常识
马头琴的指法不同于其它各种弓弦乐器。它不但有独特的按弦法,而且有独特的指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凤格。如果这种特殊指法掌握不好,那么民族风格也就无法体现了。
现在将指法技巧介绍如下:
(1)手指按弦法
一般拉弦乐器,演奏时都是从正面压弦,马头琴则不同,它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从左向右顶弦,无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从左向右顶弦,小指够不着里弦时,它从外弦底下伸过去顶里弦(奏外弦时直接顶弦)。一般初学者可以把指甲留得稍长,以避免手指从弦上滑落。
第一指顶弦方法1
第一指顶弦方法2
第二指顶弦(外弦)方法1
第二指顶弦方法2
第三指按弦(内弦)方法
第三指按弦(外弦)方法1
第三指按弦(外弦)方法2
第四指顶弦方法1
第四指顶弦方法2
(2)手指起落
手指顶弦奏出不同的乐音后,不要抬得过高,否则会影响演奏速度和人为地造成手指的紧张和僵硬。另外,因为马头琴的音位间隔比较宽,(特别是一、二把位的音位),所以手部要放松,手指自然张开,不要挤在一起,否则容易造成手指不按在音位上,演奏出来的音也就不准了。 手指顶弦力量过大,音质会发问,还会造成乐音偏高,而且影响手指的灵活性。顶弦力量过小,则音质不结实、苍白,产生飘音和杂音。所以要在练习中,仔细寻找项弦所需要的最适当的力度。
(3)音准问题
音准与不准,关键在于手指是否按在准确的音位上。因为演奏时有快慢不同,有时可能按得偏低或偏高,同时马头琴是从侧面顶弦,有时可能顶过劲而使音偏高不准,这一点主要*演奏者的听觉来辨别,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加强听觉训练,熟悉各种调性、调式的音阶,提高识别音的能力。另外,要养成按规定指法来演奏的习惯,熟悉琴的把位和音位,逐渐达到“触弦即准”的程度。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马头琴是四度定弦乐器,换把是极其频繁的,往往在倒换把位时容易出现音不准的现象,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努力掌握各把的音位以及音位与音位之间的距离等问题。 要做到“触弦即准”,就必须在“练”字上下功夫,逐渐使自己的臂、手、指对移动距离和位置形成直感,并将这种感觉与听觉统一起来,达到发音准确的目的。
2.指法技巧
(1)换把
a.滑指换把。
它不但是一种换把方式,也是演奏蒙古族乐曲表现民族风格的一种手段。换把的速度分快慢两种,由乐曲的内容和情绪的需要而定。慢滑指换把一般用在速度较慢的乐曲中,快滑指换把一般用在欢快的乐曲上。
b.跳指换把。
在蒙古族乐曲中,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是很多的。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用到跳指换把。在跳指换把时,一种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种是当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乐音时。仍然将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这时的一指只是个“经过音”。这个“经过音”在练习跳指换把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奏出换把后的音来,待熟练后,再把“经过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经过音”的位置。 在跳指换把过程中,要手指离弦。不带出任何声响(而滑指换把则是手不离弦),一定要减轻手指触弦的力度,否则由于弓子相应增加力度,会发出由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 )滑音。 无论使用哪一种换把,演奏时都要注意左腕的带动(提)动作,即无论上跳或下跳的换把都要手腕先行,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进行。待从此把位滑(或跳)至另一把位后,再将。左手腕与左手各部位的姿势还原。否则,手腕如果与手指同时行动,就会造成手腕紧张、僵硬,影响正常换把。在换把过程中,要注意将左手虎口放松,切忌紧夹琴杆,否则,会影响换把速度和灵活性、准确性,给演奏带来不良后果。 练习经过音时,请参看下面的例子:
(2)同音打弦装饰音(符号是“tr ”或“三”、“四”)
同音打弦装饰音是是马头琴演奏的特殊技巧之一,同时也是表现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具体手段之一。这种指法技巧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节拍的后面出现,另一种是在节拍前面出现。它们的特点是在用二度和三度音位时,用二、三、四指打弦。如一指奏着旋律音,那么就用二、三、四指在不同音位上打弦奏出;若二指奏旋律音,则用四指打弦奏出;若三指奏旋律音,也用四指打弦奏出。从音位上讲,虽然是6—6i或6—6i,奏着(或)不同音位的打弦,但奏出的效果是 的音响效果。上面虽然是在不同音位打弦,但是所奏出的效果不是所打音位的实音,而是所奏音的同音装饰音。 手指打几下弦则是几个同音装饰音。例如打三下,则是6 6的效果。 在演奏四、五连音时,节奏要稍快一点,二、三连音稍慢一点。 在马头琴演奏中,一般是一指按弦时三指打弦;二、三指按弦时,四指打弦。但是在三轮按弦四指打弦时,是在高把位应用,因为高把位音位距离短,所以可以打出大小三度音位的打弦。
(3)颤指(符号“tr”)
颤指的指法技巧,是从西洋小提琴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上移植过来的。一般演奏现代乐曲和其它民族乐曲时应用,在民间和传统演奏中很少应用。它与同音装饰音所不同的是奏出打音的实音,从而同旋律音反复奏出打弦音。演奏时,手指要放松,用手指的弹性来打弦。 例如:1=D 颤指在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毛病有:①拇指过于紧张;②手腕僵硬;③按在弦上的手指过分用力顶弦;④手指抬得过高而影响速度;⑤手指拾得不够高,没有弹力或节奏不稳,忽快忽慢等。 纠正方法: 手臂、腕部和手指既要放松,同时又要有控制地演奏。
(4)同音打弦
这种演奏法不同于同音装饰音的地方,只是所打的音不是装饰音,而是旋律中的基本音。 在演奏时所用的方法与同音装饰音一样。它也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奏法,有着深沉、饱满而又强烈激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多换弓造成的断续感觉。 同音打弦一般用连弓演奏。例如。 在这一例子中,第一小节中的“33 5”的第二、三个“8”音就是用打弦的方法获得的。同样第二小节的两个“5”音也是用打弦指法获得的。用第几指打弦可以用数字和括号来表示。如前例中的(三)一样。从这一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谱是: “3”音都是三指在“5”音的音位上打孩出来的。第二小节的第一、二个a6”音是第三指在“7”音的音位上打弦奏出的,这的第—指都不抬起。 同音打弦法关键在于打弦不改变旋律音的性质,只给旋律音一个“间断”的感觉。手指不是压在弦上,而是打在弦上,需要手指富有弹性,如果是手指压在弦上,就会使原旋律音变成所压音位的实音。
(5)滑音
马头琴在演奏蒙古族乐曲时,经常运用滑音来表现乐曲的情感。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一般常用的滑音有三种。
①上滑音(符号是“,”)
上滑音是从所奏的旋律音滑向上面的旋律音。一般是向它上方三度以上的旋律音跳进时运用上滑音。例如: 实际演奏法是:355 滑音是用前面演奏的同一手指滑向另一个旋律音的。
②下滑音(符号“、”)
下滑音是从所演奏的旋律音向下滑到另一个旋律音。 实际演奏法是:……。 实际演奏法是:
③回滑音(符号是“八”)
回滑音也是在演奏蒙古族乐曲时常常运用的一种演奏方法。一般以大二度音程关系、小三度音程关系和大已度音程关系的方式出现,同时以快速回滑二、三、四次的方式演奏。演奏时不换把位,常用三指或四指演奏。 实际演奏法上: 这种回滑音一般用在节拍的最后一拍的前半拍之前,往往是一弓奏出的。在长音处,有时也根据乐曲的情绪在回滑音之前用索格斯日赫弓法。用这种弓法的演奏效果是: 这种处理是自由的色彩性处理,往往是由演奏者和歌者的临时情绪的高涨而油然产生的。
(6)和音
马头琴常常较多地采用双和音来演奏。一般在按一根弦的同时,同另一根空弦形成二三、四、五六、七、八度和音。另一种较为普遍地是用拇指从里弦右侧第二把位上触弦形成纯四度或八度的泛音和音。目前除了采用这些和音方式演奏以外,还吸收了中外弦乐器演奏方法。用双指(一指和二指)同时触弦奏出双弦上的双实音和音,从而可以奏出二三、四、五、六、七、八度的实音和音。
(7)揉弦 揉弦演奏法是表现乐曲各种感情变化的极有力手法,马头琴的揉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揉弦是用手指上下滚动顶指得到的勇音效果。揉弦的力量主要来自左上臂,再通过下管来带动手腕和手指,是由各部分的有机配合来完成揉弦任务的。探弦时,左手手指顶弦力度要适当,左上管、下臂、腕子和手指要适当放松,不能但硬,要有韧性。这种奏法适合中板或较慢的乐曲,可以表现比较细腻的、深思的及悲伤的乐曲。 揉弦时,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来改变揉弦的幅度。速度慢的乐曲,揉弦的幅度要大一些;速度较快的乐曲,揉弦的幅度要小一些。另外,各种情感、情绪的乐曲同用弓的力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探弦是同一定的音质、音量都互相关联着。一般地讲,在低把位时揉弦幅度要大一些,在高把位时要小一些。 揉弦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①顶弦指的力度过小,是因为上臂、下臂以及手腕过分紧张,各部位没有放松。因而力量集中在上臂没有传到手指上。也可能是由于上管、下管及腕部过分放松,没有真正地顶住弦,从而造成了苍白和空飘的音质。纠正的办法是:对于前一种情况,在练习时,上、下管和腕部要适当放松,手指要有韧劲,顶住琴弦,慢慢地练习。对于后一种情况,练习时要适当加强上、下臂和腕部的力度,手指顶好弦后再练。
②揉弦时,由于手指和腕部过于僵硬,上、下臂摆动过大,因而造成揉弦的幅度很大,发出来的声音不均匀,不准确,音波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听起来很不舒服。 纠正方法:手腕要放松,缩小下臂的摆动幅度,使手腕和手指更多地参加揉弦动作,让手指的滚动幅度和快慢均匀。
(8)保留指
保留指的演奏法是在低于正在演奏着的音位上,把其它没有参加演奏的手指,按指法顶在弦上的一种预备指法动作。它的特点在于:把不参加演奏的手指,按音位轻轻地顶在弦上,这样既保证了发音的准确,也不影响速度和换把,同时减少了指法的混乱,因而保证了乐曲进行的速度。 当一指卖完二指按弦时,一指不用抬起,继续轻轻顶住弦。当一指滑到上一把位的音位后,也象前一把那样顶弦。特别是速度快起来时,就更没有拾指的机会,如果抬指就会影响速度和乐曲的进行。
(9)弹弦(符号是“+”)
弹弦是用左手的一指或二指从弦的里面往外弹弦(右手的琴弓同时拉弦)。或者是在弹弦的同时用弓击弦,奏出击鼓节奏。弹弦时,手指要有力度。这是第一种边拉迪弹的形式。 这是先弹后击的弹拨击弓奏法。
(10)拨弦(符号是“piZZ”) 这种技巧是马头琴演奏者为了表现乐曲的需要,从其它乐器上移植过来的。演奏方法是:左手继续顶弦,右手二、三、四指继续握住弓,用右手第一指拨弦。这种演奏法一般用在欢快的乐曲之中。
(11)泛音演奏技巧 这种演奏法和演奏技巧是从民间江音演奏法中继承过来的。它同单音顶指演奏结合起来运用。演奏法是同前面介绍的江音演奏法(五度定弦演奏法和反四度定弦演奏法)是一样的,主要用一、三、四指指尖,从弦左侧向右顶弦演奏。运弓要有力度,顶弦时要轻轻触弦,这样就能获得江音音响。同时用拇指触弦,同一指结合形成纯四度泛音,同三指结合形成纯八度和音,这两个双和音是比较常用的泛音。在需要演奏高把位的音时,一般不到高把位,而是在原把位或中把位上用江音奏出。从上面的谱例我们可以看到到 的“5”音,不是往上把位走,而是回到外弦上的泛音位置,“3”音和“5”音也一样不往上走,而是在外弦的泛音上演奏。从而不换把位,用泛音代替实音,对某些没有江音的实音则奏出实音。因此,所谓泛音技巧,就是泛音同实音交替使用的演奏法(请参看前一章的泛音音位图)
(12)“潮尔”演奏技巧 这种演奏法,可以在反四度定弦的外弦上演奏。演奏方法和技巧可以参看传统民间演奏法中介绍的“潮尔”演奏法一段。在此就不重复了。
(13)滑音颤指 这是一种华彩性的技巧。常常用来模仿马的嘶鸣。一般用在华彩性乐段中。主要是在下行大滑音中运用。演奏法是一个手指触弦滑音,另一个手指颤指滑下。
⑥ “马头琴”是什么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同样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因此被叫作“奚琴”或“奚胡”。北宋欧阳修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其中的“奚琴”就是马头琴。清代称之为“潮尔”。
马头琴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赛马会上,王爷因嫉恨赛手苏和的小白马赢得了冠军,所以害死了小白马。苏和十分想念心爱的小白马,于是用木头依照小白马的样子雕出了马头琴杆,用马尾作琴弦,制作了马头琴。粗犷深沉的琴声杂糅着他失去小白马后的哀思之情以及对王爷的愤恨。苏和的遭遇得到了牧民们的怜悯,一人唱万人和,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盛行起来。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蒙古族同胞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⑦ 马头琴教程神骏分享马头琴,有全套的吗
传说,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苏和精心地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有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骏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狼刨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恶狼脑袋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日,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骑士,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骏马向山里飞驰而去。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用套马杆将鹿套住了。
苏和把鹿交给王府兵后说:“兵哥们,按你们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回去后,可千万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骏马给追到的呀!”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飞禽走兽的白骏马”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王爷听后垂涎三尺,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一开春,草原就传开一则消息:在王府驻地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各项比赛优胜者都将得到奖赏。另外,还说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佳的骑手作女婿。苏和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比赛了。
苏和和白骏马果然得了第一。可王爷的姑娘一看领先的是个贫穷的牧羊娃,她垂头丧气地走了。奸诈狠毒的王爷凶相毕露,他对来领奖的苏和说:“赏给你一只羊吧,把你的白骏马给府里留下。”苏和不从,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脚踢后又五花大绑把他捆了起来,并把苏和的白骏马牵回了王府。
王爷得了白骏马后如获至宝,选了个好日子摆酒庆贺。当地富豪官吏都来道喜。王爷得意洋洋,命令家丁把白骏马牵来,他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王爷刚一跨上马背,白骏马突然向前一跳,向后尥了一蹶子,王爷被吓得尖叫一声倒栽葱跌了下来,摔了个嘴啃泥。白骏马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王府卫兵倾巢出动,跨上快马,手持弓箭,奋力追赶。可白骏马如箭离弦,兵丁无法追上。于是他们拉开弓箭“飕飕”地向白骏马射去,可是白骏马依然跑得飞快,不久就没了踪影。王府兵丁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向王爷禀告:“白骏马中了数枚毒箭跑了,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爷只好作罢。
一天夜里,一声长长的马嘶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苏和急忙跑出去一看,?白骏马跑回来了。苏和又惊又喜,借着月光仔细一看,白骏马身中数箭,已经奄奄一息……苏和心如刀绞。白骏马因箭伤过重死在了自己主人的面前。苏和抚摸着白骏马忍不住泪如泉涌。
失去了白骏马后,苏和整天无精打采、伤心欲绝。有一天,他在梦中又见到了白骏马,它说:“主人哟,你不要伤心落泪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
于是苏和就按白骏马说的话做了一把琴,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并起名叫“马头琴”,永远带在身边。
每当想起白骏马苏和就拉起马头琴,琴声响彻云霄,好似万马奔腾。
⑧ 马头琴如何定音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创制出中马头琴和大马头琴,它们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中马头琴和大马头琴的共鸣箱两面都蒙以薄木板,在琴的面板或侧板上,开有民族风格的音窗,琴杆正面设有指板,各有四条琴弦并都采用金属弦,定弦及演奏方法均同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近几十年来,传统的小马头琴也有改革,琴箱加大,改用蟒皮蒙面,弓子富有弹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并将定弦提高了四度,使音量显着增大,保持了原有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膜板结合式马头琴。在琴箱面板中间挖成椭圆形洞框,上面蒙以蟒皮,箱内支有音柱,指板为弧面,使用3 条金属弦,定音为A 、d 、a 。它不仅保持了皮膜发音的特点,还发挥了木质音板的作用,消除了皮膜产生的杂音,使音量明显增大,音色更加优美刚健,既可演奏缓慢悠扬的曲调,也可演奏快速活泼的旋律。
小马头琴的定弦与一般拉弦乐器相反,外弦音低,里弦音高。传统的马头琴多按正四度的关系定成e 、a ,音域从e ~e2 ,有两个八度;现在的马头琴,多定成a 、d1 ,音域从a ~a3 ,有三个八度,也有按五度或反四度关系定弦的,音色柔和、深沉。
⑨ 马头琴如何定音
马头琴最广泛使用的定弦法是反四度定弦法(与提琴高低音弦相反)。
外弦为低音,内弦为高音。
定弦的绝对音高是:外弦小字组g,内弦为小字一组c1(也就是中央C)